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按理说,三十岁的男人应该不算老,三十岁的未婚男人应该也不少,但是如果像他这样的男人还住在父母家里,则多少有些别扭。他叹口气说,倒不是父母总是唠叨赶快找媳妇抱孙子之类,因为那些话早在他28.5岁之前就已经说尽了,父母也都知道即便再说,也是于事无补。虽然二老仍旧希望,但似乎感觉那已经是种奢望,也就不再提及此事,但他每天形单影只的在父母面前晃来晃去,仍不时能够碰触到他们的渴望,便心存愧疚,由此想到在外独居,也许会令他们眼不见为净。这不,收拾了点简单衣物,这个钻石王老五搬出了父母家,自己在外面独立生活了。
二老对他30岁了才想起来“离家出走”感到失望,但是仍然幻想用香喷喷的饭菜来勾引他回家,这计划中的独立生活在他父母的饭菜攻势之下,简化成了独立睡觉,仅此而已。面对我无情地嘲笑,他辩解说,我现在独身并非是我无能,亦非没有好姑娘,只是年轻时偶染恐婚症,不愿过早失身于此,虽然大多时间只有孤独寂寞相伴,可也留得一身自由,得以放荡形骸、行走江湖数年,阅览名川险山,自在逍遥。
但是家毕竟是活着的凡人的归宿,他至今还没有觉悟到看破红尘。正说着,他老妈来电,说给他做了爱吃的红烧鱼,一定要回家吃饭呀!看着他苍白的脸色,大概是最近既没吃好也没睡好,看来他又该回家调养调养了。
赢了钱的男人才会回来
十几年前,流行过一阵郑智化的歌。记得有一首《三十三块》,歌词是这样的:“我的口袋,有三十三块,这样的夜无法打车回来。我的口袋,有三十三块,其他的钱都落入别人口袋。也许是上天故意安排,也许是手气实在太坏,我想要为你赢得一个未来,却一不小心输了现在。你叫我赌输了就不要回来,难道你真的不明白?只有输了钱的男人才会回来,赢钱的总是逍遥在外。我的口袋,有三十三块,这样的我实在没脸回来。我的口袋,有三十三块,这一点钱不够你明天买菜……”这首歌很能代表一部分不回家的男人的心声。好男人应该是成就轰轰烈烈的伟业,出将入相,轻裘骏马,妻贵子荣者,如今连养家糊口的钱都挣不回来,又有何颜面回家面对妻儿?自己就把自己关在门外了。
男人不回家,皆因都有大抱负。岁月不居,功业未成,这种煎熬对男人而言,是何等的痛苦!如果再窝在家里,小情小调,柴米油盐酱醋茶,意志再坚强,也足以消磨殆尽,又怎能有所作为呢?这可是直接关系着男人尊严之大是大非的问题。地位卑微如阿Q者,遇到关系到尊严一类的问题,也是从不含糊,该出手时就出手的。比如,有一年春天,阿Q看见一向看不起的王胡蹲在墙跟赤着胳膊捉虱子,他忽然觉得自己身上也痒起来了,于是并排坐下去,脱下破夹袄也来捉虱子。想不到翻检了一回,用了许多工夫,只捉到三四个,看那王胡,却是一个又一个,两个又三个,还放在嘴里咬得噼噼叭叭的响。阿Q很想找一两个大的,结果没有,好容易才捉到一个中的,恨恨地塞在厚嘴唇里,狠命一咬,啪的一声,又不及王胡的响。这让阿Q感觉非常没面子,结果与王胡发生了一场冲突。且不说别的,阿Q追求卓越的精神是非常值得肯定的。好男人就该这样追求卓越。眼看着己不如人还窝在家里无动于衷无所作为,算什么男人!
要说男人不回家干什么,这才是女人最关心也最不放心的。其实,寻花问柳,大多数男人是有贼心无贼胆的。无非是三五知己凑在一起,聊聊天喝喝酒而已。但是,一提这些,女人就愤愤然谓之曰狐朋狗友。岂不知一个好汉三个帮,古今中外之成就大事业者,莫不如此。要不是桃园三结义,那刘备能与曹操、孙权争雄而三分天下?况且,一个男人没朋友,简直不知会如何变态。《孟子》里讲了一个齐国人的故事:这位齐人有一妻一妾,吹嘘自己结交了许多达官显贵,他每天很早就装束一番出门,说是去赴宴,晚上回来果然都是酒足饭饱之状。时间一长,其妻就起了疑心,为什么从没见到一位显贵到家里来拜访过呢?于是有一天她就偷偷跟在丈夫后面,发现一路走过去,没有谁跟他丈夫打招呼。最后呢,丈夫是来到一片坟地里,向前来祭祀的乞讨酒食。很让人警醒。如果这位齐国人有几位酒肉朋友,不时聚聚,他能干出这种事?
