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研究培养大学生职业精神的途径,有利于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推动未来的职业发展以及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本文从课程教学、实践活动、社团活动、培养环境等方面对培养大学生职业精神的途径进行了有益探索。
关键词:大学生;职业精神;培养途径
近几年来随着高校扩招,大学生就业压力不断增大,在此情况下,大学生职业精神状况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对培养大学生职业精神的途径进行研究,在当前无疑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指导意义。
一、研究培养大学生职业精神途径的意义
1.有利于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社会责任感是每一位成熟的公民应该具备的。但是,刚刚成熟的大学生,个体意识鲜明,有很多还意识不到自己的社会责任。培养职业精神会使大学生感受到职业的神圣和价值,进而产生社会责任感。
2.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大学生就业难,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欠缺职业精神和职业能力。高校扩招使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转向大众教育,大学生具备较好的知识能力、学习能力,而缺乏实践能力。培养职业精神,有助于弥补普通高校重知识能力、轻能力的弱点,有利于于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3.有利于推动大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
马云说:“有目标的人睡不着,没有目标的人睡不醒。”培养职业精神,必然会带动大学生对工作世界的探索,促进他们对自身特质和职业要求进行分析。对自己和未来职业和岗位有清醒的认识,有利于大学生的自我管理、自我培养和理性就业,有利于他们未来的职业发展。
二、大学生职业精神培养途径探索
1.在课程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职业精神
(1)开设培养职业精神的讲座和课程。面对越来越大的就业压力,仅仅开设大学生就业指导课已经不能满足社会对人才的要求。高校必须转变职业精神课程教育理念,针对不同年级的学生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职业核心能力、职业素养等培养职业精神的讲座或课程,将专业教育与职业精神教育相互渗透,使职业精神教育类型日益多样化。
(2)专业教育与职业精神教育相结合。高校专业课程应与职业精神教育相结合,专业课程设置应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在知识技能培养的基础上注重培养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在大学生专业课学习期间,结合专业背景进行职业特点、职业要求、职业道德教育,进而达到培养大学生责任意识、良好工作态度的目的。
2.在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职业精神
(1)在实践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职业精神。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目前已经被成功应用到职业中。近几年来,高职生就业率的持续攀升,至2013年已经超过普通本科,直追985院校,不能不说明职业教育培养职业精神的功效。高校只有放开手脚,在实践教学中培养职业精神,才能彻底解决学生职业素养、综合素质不高及就业难的问题。
(2)在社会实践中培养学生的职业精神。社会实践重在体验,与社会零距离接触,感受职业规范、职业要求、职业道德,职业精神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个人品质。社会实践活动能够全面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集体荣誉感和奉献精神、吃苦精神等优良品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团队合作能力、自我管理能力、主动工作意识等优秀职业能力。
3.在社团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职业精神
(1)在社团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高校学生社团是大学生为了满足心理、文化、爱好等需要而自发筹备并经相关部门批准而成立的群众组织。社团活动使社团成员相互协作,共同努力。社团目标是把社团成员凝聚在一起,使社团成员在心理上产生认同感,最大限度地为实现目标而行动,从而产生巨大的凝聚力和良好的团队精神。
(2)在社团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责任精神。在社团活动中,从社团的组织形式、规章制度,到社团机构的建立、活动内容、方式,都是由学生设计并组织实施完成。大家分工合作,各负其责,既锻炼了能力,也培养了责任心。社团活动中的点点滴滴,都有助于学生培养自信心、展现自我价值,这些为学生责任意识的养成奠定了基础。
4.创造适合培养职业精神的环境
(1)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培养职业精神。高校是教书育人的基地,要培养出具有扎实专业知识和较高职业素养的人才。校园文化建设是育人的一大阵地。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可将职业精神贯穿其中,引进与专业相关的企业文化,让学生近距离接受职业精神的熏陶,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职业意识。
(2)在感恩教育中培养职业精神。感恩精神是个人品质中非常重要的内容,感恩教育在个人品质的培养中起关键作用。感恩品质决定劳动品质和成果品质,感恩教育有利于营造和谐文明的校园文化,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感恩教育与企业文化相通,培养学生的螺丝钉精神与职业归属感,是最好的职业精神教育载体。
参考文献:
[1]钟建华.高校人才素质教育之职业精神培养[J].前沿,2013(4).
[2]杨春花.高职学生职业精神及其培养探析[J].新疆职业教育研究,2010(3).
