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诗情画意”是中国古典园林的独有风格,文章简要介绍诗情画意的概念、中国古诗画与园林的关系以及诗情画意在古典园林中的表现手法,并着重阐述了现代园林景观“诗情画意”的创设途径。
关键词:中国古典园林;现代园林景观;诗情画意;创设途径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641(2013)02-0000-00
收稿日期:2012-10-24
修回日期:2013-02-05
中国古典园林强调自然美,追求意境,讲求“诗情画意”,在空间处理上多采用“小中见大”的手法[1]。探索中国古典园林“诗情画意”的景观营造艺术并付诸现代园林实践,有利于传承和把握与运用中华文化精华。
诗情画意,指的是像诗画里所描摹的那样能给人以美感的意境[2]。诗情画意是中国古典园林的鲜明特色和独有风格。园林景观意境的创设,不仅要考虑山、水、植物、建筑等要素,还要考虑人们在其中的活动,以及四季变化对风景的影响。
当代各种思潮纷杂,景观设计呈现出前所未有的自由化与多元化趋势。但“诗情画意”的园林意境的创造与应用在现代园林中仍受热捧。较为典型的有成都、上海的易园,杭州西湖新十景、上海世博园中的“亩中山水”、三峡风景区,等。为此,研究现代园林“诗情画意”景观的创设途径有深远的意义。
1 中国诗、画与园林的关系
1.1 诗情与园林
《东方庭园论》指出:中国传统造园的特点是不仅要改造自然,还要体现出“渊博的文化素养和艺术情操”[2]。首先,园林建造地的诗情(即地方文化特性)影响了园林的选址;其次,诗情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园林景观的布局。中国园林讲求幽深曲折,正所谓 “造园如诗文,必使曲折有法,前后呼应,最忌堆砌、错杂,方称佳构”[2]。
中国古代诗歌讲究“言有尽而意无穷”,指诗文含义深刻,令人品味不尽。即如果诗歌没有诗“意或情”,只讲究对仗工整、韵律严格,就没有灵魂;而园林的创建,若没有立意也就没有灵魂,缺乏创造性。
1.2 画意与园林
中国古典园林与中国画均属于以风景为主题的艺术,被誉为“姊妹艺术”,在艺术处理手法及规律上有相通之处(如立意、层次、虚实、曲直的营造等)。造园家融画意于园林设计与建造当中,借鉴绘画的手法营造曲折婉转的环境,引起人跌宕起伏、欣赏喜欢的审美体验。由此,画论便成功地指点了园林的主题选择和结构建造等层面。
2 古典园林“诗情画意”的表现手法
2.1 小中见大
中国古典园林在空间处理上常采用“小中见大”的手法,多用假山、建筑、廊和墙来分隔空间,还采用借景的手法展示“一峰则太华千寻,一勺则江湖万里”的无限空间,追求“咫尺山水蕴千里江山”的山水画境。
2.2 虚实对比
在园林中山体为实,水面为虚;近景为实,远景为虚;景物为实,倒影为虚;在空间处理上,闭合为实,开敞为虚。园林景物的虚实对比,可加强艺术效果。虚实相生要做到“疏处不见其缺,旷不觉其空,方得疏旷秘诀”。虚中有实、实中有虚可使观赏者产生空间扩大的感觉。
古典园林常采用实中有虚的办法来造成景深的错觉。如在狭小的天井一侧,粉壁墙前,种植竹子Bambusoideae、芭蕉Musa basjoo,配几块假山石,便构成一幅立体图画,消除视线的局限性。景墙开窗,使墙外景色半隐半露,扩大了空间,加强了景深。假山留一个洞或墙上做一个假门,都能使人产生错觉,取得特殊的效果。园林中虚景(月影、花影、树影、风声、雨声、鸟语花香、云雾、日月星辰等)的处理更胜实景。如柳浪闻莺、雨打芭蕉中的鸟鸣与雨声便是虚景产生的美[3]。
2.3 含蓄有致
明代唐志契指出: “景愈藏,景界愈大;景愈露,景界愈小”。中国古典园林借鉴吸收了中国画含蓄有致的创作方法,讲求“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如:苏州拙政园进门处的一座假山是藏;穿过山洞,至远香堂南的山池,主景隐约可见,是半藏半露;至远香堂,主景映入眼帘,是露,达到了“犹抱琵琶半遮面”的抑景效果,其高潮部分往往要“千呼万唤始出来”。
