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这是2013年的一件事……
那一年,师生在操场西边开辟了一片葫芦园。第一年葫芦园结了3000多个小葫芦,9月中旬葫芦长大了,捏一捏硬硬的,好像是成熟了,于是师生们便开始收葫芦。葫芦收获后学校分发给学生,同学们回家有的用水煮,有的放在太阳下晒,准备做葫芦烙画。可惜没过几天,小葫芦都干瘪了。原来,采摘葫芦的最佳时间是在寒露和霜降之间,也就是大约在每年的10月8日至23日之间,而同学们却提前两个节气摘下葫芦。
这件事引起了我们的深思。陶行知说“生活即教育”。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部分,是我们的祖先经过漫长岁月、深入实践而总结的宝贵财富。可在实际生活中,很多孩子的认知与现实严重脱节,校园里时常上演把萱草当麦苗、把小草当韭菜的笑话。自然万物的生长、节气的更替与生活息息相关,作物什么时间收获、花儿什么时间开放、身体如何适应节气变化……生活中处处可见的这些问题,可学生们却知之甚少。一番深思让我们觉得,我们的教育不是要培养考试的机器,也不是培养“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书呆子。我们应该让孩子在生活中学会观察和感悟世界,让他们更加热爱生活、敬畏生命,获得生命的成长。就这样,我们开始了校本课程“跟着节气走”的开发。
在节气诵读中回归传统,对话历史
首先,我们充分利用晨诵和学校课程时间组织学生诵读。每个节气,学校精心选编了与节气相关的经典诗词、故事,同时将诗词学习与学生的生活和人格教育联系起来,鼓励他们亲近经典,走进生活,学习做人做事。
小满节气,孩子们走向田间地头,目睹麦田里绿浪翻滚,丰收的气息迎面扑来。教师们带领孩子诵读欧阳修的《五绝·小满》。“夜莺啼绿柳,皓月醒长空。最爱垄头麦,迎风笑落红。”穿越历史,与诗人对话。百花渐落,落红成陈,唯有麦苗,茁壮成长。诗人内心的喜悦,对生活的热爱感染了每个人。
芒种节气,恰逢我国传统节日——端午节,我们邀请尼山书院的老师走进课堂。从端午节的传说说到爱国诗人屈原,在朗朗诵读中与圣贤对话:“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铿锵有力的诗句,让孩子们真切感受屈原的拳拳报国心;随后,师生畅谈牟平当地特色的端午习俗,一起包粽子。故事、诗词、习俗、活动巧妙融为一体,学生乐在其中,在动手动脑中增进了对节日习俗的了解,感受了祖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中秋节,从李商隐的《嫦娥》到杜牧的《秋夕》,从王建的《十五夜望月》到苏轼的《水调歌头》,孩子们将诵读与生活对接,借天上皎洁的明月,道出对亲人无尽的思念。在中秋节前一天,孩子们到食品加工厂,跟糕点师傅学做月饼。把做好的月饼带到敬老院,与老人共度中秋。《月圆中秋》诗词朗诵、《嫦娥奔月》传说故事、《彩云追月》器乐合奏……孩子们丰富多彩的表演使敬老院的老人们脸上荡漾着笑容。
节气与生活交织,诵读与活动并行,孩子们在与历史对话、与古人对话的过程中,心灵得到浸润,人格得到完善,中国的传统文化真正回归孩子的生活。
在节气探究中回归常识,对话规律
为了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能力,让学生在节气课程中感悟自然奥秘和生命规律,从一年级到五年级,我们形成了节气实践活动序列目标,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在诵读的基础上,学校充分挖掘校内外资源,开辟了袖珍小菜园、葫芦园和实践田,开展多彩实践活动,让孩子在生活中增长见识、感悟规律、提升能力。
