酪氨酸激酶抑制剂相关皮肤不良反应30例分析

来源 :中华皮肤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cyzhcy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酪氨酸激酶抑制剂相关皮肤不良反应的临床特点。

方法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诊断的酪氨酸激酶抑制剂相关皮肤不良反应30例分析实验室和组织病理检查结果、疗效等。

结果

30例中,痤疮样皮疹15例,湿疹样皮疹10例,麻疹样皮疹2例,毛细血管扩张1例,手足皮肤反应1例,皮肤干燥9例,指/趾甲改变7例,毛发改变4例。1例4级的痤疮样皮疹患者丙氨酸转氨酶(ALT)315 U/L;3例3级、1例2级和1例1级痤疮样皮疹以及1例伴高热的湿疹样皮疹患者ALT轻度异常(ALT 48.5 ~ 88.1 U/L)。2例湿疹样皮疹和1例麻疹样皮疹患者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比例升高(0.057 ~ 0.303)。痤疮样皮疹病理改变为毛囊角化、扩张和中性粒细胞为主的浸润。湿疹样皮疹病理表现为表皮出现不同程度的海绵水肿,棘层肥厚,上皮突不规则延长,可见基底细胞液化、变性,真皮浅层、血管周围淋巴细胞及嗜酸性粒细胞浸润。治疗:1、2、3级痤疮样皮疹患者予口服米诺环素治疗6周,皮疹逐渐消退,停药复发;4级需停用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并系统使用糖皮质激素后2周内皮疹渐消退。伴发高热的湿疹样皮疹病例及麻疹样皮疹患者暂停酪氨酸激酶抑制剂、系统使用糖皮质激素2周后皮疹消退。轻型麻疹样皮疹和湿疹样皮疹对抗过敏及外用糖皮质激素治疗2周,皮疹消退。口服抗生素治疗对甲周红肿或肉芽肿有效。

结论

酪氨酸激酶抑制剂相关皮肤不良反应表现各异,可伴肝功能损害。

其他文献
期刊
期刊
患者女,39岁,右面部斑块、溃疡伴疼痛2个月。既往患急性髓系白血病1年,经治疗后缓解,半年前再次复发。皮肤科检查:右面颊5 cm × 5 cm紫红色斑块,中央糜烂溃疡,表面覆盖黄褐色痂皮,可见肉芽组织,剥去痂皮有黄色脓液溢出,皮损边界清晰,边缘稍隆起,触痛明显。实验室检查:白细胞28.75 × 109/L,中性粒细胞1.05 × 109/L,淋巴细胞27.17 × 109/L,红细胞2.20 ×
期刊
目的提高对外阴海绵状淋巴管畸形(CLM)的认识。方法分析1例双侧小阴唇CLM的临床表现、组织病理及免疫组化,并进行讨论。结果17岁未婚女性双侧小阴唇缓慢增大的皮下肿物2年。体检见双侧小阴唇肾形皮下肿物,质地较软。肿物切面黄白色,其内见米粒大小散在囊腔,充满无色清亮液体;组织病理显示,真皮弥漫性分布大小不一的扩张淋巴管,管腔内衬单层扁平上皮,腔之间为较厚的纤维性间隔。淋巴管内皮细胞D2-40、CD3
期刊
期刊
期刊
期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