千万也不能随便批评男人只是在那里厚颜无耻地迂谈阔论。男人胸怀天下,谈的当然都是匡时济世、治国平天下的大道理。青梅煮酒论英雄,雅趣上来说不定也曲水流觞吟诗作赋。不好意思,有时不小心也会跑题。比如,谈谈上班路上看见的一位妩媚女子,那眉眼,那身段,没的说,一杯。一整天在办公室忙得昏天黑地,居然还受了昏聩的上司不少鸟气,两杯。比尔·盖茨?有什么了不起,不就是挣钱多吗?咱当初要不是入错了行,搞IT,说不定早就挤兑得让他破产,嘿嘿,三杯。谈谈女人,发发牢骚,不经意间的事,那是酒惹的祸,怨不得男人。
自视如潜龙在渊的男人,壮志未酬,胸中有块垒,以酒浇之,一杯复一杯,两杯复三杯,常常就喝高了。就有爬到铁轨上去的,边向前爬边抱怨楼梯太长走不到头,还没个扶手;还有的大把撒钱,百元大钞在座者人手一张,不收就是看不起人,结果第二天再低声下气的地往回讨。
女人可就不依了。酒没喝出个名堂来,烦,对男人撒钱更是心有余悸,就要把男人关到家里。唉,要不说女人见识浅,怎么就这么急功近利呢?才喝了一次两次的酒,就能成就大事业?要是这么容易,岂不遍地都是成功男人了?
其实,真个把男人关起来,必然是女人自己先受不了,就会唠叨男人:成天蹲在家里,有什么出息!
后来,门自然就打开了。看着男人施施然而去的背影,女人无可奈何,只好不停地幻想,说不定下次他真能醉出个名堂来!
呵呵,男人不回家,这不都是被女人逼的,要不就是被怂恿的。
小徐:漂在济南
转眼间,漂在济南已经整整5年了。当初怎样离开家来济南做济漂的原因已经记不清楚,好像没有很特殊的原因,想出来就出来了。反而现在不回家的原因多得不胜枚举。
漂泊的5年中,有过那么几次就要收拾东西回家了:前年的一次夜里急性肠胃炎,高烧不退,在医院折腾了4天,那时候真想回家,怀念家中暖暖的亲情和关怀;遇到刁难自己的客户,应酬时客户的灌酒,在卫生间里翻江倒海地狂吐,吐完了,泪眼婆娑地想家:在家里就不用打拼得这样辛苦;年初的一次高烧,躺了两天没有起床,烧得自己没有知觉,抗过来以后想家,真想;恶房东单方毁约,被迫搬家的时候,满大街找房子,真怀念那个我离开的家……
回家的路程很短,可脚步却很沉。选择漂在济南和选择不回家,也是有原因的。
我有一个温馨和睦的家,父母都开朗、幽默,姐妹都团结友爱。
离开家的那年,当时是在济南培训,培训的时候就决定留下不回去了。我曾经做错过很多事,最大的错误,是这辈子都不能挽回的。现在母亲的那声叹息还在我耳边,时时想起。
当初的选择离开和现在的不想回家,都是不想让父母再为我担心。我的独立生活能力是他们很放心的,可是我所做的事情不可能都是对的,我不想再因我的错误而伤害父母的心。而在济南,我做错了就错了,后果自己背负,父母只要不知道就不会感到难过。
就算是在家我也会遭遇委屈,那么就能真的对着父母哭泣?那不是把我的委屈转嫁到了他们的身上了吗,他们会心疼会着急,儿女的眼泪是最触动父母心底神经的东西,所以,我不想对着他们掉眼泪。
记得小时候训练的时候摔伤了腿,走路很疼很疼,队友送到家后,自己深呼吸一下,用健康状快步进家门,用往常一样的口气打招呼,然后回到房间偷偷地呲牙咧嘴。现在受伤、有病痛的时候可以不用假装,想哭的时候就哭,反正在声音里是听不出身体的伤痛的。
现在不想回家,还因为自由。这是个比较自私的理由。自由不是指时间上的自由,而是在我的择偶上。目前惟一让父母为我着急的就是我的单身状态,我一天不结婚,就是他们的一块心病。其实现在他们是很希望我回家的,因为我回家之后他们就可以在短时间内安排密度很高的相亲行动,所以他们不放过我探亲的大好游说机会,并发动姐姐妹妹一同做我的思想工作。不过爸爸妈妈知道我的个性,他们的游说只是尽做父母的努力而已,知道我不会因为这个回家,所以,最后总是嗔怒地说:你就等吧,等到好的都没有了,看你挑谁去。
还有不回家的理由,是我的爱好。我喜欢随心所欲率性而为地走动,游走于山水间,飘忽于陌生与新奇中。在想走的冲动积累到一定程度时,我就会放下工作背起包来踏上行程。这样的行为父母是理解的,爸爸很喜欢和我谈起在路途中的事,如果我游走的城市是他年轻的时候曾经去过的,我们的交流更是热烈,前年的大年初二,父亲就放我出去,让我游走陕西,漂流汉江。可是,我这样的行为在家族里是种另类,家族中的其他孩子都是循规蹈矩,老老实实按照人生每一步来走,上班下班、结婚生子。有其他长辈对我的行为指出不满来,我的父母解释得很辛苦,他们对我的理解支持不代表其他长辈也像我的父母一样开明,所以,我不回家,就只有父母知道我的行踪,这样我能按自己的意愿生活,父母也减少了解释之苦。这样为自己的贪玩做解释,是不是有点苍白呢?其实并不牵强。