学校在十二块袖珍小菜园种植十几种蔬菜。同学们为小菜园起了“方寸之园”“绿野仙踪”等别致的名字。在这方寸之园,学生参与种植、管理、收获的整个过程,了解春生夏茂、秋收冬藏的自然规律,收获很多书本上没有的知识。三年级的同学给西红柿苗浇水,在他们看来中午太阳最毒、天气最热,此时浇水正好给蔬菜降温消暑。结果,没过两天,苗就打蔫了。事与愿违的结果激发了同学们的求知欲,他们查阅资料,走访菜农,终于弄明白,给蔬菜浇水最好的时间是上午10点以前和下午4点以后。中午地温最高,而井水温度较低,此时浇水导致蔬菜根系遇冷水刺激后出现“炸”根现象。同学们举一反三,懂得了夏天活动出了一身汗不能喝凉水或者洗凉水澡,更懂得了万物生长皆要顺势而为,依照规律做事才能提升生命质量的道理。
令人惊喜的是,在跟着节气走的实践活动中,常常生发出一些非常有价值的课题,老师们顺势而为,引领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2015年是学校葫芦园种植小葫芦的第三年,但这一年直到6月底,葫芦苗也没有长大,师生反复浇水、施肥也没有效果。于是,“探秘长不大的葫芦”课题应运而生。通过研究,孩子们明白了“重茬现象”。在一块田地里连续栽种同一种作物,就会产生植物根部病菌,严重影响生长。葫芦是特别怕连年种植的植物,在同一块地方连续三年种植葫芦,自然长不出了。由此一发不可收,从校园里银杏比往年结得多,引出了《魔法银杏树》的探究,懂得了植物的“大小年”规律;从小菜园里的佛手瓜只开花不结果,引出了《不结果的佛手瓜》的探究,明白了植物种植必须严格按照节气,管理必须科学才能有收成……一系列探究性学习活动,让学生体会到,任何事情都是有规律的,违背了自然规律、生命规律,其结果必然大打折扣。
跟着节气走,学校的实践活动贯穿于二十四个节气,实现了常态化。小满节气,教师带领孩子们到龙泉茶园采茶,感受茶文化;寒露节气,开展“走进菊文化”的活动,感悟菊花不畏严寒、清雅脱俗的高贵品格;立夏节气,开展亲子“斗蛋游戏”,父母与孩子在游戏中密切配合,共同探究,发现了鸡蛋不破的秘密……以节气为主题的校园文化潜移默化中熏陶着学生、影响着学生,引领师生更加关注自然,学会按规律做事。
在节气体验中回归自我,对话生命
跟着节气走,孩子们在生活中感受到生命的真实与质朴。沉淀在生活深处的习俗,让他们对自我有更深的体认,促使他们回归自我,健康生活,以更加自信的姿态获得成长的力量。
《跟着节气走》校本教材中,“聊聊生活”板块备受学生喜爱。小雪时节,孩子们阅读医学家李时珍写的萝卜的功效,对不起眼的萝卜刮目相看。他们走进田里拔萝卜,了解它的营养价值;回到家里烹饪萝卜,与父母分享美食。立春时节,天气乍暖还寒,孩子们知道了除了加强體育锻炼,还可以做保健操:鸣天鼓、伸懒腰、轻叩齿……课余时间,孩子们还通过采访医生、查阅资料了解健康知识,很多同学因此成为家庭的保健小专家。有的同学向父母宣传“温水刷牙,冷水洗脸”的养生知识,告诉他们如何关爱牙齿,保护皮肤;有的同学向爱美的姐姐宣传“白露不露身,寒露不露脚”的保健常识,让她懂得“露脚踝”的时尚穿着伤害身体;还有的向爷爷、奶奶传授泡脚的方法,引导他们走出“温度越高越好”的误区。
学校也顺水推舟,定期请保健医生为学生进行健康知识讲座。春分节气,给学生讲“预防春季常见病”的知识,孩子们知道了“过敏性鼻炎”“犯春困”等春季常见病的预防方法,在平日里注意防范,远离流行病;听了“饮食与健康”的讲座后,孩子们知道了早餐很重要,空腹影响身体成长,多喝粥、吃新鲜的蔬菜瓜果可以防秋燥、健脾胃、养心肺的知识。随着健康知识的积累,孩子们学会了均衡膳食,讲究营养,不再用家长逼着穿外套,学会了自我保护,远离疾病,健康快乐地生活。
