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提起中国的水彩画,不能不说山东;而山东的水彩画,首推青岛;说到青岛,就必须说说陈锡岩。
陈锡岩,山东威海人,嗜画如命。海边的汉子胸襟阔,性子直,不惜心血,更爱琢磨。带着这股劲,他迷上了画画,干出了名堂。
拉车拉出个小画家
为了画画,陈锡岩什么苦都吃过。
他父亲早逝,母亲生了9个孩子,但最后只养活了3个:他和一个哥哥、一个姐姐。在他还小的时候,兄姐都去了外地,只有他和母亲相依为命。母亲一直靠绣花供他读书,他从小就没拿零花钱买过吃的,而是买了粉笔,满院子画。
渐渐地,他越画越着迷,地上的“作品”也像模像样了。看着别的小朋友用铅笔在纸上画素描,他心里那个“馋”呵一一啥时候我也画上一张?保管比他们画得好!可母亲每月的收入不过十多元,全家人吃饭都成问题,更供不起他的铅笔和画纸。于是,小小的陈锡岩就自己想办法。那时候他家附近有个造纸厂,常有人拉车往厂里送稻草。那条路上有一个大坡,一个人拉车上不去,陈锡岩就拿绳子帮人拉,每次赚5分钱。这些收入,后来都变成了他的纸、笔。
他终于可以像别人一样在纸上画画了。上了中学,他是学校美术组组长。后来大名鼎鼎的电影演员唐国强是他的组员。不少乡亲夸他,想不到拉车拉出个小画家
1966年,中央美院在山东招生,几百个孩子最终只挑出3个,陈锡岩是其中之一。面试之后,他在家苦等消息,不料却等来了“文化大革命”——考试取消。他大哭一场,哭过之后又接着画画。
水彩画界的“常胜将军”
中国美术家协会水彩画艺术委员会主任黄铁山说:“陈锡岩是一个多产的画家,所以才能画得超平寻常地熟练,水、色在他的手中似平可以任意驰骋,进入了由‘有法’到‘无法’的自由境界。”
一语中的。陈锡岩不是“科班”出身,全凭自学成才。与中央美院擦肩而过,他干起了各种各样的临时工,10多年后,终于调进了青岛市文化馆。这10多年里,他给书画插图,为杂志画封面,为运动会画宣传画。渐渐地,他的画在青岛有了名气,再往后,他的作品入选了全国美展,甚至成了水彩画界的“常胜将军”。
自全国第六届美展后每5年一届的全国美术作品大展和全国第三届水彩、粉画展后的连续5次全国水彩画大展,他次次都有作品参展或获奖。这在送选参展作品越来越多、竞争越来越激烈的情况下,实属不易。
陈锡岩的水彩画总是在变:题材在变,面貌在变,手法在变。入选全国第七届美展的《拜潮》(1989年)是一幅生动的海上生活场景,画得轻快随意,近乎速写;而在全国第三届水彩、粉画展获银奖的《国王谷》(1996年)却画得沉稳厚重,一丝不苟,大有写实风采;获全国首届水彩画艺术展银奖的《海歌》(1996年)又展现出一派抒情风格,有如一首精致的小夜曲;而获得全国第九届美展铜奖的《啊!黄河》(1999年)却有如雄浑博大的交响乐,咆哮之声犹响在耳:获第十二届群星奖铜奖的《谁持彩练当空舞》,画面又突然充满了现代气息……总之,观察陈锡岩的创作轨迹,有如看川剧变脸,转眼一个模样,使你不胜惊喜。
黄铁山说,陈锡岩的画不因袭古人、洋人,不模仿别人,也不重复自己的诀窍何在?就是他始终面向生活,画出自己真实的生活感受。
孜孜不倦,静心以求,陈锡岩陶醉于线条与色彩之间,无暇旁顾。“对我而言,没有什么节假日。”他说。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随着近年来国画、油画价格的迅猛飙升,原来并不为人所重的水彩画也开始吸引人们的目光。2006年6月,英国画家透纳的水彩画《卢赛恩湖·日出》拍出200多万英镑的天价。2005年,著名画家林风眠的《鸡冠花与梨》在上海国拍以176万元成交。2009年11月,同为林风眠的水彩画《京剧人物》拍出213.202万元。专家统计,近年来水彩画价格上涨了10倍,成为一只极具收藏价值和升值空间的“潜力股”。
但是,作为中国水彩画重镇的青岛,其发展后劲却一度显得不足。特别是后备人才比较薄弱。对此,陈锡岩非常焦急。他说,水彩画一直以明快、流畅的风格著称,与青岛温润的气候和优美的自然风光相得益彰。青岛有理由多出水彩画高手。他喜欢一句诗: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在一次水彩画研讨会上,他大声疾呼:“青岛无论谁的水彩画入选全国美展,我给他摆庆功酒!”
