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我国高职层次的生物制药专业人才缺口较大,这已经成为制约生物医药产业研发、生产的一个重要原因。本文就如何办好高职生物制药技术专业,从培养体系的设计和具体的教学计划实施等方面进行探讨,以期培养出既具有现代生物制药技术的基础理论知识又能掌握相关熟练技术的技能型人才,适应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对这类人才的需求。
关键词:高职;生物制药技术;专业建设
作者简介:王海鸥(1975-),女,天津人,北京科技大学应用科学学院生物科学与技术系教学副系主任,副教授,理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生物制药教学及管理工作;张牧风(1957-),女,甘肃兰州人,北京科技大学应用科学学院党委书记,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教育管理。(北京 100083)
基金项目:本文系北京科技大学第六批教改项目的研究成果。
生物技术产业是21世纪的朝阳产业,尤其在医药方面,未来几年将产生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生物制药技术是生物技术转变为生产力的直接手段,发展速度和利润增长速度都远远高于化学制药和中药,是国家政策大力扶持的行业。其中,肿瘤治疗、神经退化性疾病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治疗、冠心病治疗、血液替代品和疫苗等方向是生物制药业的重点发展领域。
一、国内外生物制药业的发展状况
国际上,90年代以后,全球生物药品销售额以年均30%的速度增长,这个速度大大高于全医药行业年均不到10%的增长速度。另外,生物药品销售额占整个医药行业销售额的比例也不断提高,这个比例已从1995年的不足4%提高到2000年的9%。从各个具体产品来看,据预测,将来市场销售状况较好的药品将集中在以下5个类别中:单克隆抗体、反义药物、基因治疗药物、可溶性蛋白质类药物和疫苗。其中单克隆抗体的市场需求最令人注目,当前处于临床试验的各类单克隆抗体约100个,大致占所有正在研制的生物技术药品数目的25%。目前全球单克隆抗体市场销售额已达到40亿美元,这给企业带来了巨额的利润。
据统计,目前我国注册的生物技术公司共有200家左右,主要分布在北京、上海、广东、浙江、江苏、吉林、山东、辽宁等地。2000年生物制药的销售增长率达到21.6%,这个增长速度大大高于医药行业约12%的增长速度。从发展的角度看,我国发展生物医药产业具有一定的优势。一是我国有丰富的生物资源,可以为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提供产业化的有利条件和广泛的应用领域。二是总体上看,生物工程技术方面我国与国际先进水平基本同步,具有技术创新的潜力。三是近15年已经形成一定的产业规模。预计未来5年内,我国将开发10~15种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生物工程药物,产业规模将进一步扩大。
二、生物制药业人才需求现状分析
从国内医药行业可以看出,随着生物制药技术的发展和产业升级,在生产一线从事生物制药生产、检验以及市场销售的“高技术应用人才”的缺口将越来越大。
首先,医药企业对营销、研发人才的大量需求。根据目前生产条件,企业的人才结构具有科研开发和产品营销人员比例大,而生产人员比例相对较小的特点。随着国家一系列医药制度和政策的改革与规范,对于生产企业提出产品必须疗效确切、安全可靠、方便消费者等要求。因此,医药行业对同时具备医药理论知识和研发技能的研发人才会有较大的需求增长空间。同时,随着医药行业的科技进步,未来新产品的周期性将会越来越短,对营销队伍的要求会越来越高。目前现有医药营销队伍的专业水平、开拓市场的能力和营销理念等不能很好地适应市场需求,所以市场对营销人才的需求实际上是对高质量的人才的需求。
其次,兼备两种能力的复合型人才越来越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目前,既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又有市场营销技能的复合型人才受到医药企业的青睐。这样的人才必须是医药专业知识和营销技能两方面的行家,具有一定的药理学、药物学、药品生产工艺以及产品特点等专业知识,以便更好地宣传产品,取得用户的广泛信任。然而从目前分析看出,这样的人才十分稀缺,难以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
三、生物制药专业的定位
为了能够真正培养出适应我国目前快速发展的医药经济需求的大量人才,我们在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的设计和制定中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以“理论够用,强化技能”为原则
构建课程体系、教学体系和培养方案,为医药企业培养生产、管理一线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课内教学与课外学习相结合,校内实验教学与校外企业实训、实习相结合,生物技术上、下游技术教学相结合,创新能力培养与创业能力培养相结合。
