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成都引力”正在加强,自去年以来,创新创业氛围浓郁的成都,日渐成为双创沃土,现在成都的产业经济凭借着草根精神,完成了从“成都制造”到“成都创造”的精彩一跃,在今年的前三季度经济数据公布后,成都不仅在投资总量上继续保持领先,投资增速亦开始发力。
新中国成立以来,成都的城市定位经历了多次变化。上世纪80年代,成都的城市定位一直是四川的省会城市和政治、经济、社会、文化中心。
新世纪之初,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中西部被寄予拉动中国经济继续增长的厚望,成都开始站在西部地区的高度来思考自身的城市定位,并一直致力于巩固和提升其在西部乃至中西部地区的区域性中心城市地位。到“十二五”,成都更是利用机会与压力赛跑,目标致力于向国家级城市进军,最终在2016年4月,国家批复了《成渝城市群发展规划》,成都如愿以偿的成为国家中心城市。
随着国家中心城市新身份的确立,成都在经济、科技、文创、对外交往、综合交通等“五大维度”的发展力度愈发强劲。目前,成都已是国家小微企业创业创新基地示范城市,并被评为“2015年中国十大创业城市”,“双创”工作获得国务院表彰。
而衡量一个城市的发展水平如何,不但要看他的经济总量规模有多大,还要看发展的质量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成效,更重要的是要看人民群众是否分享了经济发展的成果、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和精神状态在多大程度上得到了改善和提高。也就是说,看一个地区的综合实力水平,经济指标和民生改善是两大落脚点。
结构调整,成效显著
拿到国家级城市“入场券”后,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将作为成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发展目标,经济跨越万亿门槛的同时,成都和全国一样,正同步迈入新常态,发生着一系列具有趋势性、转折性的深刻变化。
2016年最新数据显示,成都前三季度经济运行实现地区生产总值8598亿元,增长7.5%,增速快于全国0.8个百分点、与全省持平。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373.7亿元,同比增长3.9%;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3623.9亿元,同比增长7.1%;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4600.4亿元,同比增长8.1%。三次产业结构为4.3:42.2:53.5。
投资方面,前三季度成都完成固定资产投资6255.8亿元,同比增长13.9%,增速与上半年持平,投资总量继续位居全国副省级城市第一。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完成投资133.9亿元,同比增长155.8%;第二产业完成投资1632.6亿元,同比增长34.1%,其中工业投资1629.6亿元,同比增长35.6%;第三产业完成投资4489.2亿元,同比增长6.3%。其中,房地产开发投资1998.8亿元,同比增长6.1%。按照这样的增速,成都在今年的地区生产总值有望突破11611.29亿元。
接受《小康》记者采访的成都社科院经济研究所副所长钟怀宇表示,成都前三季度增速,基本上属于稳速发展阶段,这是由成都市本身经济结构调整的形势决定的。在这期间,成都市经济结构调整取得了显著成效,保持投资增长成为成都前三季度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2016年成都经济发展的主旋律和主要特点是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和升级。其中第三产业在产业结构中占比的提升和第三产业本身发展的加速,体现出了成都经济发展的新常态特征。”钟怀宇认为,正是投资的稳定增长,使成都经济增长能够保持相对的中高速发展,这也将成为成都在今后相当长时期内保持经济平稳增长的主要秘笈所在。
钟怀宇说,经济转型是全国各地区现阶段经济发展的主要任务,培育新兴产业,发展先进制造业、大力推进第三产业、加强基础设施优化发展、提升人力资源素质、提高生态环境质量和继续扩大对外开放,是成都也是全国各地实现经济转型的主要路径。同时他也强调位于长江经济带和新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重叠区和结合部的成都,在地理空间上具备成为联动两带枢纽的客观有利条件。而新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发展还需要长江经济带的强力支撑,因而成都作为长江经济带和新丝绸之路经济带连接枢纽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
提质保速,惠及民生
经济新常态下,成都的宏观侧面的经济发展应如何提质保速?在成都市委书记唐良智看来,当前,成都经济总量已迈上了万亿级台阶,抢抓成渝城市群规划实施、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国家级天府新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成都天府国际机场建设等多重机遇是当前成都发展的主要方向。
