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习故事”是一个能让教师、家长和儿童听得懂的故事,为儿童建构积极的自我认知提供支持并创造机会,从中会产生一系列的探究活动,而这样的有主题的系列探究活动其实就是微课程。
一、学习故事的内涵
学习故事是什么?有人认为就是“将观察幼儿的过程写成一个故事”“就是教育随笔的别称”“就是把区角、游戏观察记录写详细一点就行了”……《发现儿童的力量》指出“学习故事”是一种用叙事的形式对儿童学习和发展进行评价的方式,是在真实情境中完成的结构性观察和记录,能提供一种反映儿童发展的持续性画面,用来记录和交流儿童学习的复杂性。
通过对“学习故事”的探索、研讨、实践后,我们发现“学习故事”是一个能让教师、家长和儿童听得懂的故事,为儿童建构积极的自我认知提供支持,创造机会,是一种具有“回顾意义”的教育指导工具。它与一般意义上的观察记录有相似之处,但也具有自己的典型特征:是形成性的评价,关注的是幼儿学习的过程,记录的是儿童“能做的”“感兴趣”的事情,而不是“不能做的”“欠缺”的地方。
二、学习故事带来的改变
在实践初期,老师最大的疑问就是:“哪来那么多故事?”“什么样的故事是好故事?”其实,在幼儿成长的过程中,所有关乎成长的时刻都是值得记录的好故事。教师需要用发现的眼睛捕捉幼儿的成长动态,可以从儿童的生活、儿童的游戏、儿童感兴趣的材料(幼儿与材料的互动)中获取那些契机。
案例:小班活动《西餐“Party”》
什么是西餐?孩子的反应是“吃汉堡、薯条”“吃牛排”“不能用筷子,用刀子”等等,从谈话中看到了孩子对西餐很感兴趣,都有一些生活经验。在游戏活动时,孩子们纷纷做起了比萨、汉堡、薯条等等美味的食物,用涂涂画画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想法,还能用形状、颜色相同或相似来以物代物。
做得真好,看着就想吃!孩子们利用自己的手工布置了一场西餐盛宴,过过瘾,“小厨师也来了”。孩子们自发组织的活动,来源于对生活中看到的、体会到的西餐的理解,他们的细心观察,为表演积累了素材。
家长们看到了孩子们的兴趣和需要,想为孩子们办一个真正的西餐宴,开始各种讨论:哪种西餐方便携带,需要准备什么材料,安全卫生怎么保证等等。随后真正的“party”正式开始。孩子们吃得开心,家长们看着满足。家长们从平时老师的反馈中看到了幼儿在游戏中的成长,更愿意参与到陪伴孩子的行列中来,学校与家庭的教育更紧密;而孩子们在得到成人认可后会更愿意去尝试体验。
这个有趣的“学习故事”还不成熟,但让老师眼中那个有想法、敢行动、会分享的学习者形象渐渐清晰起来,发现了自发自主游戏的价值,我们开始有激情地发现、捕捉、记录幼儿的学习故事。通过不断的实践探索和园本教研,让我们在很多方面发生了变化。
在幼儿方面,发现孩子更喜欢捣鼓了,对身边的事物各种摸索,有问题也能想着自己去解决;在家长方面,开始追忆自己快乐的童年,感慨陪伴孩子时候的快乐,亲子活动更积极了;在教师方面,管住嘴巴和手后发现更多的惊喜,写观察记录的时候觉得有话可说了。
三、学习故事回到微课程
当一个儿童的“学习故事”被记录和传播后,会引起更多人的关注,从而产生一系列的探究活动,这样的有主题的系列探究活动其实就是微课程。
案例:大班微课程《腌菜》
户外时间,孩子们聚在菜田里讨论着“这个是什么菜”“绿油油的真好看,怎么吃”……孩子们仔细观察着大自然中的事物,通过回忆生活经验,大胆与同伴交流、讨论。如何抓住这个兴趣点与幼儿进行有效的互动,促进幼儿的主动学习呢?老师及时进行了谈话活动。
