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中国成立初期是我国新旧会计时代转折的重要时期,企业会计核算制度在摸索中前进。文章以云南省对企业会计核算制度的执行和应用为视角,结合当时的政治经济背景,对新中国成立初期企业会计核算制度进行研究,梳理这一时期企业会计核算制度的发展脉络,并分析当时云南省对企业会计核算制度的执行和应用情况。
[关键词]企业会计核算制度;云南省;执行与应用
[DOI]1013939/jcnkizgsc201716229
1引言
会计制度是会计工作的规范,包括会计核算、会计监督、会计机构、会计人员以及会计工作管理制度。其中会计核算制度是会计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让会计人员在进行会计核算工作中有章可循,从而提高会计核算工作的质量。
从新中国成立初期到文化大革命开始前,我国会计核算制度经历了从初创到学习苏联模式再到会计核算制度简化的过程,我国会计核算制度在摸索中不断向前发展。这一阶段是新旧会计时代的转折期,这一时期的会计核算发展为后来我国会计核算制度的改革创新奠定了重要基础。我国目前的会计核算制度就是当时会计核算制度的延续。
关于新中国成立初期会计核算制度研究的著作和文献并不多。项怀诚在担任财政部部长期间,组织大量专家学者编撰了《新中国会计50年》一书,以我国各时期政治经济发展为主线,对新中国成立以来50年的会计发展史进行了汇编,并从理论高度对主要问题进行总结概括与评论。[1]杨时展教授的著作《1949—1992年中国会计制度的演进》被誉为“一部开拓性的中国会计当代史”,他全面、系统地收集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有关史料,并对其进行了实事求是、客观的评价。[2]郭永清教授在其专著《新中国企业会计核算制度变迁研究》一书中按时间顺序对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企业会计核算制度的变迁展开了深入研究。[3]葛家澍教授及刘峰教授(1999)指出我国的会计制度在迂回中前进,为不同时期的经济建设服务,并且在前进中有所创新。[4]付磊教授(2014)对20世纪中期的会计发展做出梳理并进行了评述。[5]
以上这些成果为推动我国会计制度的建设、会计理论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但是对于各省新中国成立初期会计核算制度的研究较为鲜见。云南省位于我国西南边境,又是一个多个少数民族混居的地区。由于历史渊源、自然条件、地理交通等方面的影響,其经济发展水平与全国相比相对落后,基础薄弱。但是随着各项经济政策的实施,云南省的经济水平也在不断提高。相应地,企业会计核算制度也不断发展和改革以满足经济管理的需求。本文将1949—1966年这段时期会计核算制度的发展分为:会计核算制度初创期(1949—1952年)、会计核算制度全盘苏化期(1953—1957年)以及会计核算制度简化期(1958—1966年),对新中国成立初期17年企业会计核算制度的发展进行研究,并结合云南省当时的政治经济背景分析这段时期云南省对企业会计核算制度的执行和应用情况。
2会计核算制度初创期(1949—1952年)
21背景分析
211历史背景
云南在新中国成立初期面临着严峻的形式:粮食短缺、工业生产停滞、财政入不敷出。为了恢复国民经济,云南省进行了征收公粮、统一货币、平抑物价工作,同时全省开展恢复发展工农业生产、统一财经制度、征税、清仓及整编复员等工作。此外,云南省积极响应中央的号召,1950年7月开展减租退押运动,1951年8月部署土地改革工作。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为无地少地农民分配了土地和生产资料。[6]这一系列工作的施行,使云南胜利完成了恢复国民经济的任务。
212经济指标
各项有效制度的实施取得了显著的成效。1949年云南解放时,全省国民生产总值为893亿元,国民收入802亿元,工业生产总值195亿元,农业生产总值803亿元,社会商品零售总额384亿元。经过3年的国民经济恢复期,全省国民生产总值达1178亿元,国民收入1058亿元,工业生产总值363亿元,农业生产总值1071亿元,社会商品零售总额5亿元。[7]如图1所示。
工业、农业、商业的发展拉动了国民生产总值和国民收入的增加。企业的发展对会计工作提出了相应的要求,为其企业会计核算的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
22企业会计核算制度的建立与统一
1950年3月,昆明市军事管制委员会接管了国民政府留下的官营企业,并改为国营企业,会计名称改为《企业会计》。当时企业大都沿袭旧制,执行各自制定的会计规章制度,没有统一的规定。[8]但为了适应经济增长的要求,国家需要建立一套统一的企业会计核算制度。
221工業企业会计核算制度的建立与统一