漂在济南的这些年,思考了很多,发生了很多,最欣慰的是离开家的初衷达到了,爸爸妈妈相信我说的话,感觉到我是好的,没做错事。回家探望他们的时候,看到他们轻松开心的笑脸,我真的是感觉很高兴。
我现在还不想回家,以后也不想回父母身边定居,从最初的一无所有,到现在一个人的小窝,自己看着还挺有成就感的。我还有很多的梦想想去努力实现,所以我要自己奋斗。我希望我走过的地方中,只要适合我的父母去的,我会做他们的向导,陪他们也出去走一走,看一看,那感觉真幸福。
漂了几年,承受能力强了,也习惯了济南这个城市,济南的节奏不快不慢、城市不大不小,正适合我这样的人生活、工作。所以我还是不想回家的。
不回家,不是不想家,家,是永恒的地方。
父母,是永远在心里的。
有父母的家,是游子时时惦记的,不管漂在哪里,我心里都装着这个家。
老魏:故乡是他乡
他在异乡寻找到了自己的梦,而家乡则成了一个遥远的过去……
作为一个纯粹的移民城市,每到中秋节和春节,深圳便成了一个思念之都。走在街道上,两边的电话亭前后左右,全都是打电话向家里报平安的年轻人。
在这个中国最现代化的城市里,传统的文化基因仍然控制着最摩登的中国年轻人的情感变化,就像那天上的月亮一样,牵动着地球上的潮起潮落。
虽然这是一个创业的梦想之都,但是,第一代移民们那挥之不去的故乡情结,使得他们的绝大多数并没有把这里当成自己最终的归宿。在这里挥洒了汗水与泪水之后,他们将带着财富离开这个城市,到故乡继续他们的生活。当我们看到每年春节,从深圳以及广东各地汇集到广州火车站等着回家的百万大军,就能深切地感受到这一点。
然而,当千万过客的身影渐渐模糊的时候,终究会有人像鸟儿一样落脚、筑巢,把这里渐渐地变成了他们永久的居留地。他们在异乡寻找到了自己的梦,而家乡则慢慢地变成了一个遥远的过去。老魏,就是这些留下来的人群中的一员。
三十多岁的老魏九十年代初大学毕业后就直接到深圳来寻找他的成功梦想,很快,他就像每一位来到深圳的年轻人一样,被这里充斥着的各种成功人士的创业故事所感染,迅速跻身于努力拼搏的漩涡当中。在深圳,吃苦再吃苦,就是每一个闯世界的青年人的惟一与最大的资本,吃苦似乎成为他们将来成功之后炫耀的资本。老魏睡过马路,干过苦力,跑过推销,主动或者被迫跳过无数次槽,最终,在一家电子器材公司寻找到了自己的最佳位置——电脑杂志的主编。
似乎老魏可以上演一场荣归故里的故事。但是,回望那遥远的故乡时,老魏却退却了。
当深圳的那种集体发癫的故乡情绪宣泄正酣时,老魏似乎是众人皆醉惟我独醒的看客。他几乎从来不主动给家里的人打电话询问近况,来到深圳后十几年间,他也只回过两次故乡,这四五年,他一直没有回去。而每一次家里人给他打电话,他也只是语气平淡地敷衍了事。偶尔地,他会给我们提起那些往往都是亲友们给他借钱的电话。
一次同事们出外吃饭,喝醉酒的老魏,突然给我们提起了他的故乡。
老魏的老家在贵州的一个极度落后、极度贫困的封闭山区,从小,老魏就拼命发奋读书,立志离开那个小小的村落。十几年的寒窗苦读,老魏从小学到大学,终于踏上了城市的柏油马路。从坐进大学的教堂开始,老魏就像中国当代亿万的农村孩子一样,义无反顾地扎进了城市的海洋,再也不愿回望故乡的小河。
然而,和许多从乡村到都市的人难以割舍的田园情怀不同,老魏对于故乡的疏离是非常彻底的。
离开故乡十几年的两次归家,在他心中都是极度疲惫的旅程。这种疲惫,不仅仅是旅途的劳顿带来的身体上的疲惫,还有视觉与心理上的疲惫。
城市景观以及观念的差距给老魏带来了极大的困惑。深圳是中国最前沿的城市,琳琅满目的都市景观,与贵州穷乡僻壤的残垣断壁、人心的愚昧,产生了巨大的反差。在深圳速度里浸淫的老魏不喜欢乡间那慢悠悠的耗费时光的节奏,他也不能忍受停止在几个世纪前的乡俗民情,知识的溃乏,信息的闭塞,人心的无知和愚昧,懒惰而又贪婪以及家族中存在的种种纠葛与纷争,都让他这个“现代都市人”无法适应。
另一种不适应是人与人之间空间的变化。
在深圳住久了,人总会对这里人际关系的平淡和简单产生一种依赖。在深圳,没有人会问英雄的出处,也很少有人去打听你的私生活。大家都在埋头忙着自己赚钱的事情,其他的喜怒哀乐,除了自己的男女朋友,似乎与我无关。因为习惯了这种空间感,老魏对于乡村那种浓浓的人情味背后密不透风的人际关系,感到了难以言表的压迫。他不喜欢人们在得知他三十多岁还没有结婚时猜疑的目光和背后的指指点点,也不喜欢家里每年川流不息的乡邻的问候以及乡邻间家长里短、谁是谁非的议论。
少小离家老大回的老魏,在故乡变成了一个陌生人。在这里,长大了的老魏,一直在逃离乡村的老魏,在故乡既找不到少小时熟悉的东西,也无法应对成年人的纠纷。远方的生活,让他失去了对故乡的温情与幻想。
