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那些大山里的孩子

来源 :西部散文选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ianaigu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室墙上还贴着孩子的照片,孩子双手抱着一个大南瓜,咧开嘴笑着。那是去年我带孩子们去附近的农家院秋游时用手机拍下的,我轻轻地剥下来仔细端详,泪水禁不住滴在了泛黄的照片上。
  这个孩子是我的学生,在放暑假期间,由于父母照看不周发生意外失去了幼小的生命。作为孩子的班主任,我觉得特别难过……
  那个家庭很特殊,父母是近亲结婚,他们的第一个孩子智力发育先天不足,俗称傻子。现在大概有十一二岁的样子,周围的几所小学都拒绝收他,他就每天在我们学校门口晃荡,隔着墙往校园里扔小石子,有时候还会旁若无人大声吼叫着骂人,我打心里是有些惧怕这个孩子的。他们又生了第二个孩子,正是出事的我的学生。个子不高、皮肤黝黑、性格内向、不爱说话。
  入园很长一段时间,他都要妈妈抱着进教室,哭着不松手。由于家庭原因,妈妈对这个孩子十分宠爱。而今,发生了这样的不幸,听家长们说他妈妈悲伤至极,几度昏迷。事发当天晚上,孩子的父母乘着孩子们都睡着了,就上山偷原油去了,等卖了原油怀揣着一叠现金,高高兴兴的回来时却发现孩子夹死在自家的防盗窗上。
  我所在的幼儿园位于距离县城最偏远的小乡村,信息闭塞、交通不便、条件艰苦。被人们戏称为“小西藏”,是有些愚昧落后,但却不贫穷。因为在这看似荒凉贫瘠的沟沟壑壑却蕴含着丰富的石油资源。放眼望去,那些个山卯崾岘上成排的抽油机成天轰隆隆的响着,这也让周围的农民寻到了另一条生财之道——偷原油。当然,他们也知道这是违法的行当,但收益颇丰,所以极大一部分人还是愿意铤而走险。
  偷油卖的钱,来的快走的也快。街头巷尾走一圈就不难发现,到处都是赌博的。社会风气很差。
  我还没从那个失去生命的孩子的难过里缓过来,在中班听课时发现一个小女孩脸色煞白,嘴唇发紫,耷拉着脑袋。伸手一摸,孩子浑身滚烫,拿体温计一量高烧39度2,赶紧联系家长,开学登记的电话号码竟然打不通。我和班主任老师急忙商量了一下决定送孩子回家。
  一路上,我跟孩子里随意的聊着天。
  我问:“早上谁送你来幼儿园的?”
  孩子说:“邻家阿姨。”
  “因为我爸爸和我妈妈还在睡觉。”孩子赶紧解释道。
  “他们知道你不舒服吗?”我很着急。
  孩子咳嗽了几声,接着说:“妈妈不喜欢我……”
  “不给我买药......妈妈喜欢弟弟”孩子嘟囔着。
  零下十四度的气温,寒风凛冽。我不由得缩了缩脖子。心里凉凉的。为孩子刚刚说的那句稚嫩的话。
  不由想起了一件很滑稽的事。上学期开学,这个孩子的妈妈来报名,由于是新生,我要做详细的登记。我问她妈妈:“男孩女孩,几岁了?”
  她妈妈想了想,说:“女孩,生日我记不清了。好像五岁。”
  “叫什么名字?”我有些诧异,自己的孩子几岁都说不上来,也配当妈,有些厌恶的接着问道。
  “小名叫苗苗,大名还没起,老师,你看着给起一个吧!”她咧着嘴笑着说,露出一口渍满污垢的黄牙。
  嘿,我还真没见过有这种家长。孩子都这么大了,连名字都懒得起。
  这时,我注意到了躲在门口探着小脑袋的小女孩,大大的眼睛、卷翘的睫毛,甚是好看。两个脸蛋被冻得通红,皴裂的起了皮。浑身脏兮兮的,衣服破旧不堪。不由得叫人心生怜悯。
  “孩子的接种证呢?预防针都按时打了吗?”我按程序办理。
  “我们娃娃生在山岭上,一针没打过。”那个年轻女人有些不耐烦的样子。
  我本想难为难为这个在我眼里很不称职的家长,可一回头看到正在冲着我笑的苗苗。我忍住了。迅速在幼儿姓名栏写下了“苗苗”,心里却酸酸的,很不是滋味。
  转眼就到了苗苗家门口,小家伙热情的招呼我们。
  “老师,这个门是我们家,赶紧进来。”说着就径直推开了家门,我们尾随进去。
  看到的一幕,让我顿时有想骂人的冲动。
  一间不足20平米的房子,一张很大的旧床,占去了房间里三分之二的地方,一男一女两个人四仰八叉的躺著,鼾声四起。脏兮兮的地上,一个大概2岁多的小男孩自顾自的玩着,将勺子、铲子、小碗……扔的满地都是。我下意识的看了看手机,上午十点五十。
  这个点还在酣睡,这生活也忒休闲了吧!我们站在那里,听着两人均匀的鼾声,尴尬、愤怒、无奈……百感交集。
  想到可怜的孩子还在发着高烧,我略带愤怒的提高嗓门喊了一声:“苗苗妈,醒醒。”
  那个年轻的女人挣扎着睁开双眼,身体却一动没动的躺着。嘴巴微张着,欲言又止的样子。
  “你们娃娃发烧呢,三十九度二。麻烦给孩子吃点药。”我一口气说完了。竟然还用了“麻烦”,照顾好自己的孩子不是为人父母的责任吗?