2.教学计划的设计
教学计划设计上紧紧围绕市场需求和职业岗位要求构建“文化基础平台+技术基础平台+职业技能模块”的高职教学计划的总体框架,使学生通过两个平台和职业模块的学习,形成系统的职业知识能力结构,既具备第一岗位的任职能力,又有转换岗位的适应能力。
3.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技能培养为目标
学校要积极与企业合作办学,为学生提供具有鲜明的行业特色、综合化、完整的生产实践环境,开展立足于生产一线的实训和实践教学,并使学生熟悉生物制药高新技术企业及其现代企业制度,以保证学生毕业后能很快适应企业生产第一线的现场要求。
4.建立“双证”教育培养模式
建立与“双证” (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教育培养模式相适应的课程体系,使专业课程内容与企业的岗位技能需求紧密结合。教学内容涵盖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中所要求的应知应会的全部内容,并以此构建人才培养方案。
5.积极探索“订单式”培养
“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从学生就业和企业需求两方面着手,实现校企合作办学,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与用人单位签订合同,按照用人单位的要求,编制教学计划,定向培养人才,开办“特色班”。以质量和诚信实现与用人单位的长期合作,建立稳固的就业基地。这种模式具有人才培养的特色化和实用化等特点和优势,是保证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对路的有效措施。
四、生物制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1.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德、智、体、美方面全面发展,适应医药经济的发展要求,具有生物制药技术所必需的实践技能和相关的理论知识,能从事生物制药技术、生产、检验、生物药品经营等的关键岗位工作,能解决生产中遇到的一般问题,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毕业生适合于在制药企业、医药公司、医院药房、社会药房等单位从事药品生产、经营、药学服务等工作,也能够在药品检验监督部门从事药品检验监督管理,在药物研究机构、医药院校从事医药科研助理、教学辅助等工作。
2.特色课程体系
按照生物制药行业典型生产过程的工艺流程和岗位标准,设计课程内容和课程结构。计划分三个阶段进行教学:
(1)一年级:基础知识学习阶段。第1学期:开设基本实验技能实训课程,辅以基础化学、微生物学等理论课程,使学生掌握基本化学实验操作技能与微生物操作技能。
第2学期:开设生化分析实验实训课程,辅以有机化学、化工原理、细胞生物学等理论课程,使学生掌握基本的有机物质定性、定量分析技能以及化工生产的基本过程和细胞的基础知识。
(2)二年级:边学习边实训阶段。第3学期:前3个月开设基础生物化学、免疫学、药理学、生理学、药物化学、发酵工程等课程,使学生初步掌握基本的制药过程中所涉及的基础理论与分析检测技术;后1个月,学生到生产企业进行岗位实训,最后1周返校完成课程设计,对岗位实训进行总结。
第4学期:前1个月,开设生物技术制药、药事管理、生化分离工程等课程的理论部分学习;后3个月,学生到生产企业进行岗位实训,最后1周返校完成课程设计,对岗位实训进行总结开设生物制药技术实训课程,辅以相关理论课程与专业选修课程,对岗位实训中遇到的生物制药工艺的生产原理与技术(可包括发酵、生化分离、中药提取、合成制药中的生化环节、疫苗制备、制剂等)进行教学与实训,同时完成职业资格考证。
(3)三年级:进入企业实训阶段。第5学期,专项综合实训课程,实行小班授课、小组实训,实现专业内分方向、“准订单”培养、特长培养,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就业后可持续发展能力与行业内转岗能力,完成“人才的组装”,即核心技能的分化养成。
第6学期:开设毕业(论文)实习课程,学生进企业完成顶岗生产实习,同时完成毕业论文。
五、展望
目前,在生物制药专业人才的过程中,应该抓住医药企业高素质的生物制药技术人才短缺的机遇,加强与医药生产企业和社会职业培训机构的合作,构建具有企业急需的医药人才职业教育体系。并且在高职教育中加大高等教育与职业教育改革的力度,实现产、学、研的有机结合,以有效满足社会对高层次医药人才的有效需求,提高高职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率。为了培养出企业需要的真正高质量的生物制药人才,我们将继续对人才培养模式、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学内容等作进一步的改革和创新,为生物制药技术专业的发展和人才的培养探索出更多、更好的办学经验。
参考文献:
[1]陈电容,金辉.高职高专生物制药技术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探讨[J].药学教育,2008,(1).