其实老魏对故乡逃避的自圆其说并不完全让人信服,我一直觉得,老魏对故乡的刻意疏离,是他对于都市文化一厢情愿地投诚的结果。就像许多到发达国家留学的人对中国的批评一样,他们往往对于西方文化的接受程度比真正的西方人还要高,他们以为,自己对于西方文化的投诚,是一种向更高的文明靠近的表态。在当代中国,都市面对乡村的优越感,让许多来自乡村的第一代移民往往带有一种强烈的自卑感,他们或者对都市冷漠的人情抱以一种过分扭曲的讽刺,对生于彼养于彼的乡村作田园风光抒情式的讴歌,或者是一头扎进都市的怀抱,对乡村的贫困与愚昧给予更加强烈的厌恶。
由此,我想起了《人生》中的高加林,也想起了我的一个亲戚。当我的这位父辈的亲戚离开了生他养他的山东故乡,成为六十年代的大学生,并分配到一个大城市的科研单位后的二十年,再也没有回到故乡。直到几年前,他的八十多岁的老父亲去世,他才又重新站到了旧居的老屋前,脚上沾满了故乡的泥土。故乡在他眼中,早已经物是人非。
有些人,一旦长好了翅膀,就注定要飞向远方。
姐妹们的聚会好happy
托尔斯泰老先生的名言:幸福的家庭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其实可以变通一下,恋家的女人彼此相似,不回家的女人却各有不同。
她曾经是我的上司,干革命近二十年,人情世故洞若观火,加上保养得当的三分姿色,绵绵软软的柔声细语,在人群中如鱼得水、游刃有余,如此人物,要她天天待在家里,等于坐牢。
下班前她常会叮嘱我,如果他打来电话,就说单位有应酬。果真电话打来,我自然据实照说,听筒的那头只能是一把无奈的叹气:离了她,地球都不转了。
对于她来说,外面的世界更精彩,家只是闭目养神的地方。夜幕降临,华灯初上,在漂亮的城市里游走,像一尾鱼滑进大海,她整个地活了。与朋友吃饭、聊天、唱歌,这才是真正的放松,“离了她,地球都不转了。”显然是病句。应该说,回了家,地球在她眼里才不会转了。
还有她,一张美丽的狐狸脸外加一颗打了很多补丁的心,从婚姻的坟墓里爬出来不久,最怕的就是回家。复式的房间,她窝在一楼客厅的大沙发里,常常听到自己叹气的回声。她开始有意无意地回避着那个叫家的地方,她怕寂寞,怕那种令人绝望的空旷。她开始喜欢上叫很多人一起去吃饭,她开始喜欢被淹没的感觉,在那里会连心慌也忘掉。
时间长了,这几乎成了模式,我不能肯定她是否快乐着这种生活。可上个月,她恋爱了,爱上了一个在我看来和她风马牛不相及的男人,男人大她许多,可看她一脸死心踏地的幸福表情,我开始明白,缘分真的必须是在合适的时间遇到合适的人,那男人的晚熟和她的改变初衷成就了一段爱情。从她的表情里,我还隐约看到了一种荒疏已久的向往,和家有关。
家是什么?家是一个女人藏梦的地方。我大学时的女友,一块典型的贤妻良母材料,喜欢唱“最浪漫的事”,喜欢在散步的时候挽着他的胳膊羡慕那一对对蹒跚的老人,会满足地对他说,我们也要像他们一样,在亲手营造的家里慢慢变老。
说得真好。
真的有了家,她才发现,回家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先是他,跳槽后面临着更大的竞争压力,商场上应酬本就是家常便饭。“别等我了”慢慢取代了“我爱你”。她失望,即使事业做得再大,没有家做圆心,又哪有圆圆满满的幸福可言。改变是潜移默化的,忍受不了等待,就不等,忍受不了家里的气氛,就不回家。
不回家的女人物以类聚,那些别开生面的纯女性聚会让我们心领神会着家外的精彩。
约三五个好友下班后一起去逛街,这大概是全天下的女人都爱做的一件事。于是商场一打折,女人的头脑就开始发热,开始像蝴蝶一样穿行于各个试衣间,旁边是叽叽喳喳的参谋们在评头论足,真不知道那分兴奋在于买衣还是买衣的过程。
西餐的形式大于内容,最适合满足女人的小小心思。咖啡的香气,有情调的音乐,像一只温暖的手抚触着疲惫的神经。这是女人最放松的时刻吧,办公室趣闻,闺中秘事,聊得每个人都脸庞灿烂,笑语盈盈。平时那么文静的她,喝起酒来却是那样洒脱。平日贪睡的她不怎么说话,只静静享受一时的笑声和欢乐。还有她,又在念念叨叨给母亲买房子的事,说要把墙刷成柔和的淡粉色。那一刻,我们不是妻子也不是母亲,不是职员更不是领导,我们摆脱了柴米油盐,摆脱了生活中那些疙疙瘩瘩的失落,我们只是自己。
纯女性聚会花样翻新,不回家的日子越来越精彩。男人只是个伴,女人离不开同性的朋友,尤其是优秀的女人。不仅可以分享彼此的心事和快乐,交流彼此的情感经历和生活细节。更重要的是,拉开一段距离,更能看清自己的需要。甚至让男人紧张一下,女人为什么变得不乖顺了?给他一些压力和提示,家的土壤必须两个人共同耕耘,才能开花结果,酝酿丰收的景象。
