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新闻报道与民生新闻报道的异同

来源 :博览群书·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race_92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社会新闻与民生新闻是现阶段常见的两种新闻类型,两者有一定的相似之处,也存在差异,但是,关于社会新闻与民生新闻之间,往往缺乏标准清晰的定位,导致刊错问题时有发生。本文主要就社会新闻报道与民生新闻报道的异同进行分析。
  关键词:社会新闻;民生新闻;异同
  新闻报道依照不同的角度与不同的标准,可以划分成不同的新闻类型。就比如说,按新闻事件发生的地域与范围来划分的,国内新闻与国际新闻;而按新闻题材来划分的,综合报道、典型报道和述评性报道以及批评性报道;还有按新闻性质来划分的,政治新闻、军事新闻、经济新闻、社会新闻、科教新闻、体育新闻、会议新闻以及文艺新闻,自2002年起又诞生了一种新的新闻报道类型民生新闻,由此国内各类媒体纷纷刮起了报道民生新闻的风,但民生新闻到底指的是什么新闻,它与社会新闻又有什么区别呢?下面笔者就社会新闻与民生新闻的区别进行分析与探讨。
  一、定义上的区别
  虽然截至目前社会各界对于社会新闻与民生新闻都还没有一个相对统一的界定,但是在《新闻学大辞典》就把社会新闻进行了明确的定义“反映社会生活中体现社会伦理道德的事件、社会风气、社会问题、风俗民情以及自然界和社会上的奇闻轶事的新闻。”而晚报与都市报等媒体最早定义的民生新闻就是“与市民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形态紧密相关的社会新闻”这样一来我们就可以从定义上看出来,民生新闻与社会新闻在内容上是有重叠的地方,而且都是围绕社会生活展开的报道,仅仅只是在报道的侧重点方面有所偏差而已。像报道民生新闻侧重的方向就是与广大人民群众生活相关的事件,而报道社会新闻侧重的方向则是社会中发生的各类有价值的新闻事件。
  二、报道特点与报道题材上的区别
  社会新闻与民生新闻都有着报道题材广泛性和报道内容贴近性与通俗性的特点,但是由于社会新闻对于趣味性要求更高,并且时效性要求低,因此对于新闻素材的寻找可以跨越时空;然而民生新闻则相对而言更加注重服务性,对于舆论监督以及帮助解决民众实际问题是它主要的报道素材,另外关于民众的衣食住行方面的实时信息也是通过民生新闻来进行报道。
  在报道题材方面,虽然社会新闻与民生新闻都比较注重报道与民众生活相关的新闻事件,但是就具体选材上来说,两者选材的方向、角度以及层次都有着非常大的区另,像是民生新闻就比较主张报道与民众生活、生存息息相关的各种问题,并且从旁帮助民众解决这些问题,为民众的美好生活做贡献;而社会重新所注重的则是批判社会中的丑恶,赞扬社会中的真善美,以及对社会上一些奇闻趣事的报道。
  三、报道角度与报道形式上的区别
  社会新闻报道的角度可以说是站在了“他者”的角度来看待所发的新闻事件,它是以民众的日常生活为出发点,以社会学的角度来报道人与自然中所发生的奇异现象。而民生新闻则是以一种感同身受与利益相关的姿态来对待老百姓身边所发生的事件,最终进行新闻报道,它用最直接与最广泛的视角实现了媒体应有的上情下达功能,同时在媒体舆论监督方面也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
  社会新闻一般出现的形式大多都在报纸上,特别是像都市报以及晚报这一类的报纸,采写与报道社会新闻多大都是都市报以及晚报的重头戏。而反观民生新闻,它基本上都是出现在电视上,这样报道的主要原因还是由于民生新闻的侧重点为倾听民声,解决民众的疑难问题,因此通过相对比报纸更加具有现场感的媒体来进行报道会更具进舆论监督的效果。
  此外,两者的报道角度也存在差异,社会新闻基于“他者”角度进行报道,报道的核心内容就是人与自然中的现象,让人们了解社会上发生了什么事件,将事件的发生过程全程呈现给受众知晓,报道过程中不掺杂其他的情感因素,是对事件的客观记录。民生新闻是站在百姓的立场上展开的报道,在保障社会公共利益以及社会公共道德方面,有着积极的意义。
  四、价值取向上的区别
  社会新闻注重的是反应社会上的各种形态,因此有正面的报道,也有负面的报道,在新闻采写方面也更为看重它的真实性与鲜活性,然而民生新闻注重的则是本地区所发生的新闻事件或者是本地区民众相关的新闻事件来作为采写的主要素材,因此它的报道更加本土化,以人民群众为中心,与负面新闻相区别,采用平民化的视角来作为新闻采写的第一要素。
  五、结语
  因此通过上文的分析与比较可以很好的看出,社会新闻与民生新闻尽管在有些方面存在重叠与交叉的,并且追求的都是新闻的可近、可信、可用、可读以及可亲性,但是我们仍可以看到社会新闻与民生新闻在报道题材、报道角度等等一些方面的区别,因此做为媒体工作者我们应该要正确的区分两者的关系,让民众在进行新闻阅读时,能在快速的获取对自身有利的各种信息,为民众的美好生活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曾肇潮. 如何兼顾“新闻”与“宣传”——时政新闻的误区与对策[J]. 西部广播电视. 2016(09) .
