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中国文学史上,众多诗人留下了无数咏月名篇,李白就是其中杰出的一位。他常以明月入诗,给明月注入了丰富的内蕴。他的诗中的明月意象主要体现为:(1)表现豪迈洒脱的性格,如“若教月下乘舟去,何啻风流到剡溪”。(2)象征美人和恋情,如“眉目艳皎月,一笑倾城欢”。(3)象征对故乡、亲人、友人的思念之情,如“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在盛唐的朗月里沉醉放歌,李白的诗篇也将与明月永生!
关键词 李白 明月 意象 性格 美人 恋情思念
在浩瀚缥缈的历史长河中,人们从明月的阴晴圆缺里勾起了种种情感,泛出了种种遐想,荡开了圈圈涟漪。于是,月亮成了历代文人吟咏不厌的对象,人们喜欢把自己的喜怒哀乐、成败得失,溶进月光里,注入明月中,从而使月亮这一无生命的物象变得多姿多彩起来,并在文学史上形成了独特的咏月现象。“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白露》)、“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山居秋暝》)、“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望月怀古》)、“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无数咏月名句,像一颗颗熠熠生辉的明珠,永闪光芒。其中,“诗仙”李白的咏月诗句更如珍珠串串、亮星颗颗,尤引人瞩目。
据我国前辈学人对李白诗的自然意象统计,明月意象共出现76次,居于天、地、日、月、云、雪六种运用最多的天象类意象之前列,而提到月的诗句不下400处。前代画家爱画李白捉月图、李白泛月图;《唐摭言》甚至以“水中捉月”为李白生命的归宿点:“李白着宫锦袍,游采石江中,傲然自得,旁若无人,因醉入水中捉月而死。”这与其说是以讹传讹,不如说它反映了李白与月的一种非同寻常的关系。
在李白诗中,明月意象有着丰富的内蕴。它在以民俗文化为内核的基础上,熔铸了诗人自己的人格和情趣,既体现了民俗文化审美特征的共性,又体现了诗人强烈的个性特征,正如陶渊明的“菊”、陆放翁的“梅”一样,李白的“月”融化了诗人的风格,成为诗人理想的化身。
一、以明月表现豪迈洒脱的性格
李白追求高标远致和超尘脱俗,他一生的大部分时光都是在隐居和漫游中度过。他之所以好游,就是为了标举自己的高致,而隐居,是由于他蔑视礼法权贵,想超越世俗现实,追求个性自由。李白青少年时期即遍游名山,三年长安供奉生活之后,隐居蜀中,出蜀后再度漫游。这种生活经历养成了他傲岸不屈、卓然特立的伟岸气质和瓮盅乾坤、秕糠万物的豪迈气概。他的这种人格精神在对月亮的描写中得到了充分的反映,月亮与诗人的交流既体现了诗人个性特质,又是诗人表达飘逸情趣的载体。如乾元二年(759)他在流放途中遇赦后,返回江陵南游岳阳时,作《与夏十二登岳阳楼》一诗,其中云:“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以雁写愁,古已有之,然以月写喜,却是李白的独创。
二、以明月象征美人和恋情
古代,人们认为日为阳,故曰太阳;月为阴,故曰太阴。因此,人们常用月来形容女子容貌、体态与情操之美,如人们常说的“花容月貌”、“闭月羞花”等。在《诗经·月出》中就有“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的歌咏,以皎洁的月亮衬托女子的清纯与美丽。李白诗中月之意象也多有这种象征、比喻意。如“眉目艳皎月,一笑倾城欢”(《古风》二十六),用比喻和夸张的笔法写女子的美丽无比;“阁道步行月,美人愁烟空”(《上之回》),写宫中一女子于夜深人静之时,在“楼台与天通”的阁道上踏着月色徘徊,其忧愁的是对君王临幸的愿望一次次地化为泡影,表现出一位缥缈似神仙的愁美人形象;以月之玲珑,衬人之幽怨,从反处着笔,不落言筌。“衔杯映歌扇,似月云中见”(《相逢行》),既以月比人,又将人比月。写歌女用歌扇遮面的娇羞貌,恰似时而云翳雾罩、时而半露娇面的云中美月。“翠娥婵娟初月辉,美人更唱舞罗衣”(《忆旧游》),写歌女美丽超凡脱俗,犹如新月之清辉,而且舞艺出众,歌声甜美,“清风吹歌入空去,歌曲自绕行云飞”(同上)。实际上这也反映出人世间最美好的感情,即恋情。
