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和谐社会构建的时代背景下,和谐是各种关系恰倒好处配合的结果。语文教育是个系统工程,需要把握好各个方面的关系。党的十七大召开给我们提供了新的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我们需要以科学发展观的指导来处理好语文教育中的问题。在具体的语文教育中,语文教学内容之间的关系,语文知识教学与能力培养的关系,语文教学与学生全面发展的关系等都需要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把握好其和谐性。
关键词:中职语文教学;和谐;教学内容知识与能力
新颁布的《中等职业学校语文大纲》进一步突出职业教育特色,明确了本学科的培养目标:强调不仅要指导学生掌握语文基础知识,还要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提高思想品德修养和科学文化素养”,还应“促进职业生涯的发展”。但是当今世界科技发展日新月异,中国社会经受着垒球化的激荡,信息化的洗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还没有达到高度的完善成熟,也没有很好地贯彻到社会的各个角落。面对这样的态势,面对教育改革,面对学生职业生涯持续发展的重任,实现新大纲提出的培养目标,语文教学应该怎么办?语文教师必须认真学习领会十七的精神,把科学发展观落实到自己的教学中去,才能实现自我教学境界的新提高,实现真正的语文教学创新。笔者才疏学浅,在这里只能谈谈语文教育中几个关系的和谐问题,以期抛砖引玉。
一、语文教学内容之间的和谐
新大綱充分考虑到中职学校学生的实际,在教学内容上安排了基础模块、职业模块、拓展模块三个部分,明确学生应掌握的知识和具有的能力的不同层面,体现了各个部分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特点。每个模块均从阅读与欣赏,表达与交流两个方面提出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通过第三个方面——语文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语文的能力。这三个方面也充分体现出模块之间的渐进性。分析这三个方面,具体涉及到对学生进行语文基础知识,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实践活动的教学。这五个教学内容都具有相对的独立性,都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都需要对学生进行专门的教育和训练。那么在教学中应该怎样对待这些教学内容呢?是不是简单地平均施力就行了呢?实际上,这些教学内容是紧密结合,缺任何一部分都不能构成完整的语文教学,它们之间的关系虽然错综复杂,但相互制约、相互作用。一方面语文基础知识的学习是为了培养语文能力的需要,系统的理论知识会增强语文能力训练的指导性,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未来的学习和发展奠定基础;另一方面,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等语文能力的提高也会增加学生对语文基础知识的掌握和运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既要重视每个教学内容的教育功能,又要注意语文教学的综合性和整体性,实现对学生的和谐施教。这个和谐要在遵循语文教育基本规律下,尊重几个教学内容的联系,从它们的内在联系出发,在对某一个教学内容进行集中教育的时候注意对整个语文教学内容的把握,通过内在联系强化正在教学内容,同时潜在教育其他版块内容。另外,要实现教学内容的和谐施教,还需要注重学生的个性,在学生的不同发展阶段、不同学习阶段进行不同的教学内容,使教学内容由浅到深,在有序更替中,螺旋上升,不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语文知识与语文能力的和谐
语文知识教学和语文能力教育的和谐问题,实质是如何化知识为能力的问题。这一问题在各个学科都存在。比如在体育课上,体育教师会先讲解某一动作要领,然后作示范,最后让学生练习。讲解动作要领就是知识性教学,作示范就是能力教育的一种方法,让学生练习就是让学生在不忘要领的基础上进行自我感悟,是一种知识和能力结合教育的方法。在语文教学中基本操作步骤也是如此,但是语文能力有着更多的复杂性。比如诗歌教学,其中,语文知识包括很多方面,有诗歌常识、诗歌文化、字词等等,学生需要掌握的技能则有阅读能力、鉴赏能力、写作能力、表达能力、想象能力等,几乎包括人类思维的各种能力,只是在不同的教学阶段要求的深浅不同而已。正是语文知识与能力转化的复杂性,突出了语文知识教学与语文能力教育的和谐性问题。知识与能力的教育本质上是统一的,相互涵摄的。从信息观来看,教师对学生的知识和能力的教育都是一种信息传输过程。