行走节气间,学生的学习方式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学习空间更加广阔,学习方式更加灵活自主,养成了点点滴滴、时时处处皆学习的意识和习惯;行走在节气间,孩子们了解了自然规律,认识顺势而为的健康之道,养成了良好的生活习惯,体味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那一年,师生在操场西边开辟了一片葫芦园。第一年葫芦园结了3000多个小葫芦,9月中旬葫芦长大了,捏一捏硬硬的,好像是成熟了,于是师生们便开始收葫芦。葫芦收获后学校分发给学生,同学们回家有的用水煮,有的放在太阳下晒,准备做葫芦烙画。可惜没过几天,小葫芦都干瘪了。原来,采摘葫芦的最佳时间是在寒露和霜降之间,也就是大约在每年的10月8日至23日之间,而同学们却提前两个节气摘下葫芦。
这件事引起了我们的深思。陶行知说“生活即教育”。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部分,是我们的祖先经过漫长岁月、深入实践而总结的宝贵财富。可在实际生活中,很多孩子的认知与现实严重脱节,校园里时常上演把萱草当麦苗、把小草当韭菜的笑话。自然万物的生长、节气的更替与生活息息相关,作物什么时间收获、花儿什么时间开放、身体如何适应节气变化……生活中处处可见的这些问题,可学生们却知之甚少。一番深思让我们觉得,我们的教育不是要培养考试的机器,也不是培养“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书呆子。我们应该让孩子在生活中学会观察和感悟世界,让他们更加热爱生活、敬畏生命,获得生命的成长。就这样,我们开始了校本课程“跟着节气走”的开发。
在节气诵读中回归传统,对话历史
首先,我们充分利用晨诵和学校课程时间组织学生诵读。每个节气,学校精心选编了与节气相关的经典诗词、故事,同时将诗词学习与学生的生活和人格教育联系起来,鼓励他们亲近经典,走进生活,学习做人做事。
小满节气,孩子们走向田间地头,目睹麦田里绿浪翻滚,丰收的气息迎面扑来。教师们带领孩子诵读欧阳修的《五绝·小满》。“夜莺啼绿柳,皓月醒长空。最爱垄头麦,迎风笑落红。”穿越历史,与诗人对话。百花渐落,落红成陈,唯有麦苗,茁壮成长。诗人内心的喜悦,对生活的热爱感染了每个人。
芒种节气,恰逢我国传统节日——端午节,我们邀请尼山书院的老师走进课堂。从端午节的传说说到爱国诗人屈原,在朗朗诵读中与圣贤对话:“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铿锵有力的诗句,让孩子们真切感受屈原的拳拳报国心;随后,师生畅谈牟平当地特色的端午习俗,一起包粽子。故事、诗词、习俗、活动巧妙融为一体,学生乐在其中,在动手动脑中增进了对节日习俗的了解,感受了祖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中秋节,从李商隐的《嫦娥》到杜牧的《秋夕》,从王建的《十五夜望月》到苏轼的《水调歌头》,孩子们将诵读与生活对接,借天上皎洁的明月,道出对亲人无尽的思念。在中秋节前一天,孩子们到食品加工厂,跟糕点师傅学做月饼。把做好的月饼带到敬老院,与老人共度中秋。《月圆中秋》诗词朗诵、《嫦娥奔月》传说故事、《彩云追月》器乐合奏……孩子们丰富多彩的表演使敬老院的老人们脸上荡漾着笑容。
节气与生活交织,诵读与活动并行,孩子们在与历史对话、与古人对话的过程中,心灵得到浸润,人格得到完善,中国的传统文化真正回归孩子的生活。
在节气探究中回归常识,对话规律
为了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能力,让学生在节气课程中感悟自然奥秘和生命规律,从一年级到五年级,我们形成了节气实践活动序列目标,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在诵读的基础上,学校充分挖掘校内外资源,开辟了袖珍小菜园、葫芦园和实践田,开展多彩实践活动,让孩子在生活中增长见识、感悟规律、提升能力。