会计作为经济管理工作的一个组成部分,需与经济管理保持步调一致,为经济管理工作服务。新中国成立初期会计工作面临的任务之一就是切实整顿企业会计核算制度。1952年云南省执行财政部拟定了《国营工业企业统一会计科目(草案)》及《国营工业企业统一会计报表格式(草案)》。会计科目分资产、负债、生产、损益4类,设225个会计科目。会计报表规定了资产负债表、损益表、生产费用表等9种报表。[8]其中资产负债表结构由1950年的“资产=负债+净值”的结构改为“资金的运用=资金的来源”(见图2)。[3]这种结构是吸取苏联先进经验并结合中国国情的创作。在登记会计账簿方面,由1950年以日记账为过总账的依据改为记账凭单制,以避免总分类账目由日记账转录,节省工作时间。[3]这是吸收了苏联先进经验来对当时的序时账簿制度或总传票(传票汇总表)(见图3)制度的根本改变,是吸取苏联经验所做出的重大改革。[3]但事实上记账凭单制没有记账传票方便、快捷,所以它运用的时间并不长。
现在看来,1952年实施的全国统一会计核算制度,在解决社会主义会计如何为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服务的问题上,确实具有积极的意义,带动了当时我国会计的发展,使我国的会计工作进一步走上了正轨。 222农业企业及商业企业会计核算制度发展情况
新中国成立初期,由于工业生产较为落后,所以国家对工业生产建设给予了更高的重视。云南省从1949年到1952年工业生产总值增长率达862%,而农业生产总值及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增长率分别为334%和302%,远低于工业生产总值的增长率。相应地农业及商业企业会计制度的发展也相对滞后,并未建立统一的农业企业会计制度和商业企业会计制度。当时农业及商业企业的会计人员,有的随部队转业,就沿用部队供给制的核算方法;有的来自行政事业单位,习惯于用总收入、总支出的核算法;有的则来自旧工商界,仍沿用旧式的账簿核算。[9]直至1953年以后,在财政部和中央有关企业部门的努力和配合下,才陆续颁发了农业企业及商业企业的会计核算制度。[10]
3会计核算制度全盘苏化期(1953—1957年)
31背景分析
311历史背景
根据国民经济恢复后出现的新情况,云南省进行了“一化三改”[ZW(]中国共产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一化”就是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这是主体;“三改”即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ZW)]运动,逐步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以及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工业、农业和商业企业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同时,云南省积极实施“一五”计划,以增加粮食生产为重点进行农业建设,并根据各地实际条件,发展橡胶、烤烟、棉花、茶叶等经济作物,为工业生产提供原料,为农民增加收入,并于1956年建立了云南国营橡胶农场;在工业建设方面,以发展有色金属工业为重点,对个旧锡矿进行了重点扩建工作,并得到苏联援建。[6]“一五”时期是云南国民经济发展最好的时期之一,为后来的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312经济指标
“一五”时期是云南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艰苦创业的时期。通过不懈努力,国民经济各项计划指标超额完成。1957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2253亿元,比1952年增长9126%;国民收入2023亿元,增长9121%;工业生产总值1119亿元,增长20826%;农业生产总值1656亿元,增长5462%;社会商品零售总额102亿元,增长104%。[7]经济的发展要求企业会计核算制度进一步改革与完善。
32企业会计核算制度的改革与完善
這一时期,我国积极引进苏联专家指导各行各业建设工作,经济有了显著发展。在会计制度的建设方面,也积极学习苏联模式。1954年以前,我国向苏联的学习是“学到一点,制度修改一点”,由于会计制度修改过于频繁,导致会计工作极不稳定,会计信息的可比性和一致性较差。[3]为了建立一个较为统一的会计核算体系,我国会计核算制度开始全面学习苏联,与苏联会计全面接轨。
321工业企业会计核算制度的改革与完善
“一五”初期,国营工业企业会计核算制度在全面学习苏联会计的过程中,在一些小技术性问题上还能够坚持结合国情,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全面学习苏联模式的深入,逐渐失去了结合中国实际情况。1954年云南省执行财政部拟定的《国营工业企业统一会计科目和会计报表》修改会计科目为25类172个科目。会计报表修改为17种,比1952年增设了流动资金周转率计算表、基本建设表等8种报表。在核算形式方面,我国借鉴苏联的凭证整理单日记账,用在原始凭证上登记记账分录的方法替代记账凭单,云南省于1954年推行。凭证整理单日记账的工作量远大于编制报表。