11月23日,唐良智在實地调研“蓉欧+”战略实施和自贸区建设情况时强调,积极践行“一带一路”战略,深入推进“蓉欧+”战略,加快自贸区建设各项筹备工作,构建成都对外开放通路大格局、开放大格局也将成为成都城市发展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环。
社会民生事业方面,今年年初成都市委市政府立下的219个民生实事项目全年预算投入300.1亿元,其中43个民生实事项目已提前完成,包括建立了食品风险监测哨点210个、完成了红星路和老川藏路综合整治及一环路府青路立交改造等,其余项目则进展顺利,预计在年底前完成。
除此之外,自2014年3月全国商事制度改革全面启动以来,成都市政务服务中心每天都在发生工商注册便利化的事情。“一址多照、一照多址”是具有成都特色的五项改革内容之一。成都打出的组合拳还囊括了“先照后证”“放宽名称登记限制”“小额备案”和“信用监管”等方面。
对于成都市民来说,生活品质也在不断改变,如今互联网的甜头惠及百姓,民众足不出户、指头一点,就能享受优质城市服务。随着“小街区”规制的全市推行,出门步行15分钟,成都市民就能完成快递收寄、买菜、交水电气费的各类基本生活需求。而代表着成都文化内核、具有鲜明成都印记的一批文化地标、文化公园和文化景观也陆续投入使用,进一步丰富了成都市民的文娱活动和精神文化需求。
除了交通出行、环境建设,教育配套向来受市民关注。化解入园难,让孩子们能就近上学,这也是成都市一直努力的民生工程。按照计划,2016年实施公办幼儿园标准化提升工程,将建成公办幼儿园300所。截至目前,已开工项目376个,其中已建成282个。在学生补助和资助方面,全面免除城乡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费,免费向全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提供教科书和作业本,截至9月底资助人数120.31万人。
钟怀宇告诉《小康》记者,未来成都的城市街区和建筑打造风格,将在规划建设中融入古蜀文化、水利文化、丝路文化、三国文化等传统元素,以此让文化融入生活,让市民“记得住乡愁”。
针对日后成都经济面临的挑战,钟怀宇提出建议,在对内发展方面,成都要紧紧依靠长江经济带,进行合理的产业分工布局,重点应该是承接国际或东部地区的产业转移,集聚国内外人才、资金、科技等要素,发挥科技创新优势,打造制造业高地。在对外开放方面,他建议,围绕外向型制造业基地的发展以及国家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整体需要,打造高水平、具有示范意义的对外开放平台,包括内陆自贸区,高效、便捷和安全的综合性物流枢纽和国际信息中心等。在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方面,要不断提升城市辐射能力,把成都打造为西部内陆开放高地,扩大对外开放水平。
编辑/张玉荣
新中国成立以来,成都的城市定位经历了多次变化。上世纪80年代,成都的城市定位一直是四川的省会城市和政治、经济、社会、文化中心。
新世纪之初,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中西部被寄予拉动中国经济继续增长的厚望,成都开始站在西部地区的高度来思考自身的城市定位,并一直致力于巩固和提升其在西部乃至中西部地区的区域性中心城市地位。到“十二五”,成都更是利用机会与压力赛跑,目标致力于向国家级城市进军,最终在2016年4月,国家批复了《成渝城市群发展规划》,成都如愿以偿的成为国家中心城市。
随着国家中心城市新身份的确立,成都在经济、科技、文创、对外交往、综合交通等“五大维度”的发展力度愈发强劲。目前,成都已是国家小微企业创业创新基地示范城市,并被评为“2015年中国十大创业城市”,“双创”工作获得国务院表彰。
而衡量一个城市的发展水平如何,不但要看他的经济总量规模有多大,还要看发展的质量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成效,更重要的是要看人民群众是否分享了经济发展的成果、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和精神状态在多大程度上得到了改善和提高。也就是说,看一个地区的综合实力水平,经济指标和民生改善是两大落脚点。
结构调整,成效显著
拿到国家级城市“入场券”后,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将作为成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发展目标,经济跨越万亿门槛的同时,成都和全国一样,正同步迈入新常态,发生着一系列具有趋势性、转折性的深刻变化。
2016年最新数据显示,成都前三季度经济运行实现地区生产总值8598亿元,增长7.5%,增速快于全国0.8个百分点、与全省持平。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373.7亿元,同比增长3.9%;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3623.9亿元,同比增长7.1%;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4600.4亿元,同比增长8.1%。三次产业结构为4.3:42.2:53.5。