2.4 情景交融
中国古典园林常运用写意和比兴、古诗画意境的再现及景题、楹联、匾额上的诗词点题等手法创设“诗情画意”,创造出令人神往的“形、色、声、香”均具备的奇妙景观。例如,扬州个园以墨石山前种有多竿修竹,比拟“春山”;太湖石山前植松树,比拟“夏山”;黄石山植古柏,比拟“秋山”;低矮的雪石山不饰植物以象征荒漠疏寒,比拟“冬山”。表达出“春山淡冶而如笑,夏山苍翠而如滴,秋山明净而如妆,冬山惨淡而如睡”的诗画意境[4]。又如,苏州拙政园“听雨轩”取李商隐诗句“留得残荷听雨声”的意境,“远香堂”则源于北宋周敦颐《爱莲说》中“香远溢清”句意,而承德避暑山庄的“万壑松风”则是用宋代李唐的《万壑松风图》画境造景,使景中有画。
3 现代园林中“诗情画意”创设途径
3.1 因地制宜创设“意境”
不同的园林,“意境”迥异。如:北京圆明园中的景物都是围绕着“水”的主题来设置,并较好地突出了皇家园林特点,即“因水成景,借景西山”[5]。又如承德避暑山庄以自然植物景观取胜,通过植物的花期和叶色变化凸显了园林景观的色彩变化和季相交替。实现山庄“春有万树梨花送暖,湖边杨柳吐绿;夏日绿荫生凉,青萍涌翠荷花飘香;秋有枫林红叶,山峦火红;冬有青松挺拔”的物象美景。
3.2 借用“诗文之美”题名点景
借用“诗文”来题名或点景,不仅可把前人诗文的某些境界、场景在园林中以具体的形象表现出来,还可借鉴文学艺术的章法、手法进行规划设计。
园林是人化的自然,景观之名往往使人产生无穷的联想和“诗情画意”的共鸣。例如“爱晚亭”“留听阁”“明月楼”,以及桂林山水、苏州枫桥、寒山寺等。又如,济南小清河综合治理景观工程,该设计通过浮雕、铜雕、铁雕、线条画、马赛克拼贴的景墙、雕塑等形式布置两岸沿线各景点,将小清河的历史文化融入景观中,形成标题景观,如“玉带修篁”出自“清河玉带绕城飘,夹岸修篁翠色雕”,“水岸鹊华”出自“鹊华烟雨”[6]。 园林中的匾额、碑刻、对联、题咏等也是景点景观重要的文化点缀,对丰富园林景观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如昆明湖和万寿山中间的长廊可以称为“艺术长廊”。此外,用于点景的“名文佳诗”,还是“留之久远”的导游词。园林胜景也需要名文、佳诗的包装和点染,方能激发人们的游兴,并能起启迪、引导游人和拓展、深化意境的作用[7]。如镇江沈括的梦溪园、司马光的独乐园、苏州网师园等,诚所谓“地以诗生辉,诗以地益秀”。
3.3 营造“诗情画意”的植物景观
植物景观“诗情画意”的创设途径主要是按照诗格画理来取材构景。古典园林中许多植物造景的技巧直接受益于咏景诗和风景画。如拙政园的“听雨轩”前后的芭蕉、修竹及雨滴蕉叶滴答有声之景便出自李中“听雨入秋竹,留僧复旧棋”句意;圆明园中的“武陵春色”也是取陶渊明“紫薇花对紫薇翁,名日虽同貌不同。独占芳菲当夏景,不将颜色托春风。得阳官舍双高树,兴善僧庭一大丛。何似苏州安置处,花堂兰下月明中”的诗意。
在现代园林中,既可借用移情、比兴、象征、隐喻等手法或古代的咏景诗和风景画进行植物造景,使景观富有“诗情”与“画意”;也可将大地艺术运用到景观中,表达设计师或艺术家的某些观念和想法。新材料、新技术的运用也为表现更多的植物景观意境提供了条件。例如,利用文学作品中植物的象征意义,栽植玉兰Magnolia denudata、海棠Malus spectabilis (Ait.) Borkh.、迎春Jasminum nudiflorum、牡丹Paeonia suffruticosa、桂花Osmanthus fragrans、即寓意“玉堂春富贵”[8];或根据画理取裁,即借鉴山水画的构图及各要素搭配手法进行植物景观的营造;也可根据植物时序季相变化,选取适合观赏、吟诵的植物,增加园林文化内涵。
3.4 以画理组景,借诗序安排空间
园林是讲究空间营造的艺术,所谓“造园如作诗文,必使曲折有法,前后呼应”。造园者可参照画理或诗文意境构建园林的空间序列。园林布局要在三维的空间中描摹自然山水,安排建筑、植物、山石等元素,营造可游可居的如画景观。例如,宋介之的休园就是按照山水的画理而以画入景的,其组景“亦如画法,不余其旷则不幽,不行其疏则不密,不见其朴则不文”[9]。足见,要精心安排园林的空间序列及其景观方可使园林布局产生起承转折、抑扬顿挫、富有感染力、连续流动的空间效果。
