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对我国男子团场地自行车男子项目的现状和发展趋势进行分析,并与国外优秀运动队和运动员的成绩进行对比研究,探讨在该项目上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为我国自行车场地短距离项目的发展提供决策依据。
关键词: 自行车;问题;对策;现状
目前,中国男子场地自行车水平与世界先进水平存在较大差距,在个人项目上的竞争力不足。缩小我国场地自行车水平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是我国自行车工作者需要共同努力的目标。。本文通过对2005-2006年4站世界杯和世锦赛,以及2006年的4站全国冠军赛和锦标赛,国家队与欧美强队、上海队和国内优秀队伍之间现状的分析,找出存在的问题,探讨应采取的对策,为我国自行车男子团体竞速赛项目运动水平的提高和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1国内场地自行车发展现状
由于2005年的冠军赛和锦标赛是为参加全运会积分。因此,山西、四川、江苏、河南、山东、上海等各省市都加大了训练和科研的投入,这6支强队基本发挥了各自最好成绩。从分段成绩上看,由老将组成的山西队和江苏队虽然由于年龄的原因,在对高速耐力要求较高的第2圈和第3圈的成绩已经没有优势,但第1圈成绩仍明显好于其它队伍;而河南、四川、上海队拥有一批1983-1988年龄段的选手,表现出了很强的上升势头,而不足之处在于缺乏比赛经验和竞技水平不够稳定。从2005年的最好成绩上看,各队之间的实力差距已不明显,比赛中谁发挥好,谁就有可能取得较好的名次。十运会中,河南、山西、四川队分别获得了团体竞速赛的冠、亚、季军。特别是河南队的3名参赛队员,除了组队获得了竞速赛的金牌外,还分别夺得了1km计时、争先赛、凯林赛3个个人项目的冠军,展现出了强大的整体实力。十运会后,山西、江苏队由于一批老队员退役,正处在新老交替的时期,运动成绩出现了较明显的滑坡,两队在2006年的5次全国比赛中没能获得令人满意的成绩。河南队在十运会后保持了较完整的阵容,队员个人实力较强,获得了3站冠军赛的冠军。而全运会冠军四川队通过人员引进,目前队中有3名队员入选国家队,实力显著提高,在4站冠军赛没有参加的情况下一举夺得了2006年锦标赛团体竞速赛的冠军,河南、上海分获二三名。上海队的一批年轻队员近几年进步较快,通过十运会的锻炼,成绩显著提高,队员发挥趋于稳定,获得了1站冠军赛的冠军和3站亚军。目前,上海队一道队员前166m的成绩较好,该队员的起动能力较强,但是其后166m的成绩下降较明显,表明高速耐久力较差。相对而言,四川、河南、上海3支队伍人员较整齐,整体实力较强,山西次之。山东队和天津队仅有个别队员在个人项目上具备较强的竞争力,而其它队员差距较大,导致在团体竞速赛项目上的竞争力不足。
2短距离自行车运动训练中存在的问题
2.1专项训练理论和专项训练手段的差异
在国际重大赛事中,我国自行车运动员除了女子短距离项目上具有一定竞争力外,男子在短距离和中长距离项目上与世界优秀选手的差距仍然很大。目前,我国的理论研究工作相对滞后,对现代专项运动训练理念的认识和专项技术特征的理解还不够深入,对专项训练理论的认识存在较大争议。在专项训练理论认识上的差异,会导致专项训练手段上的不同,专项训练的理论和手段还需要进一步研究和完善。
2.2专项体能和技能相结合的问题
自行车运动员除了必需具备良好的体能外,对操车技术也有很高的要求。骑行速度受多种力学因素的影响,如风速、跟骑距离、骑行姿势、蹬踏的圆滑度、场地情况等。骑行动作过程包括:原地起动、直道加速骑行、弯道骑行及直道和弯道间相互转换骑行等多个技术环节。自行车选手在起动技术、弯道技术以及相应的力量素质和协调性上存在问题,都会直接影响运动成绩的发挥。目前,我国对自行车专项体能和技能方面的研究较少,如何平衡两者之间的关系也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通过对2005年冠军赛和锦标赛的分析,发现上海队在竞速赛中存在一些问题。例如:3名队员在换道的衔接上,后面队员在跟骑时队形保持的不够好;第二道队员的绝对速度不够快;二三道队员起动技术和一道队员差距较明显;第三道队员的速度耐力需要继续提高;部分队员在骑行中,上半身晃动比较明显,影响运动成绩等。
