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农业保险条例》(以下简称《条例》)自今年3月1日起实施后,7月1日,国务院办公厅又发布了《关于金融支持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为农业险迎来了又一个春天,尤其对抵御自然灾害和抗风险能力比较薄弱的西部欠发达地区,更是又一难得的机遇。
七年呵护,“凤椒”霜冻保险功不可没
地处我国西部欠发达地区陕西秦岭山区、嘉陵江源头的风县,由于独特的地域气候优势,当地的“大红袍”花椒,以个大、肉厚、色浓被视为花椒中的极品,被冠之以“凤椒”之称,早就闻名遐迩。但4月中下旬“凤椒”出花期的霜冻灾害,却成为影响“凤椒”产业发展的大敌,为了应对霜冻灾害,凤县从2007至2012年起,由政府和财险机构按照“低费率,广覆盖”的原则,采用“政府+椒农+公司”的保险方式,开展花椒低温霜冻灾害成本保险(简称“凤椒霜冻保险”)试点,并逐步推行。具体方法是:以行政村为单位,对椒园面积相对集中,综合管理水平较好的椒园,采取志愿投保,农户每亩交费10元,县政府每亩补贴40元。如遇冻害,赔付标准不大于200%。
调研中,凤县最早进行“凤椒”霜冻保险试点的留凤关镇石山坪村村民梁治新介绍说,试点当年,当地就遭受了严重霜灾,保险公司人员立即赶到灾区核查灾情,落实受灾面积,并将理赔方案在村里公示,很快便把理赔款发放到了受灾农户手中,使农户尝到了参保的甜头。所以,从开始试点到现在,石山坪村的椒农年年争相投保。该镇张坡沟村花椒大户向小忠的妻子说:“2008年,保险试点扩面时,丈夫本来已缴了140亩的保费,之后因我对参保不放心,退了90亩,结果遇上了大霜冻,光保险公司的理赔款就少得了2万多元。从此以后我们家年年参保。”
随着“凤椒”霜冻保险的逐步推行及各项惠农举措的不断推出,凤县花椒产业的蛋糕越做越大,近些年,己发展成为县域特色主导产业,达4000多万株,年产值超亿元,并相继获得国家原产地域保护产品、绿色食品AA级认证和陕西名牌产品等,凤县因此被国家林业局授予“中国花椒之乡”称号。“凤椒”产品已从油脂生产扩展到花椒芽菜、花椒茶、花椒芽酱系列开发等,成为当地农民增收的“钱袋子”。
瓶颈犹存:政府、公司、椒农各有不同
2007年以来,随着国家开始对农业保险实行财政补贴,我国农业保险得到较快发展。数据显示,2012年全国农业保险保费收入240.6亿元,同比增长38.3%,为1.83亿户提供了9006亿元的风险保障,向2818万受灾农户支付赔款148.2亿元。(此组数据摘自黄俊玲:《金融“国十条”力推新险种农业险迎来春天》)但西部欠发达地区相对落后,产品创新缓慢。据了解,作为陕西林业大县的凤县截止目前,仅先后开展了“凤椒”霜冻和能繁母猪2个农业保险险种,森林保险才从去年在凤县推开。而“凤椒”霜冻保险虽历经7年试点,但规模总是徘徊在2万亩以内,其主要制约因素有三:
首先是基层政府资金成“短板”。目前凤县“凤椒”约40多万亩,却往往因资金困扰“凤椒霜冻保险”总是徘徊在2万亩以内的极小范围。如2009年,志愿参保达2万余亩,但由于地方政府难以担负巨额陪付,最终仅有1万亩参保,4月下旬,凤县发生的霜冻几乎使全县花椒绝收,使种植户损失惨重。虽然保险公司年年都兑现了对农户的赔付,但多次理赔都因政府补贴的姗姗来迟而被推迟。
其次是农业成本走高裂肘。以凤县为例,近年来,雇用劳动力的支出由2006年每天20元上涨到现在的每天60至80元。一般成熟期的椒园仅用于锄草、打药、施肥的劳务支出平均每亩达200至300元,采摘花椒也由每公斤1.60元升至3元。农户每亩10元保费的投入已到能够接受的高点。而大多专业大户更因投入大而放弃投保。
三是承保公司存风险。据凤县财险公司和花椒产业局提供的数据,2007年共承保1442.5亩,保费收入72125元,保险公司赔付72125元;2008年共承保7017.7亩,保费350885元,支付椒农赔款851155元:2009年共承保1万亩,保费50万元,支付椒农赔款200460元:2010年共承保7800余亩,保费390000元,支付椒农赔款163万多元:2011年,共承保1万亩,保费50万元,支付椒农赔款85904元:2012年,共承保近2万亩,保费近100万元,支付椒农赔款838808元。仅后3年中,保险公司就亏损了66万余元。“凤椒”霜冻保险虽然存在风险,但保险公司仍争相承保。2013年,这一险种被中华联合财产保险公司争得,全县共承保15791.8亩,保费71万余元。承保第一年,全县“凤椒”便因霜冻灾害绝收,预计赔付额高达400余万元。
