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果敢冲突由来已久,从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两方面直接威胁到中国西南边疆的安全。果敢冲突看似是政府军和少数民族武装的冲突,实则有着深层次的原因。果敢冲突是缅甸政府与地方武装的矛盾,更是民族主义发展的结果。
【关键词】:果敢;冲突;原因
果敢全称为缅甸掸邦第一特区即果敢自治区,地处缅北萨尔温江东岸,面积约2060 km2,东与中国云南省临沧市的镇康县、耿马县接壤,北与中国云南省保山市的龙陵县、德宏州的潞西市相邻,国境线约 250 km。,果敢地区80%以上为汉人,总人口近20万。1965年,为实现国家统一,缅甸政府军开进果敢地区,结束了少数民族的土司制度。政府军接管果敢后,与当地民众矛盾重重,果敢地区的汉人也被迫成为果敢族,彭家声率部反抗政府军,并于1969年在缅共的支持下“解放”果敢地区,自认果敢地区县令。1989年时任缅共东北军区副司令的彭家声与一些东北军区高级军官率部发动兵变,宣布脱离缅共,成立缅甸民族民主同盟军(简称果敢同盟军),彭家声出任同盟军司令。同年,彭家声与缅甸政府达成协议,果敢承认缅甸政府的统治,缅甸政府则在果敢地区建立掸邦第一特区,彭家声兼任掸邦第一特区主席。1992年,果敢同盟军副参谋长杨茂良发动兵变,彭家声败北,杨茂良接管果敢地区。但1995年彭家声卷土重来,夺回果敢地区的统治权,此后果敢进入相对稳定的20多年。2009年8月24日,缅甸政府将果敢同盟军划入缅甸边防军,遭到拒绝,但当日果敢同盟军副司令白所成投降政府军,8月27日,缅甸政府军进攻果敢同盟军,30日宣布控制果敢全境,彭家声再次败北,不知去向。2014年底,彭家声再次“复出”,和他的儿子彭德仁指挥武装力量与政府军在克钦地区激战。2015年2月,果敢同盟军为“收复”果敢地区与政府军交战,6月果敢同盟军单方面停火,未在随后的10月国内和平协定上签字,至今,果敢地区的冲突仍未解决。
果敢冲突给果敢地区带来了巨大的灾难,数万果敢难民逃入中国,无家可归,给中国的边疆安全带来极大的不稳定因素。果敢冲突看似是地方武装与政府军争夺地盘,实则有着更深层次的原因。
一、埋下祸根的《彬龙协议》
战后初期的缅甸仍然处于英国的殖民统治之下,各邦松散独立,未能形成一个完整统一的缅甸,为了取得缅甸的独立和统一,缅甸国父昂上将军一方面积极与英国谈判,以争取获得独立,另外一方面积极联络个邦及少数民族,以争取缅甸的统一。1947年1月,昂上将军率团赴英并与英国政府签订“昂山——艾德礼协定”,通过协定,缅甸成立以昂山将军为首的临时政府,并承诺临时政府成立1年以后,允许缅甸完全独立。回国后的昂上将军立即为祖国的统一大业而奔走,1947年2月12日,经过一番谈判以后,昂山将军与掸邦、果敢、克钦族、钦族等33位土司领导人在掸邦小镇彬龙初签《彬龙协定》,1947年9月24日,《彬龙协定》正式签订并生效,并将《彬龙协定》的原则写入《缅甸联邦宪法》。《彬龙协定》中明确规定:“各民族在独立10年后有权决定是否留在联邦内”,这为后来缅北的民族分裂埋下了祸根。1947年7月19日,昂山遇刺身亡,《彬龙协定》的有力维护者消失,《彬龙协定》随即受到挑战。昂山将军去世后,吴努掌握了缅甸政权,但未能兑现《彬龙协定》中给予少数民族高度自治的承诺,1962年,由于不满吴努政府对少数民族叛乱的退让,吴奈温发动政变,夺取缅甸政权,上台后的吴奈温撕毁《彬龙协定》,将政府军开进果敢地区,实行“以果治果”的政策,利用罗星汉军队打击果敢同盟军,迫使果敢汉人更名为果敢族,激起了果敢同盟军的反对,由此开启了果敢同盟军与政府军长期冲突的局面。
