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沈坤从一名推销员成长为兼具销售经验和市场策划经验的职业经理人。在短短十余年中完成了基层营销员到高层的晋升,是一部活的营销发展史。最重要的是,他的成功和失败都镶嵌在中国改革开放后营销行业发展的大背景中。
小小推销员
沈坤进入营销界17年,从一个基层推销员到成立公司、自己做老板,如今在营销界有相当高的知名度,但他的很多亲人朋友仍然不知道他的工作到底是什么。他给在上海的父母装修了房子、添置了新家具后,母亲仍将他拽到一边,惴惴不安地悄声问,做的营销不是国家法律不允许的那种吧?“母亲从来都没弄明白我做的事业到底是什么。”沈坤说。
一次同学聚会上,沈坤因为自己的职业闹了尴尬。“别人问我做什么工作,我说营销,他们就以可怕的眼神看著我,问:你做传销?搞得我哭笑不得,所以有时候干脆不说。”
17年前,他入行的时候就是这样。1991年,沈坤做基层销售员卖的第一个产品是健脑的保健品。“基本工资800元到1000元,业绩达标能拿提成。为拿提成,我每天背只帆布包,走街串巷地向一些被我误认为是目标顾客的人叫卖我的产品。当时什么营销的理论基础都没有,渠道这些都不懂,就是直接推销,卖出一个产品提几块钱。我们这样做也是跟行业内其他企业学来的。”
区域经理
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营销行业整体处于走街串巷式的“无意识”中。当时,沈坤所在的企业效仿保健品行业的两家龙头企业,他们为了在农村市场起步,都派销售员住进村里,和农民打成一片,一家一家走访,一盒一盒地卖,居然把企业做大了。
沈坤如法炮制。他和村里小卖部的老板混熟了,动员他将自己的产品放在货架上有一搭无一搭地卖。他还和村上各家的主妇熟识起来,她们成了第一批忠实顾客。村上小卖部果然每个月都能卖出十多瓶,沈坤由此想到了“渠道”的重要性。很快,沈坤升为“区域经理”,手下有几个部下,他自己背着几个省的销售额压力。
不用再去“走街串巷”,只要维护和发展各地的经销商,沈坤并不是变得轻松而是变得更累,因为真正的“应酬”开始了。他上大学时酒量并不好,但做营销之后竟然成了“喝不倒”的人。很多生意在饭桌上谈成,很多交情由酒杯中建立。这是当年甚至如今的真实环境。
刚当上区域经理,沈坤就遇到“窜货”的考验。“一家企业的产品在一定区域内有相对稳定的经销商,如果其他地区的产品以低价进入这个区域,就会冲击本地经销商的利益,发生‘窜货’。”沈坤说。为了处理窜货,他对受害区域进行了详细的调查,分析出是制药的原料商之间产生矛盾。沈坤向公司总部提出解决方案,一边协调原料商的矛盾,一边对受损经销商给予补偿。就这样,当年地区销售额不减反增,沈坤也被提拔为公司销售总监。
提拔为销售总监是个意外,但两次提拔让沈坤彻底领略了营销行业的“硬道理”。营销从业人员的收入上升速度最高、提拔频率最高,但毫无疑问,业绩是一切的基础。
2002年,沈坤不再局限于以企业的年销售额来判断,不再满足于做一线战士,他开始以职业经理人来定义自己的身份。他到一家民营企业做营销总监,老板要求他的团队以150万元费用打开全国市场,沈坤竟然完成了这个开始被他自己认为是“天方夜谭”的目标。
“营销不能只喊自己的产品好,因为每家企业都会说自己的产品好,你要说我的这个产品与其他产品有什么不同。我创造一个新的概念,打破了产品原来竞争的核心价值,打破原有局面重新洗牌,我的产品就能确立地位。”沈坤的这套想法可能是他后来“破局”理论的起点。这个模式的成功帮沈坤确立了在民营企业的地位。
营销业的策划专家
沈坤经历了最主要的3个阶段,他自己的职业生涯也恰好印证了这3个阶段的特征。1991年刚入行时,沈坤想的是怎么把产品卖出去,后来做销售主管,他开始读西方的经典营销书籍,但用自己的话说“那时候是井底之蛙”。他对营销理论的系统学习正是从他进入市场策划行业开始的,这也正是我国营销行业深入发展的时期。
最开始是“拿来主义”,沈坤去书店将所有与营销理论相关的书都买回来彻夜读,恶补理论知识。他第一次给一家公司销售员做培训时,参照这些“课本”写了讲义,培训时却被销售员起哄。
“什么4P理论,他们都学过,他们不想听这些书本上的,他们需要实用的技巧和经验。”沈坤这时候才意识到一个问题,环境已经改变。自己1991年入行时行业没有理论氛围,但10年后的今天,从事销售的人员几乎都经过专业的科班训练,他们不缺乏理论,但缺少懂得中国国情的实践操盘手。
2003年,做职业经理人之后,沈坤开始发表总结自己营销心得的文章。此时的他做过销售管理、市场策划,成长于保健品和电器两个竞争异常激烈的行业。他参与过苏泊尔等知名企业的策划,他有大量的案例可讲,因此他发表的文章受到很大关注。
2006年,沈坤将阅读时的启迪以及结合本土市场特性而产生的感悟升华成为他的“双剑破局”理论,发表这个理论后,业内出现十多位专家与他辩论。虽然争议很大,但争执本身就验证了一个新阶段的到来,国内的营销先锋开始了自主创新的理论探索。
回顾从前,沈坤大学时学的是中文,1991年以前,他在上海一家电视台做记者,每月一两千块钱收入;1993 年他的月收入已经超过5000元。从一个记者转行营销,曾经被人嘲笑、不解。而如今,有出版社约沈坤写书了,同是中文出身的同学们异常惊诧:这个职业能有这么大的“文化名气”?“营销行业最吸引人的就是收入。最开始我的同学羡慕我的收入,但对我的事业感到不屑。现在不一样了,他们没有一点不屑,全是羡慕。”沈坤说。
如今,他最想成为“中国营销界最有营销战术思想的标志性策划专家”。他的身份变换频繁,在短短十余年中完成了从基层营销员到高层的晋升,是一部活的营销发展史。
(摘自《民主与法制时报》200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