3.5 叠山理水体现诗情画意
现代园林(如庭园、广场、交通岛、建筑和公园入口等处)的叠山理水也应注重写意。造园者要将大自然的雄浑或秀丽领会于心,然后结合个人的理解与认识,将无限的空间浓缩于咫尺之间,使城市居民具有更为真切的贴近自然的感觉。以叠山来说,其在堆叠章法及构图经营上,既有造园者对自然山水的概括提炼,也有对山水画理的运用,诸如“布山形,取峦向、分石脉”,如是造就步移景异的立体诗画[9]。
3.6 挖掘地方文化,创新景观概念
现代园林景观的底蕴来自对地方文化的挖掘、提炼及其序列组景。如安徽合肥的肥西老母鸡园成功的关键在于创新主题概念,园区规划注重挖掘“鸡文化”的地域特色内涵,强调“鸡文化”与“乡土性”,以保护生态、传承文化为设计理念,获得良好的文化认同。其它成功案例还有以“神农教耕”“神农坛”主题雕塑强调农耕文化的玉环观光农业园、重点挖掘梅文化的南京傅家边现代农业观光园和以葡萄和葡萄酒文化为特色,以欧式田园风情为景观基调的重庆市巴克斯葡萄公园等[10]。
对地方传统景观文化的挖掘,主要是通过“传统景观符号”的运用形成标题景观或重要景点,以唤起民族的典型情感心理,传达体验方式,引起共鸣。例如“沧浪之水”(沧浪亭)、“曲水流觞”(流杯亭)、“万”字形廊.
现代园林中较为成功的案例有成都的易园(以《易经》文化为特色的易园企业文化和易学园林文化)[11]和2010上海世博会中国园“亩中山水”系列景观的设计。上海的设计巧妙结合了中国人对自然山水、土地的深情,将“亩”与“园”结合,注重现代的实用功能要求,亩中造景,形成了“亩中山水”系列作品(图1~6)[12]。此外,三峡大坝景区主要依托“三峡工程”,全方位展示了“工程”和“水利”文化;北京中关村西区的环境设计方案分别以圆形的大众娱乐舞台、楔形绿地上的艺雕、方形构图元素、矩形网格等空间形式展现“阳光与流水”“黄土地的腾飞”和“网络意境”三个主题,较好地展示了“现代科技”的理念[13]。四者均用当代的景观符号(或设计语言)较好地表现出传统中国园林的内涵或寓意。
参考文献:
[1]邵祥东.诗情画意“妆”园林[J].现代农业科技,2008(2):62,64.
[2]刘尧,徐筝.谈诗情画意与中国古典园林[J].现代农业科技,2010(1):33-37.
[3]刘莉.诗情画意—论中国古典园林的意境之美[J].九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2):62-64.
[4]侯则红,陈展川.解读中国古典园林的意境[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2010,16(4):128-129.
[5]路翰鹏.中国古典园林的“意境”追求对现代园林的影响[D].哈尔滨:东北师范大学,2010.5.
[6]方鹏.诗情画意新景观·北岸[J].走向世界,2010,18(5): 62-63.
[7]程为宝,刘建国.诗情画意 写入园林—中国山水包装浅论之二[J].包装世界,2001(5):58-60.
[8]唐莉英.诗情画意的中国古典园林与现代景观的意境营造[J].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6):22510-22511,22663.
[9]周维权.中国古典园林史[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122.
[10]闻佳.特色农业观光园景观设计研究——以合肥市为例[D].合肥:合肥工业大学,2010.3.
[11]任欣,王大志.现代城市环境中的传统园林空间营造——易园形态空间构成与意境解析[J].四川建筑,2006,26(2):10-12.
[12]陈跃中.“当代中式”景观的探索:上海世博中国园“亩中山水”设计[J].中国园林,2010(5):42-46.
[13]田园.绿色·文化·网络及其意境空间的多元融合——北京中关村西区景观园林环境设计方案构思简介[J]. 中国园林,2001(1):17-20.
