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直拳
后手直拳与前手刺拳相比,优点在于,当后手直拳发力时,加速的距离较长,所以威力远远大于前手刺拳;缺点是由于后手直拳出拳距离远,容易被对手察觉,从而躲开或发起反击。右直拳是右撇子拳手的有力武器,其威力轻则可使对手因遭到打击而丧失部分战斗力,重则可决定一场比赛的胜负,所以历来被右撇子拳手视为法宝而勤修苦练。
以左前势为例,上身先略向左转,重心前移至左脚,同时右脚蹬地发力,右肩随拧腰而向前倾,右拳向前击出。右直拳主要打击对手的头面部、心窝及腹部。
练习直拳,最重要的是肩膀的运动,泰拳有术语叫做“入膊”,就是指肩膀在直拳打出时向前倾。泰拳中还有个术语叫做“逆击拳”,就是指敌人的左(右)直拳或左(右)刺拳力量用尽时,以右(左)直拳沿其手臂内侧重击对手。出拳时,拳往往与肩同高或比肩更高,拳头有向下砸的力量,以破坏对手另一拳击出,常可收到奇效。
勾拳
勾拳是泰拳拳法中最难掌握,但也是攻击力极强的一种拳法。有些人常将勾拳与摆拳弄混,其实这两种招法虽然都是以弧线发出,但摆拳是近似水平打出,而勾拳是由下向上击出,而且动作幅度极小,只需上身稍拧即可击出。泰拳对于勾拳也非常重视,尤其在双方距离较近时,不可不防。双方距离较远时,不宜使用勾拳,因为一旦击空后,暴露的空当太大。
前手勾拳因为发力范围小,力量不会太大,所以时机和路线尤为重要。以左手在前为例,上身随腰向右拧而向右疾转,带动肩膀发力,左拳自左下向右上以弧线击出,同时身体重心从左脚移至右脚。勾拳的打击目标主要是对手的太阳穴、耳根、两肋、心窝和腰腹部。
练习前手勾拳时,肘部离上身近些好,出拳时,拇指朝向自己,可避免拇指挫伤。熟练后,再练习左右拳轮流打勾拳,动作要自然有力,同时前后左右移动重心,练习平勾拳、斜勾拳等。
后手勾拳攻击距离较远,角度多变,手臂弯曲幅度较前手勾拳稍大,出拳时,重心移向前脚。
上击拳
上击拳是指拳头自下向上猛然以直线发出打击对手,通常用于在中近距离内打击对手的头面部或心窝。此招出拳突然,令人猝不及防,只是由于须贴近对手发出,且出拳时上身微俯,若一击不中,易给对手以反扑的机会,因此属险招,不宜滥用,一般在对手左右两侧防守严密而中线空虚时使用。
以左前势为例,上身略向右前倾,右拳稍下垂,贴近身体,随之迅速向前上方击出,出拳轨迹是近似于直线的弧线。发左上击拳的要领与右上击拳基本相同,只是上身略向左前倾。
在泰拳中,上击拳是反击对手箍颈膝撞的有效招数。当对手用两前臂夹住我颈部下压,并欲以膝盖撞我头胸部时,我一手防护头胸部,另一拳以上击拳猛击敌胸腹部,即可摆脱箍颈,另一拳再猛击其头部或心窝,敌必大败。距对手较远时,以上击拳自下向前上方猛击其下颏,泰拳称之为摘星拳。
摆拳
泰拳中的摆拳与拳击中的摆拳相似,即拳头先稍后引,再从上身一侧腰肋部发出,以横向抛物线击向对手。摆拳动作幅度大,因此力量也很大,但易被对手察觉而阻击或闪开,而且此拳一出,上身难免露出空当,所以泰拳高手轻易不使摆拳。除非偶尔出奇制胜,或对手体力不支,我方以摆拳重击对手,可图速胜。摆拳以拳面或拳背击打对手,出拳时,通过转腰带动肩臂发力,攻击部位一般是太阳穴、耳根、腮部及颈侧部,常被泰拳手形象的称为“撒网”。
其它拳法
泰拳主张随机应变,许多泰拳手在比赛中常有即兴发挥之举,一些非正规招数若运用得当,也可收奇效。但须适度发挥,否则过犹不及。
撑拳:有的泰拳手在比赛中以前手挑逗或撑开对方,乘对手不备,再突然以后手重拳打击对手,与“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有异曲同工之妙。
