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是世界上唯一一个没有断代的文明古国,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她产生了众多灿烂的文化,这种文化底蕴渗透在各个领域,独特的建筑文化就是众多文化中的典型代表。中国历代建筑在朝代更替、民族融合等发展变迁中逐渐形成了独具中国特色的建筑体系。中国的建筑设计与其他建筑体系相比,具有明显的木质结构特点,这些木质结构在历史的长河中经历自然风化或者人为破坏,有许多依然还留存于世。虽然可能有些地区建筑材料的使用存在差别,但是从建筑形态文化、审美文化等方面折射出来的建筑文化本质上是一样的。这些建筑设计理念与方法的影响巨大而深远,它深深影响了东亚、东南亚地区的建筑体系形成。我们不能仅仅使中国古建筑的精髓尘封在历史里,而是应该将这些优良的结构设计与漂亮的外观设计在现代建筑设计中发扬光大。近年来,我国不少建筑学者对中国古代建筑设计理念与方法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并且在长期的研究实践中取得了许多可喜的成果,其中,湖南大学柳肃教授的《古建筑设计理论与方法》(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年)就是众多研究成果中比较突出的成果。本书以中国古代建筑的设计理论为基础,详细论述了中国古建筑平面布局设计、造型设计、结构设计等具体的设计方法,并向读者呈现了许多具有代表性的古建筑设计实例,通过理论与实践的完美结合,读者可以真正领略到中国古建筑文化的魅力,并能给古建筑设计者的设计提供详实的借鉴资料。
在古建筑设计理论部分,该著主要从古建筑规划设计、建筑风格与建筑类型、古建筑设计的生态和经济问题三个方面进行整体论述,读者可从这三种设计理论中深切感知中国古建筑设计的总体特点与设计理念。第一,建筑设计与城市规划是密切联系的两个学科,研究古建筑设计的理论必然要对古建筑的城市规划设计进行必要的探寻。中国古建筑在设计之初就考虑到与古代城市、街区融合的问题。该著详细介绍了我国不同朝代的城市规划与布局,向读者展示了古代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的完美结合。另外,《古建筑设计理论与方法》还对古希腊、古罗马的广场设计进行了简单的介绍,并且揭示了中国古代无法形成这种广场建筑的原因,最后还对现代城市规划提出了一些实用性的建议,比如要建构相对宽阔的交往空间,这也是古建筑设计的缺憾。第二,古建筑的风格、类型与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古建筑的设计往往蕴含着丰富的思想与文化,所以在研究古建筑设计原理时,一定要与文化融合起来。中国地域宽广,文化多种多样,因而为建筑设计的多样性提供了肥沃的土壤。著作简要介绍了古代建筑风格,并深刻剖析了不同朝代的建筑风格与当时的主导文化联系。作者认为中国古代存在三种文化形态,即官文化、土文化以及俗文化。相应地,在这三种文化的指导下,建筑设计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除了文化形态,地域文化对中国地域建筑的形成与发展也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作者以南北方的建筑为例,揭示了北方建筑“土”的本质,并认为北方人粗放的性格与其建筑风格紧密联系,南方建筑“木”的本质风格最终定型则与南方人精细的性格有直接的联系。第三,材料是建筑设计的根本,中国古建筑设计的差异性与材料的不同有抹不开的关系。本书为读者详细呈现了中国古代常用的建筑材料,从建筑材料的选择与使用上揭示了古建筑的两大特点,那就是注重生态环境保护以及经济成本。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中国古代的建筑设计者们已经将生态的理念注入到建筑的设计之中,只不过他们的生态理念是古代哲学的衍生物;在经济成本方面,古建筑的建筑材料都是自然馈赠之物,因此,在建造和维护方面非常容易。本书论述古建筑的这两大特点实际上也为现代建筑设计提出了作者的理念:节约成本与环境保護同等重要。
