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化人但凡遇到什么不寻常的事,总想把它写下来,告诉世人,这似乎是义不容辞的责任。更何况是拿到签证,即将出国的我呢?在亲朋好友为我举办的规模不一的告别宴席上,我虽然一再谦虚:此行一不是去镀金念书拿文凭;二不是去取金继承巨额遗产;美其名曰是去探亲,实则是去给大女儿当管家兼保姆。但在大家的恭维声中,我还是拍了胸膛表态:一定把此行的所见所闻写成文章,汇集成册,编纂成一巨著,拆穿“西洋镜”,告诉国人:老外不过如此这般,我等应当自信自豪。
2007年7月20日,我在语言不通,文字不识的情况下,单枪匹马,心怀忐忑,捏着一张看不懂的英文机票,提着一包易碎的盖碗茶瓷器,步履维艰地冲出亚洲,走向世界……这一去犹如“大肚子走钢丝。挺而走险”哪!飞过太平洋,横穿半个美国。转乘三次飞机,历时近三十个小时,没有吃一顿饱饭,没有睡一个好觉,万里奔波,总算到了女儿家。惊魂略定,回想这一路的磕磕绊绊,真是后怕不已:首先是因为行程推迟一日,被美国航空公司安排住进上海“希尔顿”饭店,不知道如何调整中央空调,使得我在38度大热天不得不钻进被子里避暑;其二是美国航班晚一天起飞,使预定的接机人与我错过耐间,我将不得不独自面对偌大的机场,在有限的时间内,在问不着路,看不懂任何说明的情况下,凭着“看图识路”的真功夫,找到下一行程的登机口;其三是在旧金山还未入关,而已到了我转机的时间,急得我两眼发直,不知道美国改航班如同在中国食堂排轮子打饭:其四是原定经过丹佛有人带我转机的,而改道去了芝加哥我就得自寻出路;其五是在旧金山转机时,登机时间已到而大家依然坐着不动,我竟不明白美国的飞机也会晚点;其六是在芝加哥转机时,不知有两个小时时差。还以为在美国坐飞机像在中国坐郊区车,上满人就走;其七是到了堪萨斯发觉离女儿约定接我的时间还差两小时,不知道我表上的七点属于旧金山而这里已经到九点;其八是在候机时因牢记国内智者的指教,内急而守着“toilet”找不着“WC”的尴尬……
住下来之后,先是倒时差,美国的天亮了我非得醒,美国的天黑了我必须睡;然后是调味口,用带来的干辣椒、糊辣椒、酸辣椒、油辣椒,硬是把那美国菜炒成川黔味;再学在邮箱中取信件,在草坪上“拣”报纸;再学用洗衣机、烘干机、洗碗机、电烤箱、燃气烤箱、充电吸尘器、有线吸尘器;再学调中央空调,何时升温。何时降温,何时只开换气扇;再学给前后四百平米草地浇水,放喷灌器的位置一刻钟半小时打一枪换一个地方,水量不大不小,方向不偏不正,弄不好淋得自己一身湿,只好撑着雨伞去浇地;学会听大孙女学校教的纯正美语,她要“苦克”我就给甜饼,她要“气死”我就给她奶酪。再学会听小孙女牙牙学语的儿童英语。喊一声“BB”是要拉尿,叫一声“BuBu”就要拉屎。学开关前门,开关后门,开关花园门,开关车库门;学出门设置警报,进家解除警报。若是忘了密码,只听警报乱响,三分钟之内警车拉着警察就到。先说客气话我又听不懂,开出的罚款单我一看就知道。最怕的是“Fxe”(快件公司)上门送快件。出于礼貌微笑着先听他“叽哩咕噜”,然后再说:“Sorry,I don't know English”。虽然他一指我就知道把名签在哪里,但签英文还是中文就得比划半天。好在速递员很善解人意,只要我划几笔就会留下东西。
日月如梭,光阴似箭。又是花开时节,不觉半年已经过去,小文章大文章一篇没写,思乡之情却如潮汐般汹涌而至。在美国待了一年,我的体会是:在美国待三个月,住别墅,坐轿车,到处观光,的确是享福。而再待三个月,希奇的不再希奇,新鲜的不再新鲜,日常生活司空见惯,剩下的也就是过过日子。再往后待下去,可能要用“熬,字来形容了。虽然我买的是来回机票,归期定在夏天,而我在春天就开始收拾行李了。放进去的是希望,拿出来的是失望,在倒腾中寄托着对回国的期盼!此时的心态特别浮躁,只想与回家有关的问题,其他一概提不起兴趣。虽然拥有大量的时间,却无悠闲的心情。
等待回家的日子如同涓涓溪水,不紧不慢地流淌着。为了更轻松地打发日子,我变着花样来填充每一天的白昼。我绣花,我弹琴,我听音乐,我看VCD;我写信,我上网,我读“圣经”,我抄“新华字典”;我栽韭菜,我种菊花;我拍照片,我拍录像;我去教堂找中国人聊天,我去森林带小孙女散步;我躺在花园里的吊床上晒太阳荡悠,我躺在沙发上把中央四台看了个“倒看如牛”。每天晚上,我用笔在月历上划去代表一天的一格,心中享受着像消灭了一个蟑螂般的快意。女儿知道我难熬,就变着花样让我过得轻松些。她带我去逛超市,带我去逛公园;带我去“老美”家做客,带我去体育场看“Baseball”(棒球);带我去别的城市观光,带我去“Arch”(拱门)登高;带我去看高级时装,带我去买减价服装;带我去溜冰场,带我去健身院;带我去博物馆看画,带我去牙医诊所参观……不知不觉间,就“熬”到了回国的日子!