殷切期盼,农业保险长足发展
正如《条例》修订评审专家组成员黄英君所说:农业风险的不确定性和复杂性、农业风险的系统性使其具有广泛的伴生性、农业风险的区域性和季节性明显等,这些特殊性导致了农业风险的弱可保性。这就必然导致,农业保险必然与一般意义上的财产保险具有很大的差异性。基于此,《条例》规定,“国家支持发展农业保险事业。农业保险实行政府引导、政策支持、市场运作、自主自愿和协同推进的原则。”(引自《解读农业保险条例——专访农业保险条例(征求意见稿)》修订评审专家黄英君)被称为金融“国十条”的《意见》第八条“进一步发挥保险的保障作用”中明确指出:“扩大农业保险覆盖范围,推广菜篮子工程保险、渔业保险、农产品质量保证保险、农房保险等新型险种。建立完善财政支持的农业保险大灾风险分散机制。大力发展出口信用保险,鼓励为企业开展对外贸易和“走出去”提供投资、运营、劳动用工等方面的一揽子保险服务。深入推进科技保险工作。试点推广小额信贷保证保险,推动发展国内贸易信用保险。拓宽保险覆盖面和保险资金运用范围,进一步发挥保险对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积极作用。”
制约“凤椒”霜冻保险的因素,在各种农业保险中具有广泛性,也反映着欠发达地区一个共同的期盼:政府应在推行农业保险中,出台更多的惠农政策,适当分担基层政府和承保公司的负担:同时,鼓励探索建立农村信贷与农业保险相结合的银企互动机制和发展农村互助合作保险和商业保险业务,建立农业再保险和巨灾风险分散机制及以农业龙头企业或专业合作社为主体的专项基金的多元保障路径等,以有效化解风险,促进农业发展,确保农民增收。调研中,凤县两家县保险支公司负责人表示,保险公司除了承担销售产品赚取利润的企业责任以外,保险的社会属性还要求保险必须站在国家利益的高度,从服务社会的角度出发,充分发挥保障社会稳定、保障经济发展和保障人民生活的职能作用。凤县中华联合财产保险支公司负责人告诉笔者,今年公司承保的“凤椒”霜冻保险实现了“一减三增”,即:保费由原来的每亩50元减少到45元:其中35元财政补贴由过去的县财政一家负担增加到分别由省财政承担20元、市财政承担lO元、县财政承担5元:赔付标准也由过去的绝收每亩200元增加到300元:参保范围由过去的二三个乡镇增加到6个乡镇,占全县乡镇的50%。公司满怀信心地表示,随着《条例》和《意见》的进一步落实,农业保险的路子一定会越走越宽。
七年呵护,“凤椒”霜冻保险功不可没
地处我国西部欠发达地区陕西秦岭山区、嘉陵江源头的风县,由于独特的地域气候优势,当地的“大红袍”花椒,以个大、肉厚、色浓被视为花椒中的极品,被冠之以“凤椒”之称,早就闻名遐迩。但4月中下旬“凤椒”出花期的霜冻灾害,却成为影响“凤椒”产业发展的大敌,为了应对霜冻灾害,凤县从2007至2012年起,由政府和财险机构按照“低费率,广覆盖”的原则,采用“政府+椒农+公司”的保险方式,开展花椒低温霜冻灾害成本保险(简称“凤椒霜冻保险”)试点,并逐步推行。具体方法是:以行政村为单位,对椒园面积相对集中,综合管理水平较好的椒园,采取志愿投保,农户每亩交费10元,县政府每亩补贴40元。如遇冻害,赔付标准不大于200%。
调研中,凤县最早进行“凤椒”霜冻保险试点的留凤关镇石山坪村村民梁治新介绍说,试点当年,当地就遭受了严重霜灾,保险公司人员立即赶到灾区核查灾情,落实受灾面积,并将理赔方案在村里公示,很快便把理赔款发放到了受灾农户手中,使农户尝到了参保的甜头。所以,从开始试点到现在,石山坪村的椒农年年争相投保。该镇张坡沟村花椒大户向小忠的妻子说:“2008年,保险试点扩面时,丈夫本来已缴了140亩的保费,之后因我对参保不放心,退了90亩,结果遇上了大霜冻,光保险公司的理赔款就少得了2万多元。从此以后我们家年年参保。”
随着“凤椒”霜冻保险的逐步推行及各项惠农举措的不断推出,凤县花椒产业的蛋糕越做越大,近些年,己发展成为县域特色主导产业,达4000多万株,年产值超亿元,并相继获得国家原产地域保护产品、绿色食品AA级认证和陕西名牌产品等,凤县因此被国家林业局授予“中国花椒之乡”称号。“凤椒”产品已从油脂生产扩展到花椒芽菜、花椒茶、花椒芽酱系列开发等,成为当地农民增收的“钱袋子”。
瓶颈犹存:政府、公司、椒农各有不同