女人今晚不回家。就像范晓萱唱得那样:姐妹们的聚会好 happy/上了发卷幻想自己是巨星 /戴上太阳眼镜就更接近 /今天一定要是最美丽 /老了以后还是要继续 /把老公小孩都留在家里 /打扮得漂漂亮亮去参加 /姐妹们的聚会好 happy……
二老对他30岁了才想起来“离家出走”感到失望,但是仍然幻想用香喷喷的饭菜来勾引他回家,这计划中的独立生活在他父母的饭菜攻势之下,简化成了独立睡觉,仅此而已。面对我无情地嘲笑,他辩解说,我现在独身并非是我无能,亦非没有好姑娘,只是年轻时偶染恐婚症,不愿过早失身于此,虽然大多时间只有孤独寂寞相伴,可也留得一身自由,得以放荡形骸、行走江湖数年,阅览名川险山,自在逍遥。
但是家毕竟是活着的凡人的归宿,他至今还没有觉悟到看破红尘。正说着,他老妈来电,说给他做了爱吃的红烧鱼,一定要回家吃饭呀!看着他苍白的脸色,大概是最近既没吃好也没睡好,看来他又该回家调养调养了。
赢了钱的男人才会回来
十几年前,流行过一阵郑智化的歌。记得有一首《三十三块》,歌词是这样的:“我的口袋,有三十三块,这样的夜无法打车回来。我的口袋,有三十三块,其他的钱都落入别人口袋。也许是上天故意安排,也许是手气实在太坏,我想要为你赢得一个未来,却一不小心输了现在。你叫我赌输了就不要回来,难道你真的不明白?只有输了钱的男人才会回来,赢钱的总是逍遥在外。我的口袋,有三十三块,这样的我实在没脸回来。我的口袋,有三十三块,这一点钱不够你明天买菜……”这首歌很能代表一部分不回家的男人的心声。好男人应该是成就轰轰烈烈的伟业,出将入相,轻裘骏马,妻贵子荣者,如今连养家糊口的钱都挣不回来,又有何颜面回家面对妻儿?自己就把自己关在门外了。
男人不回家,皆因都有大抱负。岁月不居,功业未成,这种煎熬对男人而言,是何等的痛苦!如果再窝在家里,小情小调,柴米油盐酱醋茶,意志再坚强,也足以消磨殆尽,又怎能有所作为呢?这可是直接关系着男人尊严之大是大非的问题。地位卑微如阿Q者,遇到关系到尊严一类的问题,也是从不含糊,该出手时就出手的。比如,有一年春天,阿Q看见一向看不起的王胡蹲在墙跟赤着胳膊捉虱子,他忽然觉得自己身上也痒起来了,于是并排坐下去,脱下破夹袄也来捉虱子。想不到翻检了一回,用了许多工夫,只捉到三四个,看那王胡,却是一个又一个,两个又三个,还放在嘴里咬得噼噼叭叭的响。阿Q很想找一两个大的,结果没有,好容易才捉到一个中的,恨恨地塞在厚嘴唇里,狠命一咬,啪的一声,又不及王胡的响。这让阿Q感觉非常没面子,结果与王胡发生了一场冲突。且不说别的,阿Q追求卓越的精神是非常值得肯定的。好男人就该这样追求卓越。眼看着己不如人还窝在家里无动于衷无所作为,算什么男人!
要说男人不回家干什么,这才是女人最关心也最不放心的。其实,寻花问柳,大多数男人是有贼心无贼胆的。无非是三五知己凑在一起,聊聊天喝喝酒而已。但是,一提这些,女人就愤愤然谓之曰狐朋狗友。岂不知一个好汉三个帮,古今中外之成就大事业者,莫不如此。要不是桃园三结义,那刘备能与曹操、孙权争雄而三分天下?况且,一个男人没朋友,简直不知会如何变态。《孟子》里讲了一个齐国人的故事:这位齐人有一妻一妾,吹嘘自己结交了许多达官显贵,他每天很早就装束一番出门,说是去赴宴,晚上回来果然都是酒足饭饱之状。时间一长,其妻就起了疑心,为什么从没见到一位显贵到家里来拜访过呢?于是有一天她就偷偷跟在丈夫后面,发现一路走过去,没有谁跟他丈夫打招呼。最后呢,丈夫是来到一片坟地里,向前来祭祀的乞讨酒食。很让人警醒。如果这位齐国人有几位酒肉朋友,不时聚聚,他能干出这种事?
千万也不能随便批评男人只是在那里厚颜无耻地迂谈阔论。男人胸怀天下,谈的当然都是匡时济世、治国平天下的大道理。青梅煮酒论英雄,雅趣上来说不定也曲水流觞吟诗作赋。不好意思,有时不小心也会跑题。比如,谈谈上班路上看见的一位妩媚女子,那眉眼,那身段,没的说,一杯。一整天在办公室忙得昏天黑地,居然还受了昏聩的上司不少鸟气,两杯。比尔·盖茨?有什么了不起,不就是挣钱多吗?咱当初要不是入错了行,搞IT,说不定早就挤兑得让他破产,嘿嘿,三杯。谈谈女人,发发牢骚,不经意间的事,那是酒惹的祸,怨不得男人。
自视如潜龙在渊的男人,壮志未酬,胸中有块垒,以酒浇之,一杯复一杯,两杯复三杯,常常就喝高了。就有爬到铁轨上去的,边向前爬边抱怨楼梯太长走不到头,还没个扶手;还有的大把撒钱,百元大钞在座者人手一张,不收就是看不起人,结果第二天再低声下气的地往回讨。
女人可就不依了。酒没喝出个名堂来,烦,对男人撒钱更是心有余悸,就要把男人关到家里。唉,要不说女人见识浅,怎么就这么急功近利呢?才喝了一次两次的酒,就能成就大事业?要是这么容易,岂不遍地都是成功男人了?
