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的课程标准要求,小学语文课改要把改革的重心放在改革学生的学习方式上,许多老师已经进行了有益的尝试,构建语文课堂自主学习也渐渐地成为小语界的共识。于是语文教学变得灵动、诗意、文化起来。其终极目标就是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课上主动、互动、乐动。下面就自主学习建构谈几点想法。
一、突出自主,变被动为主动
1.自主采撷学习内容
学生个性、兴趣、需求不尽相同,学习时可以根据知识经验,个性倾向进行取舍。只有适合学生的学习内容,感受才会更深,感悟才会更透彻。
在教学《麋鹿》这篇课文时,在充分阅读课文的基础上,我让学生充当小小讲解员,以小组为单位,介绍麋鹿。然后再组织讲解员比赛,评选最佳讲解员。学生对麋鹿的外形特点及传奇经历产生了很大的兴趣。教学时,我重点设计了“麋鹿的自述”的教学环节,学生主动搜集相关资料,自主选择自述内容,促进了学生语言的内化,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2.自主选择学习方法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草原》这篇文章介绍了我国内蒙古草原的美丽景色及蒙古族人民的能歌善舞,热情好客。有些内容学生阅读起来有些难度。只有适合的才是最好的,因此在教学中我提供了许多方法供学生选择。
(1)发现美景。同学们,我们准备参观内蒙古大草原,现在你就是导游,要拿出绝招向大家介绍这个景点,看谁赢得的游客多。于是学生分组学习,或用自己的语言,说说草原美景;或用手中的画笔,画一画如诗如画的美景;或用收集的资料,交流草原美景。因为把选择学习方法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自己,同学们学习时乐此不疲。
(2)展示汇报。全班学生分小组汇报“你是如何感受草原美景的”。在一组汇报中,我画了青翠欲流的草原和雪白的羊群。因为课文里写着“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 草原彰显着生命的灵动。另一组学生用朗读的方法,结合课文插图,给人视听的冲击。还有一组学生展示课前收集的图片,让学生身临其境。语文学习已然超越了文本,拓宽了学生视野。
学会方法比得到知识更重要,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方法,体现了对学生的尊重、信任,有利于学生终身发展。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才能真正建构主动、生动、互动的个性化语文阅读,使语文课堂充满活力。
二、彰显合作,既主动又互动
1.抓拓展表演互动
如教学《负荆请罪》一文时,在学习文章之后,组织学生排演小话剧。为鼓励学生积极动脑,有自己的个性思维和想象,表演前引导学生再读课文,熟悉人物。为了使学生整体把握剧中人物,引导学习小组分步推进。(1)说说第一幕和第二幕的主要人物分别是谁?他们有怎样的性格特点?(2)抓住剧本中表现人物鲜明特点的语言,组内朗读,体会人物品质。(3)小组角色体验。在学习小组内分角色,练习读好人物对话,再相互探究怎样把人物感情表达出来。整个教学过程,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学生始终处于主动的思维状态,表演自然成了他们的一种内在需求。
2.抓生成激发互动
古诗教学一般教师都采用读诗题,解诗句,知作者,悟诗情的方法程式化地去教,往往老师教得吃力,学生学得无趣。我在教古诗《观书有感》时,抓住两个细节激发学生灵性,感悟作者诗情。
(1)学生初读了古诗之后,我便发问:同学们读到“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你仿佛看到了什么?诗中“半亩方塘一鉴开”是什么样的景色?“徘徊”本意是人来回走动,“天光云影”怎么可能“徘徊”?我引领学生想象生成,在小组内探究、解疑、交流。
(2)引导学生吟诵全诗,思考:诗人看到水塘,怎么就联想到了读书呢?引导学生理解诗意,感悟诗理。接着通过多种形式吟诵来体会,领悟这首诗是以水塘的形象作比喻的。学生主动学习后,各组挑选的代表交流本组学习的收获,气氛活跃。这种将读书后的感想化为生动隽永的形象,既富于理趣,又充满诗情,激发了学生内在的灵气!