审稿编辑:杨宏烈 林广思
关键词:中国古典园林;现代园林景观;诗情画意;创设途径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641(2013)02-0000-00
收稿日期:2012-10-24
修回日期:2013-02-05
中国古典园林强调自然美,追求意境,讲求“诗情画意”,在空间处理上多采用“小中见大”的手法[1]。探索中国古典园林“诗情画意”的景观营造艺术并付诸现代园林实践,有利于传承和把握与运用中华文化精华。
诗情画意,指的是像诗画里所描摹的那样能给人以美感的意境[2]。诗情画意是中国古典园林的鲜明特色和独有风格。园林景观意境的创设,不仅要考虑山、水、植物、建筑等要素,还要考虑人们在其中的活动,以及四季变化对风景的影响。
当代各种思潮纷杂,景观设计呈现出前所未有的自由化与多元化趋势。但“诗情画意”的园林意境的创造与应用在现代园林中仍受热捧。较为典型的有成都、上海的易园,杭州西湖新十景、上海世博园中的“亩中山水”、三峡风景区,等。为此,研究现代园林“诗情画意”景观的创设途径有深远的意义。
1 中国诗、画与园林的关系
1.1 诗情与园林
《东方庭园论》指出:中国传统造园的特点是不仅要改造自然,还要体现出“渊博的文化素养和艺术情操”[2]。首先,园林建造地的诗情(即地方文化特性)影响了园林的选址;其次,诗情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园林景观的布局。中国园林讲求幽深曲折,正所谓 “造园如诗文,必使曲折有法,前后呼应,最忌堆砌、错杂,方称佳构”[2]。
中国古代诗歌讲究“言有尽而意无穷”,指诗文含义深刻,令人品味不尽。即如果诗歌没有诗“意或情”,只讲究对仗工整、韵律严格,就没有灵魂;而园林的创建,若没有立意也就没有灵魂,缺乏创造性。
1.2 画意与园林
中国古典园林与中国画均属于以风景为主题的艺术,被誉为“姊妹艺术”,在艺术处理手法及规律上有相通之处(如立意、层次、虚实、曲直的营造等)。造园家融画意于园林设计与建造当中,借鉴绘画的手法营造曲折婉转的环境,引起人跌宕起伏、欣赏喜欢的审美体验。由此,画论便成功地指点了园林的主题选择和结构建造等层面。
2 古典园林“诗情画意”的表现手法
2.1 小中见大
中国古典园林在空间处理上常采用“小中见大”的手法,多用假山、建筑、廊和墙来分隔空间,还采用借景的手法展示“一峰则太华千寻,一勺则江湖万里”的无限空间,追求“咫尺山水蕴千里江山”的山水画境。
2.2 虚实对比
在园林中山体为实,水面为虚;近景为实,远景为虚;景物为实,倒影为虚;在空间处理上,闭合为实,开敞为虚。园林景物的虚实对比,可加强艺术效果。虚实相生要做到“疏处不见其缺,旷不觉其空,方得疏旷秘诀”。虚中有实、实中有虚可使观赏者产生空间扩大的感觉。
古典园林常采用实中有虚的办法来造成景深的错觉。如在狭小的天井一侧,粉壁墙前,种植竹子Bambusoideae、芭蕉Musa basjoo,配几块假山石,便构成一幅立体图画,消除视线的局限性。景墙开窗,使墙外景色半隐半露,扩大了空间,加强了景深。假山留一个洞或墙上做一个假门,都能使人产生错觉,取得特殊的效果。园林中虚景(月影、花影、树影、风声、雨声、鸟语花香、云雾、日月星辰等)的处理更胜实景。如柳浪闻莺、雨打芭蕉中的鸟鸣与雨声便是虚景产生的美[3]。
2.3 含蓄有致
明代唐志契指出: “景愈藏,景界愈大;景愈露,景界愈小”。中国古典园林借鉴吸收了中国画含蓄有致的创作方法,讲求“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如:苏州拙政园进门处的一座假山是藏;穿过山洞,至远香堂南的山池,主景隐约可见,是半藏半露;至远香堂,主景映入眼帘,是露,达到了“犹抱琵琶半遮面”的抑景效果,其高潮部分往往要“千呼万唤始出来”。
2.4 情景交融