二、悬而未解的民族矛盾
缅甸是一个多民族国家,5700多万人口中有 135 个民族,其中缅族占人口总数的2 /3。自缅甸沦为英国殖民地之后,英国就对缅甸各族实行“分而治之、以夷制夷”的政策,蓄意挑拨民族矛盾,在缅族地区实行直接殖民统治,而在少数民族地区则利用土司和少数民族首领实行间接统治,为了阻止缅甸脱离英国的殖民统治,还蓄意扶植克钦等少数民族对抗缅甸政府,加剧了独立前缅甸的民族矛盾。独立后的缅甸政府在民族政策上一直奉行“大缅族主义”价值取向,是一种以缅族为本位的,违背民族平等的,甚至歧視、排斥、压迫较小民族的民族主义。缅族人聚集在较为富裕的平原地带,在整个缅甸历史上,缅族人建立过诸如蒲甘王朝、贡榜王朝等这样的中央集权政府,缅族人的优越感油然而生,独立后,缅族人要求将自己的民族意志上升为国家意志。 吴努政府没有兑现昂山将军对少数民族许下的高度自治的诺言,对独立前许诺给予各少数民族上层人物的权利采取了限制、削弱和收回的方针,1959年就因为在果敢地区废除果敢地区的土司制度而引起果敢上层的不满。奈温执政以后,想要通过武力削弱少少数民族武装割据的局面,1965年将政府军开进果敢地区,强迫果敢汉人改为果敢族的做法引起果敢民众的普遍反对,进一步加剧了果敢地区的民族矛盾。缅甸军政府执政以后,对少数民族采取了一些妥协的政策,在果敢地区建立掸邦第一特区,然而,拥有武装力量并享有高度自治的果敢地区拥兵自重,使缅甸军政府在国家统一大业上左右为难,终于在2009年借口毒品问题进攻果敢,但克钦族随后又帮助果敢同盟军总司令彭家声杀回果敢地区。果敢冲突是缅北民族矛盾的集中反映。
三、此消彼长的军事实力
缅甸军政府上台执政初期之所以对果敢等少数民族武装采取妥协的政策是因为政府军与少数民族武装实力相当,政府军没办法吞并果敢地区的民族武装,因此,果敢也获得了20多年的相对稳定时期。2009年相对稳定的果敢地区战事再起是政府军和果敢同盟军双方实力此消彼长的结果。经过20多年的发展,缅甸政府得到诸多国际援助,加之政府计划经济,缅甸经济实力有所上升,政府军武器装备更新换代,战术思想进步,实力大为提升。而少数民族军队本身人数就不占优势,果敢地区禁止种植罂粟以来,经济发展缓慢,内部矛盾严重,1992年彭家声和杨茂良的内讧致使果敢同盟军实力大减,已不具备和政府军相抗衡的实力。2008年缅甸出台的新《宪法》规定,缅甸国防军是国家唯一合法武装力量,其它少数民族地方武装应依法取缔或由内政部收编为地方治安力量,各特区政府重新划分为若干民族自治县或区,归所在省、邦政府领导,以此来控制少数民族地方武装。2009年4月起, 缅甸军政府开始实施新《宪法》对少数民族地方武装的规定,要求其一律把军队改编为边防军,并接受军政府的监管,遭到包括果敢同盟军在内的少数民族地方武装的坚决反对。截至6月底,13支主要的少数民族地方武装中, 已有8支明确拒绝了军政府的要求, 其余处于观望与谈判中。
事实表明,缅甸政府想要通过武力解决果敢问题是不可能的,果敢冲突的因素众多,如果缅甸政府不解决民族问题就不可能化解果敢冲突。2016年4月1日,缅甸民盟组阁上台,民盟政府主张民主、自由、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希望能在解决果敢问题上取得实质性的进展。
参考文献:
[1]熊理然、骆华松、付磊、胡志丁、李灿松.缅北果敢冲突的时空演进及其对中国边境安全的直接影响—基于事件数据及实地调查的解读[J].热带地理.2015.35(4).
[2]罗圣荣, 汪爱平. 缅甸果敢冲突及其影响[J]. 现代国际关系, 2009(12):22-26.