其实,真个把男人关起来,必然是女人自己先受不了,就会唠叨男人:成天蹲在家里,有什么出息!
后来,门自然就打开了。看着男人施施然而去的背影,女人无可奈何,只好不停地幻想,说不定下次他真能醉出个名堂来!
呵呵,男人不回家,这不都是被女人逼的,要不就是被怂恿的。
小徐:漂在济南
转眼间,漂在济南已经整整5年了。当初怎样离开家来济南做济漂的原因已经记不清楚,好像没有很特殊的原因,想出来就出来了。反而现在不回家的原因多得不胜枚举。
漂泊的5年中,有过那么几次就要收拾东西回家了:前年的一次夜里急性肠胃炎,高烧不退,在医院折腾了4天,那时候真想回家,怀念家中暖暖的亲情和关怀;遇到刁难自己的客户,应酬时客户的灌酒,在卫生间里翻江倒海地狂吐,吐完了,泪眼婆娑地想家:在家里就不用打拼得这样辛苦;年初的一次高烧,躺了两天没有起床,烧得自己没有知觉,抗过来以后想家,真想;恶房东单方毁约,被迫搬家的时候,满大街找房子,真怀念那个我离开的家……
回家的路程很短,可脚步却很沉。选择漂在济南和选择不回家,也是有原因的。
我有一个温馨和睦的家,父母都开朗、幽默,姐妹都团结友爱。
离开家的那年,当时是在济南培训,培训的时候就决定留下不回去了。我曾经做错过很多事,最大的错误,是这辈子都不能挽回的。现在母亲的那声叹息还在我耳边,时时想起。
当初的选择离开和现在的不想回家,都是不想让父母再为我担心。我的独立生活能力是他们很放心的,可是我所做的事情不可能都是对的,我不想再因我的错误而伤害父母的心。而在济南,我做错了就错了,后果自己背负,父母只要不知道就不会感到难过。
就算是在家我也会遭遇委屈,那么就能真的对着父母哭泣?那不是把我的委屈转嫁到了他们的身上了吗,他们会心疼会着急,儿女的眼泪是最触动父母心底神经的东西,所以,我不想对着他们掉眼泪。
记得小时候训练的时候摔伤了腿,走路很疼很疼,队友送到家后,自己深呼吸一下,用健康状快步进家门,用往常一样的口气打招呼,然后回到房间偷偷地呲牙咧嘴。现在受伤、有病痛的时候可以不用假装,想哭的时候就哭,反正在声音里是听不出身体的伤痛的。
现在不想回家,还因为自由。这是个比较自私的理由。自由不是指时间上的自由,而是在我的择偶上。目前惟一让父母为我着急的就是我的单身状态,我一天不结婚,就是他们的一块心病。其实现在他们是很希望我回家的,因为我回家之后他们就可以在短时间内安排密度很高的相亲行动,所以他们不放过我探亲的大好游说机会,并发动姐姐妹妹一同做我的思想工作。不过爸爸妈妈知道我的个性,他们的游说只是尽做父母的努力而已,知道我不会因为这个回家,所以,最后总是嗔怒地说:你就等吧,等到好的都没有了,看你挑谁去。
还有不回家的理由,是我的爱好。我喜欢随心所欲率性而为地走动,游走于山水间,飘忽于陌生与新奇中。在想走的冲动积累到一定程度时,我就会放下工作背起包来踏上行程。这样的行为父母是理解的,爸爸很喜欢和我谈起在路途中的事,如果我游走的城市是他年轻的时候曾经去过的,我们的交流更是热烈,前年的大年初二,父亲就放我出去,让我游走陕西,漂流汉江。可是,我这样的行为在家族里是种另类,家族中的其他孩子都是循规蹈矩,老老实实按照人生每一步来走,上班下班、结婚生子。有其他长辈对我的行为指出不满来,我的父母解释得很辛苦,他们对我的理解支持不代表其他长辈也像我的父母一样开明,所以,我不回家,就只有父母知道我的行踪,这样我能按自己的意愿生活,父母也减少了解释之苦。这样为自己的贪玩做解释,是不是有点苍白呢?其实并不牵强。
漂在济南的这些年,思考了很多,发生了很多,最欣慰的是离开家的初衷达到了,爸爸妈妈相信我说的话,感觉到我是好的,没做错事。回家探望他们的时候,看到他们轻松开心的笑脸,我真的是感觉很高兴。
我现在还不想回家,以后也不想回父母身边定居,从最初的一无所有,到现在一个人的小窝,自己看着还挺有成就感的。我还有很多的梦想想去努力实现,所以我要自己奋斗。我希望我走过的地方中,只要适合我的父母去的,我会做他们的向导,陪他们也出去走一走,看一看,那感觉真幸福。
漂了几年,承受能力强了,也习惯了济南这个城市,济南的节奏不快不慢、城市不大不小,正适合我这样的人生活、工作。所以我还是不想回家的。
不回家,不是不想家,家,是永恒的地方。
父母,是永远在心里的。
有父母的家,是游子时时惦记的,不管漂在哪里,我心里都装着这个家。
老魏:故乡是他乡
他在异乡寻找到了自己的梦,而家乡则成了一个遥远的过去……
