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文化因素导入让学生了解英语语用国的文化、历史、习俗,从而使他们加深对英语这一门语言的理解。
【关键词】 英语教学 文化因素 导入
英语作为一门使用广泛的国际语言,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因此在英语教学中,我们要尝试不同的方式向学生展示英语语用国的文化习俗。本文试从三个方面来探讨如何加强文化因素的课堂导入。
1. 善于揭示词汇的文化内涵
面对一个个由26个字母毫无规律的所组成的冷冰冰的词汇,对于理解能力尚处于发展阶段的学生来说,如何正确地使用所掌握的词语远比记忆单词难度来得大。因此,教师要善于从词汇中挖掘其文化内涵,从文化层面上来解释词汇,赋予词汇以全新的生命力。
比如在学习“white”这一单词时,教师通常只从其表层意义上来解释单词的意思,即白色或白色的。由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忽略了中西方国家对于白色所赋予的不同内涵,学生在理解词汇时会将两者等同,从而产生让人啼笑皆非的错误。如在认识“a white day”这一词汇时,不少学生将其翻译成“丧日”或者“不吉祥的一天”,然而意想不到的是,在英语中其正确的意思是“吉日”。为何学生会得出完全相反的答案呢?原因就在于中西方之间的文化差异。在汉语的语境下,白色通常与“死亡”、“恐惧”联系起来,而在西方国家,他们认为白色代表着圣洁、纯洁,如西方的新娘婚纱就是白色的。
因此,教师可以通过英、汉意义对比的方式来突出英语词汇的文化内涵,以揭示西方国家的文化习俗,掌握英语的语用特点。如在学习“dog”这一单词时,教师可以首先让学生谈谈自己对狗的印象。狗在汉语的语言环境下,通常具有贬义的色彩,如狼心狗肺、狗眼看人低等等。然后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所给出的词组进行翻译,如“a lucky dog”。学生在对比的过程中可以发现中西方国家对待相同事物的不同态度,进而领会其所蕴含的文化内涵。
2. 巧设对话的文化语境
语境主要包括时间、地点、对话双方身份、话题等影响因素,其中任何一个小小的因素都可能影响到对话的内容和形式。因此,学生不仅要掌握交际语言,还要分清楚哪些语言适用于哪些环境。如一个人想要打开窗户时,在家里可以直接说“Open the window, please!”而在公共场合,比如公交车上,则要说得委婉些,“Would you mind opening the window?”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设置一定的文化语境,使学生在固定的语言环境下进行自由的表达。
教师可以让学生以角色表演的形式来进行对话训练。如在学习“in the park”一单元时,要求学生能够能用英语说出一些简单的标志。教师可以设置一定的语言环境,让学生两个人进行自由对话:两个小孩讨论放在地板上的包里面装着什么东西(猫)。教师首先可以给予学生一定的时间进行准备,然后随机邀请一组学生上台进行表演。表演完毕后,教师可以让其他学生进行点评,然后从语境的角度来点评他们是否用词得体、准确。
除了角色表演,教师也可以设置单向或多项选择题来考查学生在不同文化环境下对语言的敏感度。
3. 以教材为依托,充分挖掘文章的文化信息
阅读是了解一个民族文化最便捷的方式。通过阅读,学生往往能够深入地了解一些特殊的文化现象。初中英语教材往往以英美国家的文化作为知识背景,大量新鲜、生动的文化案例的剖析,为学生提供了有利的学习环境。教师作为教学的主体,应能够随时随地地挖掘文章中的文化信息,并能够利用多媒体技术,直观形象地向学生展示西方国家的文化习俗。这样不但提高课堂效率,而且还开拓了学生视野。
如英语中往往将小地名放前面、大地名放后面,名放前面、姓放后面,这些细微的但与汉语语用习惯有所不同的语言现象,往往具有西方国家所特有的文化现象。针对这一种情况,教师必须单独的“拎出来”分析并让学生们注意。比如在学习“food”这一单元时,教师可以比较中西方在饮食习惯上的差异来展示不同文化孕育下的饮食文明。比如肉类,中外都有猪肉(pork),羊肉(mutton),但是你在西方的字典里永远也找不到猫肉,狗肉。因為“他们视狗为朋友,视猫为邪恶的化身”,所以我们很难在他们的字典中找到这类单词,这就是文化差异的象征。在课堂上经过这样的讲解,从而使学生对西方的认识从语言到文化逐渐地丰满起来。
4. 结束语
现代社会正逐渐变成一个多元化、全球化的世界,各国的文化相互交融,适当地了解不同国家的文化习俗已经成为学生的一门必修课。教师也从单一的知识灌输转变为全面的文化输入,在教学中适当融入英语语用国的文化、历史、习俗,可以让学生摆脱“哑巴英语”、“中国式英语”的尴尬,体会到英语这一门语言的魅力。
■
[1] 陈玲. 英语教学中的文化因素[D]. 福建师范大学, 2003.