三、重视实践,从能动到乐动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因此,我们应拓展学习语文的渠道,让学生从学校教育中解放出来,走进自然,走进社会,使语文教学活动化、生活化、自主化,使课程标准的理念在教学实践中得以落实。教学《姥姥的剪纸》一课时,为了帮助学生感受“你姥姥神了,剪猫像猫,剪虎像虎,剪只母鸡能下蛋,剪只公鸡能打鸣”这句话,课前,我们组织学生参加简单的手工制作实践活动,让他们亲自动手剪一剪,体验熟能生巧的内在含义。学生乐于参加实践活动,学习兴趣浓厚。看着自己的作品,再欣赏姥姥的作品,学生就更能走进姥姥与作者的内心情感世界。课上,我指导学生朗读感受文本,引领学生将感性的认识与抽象的文字联系在一起,将具体形象的事物与生动丰富的语言融为一体,学生的语言能力得到提升。
在语文教学中,自主学习的建构并非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我们教师持之以恒地坚持。只要我们不盲目追风,不轻言放弃,始终把学生当成学习的主人,正确处理好各种关系,使学生学得兴趣盎然、有声有色,我们的语文课堂就会彰显生命的活力。
一、突出自主,变被动为主动
1.自主采撷学习内容
学生个性、兴趣、需求不尽相同,学习时可以根据知识经验,个性倾向进行取舍。只有适合学生的学习内容,感受才会更深,感悟才会更透彻。
在教学《麋鹿》这篇课文时,在充分阅读课文的基础上,我让学生充当小小讲解员,以小组为单位,介绍麋鹿。然后再组织讲解员比赛,评选最佳讲解员。学生对麋鹿的外形特点及传奇经历产生了很大的兴趣。教学时,我重点设计了“麋鹿的自述”的教学环节,学生主动搜集相关资料,自主选择自述内容,促进了学生语言的内化,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2.自主选择学习方法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草原》这篇文章介绍了我国内蒙古草原的美丽景色及蒙古族人民的能歌善舞,热情好客。有些内容学生阅读起来有些难度。只有适合的才是最好的,因此在教学中我提供了许多方法供学生选择。
(1)发现美景。同学们,我们准备参观内蒙古大草原,现在你就是导游,要拿出绝招向大家介绍这个景点,看谁赢得的游客多。于是学生分组学习,或用自己的语言,说说草原美景;或用手中的画笔,画一画如诗如画的美景;或用收集的资料,交流草原美景。因为把选择学习方法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自己,同学们学习时乐此不疲。
(2)展示汇报。全班学生分小组汇报“你是如何感受草原美景的”。在一组汇报中,我画了青翠欲流的草原和雪白的羊群。因为课文里写着“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 草原彰显着生命的灵动。另一组学生用朗读的方法,结合课文插图,给人视听的冲击。还有一组学生展示课前收集的图片,让学生身临其境。语文学习已然超越了文本,拓宽了学生视野。
学会方法比得到知识更重要,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方法,体现了对学生的尊重、信任,有利于学生终身发展。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才能真正建构主动、生动、互动的个性化语文阅读,使语文课堂充满活力。
二、彰显合作,既主动又互动
1.抓拓展表演互动
如教学《负荆请罪》一文时,在学习文章之后,组织学生排演小话剧。为鼓励学生积极动脑,有自己的个性思维和想象,表演前引导学生再读课文,熟悉人物。为了使学生整体把握剧中人物,引导学习小组分步推进。(1)说说第一幕和第二幕的主要人物分别是谁?他们有怎样的性格特点?(2)抓住剧本中表现人物鲜明特点的语言,组内朗读,体会人物品质。(3)小组角色体验。在学习小组内分角色,练习读好人物对话,再相互探究怎样把人物感情表达出来。整个教学过程,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学生始终处于主动的思维状态,表演自然成了他们的一种内在需求。
2.抓生成激发互动
古诗教学一般教师都采用读诗题,解诗句,知作者,悟诗情的方法程式化地去教,往往老师教得吃力,学生学得无趣。我在教古诗《观书有感》时,抓住两个细节激发学生灵性,感悟作者诗情。
(1)学生初读了古诗之后,我便发问:同学们读到“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你仿佛看到了什么?诗中“半亩方塘一鉴开”是什么样的景色?“徘徊”本意是人来回走动,“天光云影”怎么可能“徘徊”?我引领学生想象生成,在小组内探究、解疑、交流。
(2)引导学生吟诵全诗,思考:诗人看到水塘,怎么就联想到了读书呢?引导学生理解诗意,感悟诗理。接着通过多种形式吟诵来体会,领悟这首诗是以水塘的形象作比喻的。学生主动学习后,各组挑选的代表交流本组学习的收获,气氛活跃。这种将读书后的感想化为生动隽永的形象,既富于理趣,又充满诗情,激发了学生内在的灵气!
三、重视实践,从能动到乐动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因此,我们应拓展学习语文的渠道,让学生从学校教育中解放出来,走进自然,走进社会,使语文教学活动化、生活化、自主化,使课程标准的理念在教学实践中得以落实。教学《姥姥的剪纸》一课时,为了帮助学生感受“你姥姥神了,剪猫像猫,剪虎像虎,剪只母鸡能下蛋,剪只公鸡能打鸣”这句话,课前,我们组织学生参加简单的手工制作实践活动,让他们亲自动手剪一剪,体验熟能生巧的内在含义。学生乐于参加实践活动,学习兴趣浓厚。看着自己的作品,再欣赏姥姥的作品,学生就更能走进姥姥与作者的内心情感世界。课上,我指导学生朗读感受文本,引领学生将感性的认识与抽象的文字联系在一起,将具体形象的事物与生动丰富的语言融为一体,学生的语言能力得到提升。
在语文教学中,自主学习的建构并非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我们教师持之以恒地坚持。只要我们不盲目追风,不轻言放弃,始终把学生当成学习的主人,正确处理好各种关系,使学生学得兴趣盎然、有声有色,我们的语文课堂就会彰显生命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