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推动了美术教学的变革和创新,但是违背教学规律,盲目地追求“变革”和“创新”,会使美术课程改革发生“变异”,导致课程改革走向反面。为了使课程改革健康地向前发展,我认为美术教学中,一方面,教师要转变教学方式;另一方面,要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审美能力和渗透文化情景。
【关键词】新课程理念;美术教学;培养能力;渗透文化
爱美之心 , 人皆有之。一切美的事物总能打动人们的心灵,而美术学科,对于培养人们的审美情操、审美能力,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美术教学是对学生进行美育,促进智力发展和进行思想教育,培养有主动性、能动性、创造性的高素质人才而进行的重要手段。
1.美术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美术教育是整个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美术教育影响人的思想、感情、意志、兴趣、爱好,乃至影响人的整个精神世界,从各方面陶冶人的性情,培养人的创造性思维,提高审美素养,在以培养全面发展的现代新型复合人才为目的的素质教育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新课程标准中强调“应将美术课程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紧密联系在一起,强调知识和技能在帮助学生美化生活方面的作用,使学生在实际生活中领悟美术的独特价值”。 在美术教学中,一定要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改变教师讲解、示范而学生临摹的传统教学,注意师生之间的平等,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的作品可作适当指导,引导学生认识作品中存在的问题。教师应尽量不干涉学生的活动,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与学习热情,让学生在美术教育中有广阔的空间供自己发挥,注意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鼓励学生求新、求异,主动的发现问题,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对美术学科的兴趣。
在具体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应自由、灵活、开放,选择学生身边的、最熟悉、最喜爱的题材作为课堂教学内容,贴近学生生活,紧密结合学生体验,适合学生年龄心理特点,这样的教学才可能深入人心,充分调动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创造欲望,使学生内在的发展要求和教学相吻合,实现学生身心全面健康发展。
2.美术教学中审美能力的培养
美术教育的最根本的目的在于使人的本性和本能得到最完善的发展。中学美术课教学中的能力的培养正是通过对视觉艺术的欣赏,增强对艺术作品和生活的审美感知能力。在欣赏过程中,用美的形象和意境感染学生,达到陶冶学生情操的目的。但如何引导学生去发现美、感受美,实践美,从而使他们得到陶冶,受到教育,并勤于实践,这是每一个美术教师必需重视的问题。
在美术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美术作品欣赏,让学生认真分析作品,感受画面中线条的粗细,色调的冷暖,布局的安排。要让学生深刻理解感知作品所表现的精神内涵,让心灵切实感受到作品的美感;让学生的情感与作品所表现的美得到共鸣。只有让学生充分感受和体会了美术作品的内涵,学生才能提高自己的感知能力,审美鉴赏能力和敏锐的判断力 。从而激发起他们的表现欲望,真正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高学生创作的能力。
3.美术教学中要渗透文化情景
美术作为人文学科的核心之一,凝铸着浓郁的人文精神。人的理想,情感,教养,智慧,价值,真,善,美,自由等人文特征都蕴涵于不同历史,不同国度的艺术家创造的美术作品中。在一定意义上说,人文性质应该是美术课程的基本性质。
新课程标准下的美术教育,应该是充分发挥美术的人文性的文化传成和交流的教学,应该是面向全体学生可持续发展为本质的基础教育。作为基层美术教师应该力求转变课堂的知识单一性,做到三个转变,即转变过于强调美术专业知识与技能,转变教学脱离学生文化背景和生活基础,转变教师主宰课堂的学科本位主义思想。在渗透综合、多元美术人文主义知识的前提下,力求先提升自己的教育观,认清新课程标准下的素质教育,不是专业化的美术精英教育,而是生活美术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以全面性,基础性为特色的艺术文化综合素质的教育。教师要不断提升自己的人文素养,不要将单一的美术知识从丰富的人文情景中剥离出来,从而削弱了美术文化的特性。要注意对美术史、美术作品的鉴赏,将美术知识扩展到更为广阔的文化情景中去体验、表现、探究和赏析。只有明确这个问题,才有可能上好新课程标准下的美术课。
在美术教学中,我们既要教给学生基本的美术知识和技能,还要通过美术活动培养学生的情感、审美情趣和人格素养。艺术来源于生活,美术素材也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到处都有可挖掘的美术现象。在教学中,我们要扩大学生的视野,把校内外的活动结合起来,通过让学生欣赏展示的学生优秀美术作品,如绘画、雕塑、手工等,努力营造艺术氛围,创造文化情景,丰富校园文化生活,还可以带领学生到校外写生,去参观当地的古建筑、文化遗产、美术馆等;让学生积累生活经验,积累创作素材,培养学生对大自然、古文化、美术作品中美的欣赏能力,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学生创造美的愿望,培养探索精神,创造意识。
