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司徒家成先生
致力於维繫同姓宗亲的团结,也关注着年轻人的成长。他希望通过自己的付出,可以让司徒氏承接过去的辉煌,延续宗族的文化;也能促进内地与香港的学子们交流,帮助他们相互学习、取长避短。他把新的理念引入社会工作中,藉此实现宗亲团结、关怀晚辈之理想。他的善良,立足宗亲,更跨越了地域与血缘,结合人文与智慧,缔造成一幅和谐而美好的蓝图。
与家乡割捨不断的情缘伴他走出数十个春秋
司徒家成先生的家族,属於著名侨乡广东开平当地的大族。过去,正是一代代先贤们不断开拓进取,把宗亲的枝叶伸展到世界各地,之後开花结果,在众多领域建树颇丰,终反哺桑梓,荣耀故里。因而让司徒氏在开平具有了举足轻重的地位。即使司徒家成先生在香港出生並接受教育,但由父辈传递而来的家族情和故乡情,已经在他生命中刻下不可磨灭的印记。
三岁正是孩童呀呀学语的年纪,他就在父亲的带领下,历尽艰辛,从香港出发,跨过深圳河,经过深圳、东莞、广州、佛山等地,舟车劳顿回到家乡。当时内地百废待兴,开平更是困苦落後,所以长辈们都带着礼物,送给乡邻。
成长之中,司徒家成先生常常从家人口中听到关於故乡的消息,也曾克服时局的限制,回乡探亲。桑梓情怀,在他心中经年累月沉淀起来,厚重而坚实。及至走向社会,结婚成家,他答应祖母的要求,回到家乡摆上酒宴,感受到当地鲜明而传统的文化。虽然中间也发生了插曲,卻让他更加了解家乡。之後,他到过外企任职,人生晋级。而内地也迎来了改革开放,回乡变得越来越方便。虽仍未开始服务家乡,但环境已经渐渐成熟,只待一个契机。
1991年,司徒家成先生在机缘巧合之下参加香港司徒氏宗亲会,其常年存放在心中、服务家乡的愿望得以实现,他认识了许多同姓同源的宗亲,到过许多地方举办凝聚宗亲的活动。由於他的热情和主动获得了大家的认可,便众望所归地承担起安排宗亲大会的重任。
随着工作逐渐的深入,司徒家成先生认识了越来越多宗亲贤良,从对方身上学到许多、也感受到大家同样真挚的情怀。更在相互沟通和举行活动中,脑海中迸发了创意的火花。若想法成熟、对宗亲、家乡皆有裨益,司徒家成先生便在香港司徒宗亲会中提出来,希望能带给大家新的服务理念,让宗亲会的工作得到提升。
“开平司徒的宗亲们注重教育,捐资建校,並不时组团过去视察,了解教育情况。每次开会我看到校董们只坐在台上,按部就班地汇报发言,与学校的同学没有机会交流。所以我建议办一个开放日,开启校内上下沟通的局面。”司徒家成先生的建议一经提出,就得到了大家的认可讚许,随即开办了校园开放日。此後,同学们可以把自己的想法告诉学校领导及校董们,而这些长辈也知道了年轻一代的想法。彼此之间有了交流,充满朝气的校园因此也多出几分和谐包容。
司徒家成先生还是较早地提倡校内文化日的人,毕竟内地很多学校都是延续上课、考试、放假的固定步骤一成不变地运作。若是让活泼好动的年轻人安於这种略显枯燥的生活是不太可能的,何不引导他们,为他们发掘校园的乐趣呢?於是,在司徒家成先生的安排下,校内活动日热热闹闹地举行了:各个班级的同学们摆设摊位,出售手工製品或文体用品等,舞台上、转角處,上演了不同风格的文艺演出,每个同学都在现场找到了适合展现自己才艺的方式,每颗年轻的心都得到了释放。
以上述成功的案例作为基础,司徒家成先生还建议让海外宗亲的子女们,也组团回来参与其中,既可以感受家乡的变化,又能与同龄人分享快乐。随後,他的设想在现实中得到了验证,好几次校园活动日举行时,远道而来的海外宗亲们的孩子刚下交通工具,连午饭都来不及吃,便迫不及待地融入那个快乐的现场中。年轻的身影交织在一起,没有隔阂、没有妨碍,只有通畅的交流,把不同的意识、文化连接到一起。
“宗亲会是一个大家联谊的地方,能把世界各地的兄弟姐妹团聚在一起。所以我想通过这个平台,让更多的人可以了解到自己以往没有接触到的文化。”司徒家成在无形中打开了一扇连通海内外年轻人的窗,年轻一辈正借助这个良好的渠道,放眼世界,看到更广阔的远方。
不拘当前的眼界让他引领後辈走向未来