为了全面学习苏联,财政部除了推行凭单日记账外还施行标准账户计划。1956年云南省执行《国营工业企业基本业务标准账户计划》,将会计科目改称“账户计划”,在执行中曾7次修改,至1957年修改后的《国营工业企业基本业务标准账户计划》设账户计划85个。[8]1957年12月云南省财政厅颁发《关于1958年地方国营工业和公私合营工业企业基本业务标准账户计划及会计报表格式和说明规定的通知》〔1957〕财经字1431号。[11]标准账户经过努力推行,对当时会计工作的开展确实起到了比较明显的推动作用。
322农业企业会计核算制度的改革与完善
这一阶段,我国由经济恢复转入经济建设时期,实行了计划经济管理体制,1953年国有农业企业缺乏经营管理和会计核算方面的经验。农业部和中国人民大学聘请了苏联专家为我国系统地讲授了苏联国营农业企业的会计理论和方法,为我国奠定了国有农业企业会计核算的理论基础。
在此基础上,财政部于1954年颁发了《国营农业企业统一会计科目和会计报表格式》,1955年颁发了补充规定。随后,农业企业也开始推行标准账户计划。1956年9月云南省财政厅转发了财政部颁发的《国营农场基本业务標准账户计划及会计报表格式》,于1957年1月1日起施行。[8]这套标准也基本是完全按照苏联的制度设计和执行,其虽有烦琐之处,也为建立和制定我国农业企业会计制度提供了依据。
323商业企业会计核算制度的改革与完善
新中国成立初期云南的国营商业企业由中央统一管理。至1958年商业体制改革后,下放地方管理。云南国营商业企业一直执行商业部颁发的会计制度。1954年12月,商业部颁发《国营商业企业统一会计制度》〔1954〕财研曾字第七○○号。这个制度除一些共同性规定与工业企业会计制度大致相同外,还规定对商品的会计核算,企业可根据具体条件报总公司或省商业厅批准,采用金额核算制或数量金额核算制。总分类账设置以贷方为主,借方用多栏式,以对应科目设专栏。会计科目分为基本业务、基本建设、大修理及资产负债表4大类、25项、195个一级科目。会计报表月报资产负债表、利润(亏损)表;季报加编流动资金周转率计算表、政府资金增减表、税金表等9种报表;年报再加编其他拨款增减表、基本建设已完投资增减表和基本建设未完投资增减表。1957年1月对《国营商业企业统一会计制度》进行修订,会计科目减少为68个,会计报表修订为资产负债表、损益表、商品流通费用表、政府资金增减表、财产损失明细表5种。总分类账修订为余额式和多栏式两种。[8]
[关键词]企业会计核算制度;云南省;执行与应用
[DOI]1013939/jcnkizgsc201716229
1引言
会计制度是会计工作的规范,包括会计核算、会计监督、会计机构、会计人员以及会计工作管理制度。其中会计核算制度是会计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让会计人员在进行会计核算工作中有章可循,从而提高会计核算工作的质量。
从新中国成立初期到文化大革命开始前,我国会计核算制度经历了从初创到学习苏联模式再到会计核算制度简化的过程,我国会计核算制度在摸索中不断向前发展。这一阶段是新旧会计时代的转折期,这一时期的会计核算发展为后来我国会计核算制度的改革创新奠定了重要基础。我国目前的会计核算制度就是当时会计核算制度的延续。
关于新中国成立初期会计核算制度研究的著作和文献并不多。项怀诚在担任财政部部长期间,组织大量专家学者编撰了《新中国会计50年》一书,以我国各时期政治经济发展为主线,对新中国成立以来50年的会计发展史进行了汇编,并从理论高度对主要问题进行总结概括与评论。[1]杨时展教授的著作《1949—1992年中国会计制度的演进》被誉为“一部开拓性的中国会计当代史”,他全面、系统地收集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有关史料,并对其进行了实事求是、客观的评价。[2]郭永清教授在其专著《新中国企业会计核算制度变迁研究》一书中按时间顺序对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企业会计核算制度的变迁展开了深入研究。[3]葛家澍教授及刘峰教授(1999)指出我国的会计制度在迂回中前进,为不同时期的经济建设服务,并且在前进中有所创新。[4]付磊教授(2014)对20世纪中期的会计发展做出梳理并进行了评述。[5]
以上这些成果为推动我国会计制度的建设、会计理论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但是对于各省新中国成立初期会计核算制度的研究较为鲜见。云南省位于我国西南边境,又是一个多个少数民族混居的地区。由于历史渊源、自然条件、地理交通等方面的影響,其经济发展水平与全国相比相对落后,基础薄弱。但是随着各项经济政策的实施,云南省的经济水平也在不断提高。相应地,企业会计核算制度也不断发展和改革以满足经济管理的需求。本文将1949—1966年这段时期会计核算制度的发展分为:会计核算制度初创期(1949—1952年)、会计核算制度全盘苏化期(1953—1957年)以及会计核算制度简化期(1958—1966年),对新中国成立初期17年企业会计核算制度的发展进行研究,并结合云南省当时的政治经济背景分析这段时期云南省对企业会计核算制度的执行和应用情况。