作为一个纯粹的移民城市,每到中秋节和春节,深圳便成了一个思念之都。走在街道上,两边的电话亭前后左右,全都是打电话向家里报平安的年轻人。
在这个中国最现代化的城市里,传统的文化基因仍然控制着最摩登的中国年轻人的情感变化,就像那天上的月亮一样,牵动着地球上的潮起潮落。
虽然这是一个创业的梦想之都,但是,第一代移民们那挥之不去的故乡情结,使得他们的绝大多数并没有把这里当成自己最终的归宿。在这里挥洒了汗水与泪水之后,他们将带着财富离开这个城市,到故乡继续他们的生活。当我们看到每年春节,从深圳以及广东各地汇集到广州火车站等着回家的百万大军,就能深切地感受到这一点。
然而,当千万过客的身影渐渐模糊的时候,终究会有人像鸟儿一样落脚、筑巢,把这里渐渐地变成了他们永久的居留地。他们在异乡寻找到了自己的梦,而家乡则慢慢地变成了一个遥远的过去。老魏,就是这些留下来的人群中的一员。
三十多岁的老魏九十年代初大学毕业后就直接到深圳来寻找他的成功梦想,很快,他就像每一位来到深圳的年轻人一样,被这里充斥着的各种成功人士的创业故事所感染,迅速跻身于努力拼搏的漩涡当中。在深圳,吃苦再吃苦,就是每一个闯世界的青年人的惟一与最大的资本,吃苦似乎成为他们将来成功之后炫耀的资本。老魏睡过马路,干过苦力,跑过推销,主动或者被迫跳过无数次槽,最终,在一家电子器材公司寻找到了自己的最佳位置——电脑杂志的主编。
似乎老魏可以上演一场荣归故里的故事。但是,回望那遥远的故乡时,老魏却退却了。
当深圳的那种集体发癫的故乡情绪宣泄正酣时,老魏似乎是众人皆醉惟我独醒的看客。他几乎从来不主动给家里的人打电话询问近况,来到深圳后十几年间,他也只回过两次故乡,这四五年,他一直没有回去。而每一次家里人给他打电话,他也只是语气平淡地敷衍了事。偶尔地,他会给我们提起那些往往都是亲友们给他借钱的电话。
一次同事们出外吃饭,喝醉酒的老魏,突然给我们提起了他的故乡。
老魏的老家在贵州的一个极度落后、极度贫困的封闭山区,从小,老魏就拼命发奋读书,立志离开那个小小的村落。十几年的寒窗苦读,老魏从小学到大学,终于踏上了城市的柏油马路。从坐进大学的教堂开始,老魏就像中国当代亿万的农村孩子一样,义无反顾地扎进了城市的海洋,再也不愿回望故乡的小河。
然而,和许多从乡村到都市的人难以割舍的田园情怀不同,老魏对于故乡的疏离是非常彻底的。
离开故乡十几年的两次归家,在他心中都是极度疲惫的旅程。这种疲惫,不仅仅是旅途的劳顿带来的身体上的疲惫,还有视觉与心理上的疲惫。
城市景观以及观念的差距给老魏带来了极大的困惑。深圳是中国最前沿的城市,琳琅满目的都市景观,与贵州穷乡僻壤的残垣断壁、人心的愚昧,产生了巨大的反差。在深圳速度里浸淫的老魏不喜欢乡间那慢悠悠的耗费时光的节奏,他也不能忍受停止在几个世纪前的乡俗民情,知识的溃乏,信息的闭塞,人心的无知和愚昧,懒惰而又贪婪以及家族中存在的种种纠葛与纷争,都让他这个“现代都市人”无法适应。
另一种不适应是人与人之间空间的变化。
在深圳住久了,人总会对这里人际关系的平淡和简单产生一种依赖。在深圳,没有人会问英雄的出处,也很少有人去打听你的私生活。大家都在埋头忙着自己赚钱的事情,其他的喜怒哀乐,除了自己的男女朋友,似乎与我无关。因为习惯了这种空间感,老魏对于乡村那种浓浓的人情味背后密不透风的人际关系,感到了难以言表的压迫。他不喜欢人们在得知他三十多岁还没有结婚时猜疑的目光和背后的指指点点,也不喜欢家里每年川流不息的乡邻的问候以及乡邻间家长里短、谁是谁非的议论。
少小离家老大回的老魏,在故乡变成了一个陌生人。在这里,长大了的老魏,一直在逃离乡村的老魏,在故乡既找不到少小时熟悉的东西,也无法应对成年人的纠纷。远方的生活,让他失去了对故乡的温情与幻想。
其实老魏对故乡逃避的自圆其说并不完全让人信服,我一直觉得,老魏对故乡的刻意疏离,是他对于都市文化一厢情愿地投诚的结果。就像许多到发达国家留学的人对中国的批评一样,他们往往对于西方文化的接受程度比真正的西方人还要高,他们以为,自己对于西方文化的投诚,是一种向更高的文明靠近的表态。在当代中国,都市面对乡村的优越感,让许多来自乡村的第一代移民往往带有一种强烈的自卑感,他们或者对都市冷漠的人情抱以一种过分扭曲的讽刺,对生于彼养于彼的乡村作田园风光抒情式的讴歌,或者是一头扎进都市的怀抱,对乡村的贫困与愚昧给予更加强烈的厌恶。