[2]欧志敏,王鸿,杨根生.生物制药专业产学研相结合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J].化工高等教育,2008,25(3).
[3]钟苹,莫勇明.高职院校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09,(9).
(责任编辑:张中)
关键词:高职;生物制药技术;专业建设
作者简介:王海鸥(1975-),女,天津人,北京科技大学应用科学学院生物科学与技术系教学副系主任,副教授,理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生物制药教学及管理工作;张牧风(1957-),女,甘肃兰州人,北京科技大学应用科学学院党委书记,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教育管理。(北京 100083)
基金项目:本文系北京科技大学第六批教改项目的研究成果。
生物技术产业是21世纪的朝阳产业,尤其在医药方面,未来几年将产生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生物制药技术是生物技术转变为生产力的直接手段,发展速度和利润增长速度都远远高于化学制药和中药,是国家政策大力扶持的行业。其中,肿瘤治疗、神经退化性疾病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治疗、冠心病治疗、血液替代品和疫苗等方向是生物制药业的重点发展领域。
一、国内外生物制药业的发展状况
国际上,90年代以后,全球生物药品销售额以年均30%的速度增长,这个速度大大高于全医药行业年均不到10%的增长速度。另外,生物药品销售额占整个医药行业销售额的比例也不断提高,这个比例已从1995年的不足4%提高到2000年的9%。从各个具体产品来看,据预测,将来市场销售状况较好的药品将集中在以下5个类别中:单克隆抗体、反义药物、基因治疗药物、可溶性蛋白质类药物和疫苗。其中单克隆抗体的市场需求最令人注目,当前处于临床试验的各类单克隆抗体约100个,大致占所有正在研制的生物技术药品数目的25%。目前全球单克隆抗体市场销售额已达到40亿美元,这给企业带来了巨额的利润。
据统计,目前我国注册的生物技术公司共有200家左右,主要分布在北京、上海、广东、浙江、江苏、吉林、山东、辽宁等地。2000年生物制药的销售增长率达到21.6%,这个增长速度大大高于医药行业约12%的增长速度。从发展的角度看,我国发展生物医药产业具有一定的优势。一是我国有丰富的生物资源,可以为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提供产业化的有利条件和广泛的应用领域。二是总体上看,生物工程技术方面我国与国际先进水平基本同步,具有技术创新的潜力。三是近15年已经形成一定的产业规模。预计未来5年内,我国将开发10~15种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生物工程药物,产业规模将进一步扩大。
二、生物制药业人才需求现状分析
从国内医药行业可以看出,随着生物制药技术的发展和产业升级,在生产一线从事生物制药生产、检验以及市场销售的“高技术应用人才”的缺口将越来越大。
首先,医药企业对营销、研发人才的大量需求。根据目前生产条件,企业的人才结构具有科研开发和产品营销人员比例大,而生产人员比例相对较小的特点。随着国家一系列医药制度和政策的改革与规范,对于生产企业提出产品必须疗效确切、安全可靠、方便消费者等要求。因此,医药行业对同时具备医药理论知识和研发技能的研发人才会有较大的需求增长空间。同时,随着医药行业的科技进步,未来新产品的周期性将会越来越短,对营销队伍的要求会越来越高。目前现有医药营销队伍的专业水平、开拓市场的能力和营销理念等不能很好地适应市场需求,所以市场对营销人才的需求实际上是对高质量的人才的需求。
其次,兼备两种能力的复合型人才越来越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目前,既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又有市场营销技能的复合型人才受到医药企业的青睐。这样的人才必须是医药专业知识和营销技能两方面的行家,具有一定的药理学、药物学、药品生产工艺以及产品特点等专业知识,以便更好地宣传产品,取得用户的广泛信任。然而从目前分析看出,这样的人才十分稀缺,难以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
三、生物制药专业的定位
为了能够真正培养出适应我国目前快速发展的医药经济需求的大量人才,我们在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的设计和制定中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以“理论够用,强化技能”为原则
构建课程体系、教学体系和培养方案,为医药企业培养生产、管理一线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课内教学与课外学习相结合,校内实验教学与校外企业实训、实习相结合,生物技术上、下游技术教学相结合,创新能力培养与创业能力培养相结合。
2.教学计划的设计
教学计划设计上紧紧围绕市场需求和职业岗位要求构建“文化基础平台+技术基础平台+职业技能模块”的高职教学计划的总体框架,使学生通过两个平台和职业模块的学习,形成系统的职业知识能力结构,既具备第一岗位的任职能力,又有转换岗位的适应能力。