三、以明月象征对故乡、亲人、友人的思念之情
诗人远离家乡、亲人,常年漂泊在外,不免对月而顿生思家念远之情。“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静夜思》)以霜来形容月,并非李白的首创。萧纲《玄圊纳凉》中有“夜月似秋霜”,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也有“空里流霜不觉飞”的句子。李白的贡献在于,他通过举头望月,低头思乡的典型描写,勾勒出了一幅生动形象的月夜思乡图。脱口吟成,浑然无迹,却能深入人心。从此以后,月亮与思乡结缘,望月怀乡成为了中国文人所共有的心理情结,千载以后,仍然引起巨大回响。诗人深感“崖倾月难圆”(《安陆白兆山》),故“月华若夜雪,见此令人思”(《秋山寄卫慰》),因月而思念亲人和友人。“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作为天才诗人,李白的月亮诗蕴藏着巨大的人格力量和深刻的哲理精神,完成了月亮由自然客体向人格意志的转变,使中国古代文学中的月亮主题提升到一个新的境界。在李白的月亮世界里,诗人与月融合同构,因为月,诗人创造了一个迷离浪漫的境界;因为月,创作主体的浪漫气质散溢着清辉。李白和他的月亮诗将永如空中吴钩,传递着人世间的脉脉情愫。
参考文献:
[1]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M].北大出版社,1996:205.
[2]李白与月亮[J].古典文学知识.1986(2).
[3]唐诗鉴赏词典[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
[4]杨义.李杜诗学[M].北京出版社,2001.
[5]张福庆.唐诗美学探索[M].北京华文出版社,2000.
(作者单位:襄阳职业技术学院)
关键词 李白 明月 意象 性格 美人 恋情思念
在浩瀚缥缈的历史长河中,人们从明月的阴晴圆缺里勾起了种种情感,泛出了种种遐想,荡开了圈圈涟漪。于是,月亮成了历代文人吟咏不厌的对象,人们喜欢把自己的喜怒哀乐、成败得失,溶进月光里,注入明月中,从而使月亮这一无生命的物象变得多姿多彩起来,并在文学史上形成了独特的咏月现象。“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白露》)、“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山居秋暝》)、“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望月怀古》)、“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无数咏月名句,像一颗颗熠熠生辉的明珠,永闪光芒。其中,“诗仙”李白的咏月诗句更如珍珠串串、亮星颗颗,尤引人瞩目。
据我国前辈学人对李白诗的自然意象统计,明月意象共出现76次,居于天、地、日、月、云、雪六种运用最多的天象类意象之前列,而提到月的诗句不下400处。前代画家爱画李白捉月图、李白泛月图;《唐摭言》甚至以“水中捉月”为李白生命的归宿点:“李白着宫锦袍,游采石江中,傲然自得,旁若无人,因醉入水中捉月而死。”这与其说是以讹传讹,不如说它反映了李白与月的一种非同寻常的关系。
在李白诗中,明月意象有着丰富的内蕴。它在以民俗文化为内核的基础上,熔铸了诗人自己的人格和情趣,既体现了民俗文化审美特征的共性,又体现了诗人强烈的个性特征,正如陶渊明的“菊”、陆放翁的“梅”一样,李白的“月”融化了诗人的风格,成为诗人理想的化身。
