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在金融危机的影响并未消除的情况下,随着通货膨胀的压力逐日加大,要想增加我国中央银行的独立性,就必须从币值稳定、治理通货膨胀的角度出发。这样才能保证国民经济的良好运行及健康发展。本文从中央银行的独立性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研究,并针对如何增强独立性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 独立性 中央银行 金融环境 货币需求
一、引言
目前金融危机的影响仍未消除,仍然存在内需不足的矛盾,而且经济的增长力也不够。在未来一两年内,中国仍旧面临着较严重的通胀压力。通货膨胀形成的原因是货币供需之前存在缺口,而我国目前货币的投放最具有调节性的渠道有两种:一是银行贷款,这是货币投放中最主要的一种办法;二是各个银行在购买国债后通过财政开支来投放货币给社会。国债对于货币的供需量有着不可小觑的影响,从而对于通货膨胀率产生了影响。现在中央银行的基本任务就是治理通货膨胀,并注重币值的稳定发展,而国债发行的重要因素与财政的政策指导有关。当下我们应该做的是认清经济形势,找出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的方法,在根本上协调好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正确的认识到我国中央银行的独立性问题。
在各个国家中,中央银行是在信用关系和货币关系广泛存在于社会中,商业银行普遍建立的条件下建成的。它的产生是为了解决商业银行无法解决的问题,例如发行货币,进行票据清算和交换,金融监督,支付能力的保证,政府融资的问题。其中中央银行具有“银行的银行”“政府的银行”“发行的银行”三个特性。而中央银行具有独立性,是指中央银行在国民经济中可以宏观的调控货币政策、进行金融监管。其中的内容主要由两部分组成,一是中央银行自主权的立法界定;二是中央银行在使用自主权时被其他的法律主体所限制的程度,所以还要处理好中央银行与其他法律主体间的关系。中央银行的独立性问题实质上就是怎样处理政府和中央银行之间的关系,它的独立性问题可以说是经历了各种情况,从中央银行高度独立到中央银行不独立,再到中央银行相对独立。
从中央银行的产生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的时间里,中央银行是一个高度独立的阶段。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争期间,由于政府需要筹集经费,战后需要经济恢复,政府加大了对于中央银行的控制,因此扩大了货币的发行量,以此来刺激经济增长。这段时间中央银行是基本不独立的,只是作为政府的一个职能部门、调控手段而已。这就使许多国家出现了通货膨胀,产生了经济危机。在上个世纪就有哈佛大学的学者证明过这件事,对于中央银行的独立性程度和经济发展的联系进行研究,做出了哈佛报告。报告指出,中央银行的独立性程度和经济良性发展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只要保持中央银行的高度独立性,才能使低通货膨胀的情况下,有适度的经济增长和较低的失业率。
針对如何衡量中央银行独立性也有不同的方法。之前北京举行国际中央银行的研讨会时就指出:“中央银行的独立性具体体现在独享货币的发行权,发行货币不受财政透支的干扰,是根据经济客观需求而定;重大的决策不是由某部门或者某个个人决定,而是中央银行的理事会决定的;拥有资金的来源及支配权而不是依赖于财政拨款。”
在1994年时,美联储的银行行长就提出过标准:一是中央银行在制定政策时相对于政府享有的自由程度;二是在任命或撤销中央银行的领导人时应履行的程序;三是中央银行在筹措资金时是否依赖于政策的拨款。
总的来说,中央银行的独立性有四个衡量标准:其一是职能的独立性标准,中央银行能否独立的制定货币政策,能否独立的实施货币政策,如何解决好货币政策和政府其他宏观经济政策间的冲突和矛盾,能否抵制其他不合理的融资要求,能否独立的进行金融监管。其二是组织的独立性标准,中央银行是否隶属于政府或者隶属于政府的相关部门,和其内外组织的关联程度如何,或者和政府及政府有关部门的关联程度都是判断其独立性的标准。其三是人事方面的独立性标准,中央银行的主要领导人任期时长、任命、组成情况以及罢免是否是由政府来批准和决定的,有没有政府人员兼职和渗透的情况。最后是经济独立性标准,中央银行的资金来源是否依赖于财政拨款,有没有可供支配的经济来源。
