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目的:对比高场强磁共振与CT诊断急性硬膜下血肿效用。方法:2014年12月-2015年10月,医院收治的急性外伤性硬膜下血肿患者50例,入院后立即行头颅CT扫描,而后行1.5T高场强磁共振扫描。结果:高场强MRI与CT诊断单纯或复合型硬膜下血肿比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场强MRI检出蛛网膜下腔出血率高于CT,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场强磁共振诊断急性硬膜下血肿,虽不能提高复合型急性硬膜下血肿检出率,但有助于检出其它部位血肿,可指导手术操作。
【关键词】 颅脑损伤 急性硬膜下血肿形成 CT 高场强磁共振
我国颅脑损伤发病率约为100/10万每年,颅内血肿是颅内损伤常见病理表现,约40%~50%重型颅脑损伤继发颅内血肿,急性硬膜下水肿是颅脑损伤引起血肿最为常见的一类,发生率可达40%,死亡率约为35%~45%,患者伤情变化速度快,抢救时间窗短[1]。CT是诊断急性硬膜下水肿的主要方法,但在诊断效用仍有待提高,其对于较小血肿、隐蔽处血肿、进展期血肿显示率难以让人满意。MRI是目前唯一可检测活体组织中细胞、水分子不规则扩散运动的无创医学影像学技术,在急性硬膜下血肿病变早期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场强与磁敏感度效应呈正相关,在高场强环境下MRI检查伪影少,但高场强MRI是否可用于急性硬膜下血肿诊断尚无明确定论。本次研究试对比高场强磁共振与CT诊断急性硬膜下血肿效用。
1 资料及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2014年12月~2015年10月,医院收治的急性外伤性硬膜下血肿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有明确头部外伤史;②最终行开颅手术。共纳入患者50例,其中男48例、22例,年龄15~68岁、平均(40±8)岁。车祸伤34例、跌伤8例、坠落伤5例、打击伤3例。
1.2 方法
入院后,立即行头颅CT检测, 16排螺旋CT,常规扫描,窗口矩阵256×256,冠状、矢状位图像重建,0.6mm×16,并进行多平面重组(MPR),层厚1~5mm。而后进行1.5T高场强磁共振检测,增强T1采用MP-RAGE序列,参数TR 1900ms,TE2.93ms,TI900ms,fiip angle 9°,FOV 250×250mm2,矩阵256×256,体素1.0×1.0×1.0mm3,注射造影剂后扫描,联合FLAIR,快速自旋回波序列,TR7600ms TE96ms,TI900ms,flip angle9,层数60,层厚2mm,矩阵256×180,FOV240×240mm2,体素1.3×0.9×2mm3,同时联合DTI扫描,进行纤维束追踪。
1.3 统计学处理
数据资料以EXCEL录入,转SPSS18.0软件处理,计数资料以数(n)与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Fisher确切概率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高场强MRI与CT诊断单纯或复合型硬膜下血肿比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场强MRI诊断广泛性脑挫裂伤脑内血肿、弥漫性脑肿胀、硬膜外血肿、蛛网膜下腔出血检出率高于CT;高场强MRI检出蛛网膜下腔出血率高于CT,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CT与高场强MRI检出结果对比
3 讨论
颅内血肿聚集于硬脑膜与蛛网膜之间称之为硬膜下血肿,一般3日内形成的血肿称之为急性,急性硬膜下血肿按照合并脑损伤情况又可分为单纯性与复合型,准确诊断病理类型是治疗方式选择的重要依据,本次研究中高场强MRI与CT鉴别单纯或复合型硬膜下血肿效用无明显差异。
急性硬膜下血肿CT表现为颅骨内板下新月形或半月形高密度影,CT值一般在70~80Hu,部分由脑脊液深入可表现为低密度。单纯急性硬膜下血肿伤情一般较强,常采用CT复查以防误漏诊,采用高场强MRI并无必要,MRI早期显像效果较好,可作为急诊检查方法。复合型广泛急性硬膜下血肿发病机制较复杂,多伴有意识障碍,患者常合并其他部位血肿、骨挫伤、脑组织结构位置改变,在疾病早期部分血肿尚未形成或位置较深,CT恐难以诊断。
CT诊断硬膜下血肿主要缺陷为:①无法准确的判断脑组织性病变;②穿透能力弱,深部合并病变诊断效用不足;③软组织成像能力不足,无法提供更多的生化信息,不利于治疗方案的制定。高场强MRI克服了CT缺点,伪影少,对于深部、混入脑脊液、较小血肿诊断效用较高,更有助于全面评估伤情,指导手术操作[2]。相较于低场强MRI,高场强MRI还可有效缩短MRI信号采集时间、定量分析组织代谢物、实现脑功能成像,还可配合DTI、PWI、DWI成像,在中枢神经系统结构与功能成像中有明顯的比较优势,但需注意的高场强成本高、噪音强、存在能量蓄积等弊端,许多开放性颅脑创伤患者还可能有颅内金属异物造成伪影。此外,高场强MRI指导治疗作用尚无明确定论,尽管其有助于明确诊断颅内神经功能、结构病变,但考虑到复合型硬膜下血肿伤情多较重,即使检出更多微小病灶对患者预后影响并不大,高场强MRI所造成的能量蓄积、高噪音还可能导致病情恶化。
综上所述:高场强磁共振诊断急性硬膜下血肿,虽不能提高复合型急性硬膜下血肿检出率,但有助于检出其它部位血肿,可指导手术操作,但并不推荐作为常规检查方法。
参考文献
[1]屈洪党.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原则[J].中华全科医学,2014,12(7):1015-1016.