由此,我想起了《人生》中的高加林,也想起了我的一个亲戚。当我的这位父辈的亲戚离开了生他养他的山东故乡,成为六十年代的大学生,并分配到一个大城市的科研单位后的二十年,再也没有回到故乡。直到几年前,他的八十多岁的老父亲去世,他才又重新站到了旧居的老屋前,脚上沾满了故乡的泥土。故乡在他眼中,早已经物是人非。
有些人,一旦长好了翅膀,就注定要飞向远方。
姐妹们的聚会好happy
托尔斯泰老先生的名言:幸福的家庭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其实可以变通一下,恋家的女人彼此相似,不回家的女人却各有不同。
她曾经是我的上司,干革命近二十年,人情世故洞若观火,加上保养得当的三分姿色,绵绵软软的柔声细语,在人群中如鱼得水、游刃有余,如此人物,要她天天待在家里,等于坐牢。
下班前她常会叮嘱我,如果他打来电话,就说单位有应酬。果真电话打来,我自然据实照说,听筒的那头只能是一把无奈的叹气:离了她,地球都不转了。
对于她来说,外面的世界更精彩,家只是闭目养神的地方。夜幕降临,华灯初上,在漂亮的城市里游走,像一尾鱼滑进大海,她整个地活了。与朋友吃饭、聊天、唱歌,这才是真正的放松,“离了她,地球都不转了。”显然是病句。应该说,回了家,地球在她眼里才不会转了。
还有她,一张美丽的狐狸脸外加一颗打了很多补丁的心,从婚姻的坟墓里爬出来不久,最怕的就是回家。复式的房间,她窝在一楼客厅的大沙发里,常常听到自己叹气的回声。她开始有意无意地回避着那个叫家的地方,她怕寂寞,怕那种令人绝望的空旷。她开始喜欢上叫很多人一起去吃饭,她开始喜欢被淹没的感觉,在那里会连心慌也忘掉。
时间长了,这几乎成了模式,我不能肯定她是否快乐着这种生活。可上个月,她恋爱了,爱上了一个在我看来和她风马牛不相及的男人,男人大她许多,可看她一脸死心踏地的幸福表情,我开始明白,缘分真的必须是在合适的时间遇到合适的人,那男人的晚熟和她的改变初衷成就了一段爱情。从她的表情里,我还隐约看到了一种荒疏已久的向往,和家有关。
家是什么?家是一个女人藏梦的地方。我大学时的女友,一块典型的贤妻良母材料,喜欢唱“最浪漫的事”,喜欢在散步的时候挽着他的胳膊羡慕那一对对蹒跚的老人,会满足地对他说,我们也要像他们一样,在亲手营造的家里慢慢变老。
说得真好。
真的有了家,她才发现,回家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先是他,跳槽后面临着更大的竞争压力,商场上应酬本就是家常便饭。“别等我了”慢慢取代了“我爱你”。她失望,即使事业做得再大,没有家做圆心,又哪有圆圆满满的幸福可言。改变是潜移默化的,忍受不了等待,就不等,忍受不了家里的气氛,就不回家。
不回家的女人物以类聚,那些别开生面的纯女性聚会让我们心领神会着家外的精彩。
约三五个好友下班后一起去逛街,这大概是全天下的女人都爱做的一件事。于是商场一打折,女人的头脑就开始发热,开始像蝴蝶一样穿行于各个试衣间,旁边是叽叽喳喳的参谋们在评头论足,真不知道那分兴奋在于买衣还是买衣的过程。
西餐的形式大于内容,最适合满足女人的小小心思。咖啡的香气,有情调的音乐,像一只温暖的手抚触着疲惫的神经。这是女人最放松的时刻吧,办公室趣闻,闺中秘事,聊得每个人都脸庞灿烂,笑语盈盈。平时那么文静的她,喝起酒来却是那样洒脱。平日贪睡的她不怎么说话,只静静享受一时的笑声和欢乐。还有她,又在念念叨叨给母亲买房子的事,说要把墙刷成柔和的淡粉色。那一刻,我们不是妻子也不是母亲,不是职员更不是领导,我们摆脱了柴米油盐,摆脱了生活中那些疙疙瘩瘩的失落,我们只是自己。
纯女性聚会花样翻新,不回家的日子越来越精彩。男人只是个伴,女人离不开同性的朋友,尤其是优秀的女人。不仅可以分享彼此的心事和快乐,交流彼此的情感经历和生活细节。更重要的是,拉开一段距离,更能看清自己的需要。甚至让男人紧张一下,女人为什么变得不乖顺了?给他一些压力和提示,家的土壤必须两个人共同耕耘,才能开花结果,酝酿丰收的景象。
女人今晚不回家。就像范晓萱唱得那样:姐妹们的聚会好 happy/上了发卷幻想自己是巨星 /戴上太阳眼镜就更接近 /今天一定要是最美丽 /老了以后还是要继续 /把老公小孩都留在家里 /打扮得漂漂亮亮去参加 /姐妹们的聚会好 happ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