二、我国目前中央银行独立性现状及其存在问题
(一)中央银行的独立性表现
我国中央银行在法律和组织上都存在一定的独立性,并且在改革开放不断增强的情况下,独立性也在不断增强。1983年时,国务院授予央行履行职责时的权利和相对独立性。1995年时法律上肯定了央行的权限、地位和职责,明确指出央行独立于财政和政府,并且规定不许财政透支。1998年国务院对央行的管理体系进行改革,撤销了省级分行,从措施上肯定了我国央行的独立性。2003年时,全国人大会议通过了成立了银监会的提议。银监会分担了央行原本承担的金融监管的责任,使得央行不用再分心去考虑银行的安全问题以及自身的监管责任,可以一心一意的履行货币职责,并且可以根据市场经济需要来制定货币政策,决定货币供应量,对于央行的独立性进步增强。
(二)中央银行独立性不足的表现及存在问题
1、经济独立性不足
根据规定,央行的财务和资金要求独立分开,不对政府部门、财政部门进行融资,也不受地方政府的干预,但是没有规定该履行行为的法律责任,因此不能完全切断央行和各个政府部门间的资金关系,因此其独立性也常常受到地方政府、财政甚至商业银行的干涉和影响,所以急切的需要增强央行独立性。
2、人事的独立性不够
金融机关、政府部门在央行的政策机构中人事参与过多,使得央行产生了行政的依赖性。货币政策委员会一共有11名成员,主要由银行行长、证监会主席、一名经贸委副主任、两名副行长、国有独资商业银行两名行长、外汇管理局局长、一名金融、一名计委副主任构成的。其中除了一名金融专家之外,其余的十名在某种程度上都算是政府官员,二千货币政策委员会在制定货币政策时采取了一人一票的形式,只要有三分之二以上的代表通过就可以通过决议。人事的问题使得中央银行在很多方面都带有强烈主观色彩,体现了很强的政府性。 3、组织的独立性不足
央行的法律地位很低,在组织是属于国务院,《中国人民银行法》中规定:要求赋予中国人民银行独立的制定货币政策并执行货币政策的自主性。在其他规定中也提到过:中国人民银行在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时,对金融业要想实施监管,要在國务院的领导之下;人民银行只在一般货币政策的事项上享有决定权,对于利率及汇率、货币供应量等重大事项上只有执行权,却没有最终的决策权力。
三、如何增强我国中央银行的独立性
在我国,长远的总体经济目标和短期的经济发展目标是不存在分歧的。然而这两者任务却是各有侧重的,这样就使得政府和中央银行在进行宏观经济目标的选择时不一定要在任何时期、任何情况都保持一致。由于政府还有自己的职责并受到政治因素的影响,政府在做出决定时的出发点往往是促进经济增长,而这样很可能引发经济过热和通货膨胀的现象。然而央行的主要目标是遵循货币运行的基本定律来保持本国的货币稳定。而这正是通过央行的币值稳定的功能来实现的,还能在一定程度上制约政府的经济决策行为,起到经济稳定的作用。而这些目标的实现,都是以中央银行相比于政府有较强的独立性而为前提的。
有学者在调查报告中提出,中央银行的独立程度和经济是否能良性发展是有联系的。而我国在经历几十年的经济发展之后,中央银行的独立性必然要顺应发展潮流,逐渐地增强自身独立性,发挥出促进经济发展、稳定币值的作用。
(一)增强央行在经济上的独立性。经济上的独立性最主要的问题就是如何处理央行和财政的资金关系,这就是央行独立性的本质。所以在工作流程中人民银行一定要认真负责,坚决不向财政透支或者无条件借款。
(二)加强政府的财政能力。我国的经济调控手段是靠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互相配合来实现的。如果政府的财政能力变强,则有助于中央银行根据现实的经济状况来制定并实施货币政策。
(三)加强央行在制定政策时的独立性。中央银行在制定货币政策时,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决策权独立性是指能自由地运用货币政策工具并制定货币政策目标。
(四)加强央行业务独立性。为了确保独立执行货币政策的效果,并且确立监管金融业的公正性,应当严格界定业务活动的范围。中央银行在进行买买国债、公开市场业务等活动时,应当独立的进行操作,不应当受任何人或者任何部门干扰。
只有独立的中央银行才能制止不合理的融资要求,并且能使用稳定的货币政策进行防范。从这一点来看,当下的目标应该是追求中央银行的完全独立性,这才是避免通货膨胀和币值不稳的必然选择。
【参考文献】
[1] 徐立孟.我国中央银行独立性制度完善探析[D].武汉工程大学,2013.
[2] 顾晓.中国人民银行的独立性研究[D].安徽大学,2013.
