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党的基层组织是党在社会基础组织中的战斗堡垒,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建设新时代高质量的基层党组织,关键在于搞好基层党支部建设。党支部是党的基础组织,是党组织体系的“神经末梢”。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党支部建设,坚持制度治党和依规治党相结合,领导制定《中国共产党支部工作条例(试行)》(以下简称《条例》)。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要以《条例》为新时代党支部建设的基本遵循,加强新时代党支部标准化、规范化建设,不断提高党支部建设质量,更好地发挥党支部作用。
制定和实施《条例》的总体考虑
中共中央在印发《条例》的通知中明确指出:《条例》的制定和实施,对于加强党的组织体系建设,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全面提升党支部组织力,强化党支部政治功能,巩固党长期执政的组织基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制定和实施《条例》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推进依规治党和制度治党作出的重要决策,主要基于以下三点考虑:
《条例》贯彻落实依规治党总部署要求
治国必先治党,治党务必从严,从严必依法度。加强党内法规制度建设,既是全面从严治党和依规治党的必然要求,也是实现依规治党和依法治国相结合的重要举措,事关党长期执政和国家长治久安。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党内法规制度建设,把党内法规制度建设作为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的长远之策、根本之策。2016年12月,第一次全国党内法规工作会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内法规制度建设的意见》首次提出“1+4”党内法规制度体系框架,即以党章为根本遵循,围绕党的组织法规制度、领导法规制度、自身建设法规制度、监督保障法规制度四个方面细化和完善党内法规制度体系。党的十九大修订的《党章》增写关于党支部规定的新条款,即“党支部是党的基础组织,担负直接教育党员、管理党员、监督党员和组织群众、宣传群众、凝聚群众、服务群众的职责”。2018年2月,中共中央印发的《中央党内法规制定工作第二个五年规划》按照“1+4”党内法规制度体系框架设计,把《中国共产党支部工作条例》列为十九大后亟需制定的党的组织法规制度之一。为进一步加强党支部规范化建设,2018年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党的基层组织任期的意见》,明确规定党的支部委员会任期一般为3年,特别规定了村和社区党的支部委员会每届任期为5年。由此可见,包括《党章》在内的党内法规和规范性文件都对新时代建设高质量的党支部提出了一系列新部署,这些新部署需要以党支部工作条例这一党内法规制度的方式体现出来。
《条例》总结支部建设经验并创制新规范
重视和加强党支部建设,既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鲜明特征,也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优良传统。1925年党的四大修订的党章明确规定:“各农村各工厂各铁路各矿山各兵营各学校等机关及附近,凡有党员三人以上均得成立一支部”“各支部每星期至少须开会一次由支部书记召集之。”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我们党确立了“支部建在连上”的建党建军的基本原则和组织制度,成为我们党把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党支部作为党组织体系最基本的细胞,发挥党联系群众和党员的桥梁和纽带作用,成为我们党在社会基层组织中的坚强战斗堡垒。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我们党把支部建在每个工厂、矿山、企业、乡镇、农业生产合作社、机关、学校、街道、人民解放军连队和其他基层单位中,形成“支部建在单位上”的基层党建格局。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坚持把基层党组织和党的工作全覆盖到所有基層社会单位,在巩固原有基层社会组织党支部建设阵地的同时,积极探索在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等新型基层社会单位中广泛建立党支部。在长期的基层党建实践中,尽管我们党探索并积累了基层党支部建设的成功做法和宝贵经验,但一直没有一部指导全党基层党支部建设的党内法规。新时代全面从严治党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对加强和改进党支部建设提出了新标准新要求。《条例》作为我们党历史上第一部关于党支部工作的基础主干性的党内法规,创制了新时代党支部制度建设的基本规范,成为指导新时代党支部建设的行动指南。