教师的教育就是想让学生获得自己的信息并促使学生本身的信息拥有增多、信息性能提升和信息结构优化。一般来讲,知识都是可以用语言来表达的,并可使学生明白和掌握的;但技能就不一定。比如,体育老师把动作要领说得再清楚。如果他不作示范、不让同学练习或不在同学练习中纠正动作环节的偏差,学生是不可能掌握这一动作技能的。语文教学中,技能和技巧教师是可以讲解的,但学生即使每个字都听得清楚明白,不一定就掌握了这种技能和技巧。而且阅读、写作等能力没有形象示范,只能靠学生进行抽象理解和感悟。虽然语言是直接与思维联系,知识也可以描述技能,概括技能的表现和形成规律,但它们都不是思维和技能本身。因此,在语文教学中,不能以知识教育来取代能力教育,不能认为把能力有关的知识讲清楚了,能力教育就结束了。能力在人的意识里往往是意识不到的,我们可以称之为潜意识。但我们可以通过反思自己所意识到的和自己的言行来发现它,并且意识都可以转化为信息在人内和人际之间进行传递。这就是知识和能力统一和相互转化的根据。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必须加强这方面的研究,促使知识和能力之间的相互转化,实现语文知识与语文能力的和谐发展。
三、语文教学与学生全面发展的和谐
职业教育不仅要使受教育者在某个职业领域得到扎实的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实践技能和职业能力,具有较高的科学技术素养;还要对其加强道德品质、心理素质、健康个性、创造力和敬业精神的培养,并且要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强调通过每一个体素质的提高促进群体素质的提高,最后达到个体、群体,社会及人与环境之间的健康和谐发展。语文学科凝聚民族思想的结晶,它对于发扬民族精神。培养高尚情操,提高文化修养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由于它的特点和功能,决定它对培养学生全面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要注意把学生语文知识和能力的学习同学生的智力开发以及品德教育、情感教育、美育甚至体育(朗读、写作等都有益身体健康,甚至有时可成为体育锻炼的手段)、劳动教育等结合起来。在这些结合中,我们要注意它们之间的比重、注意到轻重缓急,促进它们和谐发展,相得益彰。语文课本中的美文全部都有鲜明的价值观倾向,对人生,世界、生命等都持积极态度,诗歌、小说等都饱涵了作者深厚的情感,都是很好的德育、情育、美育资源。通过不同的文章,让学生体悟生命,逐渐形成健全的人格。另外,对学生情感的激发,品德的熏陶等也有助于增加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语文修养。但是,语文教育毕竟不是思维训练课、不是品德修养课、也不是音乐或美术课。语文教育必须保持自己的独特教学内容和特色。这是语文教育同其他学科协调的立足点,也是对学生进行全面发展培养的立足点。语文教育只有保持好、发挥好自己的教育特殊性、教育个性,才能更好地促使学生的全面发展,和谐好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关键词:中职语文教学;和谐;教学内容知识与能力
新颁布的《中等职业学校语文大纲》进一步突出职业教育特色,明确了本学科的培养目标:强调不仅要指导学生掌握语文基础知识,还要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提高思想品德修养和科学文化素养”,还应“促进职业生涯的发展”。但是当今世界科技发展日新月异,中国社会经受着垒球化的激荡,信息化的洗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还没有达到高度的完善成熟,也没有很好地贯彻到社会的各个角落。面对这样的态势,面对教育改革,面对学生职业生涯持续发展的重任,实现新大纲提出的培养目标,语文教学应该怎么办?语文教师必须认真学习领会十七的精神,把科学发展观落实到自己的教学中去,才能实现自我教学境界的新提高,实现真正的语文教学创新。笔者才疏学浅,在这里只能谈谈语文教育中几个关系的和谐问题,以期抛砖引玉。
一、语文教学内容之间的和谐
新大綱充分考虑到中职学校学生的实际,在教学内容上安排了基础模块、职业模块、拓展模块三个部分,明确学生应掌握的知识和具有的能力的不同层面,体现了各个部分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特点。每个模块均从阅读与欣赏,表达与交流两个方面提出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通过第三个方面——语文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语文的能力。这三个方面也充分体现出模块之间的渐进性。分析这三个方面,具体涉及到对学生进行语文基础知识,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实践活动的教学。