学校在十二块袖珍小菜园种植十几种蔬菜。同学们为小菜园起了“方寸之园”“绿野仙踪”等别致的名字。在这方寸之园,学生参与种植、管理、收获的整个过程,了解春生夏茂、秋收冬藏的自然规律,收获很多书本上没有的知识。三年级的同学给西红柿苗浇水,在他们看来中午太阳最毒、天气最热,此时浇水正好给蔬菜降温消暑。结果,没过两天,苗就打蔫了。事与愿违的结果激发了同学们的求知欲,他们查阅资料,走访菜农,终于弄明白,给蔬菜浇水最好的时间是上午10点以前和下午4点以后。中午地温最高,而井水温度较低,此时浇水导致蔬菜根系遇冷水刺激后出现“炸”根现象。同学们举一反三,懂得了夏天活动出了一身汗不能喝凉水或者洗凉水澡,更懂得了万物生长皆要顺势而为,依照规律做事才能提升生命质量的道理。
令人惊喜的是,在跟着节气走的实践活动中,常常生发出一些非常有价值的课题,老师们顺势而为,引领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2015年是学校葫芦园种植小葫芦的第三年,但这一年直到6月底,葫芦苗也没有长大,师生反复浇水、施肥也没有效果。于是,“探秘长不大的葫芦”课题应运而生。通过研究,孩子们明白了“重茬现象”。在一块田地里连续栽种同一种作物,就会产生植物根部病菌,严重影响生长。葫芦是特别怕连年种植的植物,在同一块地方连续三年种植葫芦,自然长不出了。由此一发不可收,从校园里银杏比往年结得多,引出了《魔法银杏树》的探究,懂得了植物的“大小年”规律;从小菜园里的佛手瓜只开花不结果,引出了《不结果的佛手瓜》的探究,明白了植物种植必须严格按照节气,管理必须科学才能有收成……一系列探究性学习活动,让学生体会到,任何事情都是有规律的,违背了自然规律、生命规律,其结果必然大打折扣。
跟着节气走,学校的实践活动贯穿于二十四个节气,实现了常态化。小满节气,教师带领孩子们到龙泉茶园采茶,感受茶文化;寒露节气,开展“走进菊文化”的活动,感悟菊花不畏严寒、清雅脱俗的高贵品格;立夏节气,开展亲子“斗蛋游戏”,父母与孩子在游戏中密切配合,共同探究,发现了鸡蛋不破的秘密……以节气为主题的校园文化潜移默化中熏陶着学生、影响着学生,引领师生更加关注自然,学会按规律做事。
在节气体验中回归自我,对话生命
跟着节气走,孩子们在生活中感受到生命的真实与质朴。沉淀在生活深处的习俗,让他们对自我有更深的体认,促使他们回归自我,健康生活,以更加自信的姿态获得成长的力量。
《跟着节气走》校本教材中,“聊聊生活”板块备受学生喜爱。小雪时节,孩子们阅读医学家李时珍写的萝卜的功效,对不起眼的萝卜刮目相看。他们走进田里拔萝卜,了解它的营养价值;回到家里烹饪萝卜,与父母分享美食。立春时节,天气乍暖还寒,孩子们知道了除了加强體育锻炼,还可以做保健操:鸣天鼓、伸懒腰、轻叩齿……课余时间,孩子们还通过采访医生、查阅资料了解健康知识,很多同学因此成为家庭的保健小专家。有的同学向父母宣传“温水刷牙,冷水洗脸”的养生知识,告诉他们如何关爱牙齿,保护皮肤;有的同学向爱美的姐姐宣传“白露不露身,寒露不露脚”的保健常识,让她懂得“露脚踝”的时尚穿着伤害身体;还有的向爷爷、奶奶传授泡脚的方法,引导他们走出“温度越高越好”的误区。
学校也顺水推舟,定期请保健医生为学生进行健康知识讲座。春分节气,给学生讲“预防春季常见病”的知识,孩子们知道了“过敏性鼻炎”“犯春困”等春季常见病的预防方法,在平日里注意防范,远离流行病;听了“饮食与健康”的讲座后,孩子们知道了早餐很重要,空腹影响身体成长,多喝粥、吃新鲜的蔬菜瓜果可以防秋燥、健脾胃、养心肺的知识。随着健康知识的积累,孩子们学会了均衡膳食,讲究营养,不再用家长逼着穿外套,学会了自我保护,远离疾病,健康快乐地生活。
行走节气间,学生的学习方式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学习空间更加广阔,学习方式更加灵活自主,养成了点点滴滴、时时处处皆学习的意识和习惯;行走在节气间,孩子们了解了自然规律,认识顺势而为的健康之道,养成了良好的生活习惯,体味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