中国古典园林常运用写意和比兴、古诗画意境的再现及景题、楹联、匾额上的诗词点题等手法创设“诗情画意”,创造出令人神往的“形、色、声、香”均具备的奇妙景观。例如,扬州个园以墨石山前种有多竿修竹,比拟“春山”;太湖石山前植松树,比拟“夏山”;黄石山植古柏,比拟“秋山”;低矮的雪石山不饰植物以象征荒漠疏寒,比拟“冬山”。表达出“春山淡冶而如笑,夏山苍翠而如滴,秋山明净而如妆,冬山惨淡而如睡”的诗画意境[4]。又如,苏州拙政园“听雨轩”取李商隐诗句“留得残荷听雨声”的意境,“远香堂”则源于北宋周敦颐《爱莲说》中“香远溢清”句意,而承德避暑山庄的“万壑松风”则是用宋代李唐的《万壑松风图》画境造景,使景中有画。
3 现代园林中“诗情画意”创设途径
3.1 因地制宜创设“意境”
不同的园林,“意境”迥异。如:北京圆明园中的景物都是围绕着“水”的主题来设置,并较好地突出了皇家园林特点,即“因水成景,借景西山”[5]。又如承德避暑山庄以自然植物景观取胜,通过植物的花期和叶色变化凸显了园林景观的色彩变化和季相交替。实现山庄“春有万树梨花送暖,湖边杨柳吐绿;夏日绿荫生凉,青萍涌翠荷花飘香;秋有枫林红叶,山峦火红;冬有青松挺拔”的物象美景。
3.2 借用“诗文之美”题名点景
借用“诗文”来题名或点景,不仅可把前人诗文的某些境界、场景在园林中以具体的形象表现出来,还可借鉴文学艺术的章法、手法进行规划设计。
园林是人化的自然,景观之名往往使人产生无穷的联想和“诗情画意”的共鸣。例如“爱晚亭”“留听阁”“明月楼”,以及桂林山水、苏州枫桥、寒山寺等。又如,济南小清河综合治理景观工程,该设计通过浮雕、铜雕、铁雕、线条画、马赛克拼贴的景墙、雕塑等形式布置两岸沿线各景点,将小清河的历史文化融入景观中,形成标题景观,如“玉带修篁”出自“清河玉带绕城飘,夹岸修篁翠色雕”,“水岸鹊华”出自“鹊华烟雨”[6]。 园林中的匾额、碑刻、对联、题咏等也是景点景观重要的文化点缀,对丰富园林景观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如昆明湖和万寿山中间的长廊可以称为“艺术长廊”。此外,用于点景的“名文佳诗”,还是“留之久远”的导游词。园林胜景也需要名文、佳诗的包装和点染,方能激发人们的游兴,并能起启迪、引导游人和拓展、深化意境的作用[7]。如镇江沈括的梦溪园、司马光的独乐园、苏州网师园等,诚所谓“地以诗生辉,诗以地益秀”。
3.3 营造“诗情画意”的植物景观
植物景观“诗情画意”的创设途径主要是按照诗格画理来取材构景。古典园林中许多植物造景的技巧直接受益于咏景诗和风景画。如拙政园的“听雨轩”前后的芭蕉、修竹及雨滴蕉叶滴答有声之景便出自李中“听雨入秋竹,留僧复旧棋”句意;圆明园中的“武陵春色”也是取陶渊明“紫薇花对紫薇翁,名日虽同貌不同。独占芳菲当夏景,不将颜色托春风。得阳官舍双高树,兴善僧庭一大丛。何似苏州安置处,花堂兰下月明中”的诗意。
在现代园林中,既可借用移情、比兴、象征、隐喻等手法或古代的咏景诗和风景画进行植物造景,使景观富有“诗情”与“画意”;也可将大地艺术运用到景观中,表达设计师或艺术家的某些观念和想法。新材料、新技术的运用也为表现更多的植物景观意境提供了条件。例如,利用文学作品中植物的象征意义,栽植玉兰Magnolia denudata、海棠Malus spectabilis (Ait.) Borkh.、迎春Jasminum nudiflorum、牡丹Paeonia suffruticosa、桂花Osmanthus fragrans、即寓意“玉堂春富贵”[8];或根据画理取裁,即借鉴山水画的构图及各要素搭配手法进行植物景观的营造;也可根据植物时序季相变化,选取适合观赏、吟诵的植物,增加园林文化内涵。
3.4 以画理组景,借诗序安排空间
园林是讲究空间营造的艺术,所谓“造园如作诗文,必使曲折有法,前后呼应”。造园者可参照画理或诗文意境构建园林的空间序列。园林布局要在三维的空间中描摹自然山水,安排建筑、植物、山石等元素,营造可游可居的如画景观。例如,宋介之的休园就是按照山水的画理而以画入景的,其组景“亦如画法,不余其旷则不幽,不行其疏则不密,不见其朴则不文”[9]。足见,要精心安排园林的空间序列及其景观方可使园林布局产生起承转折、抑扬顿挫、富有感染力、连续流动的空间效果。
3.5 叠山理水体现诗情画意