回家的路总是最近的路,回家的路总是最短的路!又是从堪萨斯到芝加哥,从芝加哥到旧金山。在旧金山机场候机厅,等候乘坐这班飞机的大都是中国人。在这里,我在国内时最怕听的广东话也变得那般悦耳。我愜意而随便地和周围的中国人聊天,回答彼此提出的--“老三问”。即:你从哪里来?来了几年?来做什么?虽然还未结束“有眼不能看’的狼狈,必竟已经“能开口讲话”了。
又是十二小时的航程。去时全是黑夜。回时全是白天。飞机在三千多英尺高空飞行,弦窗外是蓝天白云。透过稀薄的云层,时而看见蓝色的太平洋被轮船掀起的浪花划出点点白痕。时而看见日本拥挤的城市和苍翠的山峰。屏幕上不停地报告越来越近的归程。归心似箭恨不能一步进家门。
到了上海转机时,看着那些写有中文的标志牌,像眼科病人刚被医生取下蒙在眼上的纱布一样,顿时心明眼亮。回到贵阳,在一顿顿折耳根炒腊肉、酸菜烩四季豆米、豆豉炒油渣的海吃中,回想在美国时,朋友开着轿车,送来她用自己栽种的萝卜缨做的酸菜的那份情谊是多么的宝贵!细想起来,我似乎是为了这张嘴才回来的。回来好说中国话,回来好吃家乡菜。人的食欲是如此的专一和固执。这在以前我是不曾想象的。
回来后,在与众多亲朋好友的聚会中,常被问及:美国怎么样?于是我拿出我拍的十余盘录像带,六百多张照片一一展示介绍。让观者既不要认为“月亮还是美国的圆”,也不要认为“美国也不怎么样”。
本来嘛,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2007年7月20日,我在语言不通,文字不识的情况下,单枪匹马,心怀忐忑,捏着一张看不懂的英文机票,提着一包易碎的盖碗茶瓷器,步履维艰地冲出亚洲,走向世界……这一去犹如“大肚子走钢丝。挺而走险”哪!飞过太平洋,横穿半个美国。转乘三次飞机,历时近三十个小时,没有吃一顿饱饭,没有睡一个好觉,万里奔波,总算到了女儿家。惊魂略定,回想这一路的磕磕绊绊,真是后怕不已:首先是因为行程推迟一日,被美国航空公司安排住进上海“希尔顿”饭店,不知道如何调整中央空调,使得我在38度大热天不得不钻进被子里避暑;其二是美国航班晚一天起飞,使预定的接机人与我错过耐间,我将不得不独自面对偌大的机场,在有限的时间内,在问不着路,看不懂任何说明的情况下,凭着“看图识路”的真功夫,找到下一行程的登机口;其三是在旧金山还未入关,而已到了我转机的时间,急得我两眼发直,不知道美国改航班如同在中国食堂排轮子打饭:其四是原定经过丹佛有人带我转机的,而改道去了芝加哥我就得自寻出路;其五是在旧金山转机时,登机时间已到而大家依然坐着不动,我竟不明白美国的飞机也会晚点;其六是在芝加哥转机时,不知有两个小时时差。还以为在美国坐飞机像在中国坐郊区车,上满人就走;其七是到了堪萨斯发觉离女儿约定接我的时间还差两小时,不知道我表上的七点属于旧金山而这里已经到九点;其八是在候机时因牢记国内智者的指教,内急而守着“toilet”找不着“WC”的尴尬……
住下来之后,先是倒时差,美国的天亮了我非得醒,美国的天黑了我必须睡;然后是调味口,用带来的干辣椒、糊辣椒、酸辣椒、油辣椒,硬是把那美国菜炒成川黔味;再学在邮箱中取信件,在草坪上“拣”报纸;再学用洗衣机、烘干机、洗碗机、电烤箱、燃气烤箱、充电吸尘器、有线吸尘器;再学调中央空调,何时升温。何时降温,何时只开换气扇;再学给前后四百平米草地浇水,放喷灌器的位置一刻钟半小时打一枪换一个地方,水量不大不小,方向不偏不正,弄不好淋得自己一身湿,只好撑着雨伞去浇地;学会听大孙女学校教的纯正美语,她要“苦克”我就给甜饼,她要“气死”我就给她奶酪。再学会听小孙女牙牙学语的儿童英语。