作者简介:韩红梅(1973— ),女,山东莱芜人,莱芜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关键词:大学生;职业精神;培养途径
近几年来随着高校扩招,大学生就业压力不断增大,在此情况下,大学生职业精神状况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对培养大学生职业精神的途径进行研究,在当前无疑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指导意义。
一、研究培养大学生职业精神途径的意义
1.有利于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社会责任感是每一位成熟的公民应该具备的。但是,刚刚成熟的大学生,个体意识鲜明,有很多还意识不到自己的社会责任。培养职业精神会使大学生感受到职业的神圣和价值,进而产生社会责任感。
2.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大学生就业难,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欠缺职业精神和职业能力。高校扩招使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转向大众教育,大学生具备较好的知识能力、学习能力,而缺乏实践能力。培养职业精神,有助于弥补普通高校重知识能力、轻能力的弱点,有利于于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3.有利于推动大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
马云说:“有目标的人睡不着,没有目标的人睡不醒。”培养职业精神,必然会带动大学生对工作世界的探索,促进他们对自身特质和职业要求进行分析。对自己和未来职业和岗位有清醒的认识,有利于大学生的自我管理、自我培养和理性就业,有利于他们未来的职业发展。
二、大学生职业精神培养途径探索
1.在课程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职业精神
(1)开设培养职业精神的讲座和课程。面对越来越大的就业压力,仅仅开设大学生就业指导课已经不能满足社会对人才的要求。高校必须转变职业精神课程教育理念,针对不同年级的学生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职业核心能力、职业素养等培养职业精神的讲座或课程,将专业教育与职业精神教育相互渗透,使职业精神教育类型日益多样化。
(2)专业教育与职业精神教育相结合。高校专业课程应与职业精神教育相结合,专业课程设置应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在知识技能培养的基础上注重培养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在大学生专业课学习期间,结合专业背景进行职业特点、职业要求、职业道德教育,进而达到培养大学生责任意识、良好工作态度的目的。
2.在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职业精神
(1)在实践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职业精神。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目前已经被成功应用到职业中。近几年来,高职生就业率的持续攀升,至2013年已经超过普通本科,直追985院校,不能不说明职业教育培养职业精神的功效。高校只有放开手脚,在实践教学中培养职业精神,才能彻底解决学生职业素养、综合素质不高及就业难的问题。
(2)在社会实践中培养学生的职业精神。社会实践重在体验,与社会零距离接触,感受职业规范、职业要求、职业道德,职业精神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个人品质。社会实践活动能够全面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集体荣誉感和奉献精神、吃苦精神等优良品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团队合作能力、自我管理能力、主动工作意识等优秀职业能力。
3.在社团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职业精神
(1)在社团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高校学生社团是大学生为了满足心理、文化、爱好等需要而自发筹备并经相关部门批准而成立的群众组织。社团活动使社团成员相互协作,共同努力。社团目标是把社团成员凝聚在一起,使社团成员在心理上产生认同感,最大限度地为实现目标而行动,从而产生巨大的凝聚力和良好的团队精神。
(2)在社团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责任精神。在社团活动中,从社团的组织形式、规章制度,到社团机构的建立、活动内容、方式,都是由学生设计并组织实施完成。大家分工合作,各负其责,既锻炼了能力,也培养了责任心。社团活动中的点点滴滴,都有助于学生培养自信心、展现自我价值,这些为学生责任意识的养成奠定了基础。
4.创造适合培养职业精神的环境
(1)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培养职业精神。高校是教书育人的基地,要培养出具有扎实专业知识和较高职业素养的人才。校园文化建设是育人的一大阵地。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可将职业精神贯穿其中,引进与专业相关的企业文化,让学生近距离接受职业精神的熏陶,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职业意识。
(2)在感恩教育中培养职业精神。感恩精神是个人品质中非常重要的内容,感恩教育在个人品质的培养中起关键作用。感恩品质决定劳动品质和成果品质,感恩教育有利于营造和谐文明的校园文化,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感恩教育与企业文化相通,培养学生的螺丝钉精神与职业归属感,是最好的职业精神教育载体。
参考文献:
[1]钟建华.高校人才素质教育之职业精神培养[J].前沿,2013(4).
[2]杨春花.高职学生职业精神及其培养探析[J].新疆职业教育研究,2010(3).
作者简介:韩红梅(1973— ),女,山东莱芜人,莱芜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