  松开孩子的手,那滚烫的感觉一时还不曾退去。我转身推门而去,眼泪不争气的喷涌而出。委屈的像个孩子。
  我从事基层幼儿教育已有两年之余。我知道在这块物质上略显富足实则精神贫瘠的土地上,教师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因为大多数的父母无暇教育他们的孩子,这份沉甸甸的责任顺其自然就落到了我们肩上,教育的价值在这里体现的淋漓尽致。我坚信,只有教育才可以让他们不再像父母长辈们那般愚昧麻木。
  至今,我还记得当初参加招聘考试得知自己被录取时的喜悦,那是无法用语言来形容的心情,我记得我喜极而泣,还被家人嘲笑了很长时间。也许对别人来说,我得到的仅仅是一份相对稳定的工作,没有什么大不了的。但是对于我来说,却意义非凡。我从小就梦想着当教师,终于如愿。我为自己争了一口气。
  如今,我也结婚生子。平日工作繁忙,难得的闲暇功夫,我总是会翻看手机里孩子的照片。宝贝今天听话吗?又学会什么本领了?有没有想我呢?一连串的疑问,占据我的脑海。
  一日,看电视。画面停在了湖南卫视,正在播出《一年级》。那个漂亮的班主任,忙完了一天的工作,决定抽了一点时间赶回家看自己年幼的女儿,在家刚刚呆了一会儿转身就要出门,因为学校里还有一群调皮捣蛋的熊孩子在等着她。女儿哭的撕心裂肺,抱着妈妈的腿不撒手。那个班主任哭了,我也哭了。这样的场景,我经历的太多。每周五我都要回家陪孩子,周日返校。在家收拾好行李,孩子哭着喊着不让我出门。我只能撒谎,“妈妈去给你们买好吃的,一会就回来”。后来,这样的谎言,再也哄不住渐渐长大的孩子了。“妈妈骗人,妈妈要去给农村娃娃教学了”。我每次都哭的稀里哗啦。
  孩子的童年只有一次,作为一个母亲我心存愧疚。不能陪着他们一天天长大,记录他们成长的点点滴滴,我曾说苗苗的父母不称职,仔细想想,我也一样。
  但我很知足,在那个偏僻落后的小乡村有我的一大群学生。他们需要我,我要传授知识给他们,陪着他们成长,很多时候,他们就是我的孩子。
  后来,我得知苗苗家共有五个孩子。四个女孩,一个男孩。最小的是个儿子。难怪苗苗有些抱怨的说妈妈爱弟弟。女孩们一个比一个小一岁,连续生了四个。她妈妈记不清苗苗的出生年月似乎也在情理之中。苗苗打出生就被丢在了山岭上的奶奶家。直到有一天年事已高的奶奶病倒了,她才回到了父母身边。五个孩子让这个家入不敷出、捉襟见肘,家人一合计,就冒着风险去“偷原油”了。晚上干活,白天睡觉……或许,我应该对他们的违法行为提出批评,但此时此刻,我却打心里希望他们能安安稳稳的生活下去。
  我脑海中浮现出苗苗那张冻得皴裂却依旧笑容灿烂的小脸……
  选自2017年第2期《志丹文学》
其他文献
飞机起飞了,从云中直穿而上,在云隙中穿行,一会儿什么也看不到,眼前只是一片朦胧的大雾,一会儿,又有了空洞,有太阳的光线从上边穿射进来,条线明显,如同天光泄漏,飞机略有颠簸,在云的壁垒中穿行,云雾的城堡各俱形态,或如妖兽,或如崖壁,或如溶洞,有如帘、带、丝,有如庭、院、花,有的漂漂缈缈,有的纱缠树绕,游离飘散,聚合纷纭……  终于,飞机穿过云层,腾身一跃,跳入碧空。看不够的云海,在阳光的映射下,成千
期刊
是谁用手上的茧和额上的纹烘出生活的温度?  是谁用苦涩艰难的粮酿出坚韧智慧的美酒?  是父母,在漫长的流年里,带着我们辗转搬了好多次家,就像河流转过的弯儿和绕过的大山一般。虽然都已成为曾经,甚至不复从在,却让人难以忘怀,它们容括了一家人的乐与优;它们泼洒了父母的韶华;它们见证了儿女们的成长;它们遮挡了风雨;它们如潮水般退去,又把新生推举在眼前……  因为考虑到我和姐姐的就学问题,六岁那年,父母亲带
期刊