《条例》重在解决支部建设的宽松软问题
党的基层组织是确保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贯彻落实的基础。基础不牢,地动山摇。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必须扎实做好抓基层、打基础的工作,使每个基层党组织都成为坚强的战斗堡垒。根据中央组织部发布的数据,截至2017年底,党支部数量(405.2万个),在基层党委、党总支、党支部三大类基层组织总量(457.2万个)占比为88.6%。党支部数量在整个基层组织体系中占绝对多数,党支部职能在整个基层党组织体系中占重要地位,成为我们党的执政之基和力量之源。基层党支部建设的成效在党的执政和国家建设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从根本上决定了我们党长期执政和国家长治久安。当前党支部建设的总体情况是好的,绝大多数党支部都能履职尽责,发挥好党在社会基层组织中的战斗堡垒作用。然而,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中国基层社会发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变化,在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过程中,少数党支部存在与党对基层社会领导和全面从严治党要求不适应的问题。比如,一些党支部在功能定位、组织设置、工作运行方面存在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特别是少数党支部软弱涣散、弱化、虚化、边缘化、空心化等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条例》坚持问题导向和求解思维,全面规范党支部各项建设,从制度建设层面补齐短板,形成指导新时代党支部建设的基本规范,为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实现党在新时代的历史使命提供坚强组织保证。
《条例》的主要内容及精神要义 《条例》是在深入调查研究和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经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审议修改、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通过的。《条例》全文共8章37条约7 300多字,内容全面、规定明确,涵盖了新时代党支部建设的各领域、各方面。
党支部定位和工作原则
《条例》首先明确规定:党支部是党的基础组织,是党组织开展工作的基本单元,是党在社会基层组织中的战斗堡垒,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担负直接教育党员、管理党员、监督党员和组织群众、宣传群众、凝聚群众、服务群众的职责。基于党支部的基本定位,《条例》提出新时代党支部工作必须遵循的五项基本原则。其中,特别强调了党支部加强政治建设的重要性。“坚持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四个服从’,旗帜鲜明讲政治,坚决维护习近平总书记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条例》特别强调了党支部的政治性和政治功能发挥,党支部首先要履行和完成好政治任务。党支部的政治任务首先就是宣传和贯彻落实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宣传和执行党中央、上级党组织及本党支部的决议。作为党支部的主要负责人,在党支部书记的选拔标准、培训内容、考核要求等方面都体现了鲜明的政治方向、政治立场要求。
党支部组织设置及任务
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基层社会发生的广泛而深刻的变化为新时代党支部建设带来许多新挑战新问题,需要与时俱进地对党支部组织设置及任务设定进行调整。顺应中国基层社会经济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工作方式发生的新变化,各地积极探索创新党支部设置方式,不断扩大党组织和党的工作在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的覆盖面。通过总结前一阶段基层党建成功经验,在巩固和完善传统领域党支部建设、拓展和深化新兴基层社会领域党支部建设的基础上,《条例》明确规定:党支部设置一般以单位、区域为主,以单独组建为主要方式。针对基层社会组织存在的四类情形,《条例》明确规定四种基层党支部设置模式:一是规模较大、跨区域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和专业市场、商业街区、商务楼宇等,符合条件的,应当成立党支部。二是正式党员不足3人的单位,应当按照地域相邻、行业相近、规模适当、便于管理的原则,成立联合党支部。联合党支部覆盖单位一般不超过5个。三是为期6个月以上的工程、工作项目等,符合条件的,应当成立党支部。四是流动党员较多,工作地或者居住地相对固定集中,应当由流出地党组织向流入地党组织,依托园区、商会、行业协会、驻外地办事机构等成立流动党员党支部。