2会计核算制度初创期(1949—1952年)
21背景分析
211历史背景
云南在新中国成立初期面临着严峻的形式:粮食短缺、工业生产停滞、财政入不敷出。为了恢复国民经济,云南省进行了征收公粮、统一货币、平抑物价工作,同时全省开展恢复发展工农业生产、统一财经制度、征税、清仓及整编复员等工作。此外,云南省积极响应中央的号召,1950年7月开展减租退押运动,1951年8月部署土地改革工作。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为无地少地农民分配了土地和生产资料。[6]这一系列工作的施行,使云南胜利完成了恢复国民经济的任务。
212经济指标
各项有效制度的实施取得了显著的成效。1949年云南解放时,全省国民生产总值为893亿元,国民收入802亿元,工业生产总值195亿元,农业生产总值803亿元,社会商品零售总额384亿元。经过3年的国民经济恢复期,全省国民生产总值达1178亿元,国民收入1058亿元,工业生产总值363亿元,农业生产总值1071亿元,社会商品零售总额5亿元。[7]如图1所示。
工业、农业、商业的发展拉动了国民生产总值和国民收入的增加。企业的发展对会计工作提出了相应的要求,为其企业会计核算的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
22企业会计核算制度的建立与统一
1950年3月,昆明市军事管制委员会接管了国民政府留下的官营企业,并改为国营企业,会计名称改为《企业会计》。当时企业大都沿袭旧制,执行各自制定的会计规章制度,没有统一的规定。[8]但为了适应经济增长的要求,国家需要建立一套统一的企业会计核算制度。
221工業企业会计核算制度的建立与统一
会计作为经济管理工作的一个组成部分,需与经济管理保持步调一致,为经济管理工作服务。新中国成立初期会计工作面临的任务之一就是切实整顿企业会计核算制度。1952年云南省执行财政部拟定了《国营工业企业统一会计科目(草案)》及《国营工业企业统一会计报表格式(草案)》。会计科目分资产、负债、生产、损益4类,设225个会计科目。会计报表规定了资产负债表、损益表、生产费用表等9种报表。[8]其中资产负债表结构由1950年的“资产=负债+净值”的结构改为“资金的运用=资金的来源”(见图2)。[3]这种结构是吸取苏联先进经验并结合中国国情的创作。在登记会计账簿方面,由1950年以日记账为过总账的依据改为记账凭单制,以避免总分类账目由日记账转录,节省工作时间。[3]这是吸收了苏联先进经验来对当时的序时账簿制度或总传票(传票汇总表)(见图3)制度的根本改变,是吸取苏联经验所做出的重大改革。[3]但事实上记账凭单制没有记账传票方便、快捷,所以它运用的时间并不长。
现在看来,1952年实施的全国统一会计核算制度,在解决社会主义会计如何为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服务的问题上,确实具有积极的意义,带动了当时我国会计的发展,使我国的会计工作进一步走上了正轨。 222农业企业及商业企业会计核算制度发展情况
新中国成立初期,由于工业生产较为落后,所以国家对工业生产建设给予了更高的重视。云南省从1949年到1952年工业生产总值增长率达862%,而农业生产总值及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增长率分别为334%和302%,远低于工业生产总值的增长率。相应地农业及商业企业会计制度的发展也相对滞后,并未建立统一的农业企业会计制度和商业企业会计制度。当时农业及商业企业的会计人员,有的随部队转业,就沿用部队供给制的核算方法;有的来自行政事业单位,习惯于用总收入、总支出的核算法;有的则来自旧工商界,仍沿用旧式的账簿核算。[9]直至1953年以后,在财政部和中央有关企业部门的努力和配合下,才陆续颁发了农业企业及商业企业的会计核算制度。[10]
3会计核算制度全盘苏化期(1953—1957年)
31背景分析
311历史背景