[2] 钟帆. 英美文化背景知识对大学英语教学的影响探究[J].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2003(10).
【关键词】 英语教学 文化因素 导入
英语作为一门使用广泛的国际语言,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因此在英语教学中,我们要尝试不同的方式向学生展示英语语用国的文化习俗。本文试从三个方面来探讨如何加强文化因素的课堂导入。
1. 善于揭示词汇的文化内涵
面对一个个由26个字母毫无规律的所组成的冷冰冰的词汇,对于理解能力尚处于发展阶段的学生来说,如何正确地使用所掌握的词语远比记忆单词难度来得大。因此,教师要善于从词汇中挖掘其文化内涵,从文化层面上来解释词汇,赋予词汇以全新的生命力。
比如在学习“white”这一单词时,教师通常只从其表层意义上来解释单词的意思,即白色或白色的。由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忽略了中西方国家对于白色所赋予的不同内涵,学生在理解词汇时会将两者等同,从而产生让人啼笑皆非的错误。如在认识“a white day”这一词汇时,不少学生将其翻译成“丧日”或者“不吉祥的一天”,然而意想不到的是,在英语中其正确的意思是“吉日”。为何学生会得出完全相反的答案呢?原因就在于中西方之间的文化差异。在汉语的语境下,白色通常与“死亡”、“恐惧”联系起来,而在西方国家,他们认为白色代表着圣洁、纯洁,如西方的新娘婚纱就是白色的。
因此,教师可以通过英、汉意义对比的方式来突出英语词汇的文化内涵,以揭示西方国家的文化习俗,掌握英语的语用特点。如在学习“dog”这一单词时,教师可以首先让学生谈谈自己对狗的印象。狗在汉语的语言环境下,通常具有贬义的色彩,如狼心狗肺、狗眼看人低等等。然后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所给出的词组进行翻译,如“a lucky dog”。学生在对比的过程中可以发现中西方国家对待相同事物的不同态度,进而领会其所蕴含的文化内涵。
2. 巧设对话的文化语境
语境主要包括时间、地点、对话双方身份、话题等影响因素,其中任何一个小小的因素都可能影响到对话的内容和形式。因此,学生不仅要掌握交际语言,还要分清楚哪些语言适用于哪些环境。如一个人想要打开窗户时,在家里可以直接说“Open the window, please!”而在公共场合,比如公交车上,则要说得委婉些,“Would you mind opening the window?”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设置一定的文化语境,使学生在固定的语言环境下进行自由的表达。
教师可以让学生以角色表演的形式来进行对话训练。如在学习“in the park”一单元时,要求学生能够能用英语说出一些简单的标志。教师可以设置一定的语言环境,让学生两个人进行自由对话:两个小孩讨论放在地板上的包里面装着什么东西(猫)。教师首先可以给予学生一定的时间进行准备,然后随机邀请一组学生上台进行表演。表演完毕后,教师可以让其他学生进行点评,然后从语境的角度来点评他们是否用词得体、准确。
除了角色表演,教师也可以设置单向或多项选择题来考查学生在不同文化环境下对语言的敏感度。
3. 以教材为依托,充分挖掘文章的文化信息
阅读是了解一个民族文化最便捷的方式。通过阅读,学生往往能够深入地了解一些特殊的文化现象。初中英语教材往往以英美国家的文化作为知识背景,大量新鲜、生动的文化案例的剖析,为学生提供了有利的学习环境。教师作为教学的主体,应能够随时随地地挖掘文章中的文化信息,并能够利用多媒体技术,直观形象地向学生展示西方国家的文化习俗。这样不但提高课堂效率,而且还开拓了学生视野。
如英语中往往将小地名放前面、大地名放后面,名放前面、姓放后面,这些细微的但与汉语语用习惯有所不同的语言现象,往往具有西方国家所特有的文化现象。针对这一种情况,教师必须单独的“拎出来”分析并让学生们注意。比如在学习“food”这一单元时,教师可以比较中西方在饮食习惯上的差异来展示不同文化孕育下的饮食文明。比如肉类,中外都有猪肉(pork),羊肉(mutton),但是你在西方的字典里永远也找不到猫肉,狗肉。因為“他们视狗为朋友,视猫为邪恶的化身”,所以我们很难在他们的字典中找到这类单词,这就是文化差异的象征。在课堂上经过这样的讲解,从而使学生对西方的认识从语言到文化逐渐地丰满起来。
4. 结束语
现代社会正逐渐变成一个多元化、全球化的世界,各国的文化相互交融,适当地了解不同国家的文化习俗已经成为学生的一门必修课。教师也从单一的知识灌输转变为全面的文化输入,在教学中适当融入英语语用国的文化、历史、习俗,可以让学生摆脱“哑巴英语”、“中国式英语”的尴尬,体会到英语这一门语言的魅力。
■
[1] 陈玲. 英语教学中的文化因素[D]. 福建师范大学, 2003.
[2] 钟帆. 英美文化背景知识对大学英语教学的影响探究[J].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200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