[3]谢念亲.缅北民族冲突与中国西南边境安全[J].亚非纵横.2013(1).
【关键词】:果敢;冲突;原因
果敢全称为缅甸掸邦第一特区即果敢自治区,地处缅北萨尔温江东岸,面积约2060 km2,东与中国云南省临沧市的镇康县、耿马县接壤,北与中国云南省保山市的龙陵县、德宏州的潞西市相邻,国境线约 250 km。,果敢地区80%以上为汉人,总人口近20万。1965年,为实现国家统一,缅甸政府军开进果敢地区,结束了少数民族的土司制度。政府军接管果敢后,与当地民众矛盾重重,果敢地区的汉人也被迫成为果敢族,彭家声率部反抗政府军,并于1969年在缅共的支持下“解放”果敢地区,自认果敢地区县令。1989年时任缅共东北军区副司令的彭家声与一些东北军区高级军官率部发动兵变,宣布脱离缅共,成立缅甸民族民主同盟军(简称果敢同盟军),彭家声出任同盟军司令。同年,彭家声与缅甸政府达成协议,果敢承认缅甸政府的统治,缅甸政府则在果敢地区建立掸邦第一特区,彭家声兼任掸邦第一特区主席。1992年,果敢同盟军副参谋长杨茂良发动兵变,彭家声败北,杨茂良接管果敢地区。但1995年彭家声卷土重来,夺回果敢地区的统治权,此后果敢进入相对稳定的20多年。2009年8月24日,缅甸政府将果敢同盟军划入缅甸边防军,遭到拒绝,但当日果敢同盟军副司令白所成投降政府军,8月27日,缅甸政府军进攻果敢同盟军,30日宣布控制果敢全境,彭家声再次败北,不知去向。2014年底,彭家声再次“复出”,和他的儿子彭德仁指挥武装力量与政府军在克钦地区激战。2015年2月,果敢同盟军为“收复”果敢地区与政府军交战,6月果敢同盟军单方面停火,未在随后的10月国内和平协定上签字,至今,果敢地区的冲突仍未解决。
果敢冲突给果敢地区带来了巨大的灾难,数万果敢难民逃入中国,无家可归,给中国的边疆安全带来极大的不稳定因素。果敢冲突看似是地方武装与政府军争夺地盘,实则有着更深层次的原因。
一、埋下祸根的《彬龙协议》
战后初期的缅甸仍然处于英国的殖民统治之下,各邦松散独立,未能形成一个完整统一的缅甸,为了取得缅甸的独立和统一,缅甸国父昂上将军一方面积极与英国谈判,以争取获得独立,另外一方面积极联络个邦及少数民族,以争取缅甸的统一。1947年1月,昂上将军率团赴英并与英国政府签订“昂山——艾德礼协定”,通过协定,缅甸成立以昂山将军为首的临时政府,并承诺临时政府成立1年以后,允许缅甸完全独立。回国后的昂上将军立即为祖国的统一大业而奔走,1947年2月12日,经过一番谈判以后,昂山将军与掸邦、果敢、克钦族、钦族等33位土司领导人在掸邦小镇彬龙初签《彬龙协定》,1947年9月24日,《彬龙协定》正式签订并生效,并将《彬龙协定》的原则写入《缅甸联邦宪法》。《彬龙协定》中明确规定:“各民族在独立10年后有权决定是否留在联邦内”,这为后来缅北的民族分裂埋下了祸根。1947年7月19日,昂山遇刺身亡,《彬龙协定》的有力维护者消失,《彬龙协定》随即受到挑战。昂山将军去世后,吴努掌握了缅甸政权,但未能兑现《彬龙协定》中给予少数民族高度自治的承诺,1962年,由于不满吴努政府对少数民族叛乱的退让,吴奈温发动政变,夺取缅甸政权,上台后的吴奈温撕毁《彬龙协定》,将政府军开进果敢地区,实行“以果治果”的政策,利用罗星汉军队打击果敢同盟军,迫使果敢汉人更名为果敢族,激起了果敢同盟军的反对,由此开启了果敢同盟军与政府军长期冲突的局面。
二、悬而未解的民族矛盾