2007年以来,随着国家开始对农业保险实行财政补贴,我国农业保险得到较快发展。数据显示,2012年全国农业保险保费收入240.6亿元,同比增长38.3%,为1.83亿户提供了9006亿元的风险保障,向2818万受灾农户支付赔款148.2亿元。(此组数据摘自黄俊玲:《金融“国十条”力推新险种农业险迎来春天》)但西部欠发达地区相对落后,产品创新缓慢。据了解,作为陕西林业大县的凤县截止目前,仅先后开展了“凤椒”霜冻和能繁母猪2个农业保险险种,森林保险才从去年在凤县推开。而“凤椒”霜冻保险虽历经7年试点,但规模总是徘徊在2万亩以内,其主要制约因素有三:
首先是基层政府资金成“短板”。目前凤县“凤椒”约40多万亩,却往往因资金困扰“凤椒霜冻保险”总是徘徊在2万亩以内的极小范围。如2009年,志愿参保达2万余亩,但由于地方政府难以担负巨额陪付,最终仅有1万亩参保,4月下旬,凤县发生的霜冻几乎使全县花椒绝收,使种植户损失惨重。虽然保险公司年年都兑现了对农户的赔付,但多次理赔都因政府补贴的姗姗来迟而被推迟。
其次是农业成本走高裂肘。以凤县为例,近年来,雇用劳动力的支出由2006年每天20元上涨到现在的每天60至80元。一般成熟期的椒园仅用于锄草、打药、施肥的劳务支出平均每亩达200至300元,采摘花椒也由每公斤1.60元升至3元。农户每亩10元保费的投入已到能够接受的高点。而大多专业大户更因投入大而放弃投保。
三是承保公司存风险。据凤县财险公司和花椒产业局提供的数据,2007年共承保1442.5亩,保费收入72125元,保险公司赔付72125元;2008年共承保7017.7亩,保费350885元,支付椒农赔款851155元:2009年共承保1万亩,保费50万元,支付椒农赔款200460元:2010年共承保7800余亩,保费390000元,支付椒农赔款163万多元:2011年,共承保1万亩,保费50万元,支付椒农赔款85904元:2012年,共承保近2万亩,保费近100万元,支付椒农赔款838808元。仅后3年中,保险公司就亏损了66万余元。“凤椒”霜冻保险虽然存在风险,但保险公司仍争相承保。2013年,这一险种被中华联合财产保险公司争得,全县共承保15791.8亩,保费71万余元。承保第一年,全县“凤椒”便因霜冻灾害绝收,预计赔付额高达400余万元。
殷切期盼,农业保险长足发展
正如《条例》修订评审专家组成员黄英君所说:农业风险的不确定性和复杂性、农业风险的系统性使其具有广泛的伴生性、农业风险的区域性和季节性明显等,这些特殊性导致了农业风险的弱可保性。这就必然导致,农业保险必然与一般意义上的财产保险具有很大的差异性。基于此,《条例》规定,“国家支持发展农业保险事业。农业保险实行政府引导、政策支持、市场运作、自主自愿和协同推进的原则。”(引自《解读农业保险条例——专访农业保险条例(征求意见稿)》修订评审专家黄英君)被称为金融“国十条”的《意见》第八条“进一步发挥保险的保障作用”中明确指出:“扩大农业保险覆盖范围,推广菜篮子工程保险、渔业保险、农产品质量保证保险、农房保险等新型险种。建立完善财政支持的农业保险大灾风险分散机制。大力发展出口信用保险,鼓励为企业开展对外贸易和“走出去”提供投资、运营、劳动用工等方面的一揽子保险服务。深入推进科技保险工作。试点推广小额信贷保证保险,推动发展国内贸易信用保险。拓宽保险覆盖面和保险资金运用范围,进一步发挥保险对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积极作用。”
制约“凤椒”霜冻保险的因素,在各种农业保险中具有广泛性,也反映着欠发达地区一个共同的期盼:政府应在推行农业保险中,出台更多的惠农政策,适当分担基层政府和承保公司的负担:同时,鼓励探索建立农村信贷与农业保险相结合的银企互动机制和发展农村互助合作保险和商业保险业务,建立农业再保险和巨灾风险分散机制及以农业龙头企业或专业合作社为主体的专项基金的多元保障路径等,以有效化解风险,促进农业发展,确保农民增收。调研中,凤县两家县保险支公司负责人表示,保险公司除了承担销售产品赚取利润的企业责任以外,保险的社会属性还要求保险必须站在国家利益的高度,从服务社会的角度出发,充分发挥保障社会稳定、保障经济发展和保障人民生活的职能作用。凤县中华联合财产保险支公司负责人告诉笔者,今年公司承保的“凤椒”霜冻保险实现了“一减三增”,即:保费由原来的每亩50元减少到45元:其中35元财政补贴由过去的县财政一家负担增加到分别由省财政承担20元、市财政承担lO元、县财政承担5元:赔付标准也由过去的绝收每亩200元增加到300元:参保范围由过去的二三个乡镇增加到6个乡镇,占全县乡镇的50%。公司满怀信心地表示,随着《条例》和《意见》的进一步落实,农业保险的路子一定会越走越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