我站在这山巅仰望穹顶抚摸苍茫。有一种天籁梵音,从浩茫宇宙袅袅飘来。  这天籁,这梵音,以其清绝婉曼的摄受力把我的心攫去了。  一种深情和高格明媚着我的胸膛,潺湲着我的思绪,潋滟着我的追念……  明宪宗成化6年(1470年),凤来乡高楼,一男婴的呱呱坠地不但让名不见经传的山乡从此名声大噪,而且居然30年后让高淼神幻的凤凰山劃裂出一个八卦崖;更因这男婴的降世,让后来大名垂宇宙的王阳明被贬困顿于贵州龙场
期刊
远远的,那红红的杜鹃花,一枝枝,一簇簇,一团团,一片片,一棵棵,挨挨挤挤,如红色的云霞,似喷发的火山,蕩漾着无限的热情和生机……  正是五月的浅夏,浙江开化第一高峰白石尖上的千年杜鹃花开了!我被第一缕霞光唤醒,约上几个发小,兴致勃勃地朝着她的方向一路前行。  白石尖,神奇而美丽。她的峭壁林立,重峦叠翠,她的云雾缭绕,谷涧交错,以及她古杜鹃群落分布之集中、面积之广泛、年代之久远、数量之多、景色之美、
期刊
我心的中间,是你走过以后的深渊;我情的中间,是你留下旋律和梦的片段;我梦的里面,是场流离失所的演变;我泪的背面,依然留着一面等你的天。  寂寞和思念总是在想你的时候万般无奈。今夜叉逢月圆,想漂泊的你依旧枕着千里暮色轻念着共同赏析过的断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不禁心中酸楚。没有一起走过的日子,没有泪眼相望的别离,在你我永世的相思之间,有的只是魂牵梦萦的默契。因为这种默契,我才
期刊
维吾尔族的动人音乐——十二木卡姆  1  十二木卡姆音乐,使用都它尔、热瓦甫、卡龙琴、刀郎热瓦甫、刀郎艾捷克,是多种弹拨乐与打击乐,又与悦耳的歌声相伴合,相呼应,真是此起彼伏,音乐悠扬,赋予节奏感,与歌相合唱得十分欢悦快活,有时也出现悲怆,更具有狂热的音乐节律,那顿挫的旋律随歌音跳跃,更具有十分悠美音韵的流畅。音乐充满着生活的激情,它的伴奏鼓点激昂、有力,充滿欢悦。  十二木卡姆,总体是由三大部构
期刊
爱慕之心,人皆有之。每个人都在欣赏别人与被别人欣赏,正如卞之琳的名句:“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可是大凡人们只顾欣赏别人的风景了,而疏忽了自己也是别人的一道风景。  欣賞别人的风景固然很好,但如果沉湎于别人的风景里,而耿耿于怀,自愧不如,自暴自弃,则会心生芥蒂,使自己愈加的不释怀、不畅快。要知道,别人的风景再好,与自己无妨,唯有自己的风景才是
期刊
白蜡杆子的学名,应为白蜡树,在外地有用来做绿化景观的,在我们家乡河南省宁陵县,却是老百姓重要的经济作物。由于在各地的用途不一样,我在这里暂且称其为白蜡杆,以示区别之意。在我的家乡,田地里除了中小麦、花生等主要农作物外,白蜡杆是重要的收入来源。  尽管,大家都知道白蜡杆的重要性,却没有人规模性种植,只是在地块的两侧,种植个一趟、两趟,起到了很好的分界线的作用。于是,白蜡杆将一望无际的庄稼地,分成了一
期刊
再次上莫夺山是一个立夏后的季节,正是炎热时节,但是,你身处这海拔1800余米的莫夺山上,微风吹来,能把满山绿树中的负氧离子带到你脸上,轻轻呼吸,会让你倍感舒适。我和县文联以及县文化旅游局的文化界同事,在县人大挂钩扶贫化良村黄永俊副主任的带领下,与村里的扶贫工作队、村两委班子成员,一起来到了莫夺山。一路上,我感觉这道路与几年前来时的那次有了明显的差别,记忆中上山的路七弯八拐,是一条被村民们称为“干天
期刊
旅居厦门的第十年,我最常走的地方是华新路,它接连斗西路,又临先锋营,别有一番味道。有人说这条路是厦门的最后一块诗意之地,说它诗意并不为过,只是厦门这座城,的确有太多诗意的地方可寻了,或许是不为众人所知,才有了这“最后”之说。  华新路是静谧的。红砖白瓦的闽南特色建筑,赫然醒目。我从小巷口走进,听见三两只鸟儿在头上唱起欢乐歌,它们不扰人,亦不怕人。停经树端路旁,径自徘徊着,忽而旋转,忽而飞跃,叽叽喳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