现代园林(如庭园、广场、交通岛、建筑和公园入口等处)的叠山理水也应注重写意。造园者要将大自然的雄浑或秀丽领会于心,然后结合个人的理解与认识,将无限的空间浓缩于咫尺之间,使城市居民具有更为真切的贴近自然的感觉。以叠山来说,其在堆叠章法及构图经营上,既有造园者对自然山水的概括提炼,也有对山水画理的运用,诸如“布山形,取峦向、分石脉”,如是造就步移景异的立体诗画[9]。
3.6 挖掘地方文化,创新景观概念
现代园林景观的底蕴来自对地方文化的挖掘、提炼及其序列组景。如安徽合肥的肥西老母鸡园成功的关键在于创新主题概念,园区规划注重挖掘“鸡文化”的地域特色内涵,强调“鸡文化”与“乡土性”,以保护生态、传承文化为设计理念,获得良好的文化认同。其它成功案例还有以“神农教耕”“神农坛”主题雕塑强调农耕文化的玉环观光农业园、重点挖掘梅文化的南京傅家边现代农业观光园和以葡萄和葡萄酒文化为特色,以欧式田园风情为景观基调的重庆市巴克斯葡萄公园等[10]。
对地方传统景观文化的挖掘,主要是通过“传统景观符号”的运用形成标题景观或重要景点,以唤起民族的典型情感心理,传达体验方式,引起共鸣。例如“沧浪之水”(沧浪亭)、“曲水流觞”(流杯亭)、“万”字形廊.
现代园林中较为成功的案例有成都的易园(以《易经》文化为特色的易园企业文化和易学园林文化)[11]和2010上海世博会中国园“亩中山水”系列景观的设计。上海的设计巧妙结合了中国人对自然山水、土地的深情,将“亩”与“园”结合,注重现代的实用功能要求,亩中造景,形成了“亩中山水”系列作品(图1~6)[12]。此外,三峡大坝景区主要依托“三峡工程”,全方位展示了“工程”和“水利”文化;北京中关村西区的环境设计方案分别以圆形的大众娱乐舞台、楔形绿地上的艺雕、方形构图元素、矩形网格等空间形式展现“阳光与流水”“黄土地的腾飞”和“网络意境”三个主题,较好地展示了“现代科技”的理念[13]。四者均用当代的景观符号(或设计语言)较好地表现出传统中国园林的内涵或寓意。
参考文献:
[1]邵祥东.诗情画意“妆”园林[J].现代农业科技,2008(2):62,64.
[2]刘尧,徐筝.谈诗情画意与中国古典园林[J].现代农业科技,2010(1):33-37.
[3]刘莉.诗情画意—论中国古典园林的意境之美[J].九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2):62-64.
[4]侯则红,陈展川.解读中国古典园林的意境[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2010,16(4):128-129.
[5]路翰鹏.中国古典园林的“意境”追求对现代园林的影响[D].哈尔滨:东北师范大学,2010.5.
[6]方鹏.诗情画意新景观·北岸[J].走向世界,2010,18(5): 62-63.
[7]程为宝,刘建国.诗情画意 写入园林—中国山水包装浅论之二[J].包装世界,2001(5):58-60.
[8]唐莉英.诗情画意的中国古典园林与现代景观的意境营造[J].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6):22510-22511,22663.
[9]周维权.中国古典园林史[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122.
[10]闻佳.特色农业观光园景观设计研究——以合肥市为例[D].合肥:合肥工业大学,2010.3.
[11]任欣,王大志.现代城市环境中的传统园林空间营造——易园形态空间构成与意境解析[J].四川建筑,2006,26(2):10-12.
[12]陈跃中.“当代中式”景观的探索:上海世博中国园“亩中山水”设计[J].中国园林,2010(5):42-46.
[13]田园.绿色·文化·网络及其意境空间的多元融合——北京中关村西区景观园林环境设计方案构思简介[J]. 中国园林,2001(1):17-20.
审稿编辑:杨宏烈 林广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