掩手:掩手是一种用前手按压对手面部,试图干扰其视线、动作、呼吸的手法,也叫“拴鼻拳”。在近战中处于劣势时,可用此手法脱身,如对手箍住我颈,欲以膝撞,我一手防其膝盖,一手猛推其面部或下巴,可破“箍颈膝撞”。
掴拳:掴拳其实是用手掌由外侧向内侧掴击,以掌根击打对手头面部。比赛中,对手若突然欺身,我方用拳已来不及时,可侧身闪开,以掴拳猛击其侧面部,打击力量虽不如出拳沉重,仍可令普通拳手眼冒金星。
回手拳:回手拳即是反背拳。当我方出招落空时,敌若在我身侧或身后贸然近前,我转身再出招十分危险,可借转身之力,以拳背(或前臂、肘尖)猛击对手,不失为妙招。情况紧急时以此招一搏,或可败中取胜,但此招发出前空当极大,正面对敌时使用极易反受其害。
转身摆拳:转身摆拳与回手拳很相似,只不过转身摆拳是在我方出拳落空时,以另一拳借转身之力摆击对手头面部。此招虽有一定威力,但攻击距离较远,且摆臂幅度较大,对方不难化解,故转身摆拳不过是在万分危急时的放手一搏而已。
转身摆拳的另一种方式是下摆击,即握拳反手向身后摆击,像骑马时用马鞭抽击马臀一样。当对手在我身侧或身后抱我腰欲摔时,我出其不意,以此招击其面门,敌必受创。
除这些拳法外,泰拳中还有双拳齐出、跃起扑击等招法,均以实用为宗旨,不求花哨,体现了泰拳凶悍凌厉、讲究效率的风格。
组合拳法
之所以在此单独阐释连拳,是因为世人大多只知泰拳凶猛,不知其灵活多变,在紧张激烈的比赛中,飘忽不定的战术可以有效地抑制对手的水平发挥,从而将战局导向对我方有利的局面。下面介绍几种泰拳中常见的连拳打法。
1-2连击:泰拳中最常见的连击法,一般先出前手直拳开路,后手重拳随即击出,威力巨大。
后拳连击:与1-2连击相似,只是前手先虚晃一拳,后手重拳连续击出,直拳、摆拳、勾拳均可。
连冲拳:左右拳或连或断地以直拳重击对手。练习连冲拳,可由两拳一组增加到十几拳一组,配合各种战术使用,效果更好。
组合拳:以直拳、摆拳、勾拳等各种拳法组合攻击,组合方式因人而异,如左直拳接右直拳接左勾拳、左刺拳接右勾拳接左勾拳、右直拳接右勾拳接左勾拳等。
连环拳:是组合拳法中最难掌握的,许多泰拳高手均以擅长此技而闻名,如先虚晃右拳,突然击出左拳,或佯动左拳,右拳突然重击对手。待对手适应后,左拳虚晃后,再突以左拳重击对手,虚虚实实,变幻莫测。
腿法
泰拳虽名为“泰拳”,实以腿法闻名天下,其腿法较之拳法更加凶悍,因为腿比臂长,力量比手大,所以泰拳手平时极重视腿法训练,日久天长,许多泰拳手双腿坚硬如木棒,灵活似皮鞭。
泰拳腿法的基本战术是,先以前腿蹬踏对方,引诱敌人进攻,看准时机,后腿以弧形猛然扫向对手要害。
泰拳腿法按攻击高度分为高踢、中路踢与低踢。高踢一般攻击对手的耳根、颈部、太阳穴和面部,这些部位一旦被击中,轻者头晕目眩,重者可致死;中路踢主要攻击腰部、背部、两肋及胃部,中腿者常感觉五脏翻滚,甚至当场吐血;低踢攻击敌裆部、腹股沟、小腹、膝盖及小腿,使敌受创或倒地。而蹬踢主要用以扰敌或试探虚实,很少用于重击对手。
扫踢
扫踢在泰语中叫“笛”,一般以后腿蹬地前冲,大腿带动小腿向前弧形抡出,以脚背至小腿胫骨的部位猛然击出。具体扫踢动作可随机应变,但不可用脚趾,因为脚趾比较脆弱,猛烈撞击时,极易骨折。
在近代泰拳史上,有三人以扫踢闻名于世。一是20世纪50年代的“鬼虎”塞猜,他以腿法精准、灵活多变而闻名一时;二是“火脚神仙”仓猜,以出腿力大称雄;第三是20世纪60年代的“旋风腿”亚披勒,腿法又快又猛,一时无双。
轻量级拳手中,20世纪70年代的“学生偶像”匹博莲双腿可连环击出,左右开弓,有“黄金腿”之美誉;20世纪40年代的“东北浪子”素里耶,体重仅110磅,但腿法之神妙,堪称一绝。□
