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925X(2012)O9-0324-01
我国春秋时期的大教育家孔子曾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乐知之者”。可见,我们古人早已经在教育活动中开始提倡趣味教学了。因为高中学生较之于小学初中学生与老师之间更能进行语言、思想、情感的沟通,更需要课堂的活跃性和幽默感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可以提升学生的激情,而激情比方法更重要,更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那么怎样活跃课堂气氛呢?我在教学的实践中做了以下尝试,收到良好的效果,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特意总结了以下几条,以供同仁借鉴。
一、利用对联或者民谣的形式
如讲到四大家族对人民的掠夺时,具体可用“民国万岁(税),天下大平(贫)”来形容,而在评价宋教仁时就可利用孙中山先生的挽联“作民权保障,谁非后死者;为宪法流血,公真第一人!”高度赞扬了他捍卫共和宪政的献身精神,表达了革命党人前仆后继誓死保障民权的决心。抗战胜利后,国民党对沦陷区日伪财产的接收最终成了“劫收”,人民对国民政府的统治大失所望,一首民谣“想中央,盼中央,中央来了更遭殃”就反映了人民希望变成失望甚至是绝望的过程。
二、利用诗词的形式
慈禧太后无疑是晚清最大的卖国贼,她腐朽的统治直接导致了近代中国百年的屈辱,讲述这段历史时有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家章炳麟的《讽慈禧太后七十生辰诗》可用。“今日幸颐和,明日幸北海,何日再幸古长安?亿万民膏血全枯,只为一人歌庆有;五十割交趾,六十割台湾,七十更割辽东地,廿余省版图渐蹙,预期万寿祝疆无”,这样既可以勾画慈禧卖国求荣的一生,又可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再如,毛泽东的《沁园春。雪》里有:昔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在讲封建帝王的时候可以拿出来用一用,增加文采,活跃气氛。这样既能培养学生的空间概念,又巧妙地把历史与地理知识结合起来,迎合了高考的大趋势,事实证明利用这首诗的教学效果很好。
三、利用历史故事达到褒扬、讽刺或者幽默的课堂效果
历史是有血有肉、多彩多姿的,但活生生的历史真实已经在永恒流动的时空中消失,学生们今天所学习的,只是由于受到篇幅的限制而高度浓缩了的历史教科书。因此,教师的任务便是应该努力弥补教材的不足,有效地调动学生对历史的兴趣。这就需要借助丰富多彩的史料,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充实教学内容,再造历史形象, 使学生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人,由此而使教学内容具有直观可感性。
例如,在《马关条约》签订时,伊藤博文与李鸿章的一段对白就非常经典。李鸿章:“台湾,已是阁下口中之物,何必心急?”伊藤博文(怒目,皮笑肉不笑地拍着肚皮):“肚里饿得很,恨不得一口吞下去。”一个奴颜婢膝,一个凶相毕露,栩栩如生,刻画的入木三分。
四、运用经典语言或方言的形式,加强教学效果
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谭嗣同那“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吉鸿昌的“恨不抗日死,留做今日羞。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周恩来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都是最好的教育材料。“得民心者得天下”可用于袁世凯“洪宪帝制”梦的迅速破灭以及蒋介石集团的最终崩溃;评价洋务运动时可用“旧瓶装新酒”或“驴头不对马嘴”等等。
五、拟人或比喻的形式
如讲到火烧圆明园时,引用法国作家雨果在1861年写的:“有一天,两个强盗走进圆明园,一个抢了东西,一个放了火……这个胜利者把口袋装满,那个把筐箩装满,然后他们手拉着手,笑嘻嘻地回到欧洲,这就是那两个强盗的历史”。教师就可以顺势提问这两个强盗的姓名,学生自然回答是“英吉利和法兰西”。这样就把英法联军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的侵略行径拟人化、形象化,使学生铭记于心,又可培养他们爱憎分明的情感,勿忘国耻,振兴中华!
六、自编口诀的形式,有效帮助学生准确记忆历史史实
如《天津条约》开放的十处通商口岸,学生很难记住名称和位置,教师可用“天约(《天津条约》)开放十口岸,南(京)镇(江)汉口加九江,沿海营(口)烟(台)加上汕(头),岛上还有琼(州)、台(湾)、淡(水)。”这样就达到了两全其美的效果。
七、充分利用各种绘画作品增强趣味性
如“大跃进”运动时期的宣传画“肥猪赛大象”深刻地指出了“浮夸风”的盛行,使“左”倾指导思想泛滥。在历史教学中,可供利用的直观教具很多,有实物、模型、图片、地图、表格以及各种音设备。这些直观教具可以从不同角度刺激人的视觉、听觉和触觉,增强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感性认识,并促进其形象思维,亦可激发他们的像兴趣,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例如,为了说明北宋都城东京的繁荣,中学历史教材中为我们展示了宋朝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通过这张画图的艺术功效和教师的生动讲述,就可以使学生仿佛身置其间,亲身感受到东京街头熙熙攘攘、川流不息的车马行人,以及各种商贩不绝于耳的吆喝叫卖声,从而加深了对教材内容的理解。
总之,“笑一笑,记得牢”,在历史课堂中贯穿趣味教学是非常重要的,要讲活历史,使广大中学生知史、懂史、乐史、学史,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历史不是老古董,历史不是木乃伊,历史也是丰富多彩的,历史就是要将“死”的历史知识讲活教活学活,以激发兴趣,活跃课堂气氛能够寓教于乐,乐中解惑,乐中求学,既完成了教学任务又培养了学生能力,既愉悦了心境又获得了新知,不亦乐孚。