2.3选材和后备力量问题
由于自行车项目对训练器材、设备和场地及安全保障都有较高要求,训练和比赛的耗资较大,阻碍了项目的广泛开展,使我国自行车竞技运动的群众基础较差。多数自行车运动员是从其它项目转过来的,自行车运动员选材范围较小,限制了该项目后备力量的建设及持续发展。
2.4科研问题
运动训练的本质是要不断挖掘运动员机能的最大潜力,以实现“更快、更高、更强”的目标。因此,运动训练必须超越已有的生理负荷平台,其根本途径就在于“从难、从严、从实战出发,科学地进行大运动量训练”。运动训练的理论研究还指出:没有疲劳的训练是无效训练,没有恢复的训练是耗损训练,没有监控的训练是盲目训练,甚至可能是危险的训练。
因此,必须在训练过程中进行生理、生化、营养学等方面的研究,形成以教练员为核心,训、科、医一体化的科学训练模式,把体育科学研究与运动训练紧密结合起来。
3建议
3.1加强专项训练理论研究
向自行车运动发达地区和国家学习,聘请国外优秀教练进行讲座,举办研讨会、培训班,交流成功经验。通过提高教练员对专项理论和专项训练手段的认识,提升整体训练水平,促进自行车运动整体竞技水平的提高。
3.2建立运动员机能监控与恢复系统
形成运动训练、机能监测、机能恢复三结合的科训结合模式,由教练员、科研人员、队医共同参与系统运作,建立重点运动员机能监控与恢复体系。教练员要加强科研意识,努力提高科学文化水平和业务能力;科研人员要深入训练,加强对专项的理解和认识,多与教练、队员沟通,建立良好的交流机制,更好地发挥科研在训练中的作用。
3.3体能、技能两手抓
运动成绩是体能和技能的综合体现,体能是运动成绩的基础,技术是能力表现的前提。加强教练员、科研人员对专项体能和技能的研讨和交流,不断深化对专项体能和技能特征的认识,引导运动员认识专项技能的重要性,使运动员在努力提高专项体能的同时,有意识地完善技术,培养良好的“骑感”。
关键词: 自行车;问题;对策;现状
目前,中国男子场地自行车水平与世界先进水平存在较大差距,在个人项目上的竞争力不足。缩小我国场地自行车水平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是我国自行车工作者需要共同努力的目标。。本文通过对2005-2006年4站世界杯和世锦赛,以及2006年的4站全国冠军赛和锦标赛,国家队与欧美强队、上海队和国内优秀队伍之间现状的分析,找出存在的问题,探讨应采取的对策,为我国自行车男子团体竞速赛项目运动水平的提高和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1国内场地自行车发展现状
由于2005年的冠军赛和锦标赛是为参加全运会积分。因此,山西、四川、江苏、河南、山东、上海等各省市都加大了训练和科研的投入,这6支强队基本发挥了各自最好成绩。从分段成绩上看,由老将组成的山西队和江苏队虽然由于年龄的原因,在对高速耐力要求较高的第2圈和第3圈的成绩已经没有优势,但第1圈成绩仍明显好于其它队伍;而河南、四川、上海队拥有一批1983-1988年龄段的选手,表现出了很强的上升势头,而不足之处在于缺乏比赛经验和竞技水平不够稳定。从2005年的最好成绩上看,各队之间的实力差距已不明显,比赛中谁发挥好,谁就有可能取得较好的名次。十运会中,河南、山西、四川队分别获得了团体竞速赛的冠、亚、季军。特别是河南队的3名参赛队员,除了组队获得了竞速赛的金牌外,还分别夺得了1km计时、争先赛、凯林赛3个个人项目的冠军,展现出了强大的整体实力。十运会后,山西、江苏队由于一批老队员退役,正处在新老交替的时期,运动成绩出现了较明显的滑坡,两队在2006年的5次全国比赛中没能获得令人满意的成绩。河南队在十运会后保持了较完整的阵容,队员个人实力较强,获得了3站冠军赛的冠军。