在古建筑设计方法部分,作者重点论述了“古建筑造型设计”与“文物古建筑修复设计”两个方面,通过这两种设计方法的解读去探究古建筑设计的灵魂。其一,揭示了古建筑造型的普遍性规律。作者对古建筑的类型与式样等选择标准进行了简要的介绍,并以“殿堂”“阁楼”“舫”“轩”等建筑式样为例具体分析了这些样式的不同。作者认为,中国古建筑在设计方法的选择上格外注重审美,而审美除了是观念上的,也是实践上的,它的实现形式为尺度与比例,这实际上揭示了中国古代建筑美的精髓。建筑设计样式的不同所对应着的设计方法也就不同,因而中国古建筑呈现出了多种多样的特点。其二,在文物古建筑修复设计方面,该著探讨了修复古建筑的基本原则。作者认为,生态原则是古建筑修复应遵循的最根本原则。结合多个具体实践案例,作者详细阐述了古建筑修复的具体过程以及方法,着重强调了古建筑保护的重要性。而且,作者从现实出发,强烈呼吁提高对古建筑的保护意识,加强对古建筑的保护工作。
《古建筑设计理论与方法》一书不仅详细阐明了古建筑的设计原理,而且还基于该原理对古建筑设计的重要方法进行了直观的阐述,加上丰富的实践案例和精美配图,不仅给古建筑研究者提供了精致的专业知识,也给非专业读者带来一场建筑美学的盛宴。
(作者均系四川大学建筑与环境学院教师)
在古建筑设计理论部分,该著主要从古建筑规划设计、建筑风格与建筑类型、古建筑设计的生态和经济问题三个方面进行整体论述,读者可从这三种设计理论中深切感知中国古建筑设计的总体特点与设计理念。第一,建筑设计与城市规划是密切联系的两个学科,研究古建筑设计的理论必然要对古建筑的城市规划设计进行必要的探寻。中国古建筑在设计之初就考虑到与古代城市、街区融合的问题。该著详细介绍了我国不同朝代的城市规划与布局,向读者展示了古代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的完美结合。另外,《古建筑设计理论与方法》还对古希腊、古罗马的广场设计进行了简单的介绍,并且揭示了中国古代无法形成这种广场建筑的原因,最后还对现代城市规划提出了一些实用性的建议,比如要建构相对宽阔的交往空间,这也是古建筑设计的缺憾。第二,古建筑的风格、类型与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古建筑的设计往往蕴含着丰富的思想与文化,所以在研究古建筑设计原理时,一定要与文化融合起来。中国地域宽广,文化多种多样,因而为建筑设计的多样性提供了肥沃的土壤。著作简要介绍了古代建筑风格,并深刻剖析了不同朝代的建筑风格与当时的主导文化联系。作者认为中国古代存在三种文化形态,即官文化、土文化以及俗文化。相应地,在这三种文化的指导下,建筑设计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除了文化形态,地域文化对中国地域建筑的形成与发展也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作者以南北方的建筑为例,揭示了北方建筑“土”的本质,并认为北方人粗放的性格与其建筑风格紧密联系,南方建筑“木”的本质风格最终定型则与南方人精细的性格有直接的联系。第三,材料是建筑设计的根本,中国古建筑设计的差异性与材料的不同有抹不开的关系。本书为读者详细呈现了中国古代常用的建筑材料,从建筑材料的选择与使用上揭示了古建筑的两大特点,那就是注重生态环境保护以及经济成本。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中国古代的建筑设计者们已经将生态的理念注入到建筑的设计之中,只不过他们的生态理念是古代哲学的衍生物;在经济成本方面,古建筑的建筑材料都是自然馈赠之物,因此,在建造和维护方面非常容易。本书论述古建筑的这两大特点实际上也为现代建筑设计提出了作者的理念:节约成本与环境保護同等重要。
在古建筑设计方法部分,作者重点论述了“古建筑造型设计”与“文物古建筑修复设计”两个方面,通过这两种设计方法的解读去探究古建筑设计的灵魂。其一,揭示了古建筑造型的普遍性规律。作者对古建筑的类型与式样等选择标准进行了简要的介绍,并以“殿堂”“阁楼”“舫”“轩”等建筑式样为例具体分析了这些样式的不同。作者认为,中国古建筑在设计方法的选择上格外注重审美,而审美除了是观念上的,也是实践上的,它的实现形式为尺度与比例,这实际上揭示了中国古代建筑美的精髓。建筑设计样式的不同所对应着的设计方法也就不同,因而中国古建筑呈现出了多种多样的特点。其二,在文物古建筑修复设计方面,该著探讨了修复古建筑的基本原则。作者认为,生态原则是古建筑修复应遵循的最根本原则。结合多个具体实践案例,作者详细阐述了古建筑修复的具体过程以及方法,着重强调了古建筑保护的重要性。而且,作者从现实出发,强烈呼吁提高对古建筑的保护意识,加强对古建筑的保护工作。
《古建筑设计理论与方法》一书不仅详细阐明了古建筑的设计原理,而且还基于该原理对古建筑设计的重要方法进行了直观的阐述,加上丰富的实践案例和精美配图,不仅给古建筑研究者提供了精致的专业知识,也给非专业读者带来一场建筑美学的盛宴。
(作者均系四川大学建筑与环境学院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