一、以明月表现豪迈洒脱的性格
李白追求高标远致和超尘脱俗,他一生的大部分时光都是在隐居和漫游中度过。他之所以好游,就是为了标举自己的高致,而隐居,是由于他蔑视礼法权贵,想超越世俗现实,追求个性自由。李白青少年时期即遍游名山,三年长安供奉生活之后,隐居蜀中,出蜀后再度漫游。这种生活经历养成了他傲岸不屈、卓然特立的伟岸气质和瓮盅乾坤、秕糠万物的豪迈气概。他的这种人格精神在对月亮的描写中得到了充分的反映,月亮与诗人的交流既体现了诗人个性特质,又是诗人表达飘逸情趣的载体。如乾元二年(759)他在流放途中遇赦后,返回江陵南游岳阳时,作《与夏十二登岳阳楼》一诗,其中云:“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以雁写愁,古已有之,然以月写喜,却是李白的独创。
二、以明月象征美人和恋情
古代,人们认为日为阳,故曰太阳;月为阴,故曰太阴。因此,人们常用月来形容女子容貌、体态与情操之美,如人们常说的“花容月貌”、“闭月羞花”等。在《诗经·月出》中就有“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的歌咏,以皎洁的月亮衬托女子的清纯与美丽。李白诗中月之意象也多有这种象征、比喻意。如“眉目艳皎月,一笑倾城欢”(《古风》二十六),用比喻和夸张的笔法写女子的美丽无比;“阁道步行月,美人愁烟空”(《上之回》),写宫中一女子于夜深人静之时,在“楼台与天通”的阁道上踏着月色徘徊,其忧愁的是对君王临幸的愿望一次次地化为泡影,表现出一位缥缈似神仙的愁美人形象;以月之玲珑,衬人之幽怨,从反处着笔,不落言筌。“衔杯映歌扇,似月云中见”(《相逢行》),既以月比人,又将人比月。写歌女用歌扇遮面的娇羞貌,恰似时而云翳雾罩、时而半露娇面的云中美月。“翠娥婵娟初月辉,美人更唱舞罗衣”(《忆旧游》),写歌女美丽超凡脱俗,犹如新月之清辉,而且舞艺出众,歌声甜美,“清风吹歌入空去,歌曲自绕行云飞”(同上)。实际上这也反映出人世间最美好的感情,即恋情。
三、以明月象征对故乡、亲人、友人的思念之情
诗人远离家乡、亲人,常年漂泊在外,不免对月而顿生思家念远之情。“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静夜思》)以霜来形容月,并非李白的首创。萧纲《玄圊纳凉》中有“夜月似秋霜”,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也有“空里流霜不觉飞”的句子。李白的贡献在于,他通过举头望月,低头思乡的典型描写,勾勒出了一幅生动形象的月夜思乡图。脱口吟成,浑然无迹,却能深入人心。从此以后,月亮与思乡结缘,望月怀乡成为了中国文人所共有的心理情结,千载以后,仍然引起巨大回响。诗人深感“崖倾月难圆”(《安陆白兆山》),故“月华若夜雪,见此令人思”(《秋山寄卫慰》),因月而思念亲人和友人。“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作为天才诗人,李白的月亮诗蕴藏着巨大的人格力量和深刻的哲理精神,完成了月亮由自然客体向人格意志的转变,使中国古代文学中的月亮主题提升到一个新的境界。在李白的月亮世界里,诗人与月融合同构,因为月,诗人创造了一个迷离浪漫的境界;因为月,创作主体的浪漫气质散溢着清辉。李白和他的月亮诗将永如空中吴钩,传递着人世间的脉脉情愫。
参考文献:
[1]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M].北大出版社,1996:205.
[2]李白与月亮[J].古典文学知识.1986(2).
[3]唐诗鉴赏词典[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
[4]杨义.李杜诗学[M].北京出版社,2001.
[5]张福庆.唐诗美学探索[M].北京华文出版社,2000.
(作者单位:襄阳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