依据党章规定的基层党组织八项基本任务,结合党支部的基本职责和工作特点,《条例》对党章规定的八项基本任务内容进行了补充完善和拓展延伸,提出了新時代党支部的八项基本任务。《条例》分别对村、社区、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高校、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社会组织、事业单位、党和国家机关、流动党员、离退休干部职工等领域和群体的党支部,提出了不同的重点任务。村和社区党支部,强调全面领导隶属本村、本社区的各类组织和各项工作;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中的党支部,强调按规定参与企业重大问题的决策;高校中的党支部,强调加强思想政治引领,筑牢学生理想信念根基;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中的党支部,强调团结凝聚职工群众,促进企业健康发展;社会组织中的党支部,强调教育引导职工群众增强政治认同;事业单位中的党支部,强调参与重要决策,服务人才成长,促进事业发展;各级党和国家机关中的党支部,强调围绕服务中心、建设队伍开展工作;流动党员党支部,强调组织流动党员开展政治学习,过好组织生活;离退休干部职工党支部,强调引导离退休干部职工党员结合自身实际发挥作用等。
党支部运行的体制机制
党支部建立起来了,如何让党支部运转起来?这就需要建立健全党支部工作体制机制。在总结党支部工作的历史传统和实践探索经验基础上,《条例》把党支部工作体制机制设计为党支部党员大会、党支部委员会及其会议、党小组及其会议。党支部党员大会是党支部的议事决策机构,党支部委员会是党支部日常工作的领导机构,党小组主要落实党支部安排的任务。《条例》首次在党内法规中,以专条的形式对党小组作出规定,明确了党小组的划分原则、工作任务和职责、党小组组长的任命及产生方式、党小组会的召开等。与此同时,《条例》对各个会议召开的频次、职权和任务、程序等作出明确而具体的规定,从而使党支部日常工作运行有了基本遵循。
党支部的组织生活是党内政治生活的重要内容和载体,是党支部对党员进行教育管理监督的重要形式。按照《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要求,《条例》规定了“三会一课”和主题党日、组织生活会、民主评议党员、谈心谈话等党支部开展组织生活的基本形式,并对其频次、内容、程序等作出具体规范,确保党支部的组织生活能够实现常态化、取得实效性。按照全面从严治党要求,《条例》在党支部执行组织生活制度规定中对党员领导干部提出更高要求,党员领导干部应当带头参加所在党支部或党小组的组织生活。《条例》特别强调重视党支部委员会建设,以单独一章的篇幅对党支部委员会的组成、任期、产生方式、党支部书记的选拔和对党支部委员会的监督管理等进行了阐述,并有针对性地提出加强党支部委员会建设的措施。
建设新时代高质量的党支部,关键在于强化党支部工作的领导和保障。《条例》明确规定各级党委(党组)要把党支部建设作为履行管党治党责任、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的基本任务,建立健全党支部建设的责任制贯彻和落实体制和机制。一是强调各级党委(党组)抓党支部建设的主体责任,提出党委(党组)要把党支部建设作为最重要的基本建设,党委(党组)书记要带头建立党支部工作联系点,县级党委每年要至少专题研究1次党支部建设工作等。二是规定党委组织部门的具体责任,强调要经常对党支部建设加强分类指导和督促检查,加强党支部标准化、规范化建设。特别要求各级党委组织部门应当注意通过党支部了解掌握党员干部日常表现,干部考察应当听取考察对象所在党支部的意见。三是强化对抓党支部建设的监督问责,提出村、社区党支部工作纳入县级党委巡察监督工作内容,明确把抓党支部建设列入各级党委书记抓基层党建工作述职评议考核重要内容,对党支部建设出现严重问题,党员、群众反映强烈的,应当按照规定严肃问责。四是加强对党支部开展工作的保障措施,强调各级党组织应当为党支部开展工作提供必要条件、给予经费保障等作出规定。 以《条例》为指导建设高质量党支部
《条例》既是对党支部行为规范的有力约束,也是全体党员和干部在党支部开展活动的基本遵循。认真学习和严格贯彻《條例》是各级党委(党组)、广大党员和干部的共同责任。按照党中央要求,全党上下要把抓好党支部作为党的组织体系建设的重要任务,遵循《条例》各项要求,推动《条例》贯彻落实,建设适应新时代新要求的高质量党支部。