而全运会冠军四川队通过人员引进,目前队中有3名队员入选国家队,实力显著提高,在4站冠军赛没有参加的情况下一举夺得了2006年锦标赛团体竞速赛的冠军,河南、上海分获二三名。上海队的一批年轻队员近几年进步较快,通过十运会的锻炼,成绩显著提高,队员发挥趋于稳定,获得了1站冠军赛的冠军和3站亚军。目前,上海队一道队员前166m的成绩较好,该队员的起动能力较强,但是其后166m的成绩下降较明显,表明高速耐久力较差。相对而言,四川、河南、上海3支队伍人员较整齐,整体实力较强,山西次之。山东队和天津队仅有个别队员在个人项目上具备较强的竞争力,而其它队员差距较大,导致在团体竞速赛项目上的竞争力不足。
2短距离自行车运动训练中存在的问题
2.1专项训练理论和专项训练手段的差异
在国际重大赛事中,我国自行车运动员除了女子短距离项目上具有一定竞争力外,男子在短距离和中长距离项目上与世界优秀选手的差距仍然很大。目前,我国的理论研究工作相对滞后,对现代专项运动训练理念的认识和专项技术特征的理解还不够深入,对专项训练理论的认识存在较大争议。在专项训练理论认识上的差异,会导致专项训练手段上的不同,专项训练的理论和手段还需要进一步研究和完善。
2.2专项体能和技能相结合的问题
自行车运动员除了必需具备良好的体能外,对操车技术也有很高的要求。骑行速度受多种力学因素的影响,如风速、跟骑距离、骑行姿势、蹬踏的圆滑度、场地情况等。骑行动作过程包括:原地起动、直道加速骑行、弯道骑行及直道和弯道间相互转换骑行等多个技术环节。自行车选手在起动技术、弯道技术以及相应的力量素质和协调性上存在问题,都会直接影响运动成绩的发挥。目前,我国对自行车专项体能和技能方面的研究较少,如何平衡两者之间的关系也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通过对2005年冠军赛和锦标赛的分析,发现上海队在竞速赛中存在一些问题。例如:3名队员在换道的衔接上,后面队员在跟骑时队形保持的不够好;第二道队员的绝对速度不够快;二三道队员起动技术和一道队员差距较明显;第三道队员的速度耐力需要继续提高;部分队员在骑行中,上半身晃动比较明显,影响运动成绩等。
2.3选材和后备力量问题
由于自行车项目对训练器材、设备和场地及安全保障都有较高要求,训练和比赛的耗资较大,阻碍了项目的广泛开展,使我国自行车竞技运动的群众基础较差。多数自行车运动员是从其它项目转过来的,自行车运动员选材范围较小,限制了该项目后备力量的建设及持续发展。
2.4科研问题
运动训练的本质是要不断挖掘运动员机能的最大潜力,以实现“更快、更高、更强”的目标。因此,运动训练必须超越已有的生理负荷平台,其根本途径就在于“从难、从严、从实战出发,科学地进行大运动量训练”。运动训练的理论研究还指出:没有疲劳的训练是无效训练,没有恢复的训练是耗损训练,没有监控的训练是盲目训练,甚至可能是危险的训练。
因此,必须在训练过程中进行生理、生化、营养学等方面的研究,形成以教练员为核心,训、科、医一体化的科学训练模式,把体育科学研究与运动训练紧密结合起来。
3建议
3.1加强专项训练理论研究
向自行车运动发达地区和国家学习,聘请国外优秀教练进行讲座,举办研讨会、培训班,交流成功经验。通过提高教练员对专项理论和专项训练手段的认识,提升整体训练水平,促进自行车运动整体竞技水平的提高。
3.2建立运动员机能监控与恢复系统
形成运动训练、机能监测、机能恢复三结合的科训结合模式,由教练员、科研人员、队医共同参与系统运作,建立重点运动员机能监控与恢复体系。教练员要加强科研意识,努力提高科学文化水平和业务能力;科研人员要深入训练,加强对专项的理解和认识,多与教练、队员沟通,建立良好的交流机制,更好地发挥科研在训练中的作用。
3.3体能、技能两手抓
运动成绩是体能和技能的综合体现,体能是运动成绩的基础,技术是能力表现的前提。加强教练员、科研人员对专项体能和技能的研讨和交流,不断深化对专项体能和技能特征的认识,引导运动员认识专项技能的重要性,使运动员在努力提高专项体能的同时,有意识地完善技术,培养良好的“骑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