投资方面,前三季度成都完成固定资产投资6255.8亿元,同比增长13.9%,增速与上半年持平,投资总量继续位居全国副省级城市第一。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完成投资133.9亿元,同比增长155.8%;第二产业完成投资1632.6亿元,同比增长34.1%,其中工业投资1629.6亿元,同比增长35.6%;第三产业完成投资4489.2亿元,同比增长6.3%。其中,房地产开发投资1998.8亿元,同比增长6.1%。按照这样的增速,成都在今年的地区生产总值有望突破11611.29亿元。
接受《小康》记者采访的成都社科院经济研究所副所长钟怀宇表示,成都前三季度增速,基本上属于稳速发展阶段,这是由成都市本身经济结构调整的形势决定的。在这期间,成都市经济结构调整取得了显著成效,保持投资增长成为成都前三季度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2016年成都经济发展的主旋律和主要特点是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和升级。其中第三产业在产业结构中占比的提升和第三产业本身发展的加速,体现出了成都经济发展的新常态特征。”钟怀宇认为,正是投资的稳定增长,使成都经济增长能够保持相对的中高速发展,这也将成为成都在今后相当长时期内保持经济平稳增长的主要秘笈所在。
钟怀宇说,经济转型是全国各地区现阶段经济发展的主要任务,培育新兴产业,发展先进制造业、大力推进第三产业、加强基础设施优化发展、提升人力资源素质、提高生态环境质量和继续扩大对外开放,是成都也是全国各地实现经济转型的主要路径。同时他也强调位于长江经济带和新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重叠区和结合部的成都,在地理空间上具备成为联动两带枢纽的客观有利条件。而新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发展还需要长江经济带的强力支撑,因而成都作为长江经济带和新丝绸之路经济带连接枢纽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
提质保速,惠及民生
经济新常态下,成都的宏观侧面的经济发展应如何提质保速?在成都市委书记唐良智看来,当前,成都经济总量已迈上了万亿级台阶,抢抓成渝城市群规划实施、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国家级天府新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成都天府国际机场建设等多重机遇是当前成都发展的主要方向。
11月23日,唐良智在實地调研“蓉欧+”战略实施和自贸区建设情况时强调,积极践行“一带一路”战略,深入推进“蓉欧+”战略,加快自贸区建设各项筹备工作,构建成都对外开放通路大格局、开放大格局也将成为成都城市发展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环。
社会民生事业方面,今年年初成都市委市政府立下的219个民生实事项目全年预算投入300.1亿元,其中43个民生实事项目已提前完成,包括建立了食品风险监测哨点210个、完成了红星路和老川藏路综合整治及一环路府青路立交改造等,其余项目则进展顺利,预计在年底前完成。
除此之外,自2014年3月全国商事制度改革全面启动以来,成都市政务服务中心每天都在发生工商注册便利化的事情。“一址多照、一照多址”是具有成都特色的五项改革内容之一。成都打出的组合拳还囊括了“先照后证”“放宽名称登记限制”“小额备案”和“信用监管”等方面。
对于成都市民来说,生活品质也在不断改变,如今互联网的甜头惠及百姓,民众足不出户、指头一点,就能享受优质城市服务。随着“小街区”规制的全市推行,出门步行15分钟,成都市民就能完成快递收寄、买菜、交水电气费的各类基本生活需求。而代表着成都文化内核、具有鲜明成都印记的一批文化地标、文化公园和文化景观也陆续投入使用,进一步丰富了成都市民的文娱活动和精神文化需求。
除了交通出行、环境建设,教育配套向来受市民关注。化解入园难,让孩子们能就近上学,这也是成都市一直努力的民生工程。按照计划,2016年实施公办幼儿园标准化提升工程,将建成公办幼儿园300所。截至目前,已开工项目376个,其中已建成282个。在学生补助和资助方面,全面免除城乡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费,免费向全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提供教科书和作业本,截至9月底资助人数120.31万人。
钟怀宇告诉《小康》记者,未来成都的城市街区和建筑打造风格,将在规划建设中融入古蜀文化、水利文化、丝路文化、三国文化等传统元素,以此让文化融入生活,让市民“记得住乡愁”。
针对日后成都经济面临的挑战,钟怀宇提出建议,在对内发展方面,成都要紧紧依靠长江经济带,进行合理的产业分工布局,重点应该是承接国际或东部地区的产业转移,集聚国内外人才、资金、科技等要素,发挥科技创新优势,打造制造业高地。在对外开放方面,他建议,围绕外向型制造业基地的发展以及国家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整体需要,打造高水平、具有示范意义的对外开放平台,包括内陆自贸区,高效、便捷和安全的综合性物流枢纽和国际信息中心等。在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方面,要不断提升城市辐射能力,把成都打造为西部内陆开放高地,扩大对外开放水平。
编辑/张玉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