为了奖掖后进,他时时出现在各种美术普及活动上。他开的饭馆,关了;他承包的画廊,退了。只要有人来向他学画,他都悉心传授,但从不轻易收徒。“教别人画画我乐意,当个挂名的师父没什么意思。”他说。
名气大了,仿冒者也跟了上来。对此,他一笑而过。“也许人家日子过得紧;再说,学画也是件好事。”
现在,陈锡岩总少不了各种热闹的应酬,但他还是最喜欢一个人独自面对画纸。他说:“我是个画家。”
陈锡岩,山东威海人,嗜画如命。海边的汉子胸襟阔,性子直,不惜心血,更爱琢磨。带着这股劲,他迷上了画画,干出了名堂。
拉车拉出个小画家
为了画画,陈锡岩什么苦都吃过。
他父亲早逝,母亲生了9个孩子,但最后只养活了3个:他和一个哥哥、一个姐姐。在他还小的时候,兄姐都去了外地,只有他和母亲相依为命。母亲一直靠绣花供他读书,他从小就没拿零花钱买过吃的,而是买了粉笔,满院子画。
渐渐地,他越画越着迷,地上的“作品”也像模像样了。看着别的小朋友用铅笔在纸上画素描,他心里那个“馋”呵一一啥时候我也画上一张?保管比他们画得好!可母亲每月的收入不过十多元,全家人吃饭都成问题,更供不起他的铅笔和画纸。于是,小小的陈锡岩就自己想办法。那时候他家附近有个造纸厂,常有人拉车往厂里送稻草。那条路上有一个大坡,一个人拉车上不去,陈锡岩就拿绳子帮人拉,每次赚5分钱。这些收入,后来都变成了他的纸、笔。
他终于可以像别人一样在纸上画画了。上了中学,他是学校美术组组长。后来大名鼎鼎的电影演员唐国强是他的组员。不少乡亲夸他,想不到拉车拉出个小画家
1966年,中央美院在山东招生,几百个孩子最终只挑出3个,陈锡岩是其中之一。面试之后,他在家苦等消息,不料却等来了“文化大革命”——考试取消。他大哭一场,哭过之后又接着画画。
水彩画界的“常胜将军”
中国美术家协会水彩画艺术委员会主任黄铁山说:“陈锡岩是一个多产的画家,所以才能画得超平寻常地熟练,水、色在他的手中似平可以任意驰骋,进入了由‘有法’到‘无法’的自由境界。”
一语中的。陈锡岩不是“科班”出身,全凭自学成才。与中央美院擦肩而过,他干起了各种各样的临时工,10多年后,终于调进了青岛市文化馆。这10多年里,他给书画插图,为杂志画封面,为运动会画宣传画。渐渐地,他的画在青岛有了名气,再往后,他的作品入选了全国美展,甚至成了水彩画界的“常胜将军”。
自全国第六届美展后每5年一届的全国美术作品大展和全国第三届水彩、粉画展后的连续5次全国水彩画大展,他次次都有作品参展或获奖。这在送选参展作品越来越多、竞争越来越激烈的情况下,实属不易。
陈锡岩的水彩画总是在变:题材在变,面貌在变,手法在变。入选全国第七届美展的《拜潮》(1989年)是一幅生动的海上生活场景,画得轻快随意,近乎速写;而在全国第三届水彩、粉画展获银奖的《国王谷》(1996年)却画得沉稳厚重,一丝不苟,大有写实风采;获全国首届水彩画艺术展银奖的《海歌》(1996年)又展现出一派抒情风格,有如一首精致的小夜曲;而获得全国第九届美展铜奖的《啊!黄河》(1999年)却有如雄浑博大的交响乐,咆哮之声犹响在耳:获第十二届群星奖铜奖的《谁持彩练当空舞》,画面又突然充满了现代气息……总之,观察陈锡岩的创作轨迹,有如看川剧变脸,转眼一个模样,使你不胜惊喜。
黄铁山说,陈锡岩的画不因袭古人、洋人,不模仿别人,也不重复自己的诀窍何在?就是他始终面向生活,画出自己真实的生活感受。
孜孜不倦,静心以求,陈锡岩陶醉于线条与色彩之间,无暇旁顾。“对我而言,没有什么节假日。”他说。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随着近年来国画、油画价格的迅猛飙升,原来并不为人所重的水彩画也开始吸引人们的目光。2006年6月,英国画家透纳的水彩画《卢赛恩湖·日出》拍出200多万英镑的天价。2005年,著名画家林风眠的《鸡冠花与梨》在上海国拍以176万元成交。2009年11月,同为林风眠的水彩画《京剧人物》拍出213.202万元。专家统计,近年来水彩画价格上涨了10倍,成为一只极具收藏价值和升值空间的“潜力股”。
但是,作为中国水彩画重镇的青岛,其发展后劲却一度显得不足。特别是后备人才比较薄弱。对此,陈锡岩非常焦急。他说,水彩画一直以明快、流畅的风格著称,与青岛温润的气候和优美的自然风光相得益彰。青岛有理由多出水彩画高手。他喜欢一句诗: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在一次水彩画研讨会上,他大声疾呼:“青岛无论谁的水彩画入选全国美展,我给他摆庆功酒!”
为了奖掖后进,他时时出现在各种美术普及活动上。他开的饭馆,关了;他承包的画廊,退了。只要有人来向他学画,他都悉心传授,但从不轻易收徒。“教别人画画我乐意,当个挂名的师父没什么意思。”他说。
名气大了,仿冒者也跟了上来。对此,他一笑而过。“也许人家日子过得紧;再说,学画也是件好事。”
现在,陈锡岩总少不了各种热闹的应酬,但他还是最喜欢一个人独自面对画纸。他说:“我是个画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