缅甸是一个多民族国家,5700多万人口中有 135 个民族,其中缅族占人口总数的2 /3。自缅甸沦为英国殖民地之后,英国就对缅甸各族实行“分而治之、以夷制夷”的政策,蓄意挑拨民族矛盾,在缅族地区实行直接殖民统治,而在少数民族地区则利用土司和少数民族首领实行间接统治,为了阻止缅甸脱离英国的殖民统治,还蓄意扶植克钦等少数民族对抗缅甸政府,加剧了独立前缅甸的民族矛盾。独立后的缅甸政府在民族政策上一直奉行“大缅族主义”价值取向,是一种以缅族为本位的,违背民族平等的,甚至歧視、排斥、压迫较小民族的民族主义。缅族人聚集在较为富裕的平原地带,在整个缅甸历史上,缅族人建立过诸如蒲甘王朝、贡榜王朝等这样的中央集权政府,缅族人的优越感油然而生,独立后,缅族人要求将自己的民族意志上升为国家意志。 吴努政府没有兑现昂山将军对少数民族许下的高度自治的诺言,对独立前许诺给予各少数民族上层人物的权利采取了限制、削弱和收回的方针,1959年就因为在果敢地区废除果敢地区的土司制度而引起果敢上层的不满。奈温执政以后,想要通过武力削弱少少数民族武装割据的局面,1965年将政府军开进果敢地区,强迫果敢汉人改为果敢族的做法引起果敢民众的普遍反对,进一步加剧了果敢地区的民族矛盾。缅甸军政府执政以后,对少数民族采取了一些妥协的政策,在果敢地区建立掸邦第一特区,然而,拥有武装力量并享有高度自治的果敢地区拥兵自重,使缅甸军政府在国家统一大业上左右为难,终于在2009年借口毒品问题进攻果敢,但克钦族随后又帮助果敢同盟军总司令彭家声杀回果敢地区。果敢冲突是缅北民族矛盾的集中反映。
三、此消彼长的军事实力
缅甸军政府上台执政初期之所以对果敢等少数民族武装采取妥协的政策是因为政府军与少数民族武装实力相当,政府军没办法吞并果敢地区的民族武装,因此,果敢也获得了20多年的相对稳定时期。2009年相对稳定的果敢地区战事再起是政府军和果敢同盟军双方实力此消彼长的结果。经过20多年的发展,缅甸政府得到诸多国际援助,加之政府计划经济,缅甸经济实力有所上升,政府军武器装备更新换代,战术思想进步,实力大为提升。而少数民族军队本身人数就不占优势,果敢地区禁止种植罂粟以来,经济发展缓慢,内部矛盾严重,1992年彭家声和杨茂良的内讧致使果敢同盟军实力大减,已不具备和政府军相抗衡的实力。2008年缅甸出台的新《宪法》规定,缅甸国防军是国家唯一合法武装力量,其它少数民族地方武装应依法取缔或由内政部收编为地方治安力量,各特区政府重新划分为若干民族自治县或区,归所在省、邦政府领导,以此来控制少数民族地方武装。2009年4月起, 缅甸军政府开始实施新《宪法》对少数民族地方武装的规定,要求其一律把军队改编为边防军,并接受军政府的监管,遭到包括果敢同盟军在内的少数民族地方武装的坚决反对。截至6月底,13支主要的少数民族地方武装中, 已有8支明确拒绝了军政府的要求, 其余处于观望与谈判中。
事实表明,缅甸政府想要通过武力解决果敢问题是不可能的,果敢冲突的因素众多,如果缅甸政府不解决民族问题就不可能化解果敢冲突。2016年4月1日,缅甸民盟组阁上台,民盟政府主张民主、自由、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希望能在解决果敢问题上取得实质性的进展。
参考文献:
[1]熊理然、骆华松、付磊、胡志丁、李灿松.缅北果敢冲突的时空演进及其对中国边境安全的直接影响—基于事件数据及实地调查的解读[J].热带地理.2015.35(4).
[2]罗圣荣, 汪爱平. 缅甸果敢冲突及其影响[J]. 现代国际关系, 2009(12):22-26.
[3]谢念亲.缅北民族冲突与中国西南边境安全[J].亚非纵横.20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