根据国民经济恢复后出现的新情况,云南省进行了“一化三改”[ZW(]中国共产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一化”就是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这是主体;“三改”即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ZW)]运动,逐步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以及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工业、农业和商业企业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同时,云南省积极实施“一五”计划,以增加粮食生产为重点进行农业建设,并根据各地实际条件,发展橡胶、烤烟、棉花、茶叶等经济作物,为工业生产提供原料,为农民增加收入,并于1956年建立了云南国营橡胶农场;在工业建设方面,以发展有色金属工业为重点,对个旧锡矿进行了重点扩建工作,并得到苏联援建。[6]“一五”时期是云南国民经济发展最好的时期之一,为后来的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312经济指标
“一五”时期是云南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艰苦创业的时期。通过不懈努力,国民经济各项计划指标超额完成。1957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2253亿元,比1952年增长9126%;国民收入2023亿元,增长9121%;工业生产总值1119亿元,增长20826%;农业生产总值1656亿元,增长5462%;社会商品零售总额102亿元,增长104%。[7]经济的发展要求企业会计核算制度进一步改革与完善。
32企业会计核算制度的改革与完善
這一时期,我国积极引进苏联专家指导各行各业建设工作,经济有了显著发展。在会计制度的建设方面,也积极学习苏联模式。1954年以前,我国向苏联的学习是“学到一点,制度修改一点”,由于会计制度修改过于频繁,导致会计工作极不稳定,会计信息的可比性和一致性较差。[3]为了建立一个较为统一的会计核算体系,我国会计核算制度开始全面学习苏联,与苏联会计全面接轨。
321工业企业会计核算制度的改革与完善
“一五”初期,国营工业企业会计核算制度在全面学习苏联会计的过程中,在一些小技术性问题上还能够坚持结合国情,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全面学习苏联模式的深入,逐渐失去了结合中国实际情况。1954年云南省执行财政部拟定的《国营工业企业统一会计科目和会计报表》修改会计科目为25类172个科目。会计报表修改为17种,比1952年增设了流动资金周转率计算表、基本建设表等8种报表。在核算形式方面,我国借鉴苏联的凭证整理单日记账,用在原始凭证上登记记账分录的方法替代记账凭单,云南省于1954年推行。凭证整理单日记账的工作量远大于编制报表。
为了全面学习苏联,财政部除了推行凭单日记账外还施行标准账户计划。1956年云南省执行《国营工业企业基本业务标准账户计划》,将会计科目改称“账户计划”,在执行中曾7次修改,至1957年修改后的《国营工业企业基本业务标准账户计划》设账户计划85个。[8]1957年12月云南省财政厅颁发《关于1958年地方国营工业和公私合营工业企业基本业务标准账户计划及会计报表格式和说明规定的通知》〔1957〕财经字1431号。[11]标准账户经过努力推行,对当时会计工作的开展确实起到了比较明显的推动作用。
322农业企业会计核算制度的改革与完善
这一阶段,我国由经济恢复转入经济建设时期,实行了计划经济管理体制,1953年国有农业企业缺乏经营管理和会计核算方面的经验。农业部和中国人民大学聘请了苏联专家为我国系统地讲授了苏联国营农业企业的会计理论和方法,为我国奠定了国有农业企业会计核算的理论基础。
在此基础上,财政部于1954年颁发了《国营农业企业统一会计科目和会计报表格式》,1955年颁发了补充规定。随后,农业企业也开始推行标准账户计划。1956年9月云南省财政厅转发了财政部颁发的《国营农场基本业务標准账户计划及会计报表格式》,于1957年1月1日起施行。[8]这套标准也基本是完全按照苏联的制度设计和执行,其虽有烦琐之处,也为建立和制定我国农业企业会计制度提供了依据。
323商业企业会计核算制度的改革与完善
新中国成立初期云南的国营商业企业由中央统一管理。至1958年商业体制改革后,下放地方管理。云南国营商业企业一直执行商业部颁发的会计制度。1954年12月,商业部颁发《国营商业企业统一会计制度》〔1954〕财研曾字第七○○号。这个制度除一些共同性规定与工业企业会计制度大致相同外,还规定对商品的会计核算,企业可根据具体条件报总公司或省商业厅批准,采用金额核算制或数量金额核算制。总分类账设置以贷方为主,借方用多栏式,以对应科目设专栏。会计科目分为基本业务、基本建设、大修理及资产负债表4大类、25项、195个一级科目。会计报表月报资产负债表、利润(亏损)表;季报加编流动资金周转率计算表、政府资金增减表、税金表等9种报表;年报再加编其他拨款增减表、基本建设已完投资增减表和基本建设未完投资增减表。1957年1月对《国营商业企业统一会计制度》进行修订,会计科目减少为68个,会计报表修订为资产负债表、损益表、商品流通费用表、政府资金增减表、财产损失明细表5种。总分类账修订为余额式和多栏式两种。[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