总之,新课程改革下的美术教育是由传播知识、技法训练的教学方式转化成使学生成长为具有健康的审美情趣和较强的美化现实生活能力和形成积极进取人生价值观的新的教育教学模式。教师由传道、授业、解惑转变成为服务于学生,以身示范使之成为适应新时代要求的合格人才的纽带和哺育者。
收稿日期:2011-05-06
【关键词】新课程理念;美术教学;培养能力;渗透文化
爱美之心 , 人皆有之。一切美的事物总能打动人们的心灵,而美术学科,对于培养人们的审美情操、审美能力,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美术教学是对学生进行美育,促进智力发展和进行思想教育,培养有主动性、能动性、创造性的高素质人才而进行的重要手段。
1.美术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美术教育是整个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美术教育影响人的思想、感情、意志、兴趣、爱好,乃至影响人的整个精神世界,从各方面陶冶人的性情,培养人的创造性思维,提高审美素养,在以培养全面发展的现代新型复合人才为目的的素质教育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新课程标准中强调“应将美术课程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紧密联系在一起,强调知识和技能在帮助学生美化生活方面的作用,使学生在实际生活中领悟美术的独特价值”。 在美术教学中,一定要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改变教师讲解、示范而学生临摹的传统教学,注意师生之间的平等,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的作品可作适当指导,引导学生认识作品中存在的问题。教师应尽量不干涉学生的活动,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与学习热情,让学生在美术教育中有广阔的空间供自己发挥,注意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鼓励学生求新、求异,主动的发现问题,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对美术学科的兴趣。
在具体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应自由、灵活、开放,选择学生身边的、最熟悉、最喜爱的题材作为课堂教学内容,贴近学生生活,紧密结合学生体验,适合学生年龄心理特点,这样的教学才可能深入人心,充分调动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创造欲望,使学生内在的发展要求和教学相吻合,实现学生身心全面健康发展。
2.美术教学中审美能力的培养
美术教育的最根本的目的在于使人的本性和本能得到最完善的发展。中学美术课教学中的能力的培养正是通过对视觉艺术的欣赏,增强对艺术作品和生活的审美感知能力。在欣赏过程中,用美的形象和意境感染学生,达到陶冶学生情操的目的。但如何引导学生去发现美、感受美,实践美,从而使他们得到陶冶,受到教育,并勤于实践,这是每一个美术教师必需重视的问题。
在美术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美术作品欣赏,让学生认真分析作品,感受画面中线条的粗细,色调的冷暖,布局的安排。要让学生深刻理解感知作品所表现的精神内涵,让心灵切实感受到作品的美感;让学生的情感与作品所表现的美得到共鸣。只有让学生充分感受和体会了美术作品的内涵,学生才能提高自己的感知能力,审美鉴赏能力和敏锐的判断力 。从而激发起他们的表现欲望,真正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高学生创作的能力。
3.美术教学中要渗透文化情景
美术作为人文学科的核心之一,凝铸着浓郁的人文精神。人的理想,情感,教养,智慧,价值,真,善,美,自由等人文特征都蕴涵于不同历史,不同国度的艺术家创造的美术作品中。在一定意义上说,人文性质应该是美术课程的基本性质。
新课程标准下的美术教育,应该是充分发挥美术的人文性的文化传成和交流的教学,应该是面向全体学生可持续发展为本质的基础教育。作为基层美术教师应该力求转变课堂的知识单一性,做到三个转变,即转变过于强调美术专业知识与技能,转变教学脱离学生文化背景和生活基础,转变教师主宰课堂的学科本位主义思想。在渗透综合、多元美术人文主义知识的前提下,力求先提升自己的教育观,认清新课程标准下的素质教育,不是专业化的美术精英教育,而是生活美术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以全面性,基础性为特色的艺术文化综合素质的教育。教师要不断提升自己的人文素养,不要将单一的美术知识从丰富的人文情景中剥离出来,从而削弱了美术文化的特性。要注意对美术史、美术作品的鉴赏,将美术知识扩展到更为广阔的文化情景中去体验、表现、探究和赏析。只有明确这个问题,才有可能上好新课程标准下的美术课。
在美术教学中,我们既要教给学生基本的美术知识和技能,还要通过美术活动培养学生的情感、审美情趣和人格素养。艺术来源于生活,美术素材也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到处都有可挖掘的美术现象。在教学中,我们要扩大学生的视野,把校内外的活动结合起来,通过让学生欣赏展示的学生优秀美术作品,如绘画、雕塑、手工等,努力营造艺术氛围,创造文化情景,丰富校园文化生活,还可以带领学生到校外写生,去参观当地的古建筑、文化遗产、美术馆等;让学生积累生活经验,积累创作素材,培养学生对大自然、古文化、美术作品中美的欣赏能力,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学生创造美的愿望,培养探索精神,创造意识。
总之,新课程改革下的美术教育是由传播知识、技法训练的教学方式转化成使学生成长为具有健康的审美情趣和较强的美化现实生活能力和形成积极进取人生价值观的新的教育教学模式。教师由传道、授业、解惑转变成为服务于学生,以身示范使之成为适应新时代要求的合格人才的纽带和哺育者。
收稿日期:2011-0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