学习和掌握《条例》文本
学习和掌握《条例》文本内容,是贯彻和执行《条例》要求的前提和基础。我们不搞不教而诛。只有全体党员和干部都知晓《条例》,才能做到对《条例》的有效遵循。坚持学《条例》原文、悟《条例》原理,联系全面从严治党实际进行学习,全面领会和准确掌握《条例》的基本精神、基本内容、基本要求,做到学而信、学而思、学而行。党的各级组织要加强对全体党员和干部遵守《条例》的宣传和教育,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开展《条例》宣传教育的有效途径和方式方法。党委(党组)把《条例》纳入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内容和党校(行政学院)教育课程,抓好全体党员和干部培训工作。通过广泛深入的宣传教育,增强全体党员和干部的党纪意识,形成对《条例》的自觉认同,养成自觉执行《条例》的好习惯,把《条例》要求转化为自觉行动。
思考《条例》的精神要义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贯彻和执行好《条例》要求,必须在学习《条例》文本的基础上,领会《条例》的精神要义。通过开展广泛深入的学习和宣传教育,促进全体党员和干部全面准确领会《条例》精神。《条例》明确规定和细化了新时代建设标准化、规范化党支部的指导原则和具体要求,为我们党以改革创新精神推动新时代党支部建设指明方向和行动指南。学习和领会《条例》的精神要义,一方面要把学习《条例》与《党章》和其他党内法规的学习结合起来,把与党支部建设相关的党内法规精神贯通起来领会;另一方面要把学习《条例》与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以及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结合起来,把握《条例》主要内容和精神实质,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增强贯彻执行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严格执行《条例》各项要求
党章明确规定,党组织必须严格执行和维护党的纪律。《条例》颁布后,全党上下要严格按照《条例》规定开展党支部工作,决不能只是嘴上说说、纸上写写、墙上挂挂,必须一把尺子量到底、一寸不让。各级纪委(纪检组)要把维护《条例》权威作为首要职责,检查《条例》贯彻执行情况,按照全面从严治党要求加大查处违反《条例》要求的力度,探索建立保障《条例》贯彻执行的有效机制,坚决维护《条例》的严肃性和权威性,永葆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把《条例》学习贯彻情况纳入党委(党组)书记抓基层党建述职评议考核内容。各级组织要统筹安排举办学习贯彻《条例》培训班,并会同有关部门加强督促落实,确保各项规定得到贯彻执行。
制定和实施《条例》的总体考虑
中共中央在印发《条例》的通知中明确指出:《条例》的制定和实施,对于加强党的组织体系建设,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全面提升党支部组织力,强化党支部政治功能,巩固党长期执政的组织基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制定和实施《条例》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推进依规治党和制度治党作出的重要决策,主要基于以下三点考虑:
《条例》贯彻落实依规治党总部署要求
治国必先治党,治党务必从严,从严必依法度。加强党内法规制度建设,既是全面从严治党和依规治党的必然要求,也是实现依规治党和依法治国相结合的重要举措,事关党长期执政和国家长治久安。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党内法规制度建设,把党内法规制度建设作为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的长远之策、根本之策。2016年12月,第一次全国党内法规工作会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内法规制度建设的意见》首次提出“1+4”党内法规制度体系框架,即以党章为根本遵循,围绕党的组织法规制度、领导法规制度、自身建设法规制度、监督保障法规制度四个方面细化和完善党内法规制度体系。党的十九大修订的《党章》增写关于党支部规定的新条款,即“党支部是党的基础组织,担负直接教育党员、管理党员、监督党员和组织群众、宣传群众、凝聚群众、服务群众的职责”。2018年2月,中共中央印发的《中央党内法规制定工作第二个五年规划》按照“1+4”党内法规制度体系框架设计,把《中国共产党支部工作条例》列为十九大后亟需制定的党的组织法规制度之一。为进一步加强党支部规范化建设,2018年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党的基层组织任期的意见》,明确规定党的支部委员会任期一般为3年,特别规定了村和社区党的支部委员会每届任期为5年。由此可见,包括《党章》在内的党内法规和规范性文件都对新时代建设高质量的党支部提出了一系列新部署,这些新部署需要以党支部工作条例这一党内法规制度的方式体现出来。