喊一声“BB”是要拉尿,叫一声“BuBu”就要拉屎。学开关前门,开关后门,开关花园门,开关车库门;学出门设置警报,进家解除警报。若是忘了密码,只听警报乱响,三分钟之内警车拉着警察就到。先说客气话我又听不懂,开出的罚款单我一看就知道。最怕的是“Fxe”(快件公司)上门送快件。出于礼貌微笑着先听他“叽哩咕噜”,然后再说:“Sorry,I don't know English”。虽然他一指我就知道把名签在哪里,但签英文还是中文就得比划半天。好在速递员很善解人意,只要我划几笔就会留下东西。
日月如梭,光阴似箭。又是花开时节,不觉半年已经过去,小文章大文章一篇没写,思乡之情却如潮汐般汹涌而至。在美国待了一年,我的体会是:在美国待三个月,住别墅,坐轿车,到处观光,的确是享福。而再待三个月,希奇的不再希奇,新鲜的不再新鲜,日常生活司空见惯,剩下的也就是过过日子。再往后待下去,可能要用“熬,字来形容了。虽然我买的是来回机票,归期定在夏天,而我在春天就开始收拾行李了。放进去的是希望,拿出来的是失望,在倒腾中寄托着对回国的期盼!此时的心态特别浮躁,只想与回家有关的问题,其他一概提不起兴趣。虽然拥有大量的时间,却无悠闲的心情。
等待回家的日子如同涓涓溪水,不紧不慢地流淌着。为了更轻松地打发日子,我变着花样来填充每一天的白昼。我绣花,我弹琴,我听音乐,我看VCD;我写信,我上网,我读“圣经”,我抄“新华字典”;我栽韭菜,我种菊花;我拍照片,我拍录像;我去教堂找中国人聊天,我去森林带小孙女散步;我躺在花园里的吊床上晒太阳荡悠,我躺在沙发上把中央四台看了个“倒看如牛”。每天晚上,我用笔在月历上划去代表一天的一格,心中享受着像消灭了一个蟑螂般的快意。女儿知道我难熬,就变着花样让我过得轻松些。她带我去逛超市,带我去逛公园;带我去“老美”家做客,带我去体育场看“Baseball”(棒球);带我去别的城市观光,带我去“Arch”(拱门)登高;带我去看高级时装,带我去买减价服装;带我去溜冰场,带我去健身院;带我去博物馆看画,带我去牙医诊所参观……不知不觉间,就“熬”到了回国的日子!
回家的路总是最近的路,回家的路总是最短的路!又是从堪萨斯到芝加哥,从芝加哥到旧金山。在旧金山机场候机厅,等候乘坐这班飞机的大都是中国人。在这里,我在国内时最怕听的广东话也变得那般悦耳。我愜意而随便地和周围的中国人聊天,回答彼此提出的--“老三问”。即:你从哪里来?来了几年?来做什么?虽然还未结束“有眼不能看’的狼狈,必竟已经“能开口讲话”了。
又是十二小时的航程。去时全是黑夜。回时全是白天。飞机在三千多英尺高空飞行,弦窗外是蓝天白云。透过稀薄的云层,时而看见蓝色的太平洋被轮船掀起的浪花划出点点白痕。时而看见日本拥挤的城市和苍翠的山峰。屏幕上不停地报告越来越近的归程。归心似箭恨不能一步进家门。
到了上海转机时,看着那些写有中文的标志牌,像眼科病人刚被医生取下蒙在眼上的纱布一样,顿时心明眼亮。回到贵阳,在一顿顿折耳根炒腊肉、酸菜烩四季豆米、豆豉炒油渣的海吃中,回想在美国时,朋友开着轿车,送来她用自己栽种的萝卜缨做的酸菜的那份情谊是多么的宝贵!细想起来,我似乎是为了这张嘴才回来的。回来好说中国话,回来好吃家乡菜。人的食欲是如此的专一和固执。这在以前我是不曾想象的。
回来后,在与众多亲朋好友的聚会中,常被问及:美国怎么样?于是我拿出我拍的十余盘录像带,六百多张照片一一展示介绍。让观者既不要认为“月亮还是美国的圆”,也不要认为“美国也不怎么样”。
本来嘛,尺有所短,寸有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