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蓝靛果学名蓝靛果忍冬(Loaicera edulis Turcz),又名黑瞎子果、羊奶子、山茄子等,是一种新兴的野生浆果资源,果实富含糖類、有机酸、矿物质、维生素和多种微量元素,可鲜食,也可加工成饮料、果酱、果糕和果酒,具有很强的营养保健价值;茎叶和果实可提取天然紫红色素,是天然食品添加剂的重要来源,可以入药;植株可作园林绿化和观赏树种。
蓝靛果在我国资源丰富、储量较大,但由于野生数量有限,相对而言分布较少且多不集中,且受采收条件、采收期和贮运条件的限制,综合利用率很低,在市场上已出现供不应求状况,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对它的开发与利用。因此,对野生蓝靛果进行驯化栽培,并引进国外优良品种以丰富我国蓝靛果资源,形成系统的综合配套栽培技术,为科学合理地保护、开发和利用这一珍贵果树资源提供技术支撑。
1 野生蓝靛果驯化栽培
土壤:要求湿润,偏酸、肥沃深厚。最好是泥炭沼泽土或腐殖质泥炭育上,含水一般要40%以上。
栽植:春、秋两季都可以栽植。春季在4月中下旬、秋季在封冻之前进行栽植。对于蓝靛果来说,最好是在秋季定植。因为它抗寒力很强,成活率在90%以上;春季栽植成活率低一些,而且长势不如秋季栽植的强健,这主要是由于蓝靛果忍冬进入营养生长期早的生物学特性决定的。因为蓝靛果在4月初就开始萌芽,这时土壤还没解冻,不易栽植,而到4月末的时候,其枝条已经生长,甚至开花,所以此时定植势必影响成活率和长势。
苗木选择:选择植株生长健壮,根系发达,芽眼饱满,无病虫害的苗木。苗高要求25cm以上,地径0.3cm,主根长25cm以上。
土壤管理:土壤的主要管理方法是每年秋季落叶后耕翻一次,深度为12~15cm,这不仅可以改善土壤结构,还能起到防治杂草,对施入肥料覆土,以及消灭在土壤中越冬的病菌和虫卵。春季5月初也要进行一次松土,深度约10cm。目的是防治刚出土的杂草,使土壤中的含水量和氧气含量适宜,利于植株生长。树下用手工进行除草和松土。此外,在行间用锯末子或泥炭等覆盖也有很重要的作用,因为蓝靛果的根系很浅,覆盖后既可保湿,又可以使土壤温度不至于变化过于剧烈,十分有利于根系生长。
生长期管理:对于生长旺盛的幼龄植株或进入结果期的植株,可在栽后第三年开始进行土壤施肥。有机肥可在秋季结合土壤深翻施入,每2、3年施一次,施肥量为每平方米8~10kg。无机肥料可在生长期追施3次,第一次在萌芽期追施氮肥,施入量为每平方米20g尿素,或30g硝铵,或40g硫铵,其作用为枝条和叶的生长发育。第二次在果实采收后进行,可结合对植株松土追施液体厩肥或无机肥料,可用硝酸钾或磷酸钾,浓度为20g/10L,为促进当年二次枝的生长和花芽分化。第三次是在秋季,结合土壤深翻施入磷肥和钾肥,每平方米施15g重过磷酸钙和钾肥,以提高植株抗寒性及促进秋季、春季的根系生长。对于6、7年以上的结果植株一般每年在春、秋追2次肥,适当增加施肥量。
栽植前两年的植株可疏除一些因农事操作而损伤的枝条或倒伏的枝条,不提倡对枝条短截,因为枝梢顶端大部分是结果部位。在栽后6~8年必须经常进行更新修剪,时期最好是秋季,春季也可以。修剪时要逐一仔细查看每个骨干枝。一般生长健壮的,由3~5年生骨干枝上的潜伏芽形成的分枝比较重要,修剪时剪掉骨干枝衰老的上部,剪留到幼嫩的分枝上。疏剪树冠可以刺激潜伏芽的萌发和强烈生长,适度的修剪可以增加产量,并能使植株几年内保持高产。
2、蓝靛果引种栽培
蓝靛果分布于欧洲、亚洲和美洲的北部,在我国分布广泛。为保存、扩大和有效利用这一野生资源,国内外已开展了大量引种驯化和栽培技术的研究工作。
自20世纪80年代,我国先后开展了蓝靛果的繁殖方式、引种驯化、品种选育及人工栽培等技术研究,并针对其生物学特性、农艺学性状、生理生化指标等方面进行研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进展。
俄罗斯是对蓝靛果开发利用最长的国家,并对各方面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培育出了很多优良品种,栽培范围已遍及全国,同其它小浆果一样,深受人们喜爱。日本也是开发利用较早的国家之一,并在北海道成立了蓝靛果协会,利用组织培养方法繁殖大量苗木,进行栽培种植。
近些年,我国主要从俄罗斯引种一些蓝靛果资源和优良品种,如勘察加、阿尔泰、伊务什卡等,并通过实生苗选育及开展杂交育种工作,培育新品种,来弥补我国蓝靛果品种的不足。
3 栽培前景
虽然蓝靛果在我国资源丰富、储量较大,但由于野生数量有限,相对而言分布较少且多不集中,且受采收条件、采收期和贮运条件的限制,利用率较低,在市场上已出现供不应求状况,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对它的开发与利用。为保证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必须对资源加以保护,通过就地压条或人工补苗等人为措施保证野生蓝靛果的健全生长。因此积极开发蓝靛果忍冬大面积种植基地是解决资源相对不足问题,实现其大规模可持续开发利用的最好措施。并在今后的研究中加强蓝靛果采后生理和贮藏保鲜的研究,满足人们对鲜食和加工运输的需要,实现果实长期持久供应,使蓝靛果鲜果走出山区,走向更广阔的市场。