“炒着吃”“做饼吃”“蔬菜沙拉”……孩子们各自拿着计划交谈着,最后选了比较感兴趣的“腌菜”准备尝试下。“腌菜”该怎么做呢?孩子们又开始了讨论,还将想到的拿回去跟成人求证。四面八方搜集来的资料汇集一处,家长那颗久违的童心也被调动了起来,纷纷要求参加。一场由大人和孩子自发组织的腌菜活动就开始了。这里我们发现自主权还给孩子后更多的孩子愿意去表达了,且儿童的学习都是跟其生活经验有关,接触得多,经验自然就丰富。
拔菜、晒菜、洗菜、收菜、腌菜,大家分工合作,一个比一个积极,一个比一个仔细,菜拿不了怎么办?菜要晒成几天?腌菜需要什么调料啊?……这些问题都在亲子互动当中迎刃而解,亲子关系更紧密了。小朋友们虽然是第一次体验,但是全程专注、不怕困难、会想办法、懂得团结合作。
就这样结束了吗?不,接下来还有很多很多的问题等待着继续去探索解决,腌菜的容器有点奇怪?为什么空气跑进去会不好吃?腌菜什么时候可以吃?要怎么吃?……根据孩子们的一系列问题及活动,老师们梳理出《腌菜》的微课程网络图。
借由这个故事学习,我们可以看到微课程的特点:
(一)从儿童当下的兴趣、需要出发。
(二)学习都是由小及大,由一个点到多个方面,是连续的过程。
(三)注重幼儿的经历,在不断地与材料、环境、教师、家长的互动中推动着幼儿学习的发展。
(四)关注学习品质(专注力、习惯、主动、创造、坚持等)的培养。
在这个过程中,孩子在学习过程中生发出来的东西:画的、收集的、讨论的东西,就是让孩子的学习看得见的东西。学习故事就像一条纽带,把我们同每一名幼儿紧密联系在一起,用专业的、多重的视角去观察幼儿,走进“学习”,探求幼儿主动学习的真谛;走进“幼儿”,在实践中亲历幼儿的学习与发展,伴随着孩子们好奇、探究、学习、发现、归纳、分享、表达的脚步,建立起属于孩子们的微课程,让孩子的成长看得見!
【作者单位:常州市钟楼区永红街道中心幼儿园
一、学习故事的内涵
学习故事是什么?有人认为就是“将观察幼儿的过程写成一个故事”“就是教育随笔的别称”“就是把区角、游戏观察记录写详细一点就行了”……《发现儿童的力量》指出“学习故事”是一种用叙事的形式对儿童学习和发展进行评价的方式,是在真实情境中完成的结构性观察和记录,能提供一种反映儿童发展的持续性画面,用来记录和交流儿童学习的复杂性。
通过对“学习故事”的探索、研讨、实践后,我们发现“学习故事”是一个能让教师、家长和儿童听得懂的故事,为儿童建构积极的自我认知提供支持,创造机会,是一种具有“回顾意义”的教育指导工具。它与一般意义上的观察记录有相似之处,但也具有自己的典型特征:是形成性的评价,关注的是幼儿学习的过程,记录的是儿童“能做的”“感兴趣”的事情,而不是“不能做的”“欠缺”的地方。
二、学习故事带来的改变
在实践初期,老师最大的疑问就是:“哪来那么多故事?”“什么样的故事是好故事?”其实,在幼儿成长的过程中,所有关乎成长的时刻都是值得记录的好故事。教师需要用发现的眼睛捕捉幼儿的成长动态,可以从儿童的生活、儿童的游戏、儿童感兴趣的材料(幼儿与材料的互动)中获取那些契机。
案例:小班活动《西餐“Party”》
什么是西餐?孩子的反应是“吃汉堡、薯条”“吃牛排”“不能用筷子,用刀子”等等,从谈话中看到了孩子对西餐很感兴趣,都有一些生活经验。在游戏活动时,孩子们纷纷做起了比萨、汉堡、薯条等等美味的食物,用涂涂画画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想法,还能用形状、颜色相同或相似来以物代物。
