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时下被炒得很热的中国社会“中产阶层”,仅仅是在某些方面与西方中产阶层特征有些类似,仅仅是种“雏形”
现在被社会上炒得很热的“中产阶层”,还有一些近似的称谓,如“中间阶层”、“中等收入者群体”、“新富群体”、“白领”等。“中产阶层”并不是像原“工人阶级”、“农民阶级”那样是一个单纯、紧凑的阶级。在西方有关社会分层理论中,对“中产阶层”没有统一、严格的界定,但一般认为有这样几个基本特征:
1.职业构成上,以各种工程技术人员、科学研究人员、办公室办事人员、包括政府雇员等各级政治和经济管理工作者脑力劳动职业为主要成分;
2.他们已形成了一个由“靠工资谋生”的雇佣劳动者组成的集团;
3.他们的经济地位和政治待遇,一般地明显优于体力劳动者——他们中的相当一部分人,都程度不同地或拥有对劳动过程的直接控制权,或对社会公共事务管理拥有一定的发言权及影响力;
4.他们的政治态度、生活习惯、文化教养以及价值观念,不仅和普通的体力劳动者有着明显的区别,并且在相当程度上影响着社会意识形态;
5.普遍存在着“地位焦虑”现象,为保持现有社会地位感到紧张、压力;
6.关注并积极参与、推进现代社会公益事务;
7.强调尊重个人隐私,在社会生活中已形成一套私生活领域的行为规范及交往准则。
而今天尚在发育的现阶段中国社会中的“中产阶层”,都有一些什么特征?
1.在社会消费及生活方式上,讲究独特品味,唯西方文化格调马首是瞻;
2.开始形成特有的私生活领域的行为规范及交往准则,以不同程度的个性化行为抗衡传统价值评价,张扬个性;
3.关注自我的社会形象,追求社会成就,并具有一定的“精英化”、“贵族化”心态;
4.心身紧张,精神压力大,存在较强的“地位焦虑”;
5.关心并一定程度地投身社会公益事物;
6.对社会政治生活淡漠,热心社会经济改革,行为上既求稳、务实,又积极进取。
由此可见,时下被炒得很热的中国社会“中产阶层”,仅仅是在某些方面与上述西方中产阶级特征有些类似,仅仅是种“雏形”。
在现阶段中国社会中处于雏形的“中产阶层”,距离成为主流社会价值观的主体力量还有相当艰难的发展路程。这里的主要原因,是因为受我国社会结构转型所规定,现阶段中国社会中间阶层一是被多重社会结构要素所分割;二是受到建构性互动——一种历史的承继与现实的建构、正式制度因素与非正式制度因素、先赋因素与后致因素等共同作用的影响。
就多重分割而言,在不同地区,中等收入阶层被不同发展水平的地域社区所分割,导致社会认同“难产”;在与生产资料的关系及其单位类型上,他们被不同经济所有制关系所分割,以至在资源及机会占有上具有相当的差别;在价值观及社会行为规范方面,则呈现出传统性、现代性及“后现代”等三种不同社会属性,以至遭遇“阶层认同瓶颈”。
根据另一位学者李培林的研究认为,一个国家的城市化水平在50%以上、第三产业的比重超过50%时,“中产阶层”才有可能成为社会的主流群体。而中国社会现阶段城市化水平尚不足40%,第二产业占主导,第三产业的比重仍较小,中产阶层赖以生长的城市化、工业化、市场化等的社会环境仍为初级阶段。更何况,目前国企改革中下岗职工的再就业问题、进城务工的农业劳动力的转移问题、3000多万农村贫困人口和2000多万城市最低生活保障金人口的脱贫问题,特别是对公民私有财产及私生活领域的法律保障、公民对社会公共事务及社会政治生活的发言权及选择权的制度认定等,都是关系到中国中产阶层发育、成长的制度性、结构性的制约条件。这些问题解决不好,中国中产阶层便很难成为现代化社会发展的主流及中坚。(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副研究员)