《条例》总结支部建设经验并创制新规范
重视和加强党支部建设,既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鲜明特征,也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优良传统。1925年党的四大修订的党章明确规定:“各农村各工厂各铁路各矿山各兵营各学校等机关及附近,凡有党员三人以上均得成立一支部”“各支部每星期至少须开会一次由支部书记召集之。”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我们党确立了“支部建在连上”的建党建军的基本原则和组织制度,成为我们党把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党支部作为党组织体系最基本的细胞,发挥党联系群众和党员的桥梁和纽带作用,成为我们党在社会基层组织中的坚强战斗堡垒。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我们党把支部建在每个工厂、矿山、企业、乡镇、农业生产合作社、机关、学校、街道、人民解放军连队和其他基层单位中,形成“支部建在单位上”的基层党建格局。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坚持把基层党组织和党的工作全覆盖到所有基層社会单位,在巩固原有基层社会组织党支部建设阵地的同时,积极探索在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等新型基层社会单位中广泛建立党支部。在长期的基层党建实践中,尽管我们党探索并积累了基层党支部建设的成功做法和宝贵经验,但一直没有一部指导全党基层党支部建设的党内法规。新时代全面从严治党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对加强和改进党支部建设提出了新标准新要求。《条例》作为我们党历史上第一部关于党支部工作的基础主干性的党内法规,创制了新时代党支部制度建设的基本规范,成为指导新时代党支部建设的行动指南。
《条例》重在解决支部建设的宽松软问题
党的基层组织是确保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贯彻落实的基础。基础不牢,地动山摇。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必须扎实做好抓基层、打基础的工作,使每个基层党组织都成为坚强的战斗堡垒。根据中央组织部发布的数据,截至2017年底,党支部数量(405.2万个),在基层党委、党总支、党支部三大类基层组织总量(457.2万个)占比为88.6%。党支部数量在整个基层组织体系中占绝对多数,党支部职能在整个基层党组织体系中占重要地位,成为我们党的执政之基和力量之源。基层党支部建设的成效在党的执政和国家建设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从根本上决定了我们党长期执政和国家长治久安。当前党支部建设的总体情况是好的,绝大多数党支部都能履职尽责,发挥好党在社会基层组织中的战斗堡垒作用。然而,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中国基层社会发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变化,在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过程中,少数党支部存在与党对基层社会领导和全面从严治党要求不适应的问题。比如,一些党支部在功能定位、组织设置、工作运行方面存在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特别是少数党支部软弱涣散、弱化、虚化、边缘化、空心化等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条例》坚持问题导向和求解思维,全面规范党支部各项建设,从制度建设层面补齐短板,形成指导新时代党支部建设的基本规范,为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实现党在新时代的历史使命提供坚强组织保证。
《条例》的主要内容及精神要义 《条例》是在深入调查研究和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经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审议修改、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通过的。《条例》全文共8章37条约7 300多字,内容全面、规定明确,涵盖了新时代党支部建设的各领域、各方面。