3.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技能培养为目标
学校要积极与企业合作办学,为学生提供具有鲜明的行业特色、综合化、完整的生产实践环境,开展立足于生产一线的实训和实践教学,并使学生熟悉生物制药高新技术企业及其现代企业制度,以保证学生毕业后能很快适应企业生产第一线的现场要求。
4.建立“双证”教育培养模式
建立与“双证” (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教育培养模式相适应的课程体系,使专业课程内容与企业的岗位技能需求紧密结合。教学内容涵盖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中所要求的应知应会的全部内容,并以此构建人才培养方案。
5.积极探索“订单式”培养
“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从学生就业和企业需求两方面着手,实现校企合作办学,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与用人单位签订合同,按照用人单位的要求,编制教学计划,定向培养人才,开办“特色班”。以质量和诚信实现与用人单位的长期合作,建立稳固的就业基地。这种模式具有人才培养的特色化和实用化等特点和优势,是保证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对路的有效措施。
四、生物制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1.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德、智、体、美方面全面发展,适应医药经济的发展要求,具有生物制药技术所必需的实践技能和相关的理论知识,能从事生物制药技术、生产、检验、生物药品经营等的关键岗位工作,能解决生产中遇到的一般问题,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毕业生适合于在制药企业、医药公司、医院药房、社会药房等单位从事药品生产、经营、药学服务等工作,也能够在药品检验监督部门从事药品检验监督管理,在药物研究机构、医药院校从事医药科研助理、教学辅助等工作。
2.特色课程体系
按照生物制药行业典型生产过程的工艺流程和岗位标准,设计课程内容和课程结构。计划分三个阶段进行教学:
(1)一年级:基础知识学习阶段。第1学期:开设基本实验技能实训课程,辅以基础化学、微生物学等理论课程,使学生掌握基本化学实验操作技能与微生物操作技能。
第2学期:开设生化分析实验实训课程,辅以有机化学、化工原理、细胞生物学等理论课程,使学生掌握基本的有机物质定性、定量分析技能以及化工生产的基本过程和细胞的基础知识。
(2)二年级:边学习边实训阶段。第3学期:前3个月开设基础生物化学、免疫学、药理学、生理学、药物化学、发酵工程等课程,使学生初步掌握基本的制药过程中所涉及的基础理论与分析检测技术;后1个月,学生到生产企业进行岗位实训,最后1周返校完成课程设计,对岗位实训进行总结。
第4学期:前1个月,开设生物技术制药、药事管理、生化分离工程等课程的理论部分学习;后3个月,学生到生产企业进行岗位实训,最后1周返校完成课程设计,对岗位实训进行总结开设生物制药技术实训课程,辅以相关理论课程与专业选修课程,对岗位实训中遇到的生物制药工艺的生产原理与技术(可包括发酵、生化分离、中药提取、合成制药中的生化环节、疫苗制备、制剂等)进行教学与实训,同时完成职业资格考证。
(3)三年级:进入企业实训阶段。第5学期,专项综合实训课程,实行小班授课、小组实训,实现专业内分方向、“准订单”培养、特长培养,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就业后可持续发展能力与行业内转岗能力,完成“人才的组装”,即核心技能的分化养成。
第6学期:开设毕业(论文)实习课程,学生进企业完成顶岗生产实习,同时完成毕业论文。
五、展望
目前,在生物制药专业人才的过程中,应该抓住医药企业高素质的生物制药技术人才短缺的机遇,加强与医药生产企业和社会职业培训机构的合作,构建具有企业急需的医药人才职业教育体系。并且在高职教育中加大高等教育与职业教育改革的力度,实现产、学、研的有机结合,以有效满足社会对高层次医药人才的有效需求,提高高职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率。为了培养出企业需要的真正高质量的生物制药人才,我们将继续对人才培养模式、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学内容等作进一步的改革和创新,为生物制药技术专业的发展和人才的培养探索出更多、更好的办学经验。
参考文献:
[1]陈电容,金辉.高职高专生物制药技术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探讨[J].药学教育,2008,(1).
[2]欧志敏,王鸿,杨根生.生物制药专业产学研相结合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J].化工高等教育,2008,25(3).
[3]钟苹,莫勇明.高职院校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09,(9).
(责任编辑:张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