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儿童的品德生活受到周围的环境的影响,品德的形成是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是由外部要求到内部要求的过程,是以一定的道德认识为基础,在反复训练中,使道德认识在不断内化中逐步发展形成的。而《弟子规》正是小学生在心灵依然纯净时,童蒙养正的教育,科学地遵循由近及远、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的认识规律,使学生信服地接受教育;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自己教育自己。通过平时的学习,树立榜样,发挥品德课的作用促进学生的品德生活。
关键词:《弟子规》 品德
中图分类号:G6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1875(2009)13-164-01
一、中国申请设立“孔子奖”
在纪念孔子诞辰2555周年之际,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委员会官员在山东曲阜宣布:中国已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递交申请设立“孔子奖”。早在上世纪80年代,世界各国的一些诺贝尔奖得主在法国巴黎集会,就发表共同宣言:“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来,必须回到2500年前中国的孔子那里寻找智慧。”
在今天到处充满竞争,充满利益的社会情况下,几乎使我们的教育都明显充满了功利化。现代人认识的教育的基本目的,只是为了“谋生”,读书受教育就是为了将来的前途,有好的职业,有高的待遇,或是能够赚到很多的钱,过很好的“生活”。甚至有人拼命逼迫孩子读书,完全不考虑“性向”个性的所好和兴趣,也不了解孩子的脑力和健康,一味逼迫孩子读书,因此,妨害了孩子的一生。南怀瑾教授曾说:其实一个人为什么要读书,——“读书明理”,就是教育后代怎样懂得“人伦”的基本道理,然后扩充到怎么“生活”怎样好好的生存。而《弟子规》就是做人的基本学问,也是儿童在涉世未深,心性依然纯净时,“童蒙养正”的教育。养正,就是指培养其端正的心性及行为。因此,如何把《弟子规》引入学生的品德生活,是值得深刻研究的问题。
二、《弟子规》其书
《弟子规》是清代学者李毓秀撰辑的著名儿童启蒙读物。它以学规、学则的形式对蒙童进行学习和品德修养方面的指导,曾被誉为“便于诵读讲解而皆切于实用的”“开蒙养正之最上乘”的儿童读物,对后世产生了普遍而深远的影响。特别是其中的养成教育思想对今天的教育仍有借鉴意义。
因此,对于《弟子规》中的童蒙养成教育思想应予以足够的重视,深入研究。把它引入到儿童平时的品德生活当中,使之为今天的儿童教育实践服务。
三、在儿童中开展学习的《弟子规》活动
《弟子规》就是做人的根本原则,是中华经典文化的根基。把它介绍给每个学生,让每个人都来接触、熟悉、了解,是非常必要的事情。把《弟子规》作为学生日常诵读的资料和品德规范的摹本,是学生平时学习生活的一个主题。因此可配发书本,利用黑板报宣传,校园网播放多媒体视频,学校要求能够背诵并且理解《弟子规》的班主任:1、利用早自习的时间和班会课带读或学生自己带读。2、规定家庭作业每天能用十分钟读《弟子规》给父母听或和父母一起读。3、每节上课前三分钟请班长或班干部自动带领小朋友自读。4、利用可利用的零碎时间自由控制。
《弟子规》的学习要求熟读,不要求记忆,更不必做到逐字逐句的解释。只要求熟读成诵,而解释则会影响学生的兴趣而产生厌烦感。
四、《弟子规》与学生的品德生活
读书为了明理,在每天诵读《弟子规》的同时,老师结合《弟子规》中的语句向每个学生讲明那些方面做得好的,做得好的可以得到同学和老师的肯定和赞扬。还有学生说:“而每次父母都会说真不懂事,真是越长越没出息了!”每逢这时我们只有顶嘴,结果一家人闹得很不愉快,甚至一连几天都不理爸爸妈妈。
学生通过诵读,说行,进一步让他们明白“孝”的基本道理,越来越懂事。
五、应率先树立老师的榜样作用
一个人的情感,在一定条件下可以感染别人,使对方产生相同或与之有联系的情感,这就是情感的感染性。
教师针对小学生思想敏捷,接受新事物快,模仿性强,可塑性大的心理特征,一方面要用自己对学生高度热情去感染学生,使他“亲其师,信其道”;另一方面又用自己具有丰富的道德情感形象对学生起示范作用,所以在学习应用《弟子规》的同时,要求每一个教师用其中的规范在平时的生活中要求自己,注意自己仪表和行为。
《弟子规》的每句话是拿来做得,不是拿来背的。告诉我们要时刻做好,为周围的人做榜样。
今年三月份,我带学生到雨花台春游。中途休息的时候,许多人开始吃东西、喝饮料,因为果皮箱离我们很远,有的人干脆就把垃圾随手一扔。我想,这只是件小事,只要是学过《弟子规》的同学一定都能做到。同时我也看到:所有的人都有善良的心,只是平时还没有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其实做老师并不难,只要按照《弟子规》去做,做出了榜样,你就是周围人的老师。