  [2]贠荣臣. 论广播时政新闻在报道中的优势与创新[J]. 新闻研究导刊. 2016(12).
  [3]王镇富. 论群众路线与时政新闻价值的重构[J]. 现代视听. 2015(05) .
其他文献
摘 要:在社会的发展下,新闻媒体也出现了新的特征,新媒体诞生,对于传统媒体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在繁杂的新闻内容中,如何为受众提供一些具有创意且有价值的新闻成为新闻媒体和新闻记者关注的内容。要做到这一点,必须要坚持新闻报道的“独立性”,本文主要针对这一问题谈谈笔者的看法。  关键词:新闻;“独立性”;报道原则  随着全球信息化进程的推进和网络技术的发展,新闻媒体也有了巨大的变革,以网络为载体的“第四代
期刊
摘 要:市政工程档案是城市各项设施建设中形成的重要档案,它是城市建设活动的真实记载,市政工程档案管理是对市政工程档案进行收集、整理、保管、开发、利用的综合性管理工作,对市政建设工作有着重要的服务职能。鉴于此,本文在分析市政工程档案管理对市政建设服务职能的基础上,就市政工程档案管理者如何发挥这项服务职能提出了一些思路和对策,以供参考。  关键词:市政工程;档案管理;市政建设;服务职能  市政工程档案
期刊
摘 要:网络新闻与传统的新闻传播模式不同,无论是在传播对象,还是在传播模式上都有着显著的差异,对于新闻采访的要求也不同。本文主要就新时期网络新闻采访的特点进行分析。  关键词:新时代;网络新闻;采访特点  随着全球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网络普及率正在逐年升高。互联网已经深入到千家万户,贴近人们的日常生活,每天浏览网页、看新闻、看电影、发个微博,聊天等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的一种消遣、娱乐方式。网络为大众搭
期刊
当前,我国经济处于关键的转型发展期,企业和职工生存发展的压力和日益多元化的社会文化交织,强烈冲击着干部职工的思想,改变着人们的观念,使国有企业意识形态领域的工作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对做好意识形态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国有企业意识形态工作面临的新形势  1.西方意识形态的渗透不断加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弱化。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在经济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在市场规则的引导下,相当一部分
期刊
摘 要:现今,档案在卫生机构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为人们所认识并得到重视,但由于档案管理工作中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导致档案工作仍无法与日益发展的医疗、科研、教学工作相适应。本文就针对基层卫生机构档案管理工作中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进行改进和完善。  关键词:卫生机构;档案;管理;问题;对策  基层卫生机构档案是其在业务管理和医疗技术发展中形成的具有保存价值的文件、图标、声像等各种形式的资料,关
期刊
摘 要:网络时代的到来对电视新闻传媒带来了深刻的影响,电视开始朝着多元化的趋势发展,目前,各个电视台纷纷成立了网络平台 ,电视台网络化趋势日益明显。无论是报道形式、新闻内容还是报道时效性方面,都得到了显著的改善。本文主要针对网络新闻时代的电视新闻改进策略进行分析。  关键词:网络时代;电视新闻;改革模式  继报纸、广播、电视三大媒体之后,网络新闻作为第四媒体迅速崛起。网络新闻是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而
期刊
摘 要:流动图书车是主要的流动图书馆服务方式,有效地提高图书馆藏书的利用,将图书馆服务延伸到城市、乡村各个角落,是推广阅读的有力举措。结合石狮市流动图书车的服务模式,给各地流动图书车的运行服务工作提供一些思路和实践经验。  关键词:流动图书车;阅读推广;实践经验  知识因传播而美丽,图书因流动而增值。市民在“家门口”体验借阅图书的优质服务享受平等的图书馆服务是每个公民的权利。  石狮市流动图书车(
期刊
摘 要:随着人们对生态文明的关注,社会对于环境法律责任机制也提出了新的要求,要解决现有的问题,环境法律责任机制需要突破传统的“复仇与效应”,从“责任根据”、“责任功能”、“责任方式”等方面进行重构。本文主要针对环境法律责任机制的重构进行分析。  关键词:环境法律责任机制;重构;分析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形态和人类文明的进步,使法律责任机制出现了适应性的变化。新的环境法律责任机制必须突破原有机制的
期刊
化妆是对别人的一种尊重,让别人看到自己更好的精神面貌。化妆是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是热爱生活的表现。从公共礼仪的角度讲也是尊重他人的表现。随着高校的扩招,就业市场竞争越演越烈,学生就业压力越来越大,人才竞争异常残酷。用人单位在应聘中除了重视文凭以外,更加重视对人才综合素质的考察。据媒体报道,在招聘过程中,常常是形象大方,仪表端庄,彬彬有礼的学生更能获得用人单问的青睐。所以一个人的外在形象多么重要,我
期刊
摘 要:本文在对大学生暴力犯罪的原因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背后的道德缺陷和德育困境,认为德育教育应该愿景宏大,着眼细微。既讲道理,也讲依据。用科学的方式进行规则教育。有针对性的建立特殊德育规划机制。  关键词:德育视阈;暴力犯罪;成因  大学生群体普遍表现为受教育时间长、文化程度高、智商普遍在正常以上以及家庭与社会认可度高,同时,大学生处于青年时期,一般在18-23岁之间,已经达到能够独立劳动获取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