蓝靛果在我国资源丰富、储量较大,但由于野生数量有限,相对而言分布较少且多不集中,且受采收条件、采收期和贮运条件的限制,综合利用率很低,在市场上已出现供不应求状况,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对它的开发与利用。因此,对野生蓝靛果进行驯化栽培,并引进国外优良品种以丰富我国蓝靛果资源,形成系统的综合配套栽培技术,为科学合理地保护、开发和利用这一珍贵果树资源提供技术支撑。
1 野生蓝靛果驯化栽培
土壤:要求湿润,偏酸、肥沃深厚。最好是泥炭沼泽土或腐殖质泥炭育上,含水一般要40%以上。
栽植:春、秋两季都可以栽植。春季在4月中下旬、秋季在封冻之前进行栽植。对于蓝靛果来说,最好是在秋季定植。因为它抗寒力很强,成活率在90%以上;春季栽植成活率低一些,而且长势不如秋季栽植的强健,这主要是由于蓝靛果忍冬进入营养生长期早的生物学特性决定的。因为蓝靛果在4月初就开始萌芽,这时土壤还没解冻,不易栽植,而到4月末的时候,其枝条已经生长,甚至开花,所以此时定植势必影响成活率和长势。
苗木选择:选择植株生长健壮,根系发达,芽眼饱满,无病虫害的苗木。苗高要求25cm以上,地径0.3cm,主根长25cm以上。
土壤管理:土壤的主要管理方法是每年秋季落叶后耕翻一次,深度为12~15cm,这不仅可以改善土壤结构,还能起到防治杂草,对施入肥料覆土,以及消灭在土壤中越冬的病菌和虫卵。春季5月初也要进行一次松土,深度约10cm。目的是防治刚出土的杂草,使土壤中的含水量和氧气含量适宜,利于植株生长。树下用手工进行除草和松土。此外,在行间用锯末子或泥炭等覆盖也有很重要的作用,因为蓝靛果的根系很浅,覆盖后既可保湿,又可以使土壤温度不至于变化过于剧烈,十分有利于根系生长。
生长期管理:对于生长旺盛的幼龄植株或进入结果期的植株,可在栽后第三年开始进行土壤施肥。有机肥可在秋季结合土壤深翻施入,每2、3年施一次,施肥量为每平方米8~10kg。无机肥料可在生长期追施3次,第一次在萌芽期追施氮肥,施入量为每平方米20g尿素,或30g硝铵,或40g硫铵,其作用为枝条和叶的生长发育。第二次在果实采收后进行,可结合对植株松土追施液体厩肥或无机肥料,可用硝酸钾或磷酸钾,浓度为20g/10L,为促进当年二次枝的生长和花芽分化。第三次是在秋季,结合土壤深翻施入磷肥和钾肥,每平方米施15g重过磷酸钙和钾肥,以提高植株抗寒性及促进秋季、春季的根系生长。对于6、7年以上的结果植株一般每年在春、秋追2次肥,适当增加施肥量。
栽植前两年的植株可疏除一些因农事操作而损伤的枝条或倒伏的枝条,不提倡对枝条短截,因为枝梢顶端大部分是结果部位。在栽后6~8年必须经常进行更新修剪,时期最好是秋季,春季也可以。修剪时要逐一仔细查看每个骨干枝。一般生长健壮的,由3~5年生骨干枝上的潜伏芽形成的分枝比较重要,修剪时剪掉骨干枝衰老的上部,剪留到幼嫩的分枝上。疏剪树冠可以刺激潜伏芽的萌发和强烈生长,适度的修剪可以增加产量,并能使植株几年内保持高产。
2、蓝靛果引种栽培
蓝靛果分布于欧洲、亚洲和美洲的北部,在我国分布广泛。为保存、扩大和有效利用这一野生资源,国内外已开展了大量引种驯化和栽培技术的研究工作。
自20世纪80年代,我国先后开展了蓝靛果的繁殖方式、引种驯化、品种选育及人工栽培等技术研究,并针对其生物学特性、农艺学性状、生理生化指标等方面进行研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进展。
俄罗斯是对蓝靛果开发利用最长的国家,并对各方面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培育出了很多优良品种,栽培范围已遍及全国,同其它小浆果一样,深受人们喜爱。日本也是开发利用较早的国家之一,并在北海道成立了蓝靛果协会,利用组织培养方法繁殖大量苗木,进行栽培种植。
近些年,我国主要从俄罗斯引种一些蓝靛果资源和优良品种,如勘察加、阿尔泰、伊务什卡等,并通过实生苗选育及开展杂交育种工作,培育新品种,来弥补我国蓝靛果品种的不足。
3 栽培前景
虽然蓝靛果在我国资源丰富、储量较大,但由于野生数量有限,相对而言分布较少且多不集中,且受采收条件、采收期和贮运条件的限制,利用率较低,在市场上已出现供不应求状况,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对它的开发与利用。为保证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必须对资源加以保护,通过就地压条或人工补苗等人为措施保证野生蓝靛果的健全生长。因此积极开发蓝靛果忍冬大面积种植基地是解决资源相对不足问题,实现其大规模可持续开发利用的最好措施。并在今后的研究中加强蓝靛果采后生理和贮藏保鲜的研究,满足人们对鲜食和加工运输的需要,实现果实长期持久供应,使蓝靛果鲜果走出山区,走向更广阔的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