探讨《弟子规》促进学生品德生活规范,把学生的品德生活放在首位,采取多种措施,不断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有效开展学生品德生活教育。把《弟子规》的每句话融入到学生的德育生活当中,通过学习《弟子规》,用传统文化,传统礼仪来规范学生的言行,让学生从小了解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蕴,从而学会基本文明礼仪,进一步加强了对学生的品德生活的教育引导。 “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童蒙养正”的教育是奠定孩子一生为人处世,幸福成功的基础。
关键词:《弟子规》 品德
中图分类号:G6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1875(2009)13-164-01
一、中国申请设立“孔子奖”
在纪念孔子诞辰2555周年之际,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委员会官员在山东曲阜宣布:中国已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递交申请设立“孔子奖”。早在上世纪80年代,世界各国的一些诺贝尔奖得主在法国巴黎集会,就发表共同宣言:“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来,必须回到2500年前中国的孔子那里寻找智慧。”
在今天到处充满竞争,充满利益的社会情况下,几乎使我们的教育都明显充满了功利化。现代人认识的教育的基本目的,只是为了“谋生”,读书受教育就是为了将来的前途,有好的职业,有高的待遇,或是能够赚到很多的钱,过很好的“生活”。甚至有人拼命逼迫孩子读书,完全不考虑“性向”个性的所好和兴趣,也不了解孩子的脑力和健康,一味逼迫孩子读书,因此,妨害了孩子的一生。南怀瑾教授曾说:其实一个人为什么要读书,——“读书明理”,就是教育后代怎样懂得“人伦”的基本道理,然后扩充到怎么“生活”怎样好好的生存。而《弟子规》就是做人的基本学问,也是儿童在涉世未深,心性依然纯净时,“童蒙养正”的教育。养正,就是指培养其端正的心性及行为。因此,如何把《弟子规》引入学生的品德生活,是值得深刻研究的问题。
二、《弟子规》其书
《弟子规》是清代学者李毓秀撰辑的著名儿童启蒙读物。它以学规、学则的形式对蒙童进行学习和品德修养方面的指导,曾被誉为“便于诵读讲解而皆切于实用的”“开蒙养正之最上乘”的儿童读物,对后世产生了普遍而深远的影响。特别是其中的养成教育思想对今天的教育仍有借鉴意义。
因此,对于《弟子规》中的童蒙养成教育思想应予以足够的重视,深入研究。把它引入到儿童平时的品德生活当中,使之为今天的儿童教育实践服务。
三、在儿童中开展学习的《弟子规》活动
《弟子规》就是做人的根本原则,是中华经典文化的根基。把它介绍给每个学生,让每个人都来接触、熟悉、了解,是非常必要的事情。把《弟子规》作为学生日常诵读的资料和品德规范的摹本,是学生平时学习生活的一个主题。因此可配发书本,利用黑板报宣传,校园网播放多媒体视频,学校要求能够背诵并且理解《弟子规》的班主任:1、利用早自习的时间和班会课带读或学生自己带读。2、规定家庭作业每天能用十分钟读《弟子规》给父母听或和父母一起读。3、每节上课前三分钟请班长或班干部自动带领小朋友自读。4、利用可利用的零碎时间自由控制。
《弟子规》的学习要求熟读,不要求记忆,更不必做到逐字逐句的解释。只要求熟读成诵,而解释则会影响学生的兴趣而产生厌烦感。
四、《弟子规》与学生的品德生活
读书为了明理,在每天诵读《弟子规》的同时,老师结合《弟子规》中的语句向每个学生讲明那些方面做得好的,做得好的可以得到同学和老师的肯定和赞扬。还有学生说:“而每次父母都会说真不懂事,真是越长越没出息了!”每逢这时我们只有顶嘴,结果一家人闹得很不愉快,甚至一连几天都不理爸爸妈妈。
学生通过诵读,说行,进一步让他们明白“孝”的基本道理,越来越懂事。
五、应率先树立老师的榜样作用
一个人的情感,在一定条件下可以感染别人,使对方产生相同或与之有联系的情感,这就是情感的感染性。
教师针对小学生思想敏捷,接受新事物快,模仿性强,可塑性大的心理特征,一方面要用自己对学生高度热情去感染学生,使他“亲其师,信其道”;另一方面又用自己具有丰富的道德情感形象对学生起示范作用,所以在学习应用《弟子规》的同时,要求每一个教师用其中的规范在平时的生活中要求自己,注意自己仪表和行为。
《弟子规》的每句话是拿来做得,不是拿来背的。告诉我们要时刻做好,为周围的人做榜样。
今年三月份,我带学生到雨花台春游。中途休息的时候,许多人开始吃东西、喝饮料,因为果皮箱离我们很远,有的人干脆就把垃圾随手一扔。我想,这只是件小事,只要是学过《弟子规》的同学一定都能做到。同时我也看到:所有的人都有善良的心,只是平时还没有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其实做老师并不难,只要按照《弟子规》去做,做出了榜样,你就是周围人的老师。
探讨《弟子规》促进学生品德生活规范,把学生的品德生活放在首位,采取多种措施,不断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有效开展学生品德生活教育。把《弟子规》的每句话融入到学生的德育生活当中,通过学习《弟子规》,用传统文化,传统礼仪来规范学生的言行,让学生从小了解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蕴,从而学会基本文明礼仪,进一步加强了对学生的品德生活的教育引导。 “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童蒙养正”的教育是奠定孩子一生为人处世,幸福成功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