[2]Wu, J. S., et al. Neuronavigation surgery in China: reality andProspects[J]. Chin Med J (Engl), 2012. 125 (24): p. 4497-4503.
【关键词】 颅脑损伤 急性硬膜下血肿形成 CT 高场强磁共振
我国颅脑损伤发病率约为100/10万每年,颅内血肿是颅内损伤常见病理表现,约40%~50%重型颅脑损伤继发颅内血肿,急性硬膜下水肿是颅脑损伤引起血肿最为常见的一类,发生率可达40%,死亡率约为35%~45%,患者伤情变化速度快,抢救时间窗短[1]。CT是诊断急性硬膜下水肿的主要方法,但在诊断效用仍有待提高,其对于较小血肿、隐蔽处血肿、进展期血肿显示率难以让人满意。MRI是目前唯一可检测活体组织中细胞、水分子不规则扩散运动的无创医学影像学技术,在急性硬膜下血肿病变早期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场强与磁敏感度效应呈正相关,在高场强环境下MRI检查伪影少,但高场强MRI是否可用于急性硬膜下血肿诊断尚无明确定论。本次研究试对比高场强磁共振与CT诊断急性硬膜下血肿效用。
1 资料及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2014年12月~2015年10月,医院收治的急性外伤性硬膜下血肿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有明确头部外伤史;②最终行开颅手术。共纳入患者50例,其中男48例、22例,年龄15~68岁、平均(40±8)岁。车祸伤34例、跌伤8例、坠落伤5例、打击伤3例。
1.2 方法
入院后,立即行头颅CT检测, 16排螺旋CT,常规扫描,窗口矩阵256×256,冠状、矢状位图像重建,0.6mm×16,并进行多平面重组(MPR),层厚1~5mm。而后进行1.5T高场强磁共振检测,增强T1采用MP-RAGE序列,参数TR 1900ms,TE2.93ms,TI900ms,fiip angle 9°,FOV 250×250mm2,矩阵256×256,体素1.0×1.0×1.0mm3,注射造影剂后扫描,联合FLAIR,快速自旋回波序列,TR7600ms TE96ms,TI900ms,flip angle9,层数60,层厚2mm,矩阵256×180,FOV240×240mm2,体素1.3×0.9×2mm3,同时联合DTI扫描,进行纤维束追踪。
1.3 统计学处理
数据资料以EXCEL录入,转SPSS18.0软件处理,计数资料以数(n)与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Fisher确切概率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高场强MRI与CT诊断单纯或复合型硬膜下血肿比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场强MRI诊断广泛性脑挫裂伤脑内血肿、弥漫性脑肿胀、硬膜外血肿、蛛网膜下腔出血检出率高于CT;高场强MRI检出蛛网膜下腔出血率高于CT,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CT与高场强MRI检出结果对比
3 讨论
颅内血肿聚集于硬脑膜与蛛网膜之间称之为硬膜下血肿,一般3日内形成的血肿称之为急性,急性硬膜下血肿按照合并脑损伤情况又可分为单纯性与复合型,准确诊断病理类型是治疗方式选择的重要依据,本次研究中高场强MRI与CT鉴别单纯或复合型硬膜下血肿效用无明显差异。
急性硬膜下血肿CT表现为颅骨内板下新月形或半月形高密度影,CT值一般在70~80Hu,部分由脑脊液深入可表现为低密度。单纯急性硬膜下血肿伤情一般较强,常采用CT复查以防误漏诊,采用高场强MRI并无必要,MRI早期显像效果较好,可作为急诊检查方法。复合型广泛急性硬膜下血肿发病机制较复杂,多伴有意识障碍,患者常合并其他部位血肿、骨挫伤、脑组织结构位置改变,在疾病早期部分血肿尚未形成或位置较深,CT恐难以诊断。
CT诊断硬膜下血肿主要缺陷为:①无法准确的判断脑组织性病变;②穿透能力弱,深部合并病变诊断效用不足;③软组织成像能力不足,无法提供更多的生化信息,不利于治疗方案的制定。高场强MRI克服了CT缺点,伪影少,对于深部、混入脑脊液、较小血肿诊断效用较高,更有助于全面评估伤情,指导手术操作[2]。相较于低场强MRI,高场强MRI还可有效缩短MRI信号采集时间、定量分析组织代谢物、实现脑功能成像,还可配合DTI、PWI、DWI成像,在中枢神经系统结构与功能成像中有明顯的比较优势,但需注意的高场强成本高、噪音强、存在能量蓄积等弊端,许多开放性颅脑创伤患者还可能有颅内金属异物造成伪影。此外,高场强MRI指导治疗作用尚无明确定论,尽管其有助于明确诊断颅内神经功能、结构病变,但考虑到复合型硬膜下血肿伤情多较重,即使检出更多微小病灶对患者预后影响并不大,高场强MRI所造成的能量蓄积、高噪音还可能导致病情恶化。
综上所述:高场强磁共振诊断急性硬膜下血肿,虽不能提高复合型急性硬膜下血肿检出率,但有助于检出其它部位血肿,可指导手术操作,但并不推荐作为常规检查方法。
参考文献
[1]屈洪党.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原则[J].中华全科医学,2014,12(7):1015-1016.
[2]Wu, J. S., et al. Neuronavigation surgery in China: reality andProspects[J]. Chin Med J (Engl), 2012. 125 (24): p. 4497-4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