现在被社会上炒得很热的“中产阶层”,还有一些近似的称谓,如“中间阶层”、“中等收入者群体”、“新富群体”、“白领”等。“中产阶层”并不是像原“工人阶级”、“农民阶级”那样是一个单纯、紧凑的阶级。在西方有关社会分层理论中,对“中产阶层”没有统一、严格的界定,但一般认为有这样几个基本特征:
1.职业构成上,以各种工程技术人员、科学研究人员、办公室办事人员、包括政府雇员等各级政治和经济管理工作者脑力劳动职业为主要成分;
2.他们已形成了一个由“靠工资谋生”的雇佣劳动者组成的集团;
3.他们的经济地位和政治待遇,一般地明显优于体力劳动者——他们中的相当一部分人,都程度不同地或拥有对劳动过程的直接控制权,或对社会公共事务管理拥有一定的发言权及影响力;
4.他们的政治态度、生活习惯、文化教养以及价值观念,不仅和普通的体力劳动者有着明显的区别,并且在相当程度上影响着社会意识形态;
5.普遍存在着“地位焦虑”现象,为保持现有社会地位感到紧张、压力;
6.关注并积极参与、推进现代社会公益事务;
7.强调尊重个人隐私,在社会生活中已形成一套私生活领域的行为规范及交往准则。
而今天尚在发育的现阶段中国社会中的“中产阶层”,都有一些什么特征?
1.在社会消费及生活方式上,讲究独特品味,唯西方文化格调马首是瞻;
2.开始形成特有的私生活领域的行为规范及交往准则,以不同程度的个性化行为抗衡传统价值评价,张扬个性;
3.关注自我的社会形象,追求社会成就,并具有一定的“精英化”、“贵族化”心态;
4.心身紧张,精神压力大,存在较强的“地位焦虑”;
5.关心并一定程度地投身社会公益事物;
6.对社会政治生活淡漠,热心社会经济改革,行为上既求稳、务实,又积极进取。
由此可见,时下被炒得很热的中国社会“中产阶层”,仅仅是在某些方面与上述西方中产阶级特征有些类似,仅仅是种“雏形”。
在现阶段中国社会中处于雏形的“中产阶层”,距离成为主流社会价值观的主体力量还有相当艰难的发展路程。这里的主要原因,是因为受我国社会结构转型所规定,现阶段中国社会中间阶层一是被多重社会结构要素所分割;二是受到建构性互动——一种历史的承继与现实的建构、正式制度因素与非正式制度因素、先赋因素与后致因素等共同作用的影响。
就多重分割而言,在不同地区,中等收入阶层被不同发展水平的地域社区所分割,导致社会认同“难产”;在与生产资料的关系及其单位类型上,他们被不同经济所有制关系所分割,以至在资源及机会占有上具有相当的差别;在价值观及社会行为规范方面,则呈现出传统性、现代性及“后现代”等三种不同社会属性,以至遭遇“阶层认同瓶颈”。
根据另一位学者李培林的研究认为,一个国家的城市化水平在50%以上、第三产业的比重超过50%时,“中产阶层”才有可能成为社会的主流群体。而中国社会现阶段城市化水平尚不足40%,第二产业占主导,第三产业的比重仍较小,中产阶层赖以生长的城市化、工业化、市场化等的社会环境仍为初级阶段。更何况,目前国企改革中下岗职工的再就业问题、进城务工的农业劳动力的转移问题、3000多万农村贫困人口和2000多万城市最低生活保障金人口的脱贫问题,特别是对公民私有财产及私生活领域的法律保障、公民对社会公共事务及社会政治生活的发言权及选择权的制度认定等,都是关系到中国中产阶层发育、成长的制度性、结构性的制约条件。这些问题解决不好,中国中产阶层便很难成为现代化社会发展的主流及中坚。(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副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