司徒家成先生关怀年轻人的工作是广泛的,除了宗亲们的孩子,他也常常致力於香港或内地年轻学子的成长而投入心力。作为英国机械工程师学会东北亚地区的主席,他积极开展与华南理工大学、浙江大学、同济大学、宁波诺丁汉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大连海事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等高校的交流。每次活动过後,他与同学们打成一片,相互留下了通讯方式,日後也常常联繫。多年以来,司徒家成先生结识的年轻俊彦可谓难以细数,他不得不在通讯工具上设备群组,命名为各个大学的交流群,一条条讯息的互动,即其与那些年轻学子们一次次的碰撞、交融。
“现在的年轻人知识和理论水平很好,但由於过去历史的问题,他们接受的教育並没有与过去很好地衔接上。针对这个问题,我希望通过相应的方法,启发他们达到知行合一。”例如内地学生擅於考试、解题,卻疏於外语方面的训练,因此司徒家成先生便向内地同学提出一个建议,既能锻炼对方的英语能力,又能提高自己中文能力:“我向他们要求,刚开始的三个月内,我会先用英文写邮件,然後加上中文的翻译,对方回复我可以用中文也可以用英文。但三个月後,我发给他的邮件只用中文,而他必须用英文回复,不然我就不回信了。”司徒家成先生的要求,其实也是一番苦心,他的要求也是站在尊重对方,替对方着想的角度设想出来。而且,实践之後,效果也是理想的,因此他把这种方法推广到与香港或外国华侨学子的交流之中,只是要求对方用中文、写汉字:“在国外长大的孩子,接受的是当地的教育,他们可能对祖国的文化了解不多,即使想学母语和汉字,也没有相应的环境和机会。所以我要给他们提供条件,让他们记住自己的文化、自己的根。”
也许是长期与年轻人交流,司徒家成先生的思维也是活跃而新颖的。以往多次研讨会和交流发言,他看到内地方面的代表都是有一定年纪的权威人士,因此想到,其实年轻人的想法和行动也不差,只是没有这种让他们展现的机会。所以他希望能给年轻人创造机会,可以在重要场合表现自己的能力,从而促使各个业界新旧相融、百花齐放。
“年轻人是未来的接班人,培育好的话,以後的社会就会跟今天不同,即使需要一个慢慢磨合的过程,但也不能阻止他们实现价值。”无论是宗亲会还是其他社团,司徒家成先生都期盼着能有年轻力量的注入,能唤起新兴的生命力。这是一种强大得无法估算的力量,也是宗族、社会、国家未来的保证,同时还是这位友善长者的期盼,是一个即将在未来实现的美好心愿。
致力於维繫同姓宗亲的团结,也关注着年轻人的成长。他希望通过自己的付出,可以让司徒氏承接过去的辉煌,延续宗族的文化;也能促进内地与香港的学子们交流,帮助他们相互学习、取长避短。他把新的理念引入社会工作中,藉此实现宗亲团结、关怀晚辈之理想。他的善良,立足宗亲,更跨越了地域与血缘,结合人文与智慧,缔造成一幅和谐而美好的蓝图。
与家乡割捨不断的情缘伴他走出数十个春秋
司徒家成先生的家族,属於著名侨乡广东开平当地的大族。过去,正是一代代先贤们不断开拓进取,把宗亲的枝叶伸展到世界各地,之後开花结果,在众多领域建树颇丰,终反哺桑梓,荣耀故里。因而让司徒氏在开平具有了举足轻重的地位。即使司徒家成先生在香港出生並接受教育,但由父辈传递而来的家族情和故乡情,已经在他生命中刻下不可磨灭的印记。
三岁正是孩童呀呀学语的年纪,他就在父亲的带领下,历尽艰辛,从香港出发,跨过深圳河,经过深圳、东莞、广州、佛山等地,舟车劳顿回到家乡。当时内地百废待兴,开平更是困苦落後,所以长辈们都带着礼物,送给乡邻。
成长之中,司徒家成先生常常从家人口中听到关於故乡的消息,也曾克服时局的限制,回乡探亲。桑梓情怀,在他心中经年累月沉淀起来,厚重而坚实。及至走向社会,结婚成家,他答应祖母的要求,回到家乡摆上酒宴,感受到当地鲜明而传统的文化。虽然中间也发生了插曲,卻让他更加了解家乡。之後,他到过外企任职,人生晋级。而内地也迎来了改革开放,回乡变得越来越方便。虽仍未开始服务家乡,但环境已经渐渐成熟,只待一个契机。
1991年,司徒家成先生在机缘巧合之下参加香港司徒氏宗亲会,其常年存放在心中、服务家乡的愿望得以实现,他认识了许多同姓同源的宗亲,到过许多地方举办凝聚宗亲的活动。由於他的热情和主动获得了大家的认可,便众望所归地承担起安排宗亲大会的重任。
随着工作逐渐的深入,司徒家成先生认识了越来越多宗亲贤良,从对方身上学到许多、也感受到大家同样真挚的情怀。更在相互沟通和举行活动中,脑海中迸发了创意的火花。若想法成熟、对宗亲、家乡皆有裨益,司徒家成先生便在香港司徒宗亲会中提出来,希望能带给大家新的服务理念,让宗亲会的工作得到提升。