后手直拳与前手刺拳相比,优点在于,当后手直拳发力时,加速的距离较长,所以威力远远大于前手刺拳;缺点是由于后手直拳出拳距离远,容易被对手察觉,从而躲开或发起反击。右直拳是右撇子拳手的有力武器,其威力轻则可使对手因遭到打击而丧失部分战斗力,重则可决定一场比赛的胜负,所以历来被右撇子拳手视为法宝而勤修苦练。
以左前势为例,上身先略向左转,重心前移至左脚,同时右脚蹬地发力,右肩随拧腰而向前倾,右拳向前击出。右直拳主要打击对手的头面部、心窝及腹部。
练习直拳,最重要的是肩膀的运动,泰拳有术语叫做“入膊”,就是指肩膀在直拳打出时向前倾。泰拳中还有个术语叫做“逆击拳”,就是指敌人的左(右)直拳或左(右)刺拳力量用尽时,以右(左)直拳沿其手臂内侧重击对手。出拳时,拳往往与肩同高或比肩更高,拳头有向下砸的力量,以破坏对手另一拳击出,常可收到奇效。
勾拳
勾拳是泰拳拳法中最难掌握,但也是攻击力极强的一种拳法。有些人常将勾拳与摆拳弄混,其实这两种招法虽然都是以弧线发出,但摆拳是近似水平打出,而勾拳是由下向上击出,而且动作幅度极小,只需上身稍拧即可击出。泰拳对于勾拳也非常重视,尤其在双方距离较近时,不可不防。双方距离较远时,不宜使用勾拳,因为一旦击空后,暴露的空当太大。
前手勾拳因为发力范围小,力量不会太大,所以时机和路线尤为重要。以左手在前为例,上身随腰向右拧而向右疾转,带动肩膀发力,左拳自左下向右上以弧线击出,同时身体重心从左脚移至右脚。勾拳的打击目标主要是对手的太阳穴、耳根、两肋、心窝和腰腹部。
练习前手勾拳时,肘部离上身近些好,出拳时,拇指朝向自己,可避免拇指挫伤。熟练后,再练习左右拳轮流打勾拳,动作要自然有力,同时前后左右移动重心,练习平勾拳、斜勾拳等。
后手勾拳攻击距离较远,角度多变,手臂弯曲幅度较前手勾拳稍大,出拳时,重心移向前脚。
上击拳
上击拳是指拳头自下向上猛然以直线发出打击对手,通常用于在中近距离内打击对手的头面部或心窝。此招出拳突然,令人猝不及防,只是由于须贴近对手发出,且出拳时上身微俯,若一击不中,易给对手以反扑的机会,因此属险招,不宜滥用,一般在对手左右两侧防守严密而中线空虚时使用。
以左前势为例,上身略向右前倾,右拳稍下垂,贴近身体,随之迅速向前上方击出,出拳轨迹是近似于直线的弧线。发左上击拳的要领与右上击拳基本相同,只是上身略向左前倾。
在泰拳中,上击拳是反击对手箍颈膝撞的有效招数。当对手用两前臂夹住我颈部下压,并欲以膝盖撞我头胸部时,我一手防护头胸部,另一拳以上击拳猛击敌胸腹部,即可摆脱箍颈,另一拳再猛击其头部或心窝,敌必大败。距对手较远时,以上击拳自下向前上方猛击其下颏,泰拳称之为摘星拳。
摆拳
泰拳中的摆拳与拳击中的摆拳相似,即拳头先稍后引,再从上身一侧腰肋部发出,以横向抛物线击向对手。摆拳动作幅度大,因此力量也很大,但易被对手察觉而阻击或闪开,而且此拳一出,上身难免露出空当,所以泰拳高手轻易不使摆拳。除非偶尔出奇制胜,或对手体力不支,我方以摆拳重击对手,可图速胜。摆拳以拳面或拳背击打对手,出拳时,通过转腰带动肩臂发力,攻击部位一般是太阳穴、耳根、腮部及颈侧部,常被泰拳手形象的称为“撒网”。
其它拳法
泰拳主张随机应变,许多泰拳手在比赛中常有即兴发挥之举,一些非正规招数若运用得当,也可收奇效。但须适度发挥,否则过犹不及。
撑拳:有的泰拳手在比赛中以前手挑逗或撑开对方,乘对手不备,再突然以后手重拳打击对手,与“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有异曲同工之妙。