党支部定位和工作原则
《条例》首先明确规定:党支部是党的基础组织,是党组织开展工作的基本单元,是党在社会基层组织中的战斗堡垒,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担负直接教育党员、管理党员、监督党员和组织群众、宣传群众、凝聚群众、服务群众的职责。基于党支部的基本定位,《条例》提出新时代党支部工作必须遵循的五项基本原则。其中,特别强调了党支部加强政治建设的重要性。“坚持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四个服从’,旗帜鲜明讲政治,坚决维护习近平总书记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条例》特别强调了党支部的政治性和政治功能发挥,党支部首先要履行和完成好政治任务。党支部的政治任务首先就是宣传和贯彻落实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宣传和执行党中央、上级党组织及本党支部的决议。作为党支部的主要负责人,在党支部书记的选拔标准、培训内容、考核要求等方面都体现了鲜明的政治方向、政治立场要求。
党支部组织设置及任务
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基层社会发生的广泛而深刻的变化为新时代党支部建设带来许多新挑战新问题,需要与时俱进地对党支部组织设置及任务设定进行调整。顺应中国基层社会经济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工作方式发生的新变化,各地积极探索创新党支部设置方式,不断扩大党组织和党的工作在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的覆盖面。通过总结前一阶段基层党建成功经验,在巩固和完善传统领域党支部建设、拓展和深化新兴基层社会领域党支部建设的基础上,《条例》明确规定:党支部设置一般以单位、区域为主,以单独组建为主要方式。针对基层社会组织存在的四类情形,《条例》明确规定四种基层党支部设置模式:一是规模较大、跨区域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和专业市场、商业街区、商务楼宇等,符合条件的,应当成立党支部。二是正式党员不足3人的单位,应当按照地域相邻、行业相近、规模适当、便于管理的原则,成立联合党支部。联合党支部覆盖单位一般不超过5个。三是为期6个月以上的工程、工作项目等,符合条件的,应当成立党支部。四是流动党员较多,工作地或者居住地相对固定集中,应当由流出地党组织向流入地党组织,依托园区、商会、行业协会、驻外地办事机构等成立流动党员党支部。
依据党章规定的基层党组织八项基本任务,结合党支部的基本职责和工作特点,《条例》对党章规定的八项基本任务内容进行了补充完善和拓展延伸,提出了新時代党支部的八项基本任务。《条例》分别对村、社区、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高校、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社会组织、事业单位、党和国家机关、流动党员、离退休干部职工等领域和群体的党支部,提出了不同的重点任务。村和社区党支部,强调全面领导隶属本村、本社区的各类组织和各项工作;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中的党支部,强调按规定参与企业重大问题的决策;高校中的党支部,强调加强思想政治引领,筑牢学生理想信念根基;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中的党支部,强调团结凝聚职工群众,促进企业健康发展;社会组织中的党支部,强调教育引导职工群众增强政治认同;事业单位中的党支部,强调参与重要决策,服务人才成长,促进事业发展;各级党和国家机关中的党支部,强调围绕服务中心、建设队伍开展工作;流动党员党支部,强调组织流动党员开展政治学习,过好组织生活;离退休干部职工党支部,强调引导离退休干部职工党员结合自身实际发挥作用等。
党支部运行的体制机制
党支部建立起来了,如何让党支部运转起来?这就需要建立健全党支部工作体制机制。在总结党支部工作的历史传统和实践探索经验基础上,《条例》把党支部工作体制机制设计为党支部党员大会、党支部委员会及其会议、党小组及其会议。党支部党员大会是党支部的议事决策机构,党支部委员会是党支部日常工作的领导机构,党小组主要落实党支部安排的任务。《条例》首次在党内法规中,以专条的形式对党小组作出规定,明确了党小组的划分原则、工作任务和职责、党小组组长的任命及产生方式、党小组会的召开等。与此同时,《条例》对各个会议召开的频次、职权和任务、程序等作出明确而具体的规定,从而使党支部日常工作运行有了基本遵循。