我国春秋时期的大教育家孔子曾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乐知之者”。可见,我们古人早已经在教育活动中开始提倡趣味教学了。因为高中学生较之于小学初中学生与老师之间更能进行语言、思想、情感的沟通,更需要课堂的活跃性和幽默感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可以提升学生的激情,而激情比方法更重要,更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那么怎样活跃课堂气氛呢?我在教学的实践中做了以下尝试,收到良好的效果,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特意总结了以下几条,以供同仁借鉴。
一、利用对联或者民谣的形式
如讲到四大家族对人民的掠夺时,具体可用“民国万岁(税),天下大平(贫)”来形容,而在评价宋教仁时就可利用孙中山先生的挽联“作民权保障,谁非后死者;为宪法流血,公真第一人!”高度赞扬了他捍卫共和宪政的献身精神,表达了革命党人前仆后继誓死保障民权的决心。抗战胜利后,国民党对沦陷区日伪财产的接收最终成了“劫收”,人民对国民政府的统治大失所望,一首民谣“想中央,盼中央,中央来了更遭殃”就反映了人民希望变成失望甚至是绝望的过程。
二、利用诗词的形式
慈禧太后无疑是晚清最大的卖国贼,她腐朽的统治直接导致了近代中国百年的屈辱,讲述这段历史时有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家章炳麟的《讽慈禧太后七十生辰诗》可用。“今日幸颐和,明日幸北海,何日再幸古长安?亿万民膏血全枯,只为一人歌庆有;五十割交趾,六十割台湾,七十更割辽东地,廿余省版图渐蹙,预期万寿祝疆无”,这样既可以勾画慈禧卖国求荣的一生,又可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再如,毛泽东的《沁园春。雪》里有:昔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在讲封建帝王的时候可以拿出来用一用,增加文采,活跃气氛。这样既能培养学生的空间概念,又巧妙地把历史与地理知识结合起来,迎合了高考的大趋势,事实证明利用这首诗的教学效果很好。
三、利用历史故事达到褒扬、讽刺或者幽默的课堂效果
历史是有血有肉、多彩多姿的,但活生生的历史真实已经在永恒流动的时空中消失,学生们今天所学习的,只是由于受到篇幅的限制而高度浓缩了的历史教科书。因此,教师的任务便是应该努力弥补教材的不足,有效地调动学生对历史的兴趣。这就需要借助丰富多彩的史料,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充实教学内容,再造历史形象, 使学生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人,由此而使教学内容具有直观可感性。
例如,在《马关条约》签订时,伊藤博文与李鸿章的一段对白就非常经典。李鸿章:“台湾,已是阁下口中之物,何必心急?”伊藤博文(怒目,皮笑肉不笑地拍着肚皮):“肚里饿得很,恨不得一口吞下去。”一个奴颜婢膝,一个凶相毕露,栩栩如生,刻画的入木三分。
四、运用经典语言或方言的形式,加强教学效果
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谭嗣同那“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吉鸿昌的“恨不抗日死,留做今日羞。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周恩来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都是最好的教育材料。“得民心者得天下”可用于袁世凯“洪宪帝制”梦的迅速破灭以及蒋介石集团的最终崩溃;评价洋务运动时可用“旧瓶装新酒”或“驴头不对马嘴”等等。
五、拟人或比喻的形式
如讲到火烧圆明园时,引用法国作家雨果在1861年写的:“有一天,两个强盗走进圆明园,一个抢了东西,一个放了火……这个胜利者把口袋装满,那个把筐箩装满,然后他们手拉着手,笑嘻嘻地回到欧洲,这就是那两个强盗的历史”。教师就可以顺势提问这两个强盗的姓名,学生自然回答是“英吉利和法兰西”。这样就把英法联军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的侵略行径拟人化、形象化,使学生铭记于心,又可培养他们爱憎分明的情感,勿忘国耻,振兴中华!
六、自编口诀的形式,有效帮助学生准确记忆历史史实
如《天津条约》开放的十处通商口岸,学生很难记住名称和位置,教师可用“天约(《天津条约》)开放十口岸,南(京)镇(江)汉口加九江,沿海营(口)烟(台)加上汕(头),岛上还有琼(州)、台(湾)、淡(水)。”这样就达到了两全其美的效果。
七、充分利用各种绘画作品增强趣味性
如“大跃进”运动时期的宣传画“肥猪赛大象”深刻地指出了“浮夸风”的盛行,使“左”倾指导思想泛滥。在历史教学中,可供利用的直观教具很多,有实物、模型、图片、地图、表格以及各种音设备。这些直观教具可以从不同角度刺激人的视觉、听觉和触觉,增强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感性认识,并促进其形象思维,亦可激发他们的像兴趣,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例如,为了说明北宋都城东京的繁荣,中学历史教材中为我们展示了宋朝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通过这张画图的艺术功效和教师的生动讲述,就可以使学生仿佛身置其间,亲身感受到东京街头熙熙攘攘、川流不息的车马行人,以及各种商贩不绝于耳的吆喝叫卖声,从而加深了对教材内容的理解。
总之,“笑一笑,记得牢”,在历史课堂中贯穿趣味教学是非常重要的,要讲活历史,使广大中学生知史、懂史、乐史、学史,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历史不是老古董,历史不是木乃伊,历史也是丰富多彩的,历史就是要将“死”的历史知识讲活教活学活,以激发兴趣,活跃课堂气氛能够寓教于乐,乐中解惑,乐中求学,既完成了教学任务又培养了学生能力,既愉悦了心境又获得了新知,不亦乐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