“开平司徒的宗亲们注重教育,捐资建校,並不时组团过去视察,了解教育情况。每次开会我看到校董们只坐在台上,按部就班地汇报发言,与学校的同学没有机会交流。所以我建议办一个开放日,开启校内上下沟通的局面。”司徒家成先生的建议一经提出,就得到了大家的认可讚许,随即开办了校园开放日。此後,同学们可以把自己的想法告诉学校领导及校董们,而这些长辈也知道了年轻一代的想法。彼此之间有了交流,充满朝气的校园因此也多出几分和谐包容。
司徒家成先生还是较早地提倡校内文化日的人,毕竟内地很多学校都是延续上课、考试、放假的固定步骤一成不变地运作。若是让活泼好动的年轻人安於这种略显枯燥的生活是不太可能的,何不引导他们,为他们发掘校园的乐趣呢?於是,在司徒家成先生的安排下,校内活动日热热闹闹地举行了:各个班级的同学们摆设摊位,出售手工製品或文体用品等,舞台上、转角處,上演了不同风格的文艺演出,每个同学都在现场找到了适合展现自己才艺的方式,每颗年轻的心都得到了释放。
以上述成功的案例作为基础,司徒家成先生还建议让海外宗亲的子女们,也组团回来参与其中,既可以感受家乡的变化,又能与同龄人分享快乐。随後,他的设想在现实中得到了验证,好几次校园活动日举行时,远道而来的海外宗亲们的孩子刚下交通工具,连午饭都来不及吃,便迫不及待地融入那个快乐的现场中。年轻的身影交织在一起,没有隔阂、没有妨碍,只有通畅的交流,把不同的意识、文化连接到一起。
“宗亲会是一个大家联谊的地方,能把世界各地的兄弟姐妹团聚在一起。所以我想通过这个平台,让更多的人可以了解到自己以往没有接触到的文化。”司徒家成在无形中打开了一扇连通海内外年轻人的窗,年轻一辈正借助这个良好的渠道,放眼世界,看到更广阔的远方。
不拘当前的眼界让他引领後辈走向未来
司徒家成先生关怀年轻人的工作是广泛的,除了宗亲们的孩子,他也常常致力於香港或内地年轻学子的成长而投入心力。作为英国机械工程师学会东北亚地区的主席,他积极开展与华南理工大学、浙江大学、同济大学、宁波诺丁汉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大连海事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等高校的交流。每次活动过後,他与同学们打成一片,相互留下了通讯方式,日後也常常联繫。多年以来,司徒家成先生结识的年轻俊彦可谓难以细数,他不得不在通讯工具上设备群组,命名为各个大学的交流群,一条条讯息的互动,即其与那些年轻学子们一次次的碰撞、交融。
“现在的年轻人知识和理论水平很好,但由於过去历史的问题,他们接受的教育並没有与过去很好地衔接上。针对这个问题,我希望通过相应的方法,启发他们达到知行合一。”例如内地学生擅於考试、解题,卻疏於外语方面的训练,因此司徒家成先生便向内地同学提出一个建议,既能锻炼对方的英语能力,又能提高自己中文能力:“我向他们要求,刚开始的三个月内,我会先用英文写邮件,然後加上中文的翻译,对方回复我可以用中文也可以用英文。但三个月後,我发给他的邮件只用中文,而他必须用英文回复,不然我就不回信了。”司徒家成先生的要求,其实也是一番苦心,他的要求也是站在尊重对方,替对方着想的角度设想出来。而且,实践之後,效果也是理想的,因此他把这种方法推广到与香港或外国华侨学子的交流之中,只是要求对方用中文、写汉字:“在国外长大的孩子,接受的是当地的教育,他们可能对祖国的文化了解不多,即使想学母语和汉字,也没有相应的环境和机会。所以我要给他们提供条件,让他们记住自己的文化、自己的根。”
也许是长期与年轻人交流,司徒家成先生的思维也是活跃而新颖的。以往多次研讨会和交流发言,他看到内地方面的代表都是有一定年纪的权威人士,因此想到,其实年轻人的想法和行动也不差,只是没有这种让他们展现的机会。所以他希望能给年轻人创造机会,可以在重要场合表现自己的能力,从而促使各个业界新旧相融、百花齐放。
“年轻人是未来的接班人,培育好的话,以後的社会就会跟今天不同,即使需要一个慢慢磨合的过程,但也不能阻止他们实现价值。”无论是宗亲会还是其他社团,司徒家成先生都期盼着能有年轻力量的注入,能唤起新兴的生命力。这是一种强大得无法估算的力量,也是宗族、社会、国家未来的保证,同时还是这位友善长者的期盼,是一个即将在未来实现的美好心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