党支部的组织生活是党内政治生活的重要内容和载体,是党支部对党员进行教育管理监督的重要形式。按照《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要求,《条例》规定了“三会一课”和主题党日、组织生活会、民主评议党员、谈心谈话等党支部开展组织生活的基本形式,并对其频次、内容、程序等作出具体规范,确保党支部的组织生活能够实现常态化、取得实效性。按照全面从严治党要求,《条例》在党支部执行组织生活制度规定中对党员领导干部提出更高要求,党员领导干部应当带头参加所在党支部或党小组的组织生活。《条例》特别强调重视党支部委员会建设,以单独一章的篇幅对党支部委员会的组成、任期、产生方式、党支部书记的选拔和对党支部委员会的监督管理等进行了阐述,并有针对性地提出加强党支部委员会建设的措施。
建设新时代高质量的党支部,关键在于强化党支部工作的领导和保障。《条例》明确规定各级党委(党组)要把党支部建设作为履行管党治党责任、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的基本任务,建立健全党支部建设的责任制贯彻和落实体制和机制。一是强调各级党委(党组)抓党支部建设的主体责任,提出党委(党组)要把党支部建设作为最重要的基本建设,党委(党组)书记要带头建立党支部工作联系点,县级党委每年要至少专题研究1次党支部建设工作等。二是规定党委组织部门的具体责任,强调要经常对党支部建设加强分类指导和督促检查,加强党支部标准化、规范化建设。特别要求各级党委组织部门应当注意通过党支部了解掌握党员干部日常表现,干部考察应当听取考察对象所在党支部的意见。三是强化对抓党支部建设的监督问责,提出村、社区党支部工作纳入县级党委巡察监督工作内容,明确把抓党支部建设列入各级党委书记抓基层党建工作述职评议考核重要内容,对党支部建设出现严重问题,党员、群众反映强烈的,应当按照规定严肃问责。四是加强对党支部开展工作的保障措施,强调各级党组织应当为党支部开展工作提供必要条件、给予经费保障等作出规定。 以《条例》为指导建设高质量党支部
《条例》既是对党支部行为规范的有力约束,也是全体党员和干部在党支部开展活动的基本遵循。认真学习和严格贯彻《條例》是各级党委(党组)、广大党员和干部的共同责任。按照党中央要求,全党上下要把抓好党支部作为党的组织体系建设的重要任务,遵循《条例》各项要求,推动《条例》贯彻落实,建设适应新时代新要求的高质量党支部。
学习和掌握《条例》文本
学习和掌握《条例》文本内容,是贯彻和执行《条例》要求的前提和基础。我们不搞不教而诛。只有全体党员和干部都知晓《条例》,才能做到对《条例》的有效遵循。坚持学《条例》原文、悟《条例》原理,联系全面从严治党实际进行学习,全面领会和准确掌握《条例》的基本精神、基本内容、基本要求,做到学而信、学而思、学而行。党的各级组织要加强对全体党员和干部遵守《条例》的宣传和教育,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开展《条例》宣传教育的有效途径和方式方法。党委(党组)把《条例》纳入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内容和党校(行政学院)教育课程,抓好全体党员和干部培训工作。通过广泛深入的宣传教育,增强全体党员和干部的党纪意识,形成对《条例》的自觉认同,养成自觉执行《条例》的好习惯,把《条例》要求转化为自觉行动。
思考《条例》的精神要义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贯彻和执行好《条例》要求,必须在学习《条例》文本的基础上,领会《条例》的精神要义。通过开展广泛深入的学习和宣传教育,促进全体党员和干部全面准确领会《条例》精神。《条例》明确规定和细化了新时代建设标准化、规范化党支部的指导原则和具体要求,为我们党以改革创新精神推动新时代党支部建设指明方向和行动指南。学习和领会《条例》的精神要义,一方面要把学习《条例》与《党章》和其他党内法规的学习结合起来,把与党支部建设相关的党内法规精神贯通起来领会;另一方面要把学习《条例》与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以及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结合起来,把握《条例》主要内容和精神实质,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增强贯彻执行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严格执行《条例》各项要求
党章明确规定,党组织必须严格执行和维护党的纪律。《条例》颁布后,全党上下要严格按照《条例》规定开展党支部工作,决不能只是嘴上说说、纸上写写、墙上挂挂,必须一把尺子量到底、一寸不让。各级纪委(纪检组)要把维护《条例》权威作为首要职责,检查《条例》贯彻执行情况,按照全面从严治党要求加大查处违反《条例》要求的力度,探索建立保障《条例》贯彻执行的有效机制,坚决维护《条例》的严肃性和权威性,永葆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把《条例》学习贯彻情况纳入党委(党组)书记抓基层党建述职评议考核内容。各级组织要统筹安排举办学习贯彻《条例》培训班,并会同有关部门加强督促落实,确保各项规定得到贯彻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