[3] 邵钦亮.中国中央银行独立性与金融监管[D].复旦大学,2012.
[4] 方芳.我国中央银行独立性对宏观经济的影响[D].西南财经大学,2011.
【关键词】 独立性 中央银行 金融环境 货币需求
一、引言
目前金融危机的影响仍未消除,仍然存在内需不足的矛盾,而且经济的增长力也不够。在未来一两年内,中国仍旧面临着较严重的通胀压力。通货膨胀形成的原因是货币供需之前存在缺口,而我国目前货币的投放最具有调节性的渠道有两种:一是银行贷款,这是货币投放中最主要的一种办法;二是各个银行在购买国债后通过财政开支来投放货币给社会。国债对于货币的供需量有着不可小觑的影响,从而对于通货膨胀率产生了影响。现在中央银行的基本任务就是治理通货膨胀,并注重币值的稳定发展,而国债发行的重要因素与财政的政策指导有关。当下我们应该做的是认清经济形势,找出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的方法,在根本上协调好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正确的认识到我国中央银行的独立性问题。
在各个国家中,中央银行是在信用关系和货币关系广泛存在于社会中,商业银行普遍建立的条件下建成的。它的产生是为了解决商业银行无法解决的问题,例如发行货币,进行票据清算和交换,金融监督,支付能力的保证,政府融资的问题。其中中央银行具有“银行的银行”“政府的银行”“发行的银行”三个特性。而中央银行具有独立性,是指中央银行在国民经济中可以宏观的调控货币政策、进行金融监管。其中的内容主要由两部分组成,一是中央银行自主权的立法界定;二是中央银行在使用自主权时被其他的法律主体所限制的程度,所以还要处理好中央银行与其他法律主体间的关系。中央银行的独立性问题实质上就是怎样处理政府和中央银行之间的关系,它的独立性问题可以说是经历了各种情况,从中央银行高度独立到中央银行不独立,再到中央银行相对独立。
从中央银行的产生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的时间里,中央银行是一个高度独立的阶段。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争期间,由于政府需要筹集经费,战后需要经济恢复,政府加大了对于中央银行的控制,因此扩大了货币的发行量,以此来刺激经济增长。这段时间中央银行是基本不独立的,只是作为政府的一个职能部门、调控手段而已。这就使许多国家出现了通货膨胀,产生了经济危机。在上个世纪就有哈佛大学的学者证明过这件事,对于中央银行的独立性程度和经济发展的联系进行研究,做出了哈佛报告。报告指出,中央银行的独立性程度和经济良性发展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只要保持中央银行的高度独立性,才能使低通货膨胀的情况下,有适度的经济增长和较低的失业率。
針对如何衡量中央银行独立性也有不同的方法。之前北京举行国际中央银行的研讨会时就指出:“中央银行的独立性具体体现在独享货币的发行权,发行货币不受财政透支的干扰,是根据经济客观需求而定;重大的决策不是由某部门或者某个个人决定,而是中央银行的理事会决定的;拥有资金的来源及支配权而不是依赖于财政拨款。”
在1994年时,美联储的银行行长就提出过标准:一是中央银行在制定政策时相对于政府享有的自由程度;二是在任命或撤销中央银行的领导人时应履行的程序;三是中央银行在筹措资金时是否依赖于政策的拨款。
总的来说,中央银行的独立性有四个衡量标准:其一是职能的独立性标准,中央银行能否独立的制定货币政策,能否独立的实施货币政策,如何解决好货币政策和政府其他宏观经济政策间的冲突和矛盾,能否抵制其他不合理的融资要求,能否独立的进行金融监管。其二是组织的独立性标准,中央银行是否隶属于政府或者隶属于政府的相关部门,和其内外组织的关联程度如何,或者和政府及政府有关部门的关联程度都是判断其独立性的标准。其三是人事方面的独立性标准,中央银行的主要领导人任期时长、任命、组成情况以及罢免是否是由政府来批准和决定的,有没有政府人员兼职和渗透的情况。最后是经济独立性标准,中央银行的资金来源是否依赖于财政拨款,有没有可供支配的经济来源。
二、我国目前中央银行独立性现状及其存在问题
(一)中央银行的独立性表现
