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自燃化学方程式中反应条件”的探讨

来源 :初中生世界·初中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uyi504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白磷能自燃是一个众所周知的化学知识。人教版初中《化学》将白磷、红磷的着火点数据列在了表格中,并且利用它们的差异,设计了探究物质燃烧条件的实验。在教师指导用书和其他教辅材料中,也有许多利用白磷着火点低的特性而设计的探究燃烧条件的改进实验。这个看似大家非常熟悉的知识点,却存在一个可能令大多数人都疑惑的话题:白磷自燃的化学方程式的反应条件应该写什么?
  一次全区统考中的一道题要求书写白磷自燃的化学方程式,学生的答案五花八门:有写“常温”的,有写“点燃”的,有写“加热”的,有写“自燃”的,有不写的……学生在考完试后纷纷表示不知道这个反应条件该怎么寫。后来,阅卷组定下的正确答案是不写条件或条件写“自燃”。
  首先,我们来探讨一下当时这两个正确答案。(1)反应条件为空。大家阅卷时的理解是:不需附加操作、常温就发生的化学反应可以不写反应条件,如碳酸钙和稀盐酸的反应、常温下铝表面形成致密氧化膜的反应。可是这些常见的常温反应并不是燃烧。我们在一些题目中见过通过加热操作而引发的燃烧,也没有将“点燃”的条件改成“加热”。(2)反应条件写“自燃”。这看起来很适合,但笔者产生质疑的原因是“自燃”是否可以用来表示反应条件,如我们写燃烧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时,反应条件一般写“点燃”而不写“燃烧”,因为“燃烧”只是一个现象,不是一个条件,笔者感觉“自燃”也更像一个现象。
  鉴于以上的质疑和迷惑,笔者觉得此命题背后真正需要挖掘的是燃烧反应的本质。回顾教材中燃烧的定义,笔者茅塞顿开。其实燃烧的3个条件全部体现在了燃烧反应的化学方程式里,比如有写在左边的“O2”和“可燃物”,那么温度到达着火点这个条件写在哪里了呢?就是写在反应条件中的“点燃”!可燃物温度达到着火点的方式有很多种,其本质都是热传递。可燃物得到了热量,温度升高,从而达到着火点,开始燃烧。“自燃”现象也是符合燃烧规律的,只是在受热的形式上有些特别。白磷在空气中缓慢氧化是受到了空气的热量传递,当温度达到着火点开始燃烧时,这种现象称为自燃,这与火柴燃烧放出热量从而引燃可燃物的道理是一样的。我们没有把需要用火柴引燃的铁丝的燃烧条件写成“引燃”而写成“点燃”,又何必将白磷自燃的条件写成“自燃”呢?
  综上,笔者认为自燃的反应条件就是我们最熟悉的“点燃”。我们可以把“点燃”理解为“达点而燃”,即“达到着火点而燃烧”。温度达到可燃物着火点的方式有很多种,本质都是可燃物受到了热传递。教材实验中的水温传热属于这一范畴,自燃现象中的空气传热也属于这个范畴。因为所有的燃烧都符合燃烧的3个条件,所以所有的燃烧反应方程式的条件都应该为“点燃”。如果我们在教学中把“点燃”作为“温度达到着火点”这一燃烧条件的对应表达,不仅能强化学生对燃烧3个条件的记忆,而且能让学生更加清晰地认知各种燃烧现象的本质。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京市弘光中学)
其他文献
四、名师工作室发展的“南通路径”这么多年来,南通市中青年名师工作室的各位领衔人及成员以满腔的教育情怀,开拓创新地从事着自己的工作,取得了卓越的成就。结合我们的经验和对
社会飞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导致部分教师对物质要求越来越高,对经济收入越来越重视,从而忽视或淡薄自己专业发展或专业的自觉性。本文通过乡镇初中教师专业自觉现状
南通市中小学名师培养导师团原团长朱嘉耀在谈到南通名师培养的“名师之路”时这样表述:“十年来,我们着力于名师成长环境的营造,为有潜质、有内驱力的优秀教师提供良好的发展生
摘要  “三学”是李庾南老师提出的教学主张,也是基于“自学·议论·引导”教学论而派生出的实践智慧。从数学学科走向其他学科,从“素质教育”到“核心素养”,“三学”主张沿着教学改革的足迹前行。为在历史课上落实“三学”,通过确立教学资源的“点”,理顺学法指导的“线”, 催生思维碰撞的“面”,勾勒出一张清晰的“路线图”。  关键词  三学 历史教学 路线图  “三学”即“学材再建构”“学法三结合”“学程重
目的:研究冠心病临床类型与细胞外基质金属蛋白酶诱导因子(EMMPRIN)的关系。方法根据临床表现和冠状动脉造影结果,179例患者分成稳定型心绞痛(SAP)35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P)76例,急性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