做得真好,看着就想吃!孩子们利用自己的手工布置了一场西餐盛宴,过过瘾,“小厨师也来了”。孩子们自发组织的活动,来源于对生活中看到的、体会到的西餐的理解,他们的细心观察,为表演积累了素材。
家长们看到了孩子们的兴趣和需要,想为孩子们办一个真正的西餐宴,开始各种讨论:哪种西餐方便携带,需要准备什么材料,安全卫生怎么保证等等。随后真正的“party”正式开始。孩子们吃得开心,家长们看着满足。家长们从平时老师的反馈中看到了幼儿在游戏中的成长,更愿意参与到陪伴孩子的行列中来,学校与家庭的教育更紧密;而孩子们在得到成人认可后会更愿意去尝试体验。
这个有趣的“学习故事”还不成熟,但让老师眼中那个有想法、敢行动、会分享的学习者形象渐渐清晰起来,发现了自发自主游戏的价值,我们开始有激情地发现、捕捉、记录幼儿的学习故事。通过不断的实践探索和园本教研,让我们在很多方面发生了变化。
在幼儿方面,发现孩子更喜欢捣鼓了,对身边的事物各种摸索,有问题也能想着自己去解决;在家长方面,开始追忆自己快乐的童年,感慨陪伴孩子时候的快乐,亲子活动更积极了;在教师方面,管住嘴巴和手后发现更多的惊喜,写观察记录的时候觉得有话可说了。
三、学习故事回到微课程
当一个儿童的“学习故事”被记录和传播后,会引起更多人的关注,从而产生一系列的探究活动,这样的有主题的系列探究活动其实就是微课程。
案例:大班微课程《腌菜》
户外时间,孩子们聚在菜田里讨论着“这个是什么菜”“绿油油的真好看,怎么吃”……孩子们仔细观察着大自然中的事物,通过回忆生活经验,大胆与同伴交流、讨论。如何抓住这个兴趣点与幼儿进行有效的互动,促进幼儿的主动学习呢?老师及时进行了谈话活动。
“炒着吃”“做饼吃”“蔬菜沙拉”……孩子们各自拿着计划交谈着,最后选了比较感兴趣的“腌菜”准备尝试下。“腌菜”该怎么做呢?孩子们又开始了讨论,还将想到的拿回去跟成人求证。四面八方搜集来的资料汇集一处,家长那颗久违的童心也被调动了起来,纷纷要求参加。一场由大人和孩子自发组织的腌菜活动就开始了。这里我们发现自主权还给孩子后更多的孩子愿意去表达了,且儿童的学习都是跟其生活经验有关,接触得多,经验自然就丰富。
拔菜、晒菜、洗菜、收菜、腌菜,大家分工合作,一个比一个积极,一个比一个仔细,菜拿不了怎么办?菜要晒成几天?腌菜需要什么调料啊?……这些问题都在亲子互动当中迎刃而解,亲子关系更紧密了。小朋友们虽然是第一次体验,但是全程专注、不怕困难、会想办法、懂得团结合作。
就这样结束了吗?不,接下来还有很多很多的问题等待着继续去探索解决,腌菜的容器有点奇怪?为什么空气跑进去会不好吃?腌菜什么时候可以吃?要怎么吃?……根据孩子们的一系列问题及活动,老师们梳理出《腌菜》的微课程网络图。
借由这个故事学习,我们可以看到微课程的特点:
(一)从儿童当下的兴趣、需要出发。
(二)学习都是由小及大,由一个点到多个方面,是连续的过程。
(三)注重幼儿的经历,在不断地与材料、环境、教师、家长的互动中推动着幼儿学习的发展。
(四)关注学习品质(专注力、习惯、主动、创造、坚持等)的培养。
在这个过程中,孩子在学习过程中生发出来的东西:画的、收集的、讨论的东西,就是让孩子的学习看得见的东西。学习故事就像一条纽带,把我们同每一名幼儿紧密联系在一起,用专业的、多重的视角去观察幼儿,走进“学习”,探求幼儿主动学习的真谛;走进“幼儿”,在实践中亲历幼儿的学习与发展,伴随着孩子们好奇、探究、学习、发现、归纳、分享、表达的脚步,建立起属于孩子们的微课程,让孩子的成长看得見!
【作者单位:常州市钟楼区永红街道中心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