我国中央银行在法律和组织上都存在一定的独立性,并且在改革开放不断增强的情况下,独立性也在不断增强。1983年时,国务院授予央行履行职责时的权利和相对独立性。1995年时法律上肯定了央行的权限、地位和职责,明确指出央行独立于财政和政府,并且规定不许财政透支。1998年国务院对央行的管理体系进行改革,撤销了省级分行,从措施上肯定了我国央行的独立性。2003年时,全国人大会议通过了成立了银监会的提议。银监会分担了央行原本承担的金融监管的责任,使得央行不用再分心去考虑银行的安全问题以及自身的监管责任,可以一心一意的履行货币职责,并且可以根据市场经济需要来制定货币政策,决定货币供应量,对于央行的独立性进步增强。
(二)中央银行独立性不足的表现及存在问题
1、经济独立性不足
根据规定,央行的财务和资金要求独立分开,不对政府部门、财政部门进行融资,也不受地方政府的干预,但是没有规定该履行行为的法律责任,因此不能完全切断央行和各个政府部门间的资金关系,因此其独立性也常常受到地方政府、财政甚至商业银行的干涉和影响,所以急切的需要增强央行独立性。
2、人事的独立性不够
金融机关、政府部门在央行的政策机构中人事参与过多,使得央行产生了行政的依赖性。货币政策委员会一共有11名成员,主要由银行行长、证监会主席、一名经贸委副主任、两名副行长、国有独资商业银行两名行长、外汇管理局局长、一名金融、一名计委副主任构成的。其中除了一名金融专家之外,其余的十名在某种程度上都算是政府官员,二千货币政策委员会在制定货币政策时采取了一人一票的形式,只要有三分之二以上的代表通过就可以通过决议。人事的问题使得中央银行在很多方面都带有强烈主观色彩,体现了很强的政府性。 3、组织的独立性不足
央行的法律地位很低,在组织是属于国务院,《中国人民银行法》中规定:要求赋予中国人民银行独立的制定货币政策并执行货币政策的自主性。在其他规定中也提到过:中国人民银行在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时,对金融业要想实施监管,要在國务院的领导之下;人民银行只在一般货币政策的事项上享有决定权,对于利率及汇率、货币供应量等重大事项上只有执行权,却没有最终的决策权力。
三、如何增强我国中央银行的独立性
在我国,长远的总体经济目标和短期的经济发展目标是不存在分歧的。然而这两者任务却是各有侧重的,这样就使得政府和中央银行在进行宏观经济目标的选择时不一定要在任何时期、任何情况都保持一致。由于政府还有自己的职责并受到政治因素的影响,政府在做出决定时的出发点往往是促进经济增长,而这样很可能引发经济过热和通货膨胀的现象。然而央行的主要目标是遵循货币运行的基本定律来保持本国的货币稳定。而这正是通过央行的币值稳定的功能来实现的,还能在一定程度上制约政府的经济决策行为,起到经济稳定的作用。而这些目标的实现,都是以中央银行相比于政府有较强的独立性而为前提的。
有学者在调查报告中提出,中央银行的独立程度和经济是否能良性发展是有联系的。而我国在经历几十年的经济发展之后,中央银行的独立性必然要顺应发展潮流,逐渐地增强自身独立性,发挥出促进经济发展、稳定币值的作用。
(一)增强央行在经济上的独立性。经济上的独立性最主要的问题就是如何处理央行和财政的资金关系,这就是央行独立性的本质。所以在工作流程中人民银行一定要认真负责,坚决不向财政透支或者无条件借款。
(二)加强政府的财政能力。我国的经济调控手段是靠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互相配合来实现的。如果政府的财政能力变强,则有助于中央银行根据现实的经济状况来制定并实施货币政策。
(三)加强央行在制定政策时的独立性。中央银行在制定货币政策时,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决策权独立性是指能自由地运用货币政策工具并制定货币政策目标。
(四)加强央行业务独立性。为了确保独立执行货币政策的效果,并且确立监管金融业的公正性,应当严格界定业务活动的范围。中央银行在进行买买国债、公开市场业务等活动时,应当独立的进行操作,不应当受任何人或者任何部门干扰。
只有独立的中央银行才能制止不合理的融资要求,并且能使用稳定的货币政策进行防范。从这一点来看,当下的目标应该是追求中央银行的完全独立性,这才是避免通货膨胀和币值不稳的必然选择。
【参考文献】
[1] 徐立孟.我国中央银行独立性制度完善探析[D].武汉工程大学,2013.
[2] 顾晓.中国人民银行的独立性研究[D].安徽大学,2013.
[3] 邵钦亮.中国中央银行独立性与金融监管[D].复旦大学,2012.
[4] 方芳.我国中央银行独立性对宏观经济的影响[D].西南财经大学,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