掩手:掩手是一种用前手按压对手面部,试图干扰其视线、动作、呼吸的手法,也叫“拴鼻拳”。在近战中处于劣势时,可用此手法脱身,如对手箍住我颈,欲以膝撞,我一手防其膝盖,一手猛推其面部或下巴,可破“箍颈膝撞”。
掴拳:掴拳其实是用手掌由外侧向内侧掴击,以掌根击打对手头面部。比赛中,对手若突然欺身,我方用拳已来不及时,可侧身闪开,以掴拳猛击其侧面部,打击力量虽不如出拳沉重,仍可令普通拳手眼冒金星。
回手拳:回手拳即是反背拳。当我方出招落空时,敌若在我身侧或身后贸然近前,我转身再出招十分危险,可借转身之力,以拳背(或前臂、肘尖)猛击对手,不失为妙招。情况紧急时以此招一搏,或可败中取胜,但此招发出前空当极大,正面对敌时使用极易反受其害。
转身摆拳:转身摆拳与回手拳很相似,只不过转身摆拳是在我方出拳落空时,以另一拳借转身之力摆击对手头面部。此招虽有一定威力,但攻击距离较远,且摆臂幅度较大,对方不难化解,故转身摆拳不过是在万分危急时的放手一搏而已。
转身摆拳的另一种方式是下摆击,即握拳反手向身后摆击,像骑马时用马鞭抽击马臀一样。当对手在我身侧或身后抱我腰欲摔时,我出其不意,以此招击其面门,敌必受创。
除这些拳法外,泰拳中还有双拳齐出、跃起扑击等招法,均以实用为宗旨,不求花哨,体现了泰拳凶悍凌厉、讲究效率的风格。
组合拳法
之所以在此单独阐释连拳,是因为世人大多只知泰拳凶猛,不知其灵活多变,在紧张激烈的比赛中,飘忽不定的战术可以有效地抑制对手的水平发挥,从而将战局导向对我方有利的局面。下面介绍几种泰拳中常见的连拳打法。
1-2连击:泰拳中最常见的连击法,一般先出前手直拳开路,后手重拳随即击出,威力巨大。
后拳连击:与1-2连击相似,只是前手先虚晃一拳,后手重拳连续击出,直拳、摆拳、勾拳均可。
连冲拳:左右拳或连或断地以直拳重击对手。练习连冲拳,可由两拳一组增加到十几拳一组,配合各种战术使用,效果更好。
组合拳:以直拳、摆拳、勾拳等各种拳法组合攻击,组合方式因人而异,如左直拳接右直拳接左勾拳、左刺拳接右勾拳接左勾拳、右直拳接右勾拳接左勾拳等。
连环拳:是组合拳法中最难掌握的,许多泰拳高手均以擅长此技而闻名,如先虚晃右拳,突然击出左拳,或佯动左拳,右拳突然重击对手。待对手适应后,左拳虚晃后,再突以左拳重击对手,虚虚实实,变幻莫测。
腿法
泰拳虽名为“泰拳”,实以腿法闻名天下,其腿法较之拳法更加凶悍,因为腿比臂长,力量比手大,所以泰拳手平时极重视腿法训练,日久天长,许多泰拳手双腿坚硬如木棒,灵活似皮鞭。
泰拳腿法的基本战术是,先以前腿蹬踏对方,引诱敌人进攻,看准时机,后腿以弧形猛然扫向对手要害。
泰拳腿法按攻击高度分为高踢、中路踢与低踢。高踢一般攻击对手的耳根、颈部、太阳穴和面部,这些部位一旦被击中,轻者头晕目眩,重者可致死;中路踢主要攻击腰部、背部、两肋及胃部,中腿者常感觉五脏翻滚,甚至当场吐血;低踢攻击敌裆部、腹股沟、小腹、膝盖及小腿,使敌受创或倒地。而蹬踢主要用以扰敌或试探虚实,很少用于重击对手。
扫踢
扫踢在泰语中叫“笛”,一般以后腿蹬地前冲,大腿带动小腿向前弧形抡出,以脚背至小腿胫骨的部位猛然击出。具体扫踢动作可随机应变,但不可用脚趾,因为脚趾比较脆弱,猛烈撞击时,极易骨折。
在近代泰拳史上,有三人以扫踢闻名于世。一是20世纪50年代的“鬼虎”塞猜,他以腿法精准、灵活多变而闻名一时;二是“火脚神仙”仓猜,以出腿力大称雄;第三是20世纪60年代的“旋风腿”亚披勒,腿法又快又猛,一时无双。
轻量级拳手中,20世纪70年代的“学生偶像”匹博莲双腿可连环击出,左右开弓,有“黄金腿”之美誉;20世纪40年代的“东北浪子”素里耶,体重仅110磅,但腿法之神妙,堪称一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