这五个教学内容都具有相对的独立性,都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都需要对学生进行专门的教育和训练。那么在教学中应该怎样对待这些教学内容呢?是不是简单地平均施力就行了呢?实际上,这些教学内容是紧密结合,缺任何一部分都不能构成完整的语文教学,它们之间的关系虽然错综复杂,但相互制约、相互作用。一方面语文基础知识的学习是为了培养语文能力的需要,系统的理论知识会增强语文能力训练的指导性,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未来的学习和发展奠定基础;另一方面,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等语文能力的提高也会增加学生对语文基础知识的掌握和运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既要重视每个教学内容的教育功能,又要注意语文教学的综合性和整体性,实现对学生的和谐施教。这个和谐要在遵循语文教育基本规律下,尊重几个教学内容的联系,从它们的内在联系出发,在对某一个教学内容进行集中教育的时候注意对整个语文教学内容的把握,通过内在联系强化正在教学内容,同时潜在教育其他版块内容。另外,要实现教学内容的和谐施教,还需要注重学生的个性,在学生的不同发展阶段、不同学习阶段进行不同的教学内容,使教学内容由浅到深,在有序更替中,螺旋上升,不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语文知识与语文能力的和谐
语文知识教学和语文能力教育的和谐问题,实质是如何化知识为能力的问题。这一问题在各个学科都存在。比如在体育课上,体育教师会先讲解某一动作要领,然后作示范,最后让学生练习。讲解动作要领就是知识性教学,作示范就是能力教育的一种方法,让学生练习就是让学生在不忘要领的基础上进行自我感悟,是一种知识和能力结合教育的方法。在语文教学中基本操作步骤也是如此,但是语文能力有着更多的复杂性。比如诗歌教学,其中,语文知识包括很多方面,有诗歌常识、诗歌文化、字词等等,学生需要掌握的技能则有阅读能力、鉴赏能力、写作能力、表达能力、想象能力等,几乎包括人类思维的各种能力,只是在不同的教学阶段要求的深浅不同而已。正是语文知识与能力转化的复杂性,突出了语文知识教学与语文能力教育的和谐性问题。知识与能力的教育本质上是统一的,相互涵摄的。从信息观来看,教师对学生的知识和能力的教育都是一种信息传输过程。教师的教育就是想让学生获得自己的信息并促使学生本身的信息拥有增多、信息性能提升和信息结构优化。一般来讲,知识都是可以用语言来表达的,并可使学生明白和掌握的;但技能就不一定。比如,体育老师把动作要领说得再清楚。如果他不作示范、不让同学练习或不在同学练习中纠正动作环节的偏差,学生是不可能掌握这一动作技能的。语文教学中,技能和技巧教师是可以讲解的,但学生即使每个字都听得清楚明白,不一定就掌握了这种技能和技巧。而且阅读、写作等能力没有形象示范,只能靠学生进行抽象理解和感悟。虽然语言是直接与思维联系,知识也可以描述技能,概括技能的表现和形成规律,但它们都不是思维和技能本身。因此,在语文教学中,不能以知识教育来取代能力教育,不能认为把能力有关的知识讲清楚了,能力教育就结束了。能力在人的意识里往往是意识不到的,我们可以称之为潜意识。但我们可以通过反思自己所意识到的和自己的言行来发现它,并且意识都可以转化为信息在人内和人际之间进行传递。这就是知识和能力统一和相互转化的根据。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必须加强这方面的研究,促使知识和能力之间的相互转化,实现语文知识与语文能力的和谐发展。
三、语文教学与学生全面发展的和谐
职业教育不仅要使受教育者在某个职业领域得到扎实的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实践技能和职业能力,具有较高的科学技术素养;还要对其加强道德品质、心理素质、健康个性、创造力和敬业精神的培养,并且要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强调通过每一个体素质的提高促进群体素质的提高,最后达到个体、群体,社会及人与环境之间的健康和谐发展。语文学科凝聚民族思想的结晶,它对于发扬民族精神。培养高尚情操,提高文化修养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由于它的特点和功能,决定它对培养学生全面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要注意把学生语文知识和能力的学习同学生的智力开发以及品德教育、情感教育、美育甚至体育(朗读、写作等都有益身体健康,甚至有时可成为体育锻炼的手段)、劳动教育等结合起来。在这些结合中,我们要注意它们之间的比重、注意到轻重缓急,促进它们和谐发展,相得益彰。语文课本中的美文全部都有鲜明的价值观倾向,对人生,世界、生命等都持积极态度,诗歌、小说等都饱涵了作者深厚的情感,都是很好的德育、情育、美育资源。通过不同的文章,让学生体悟生命,逐渐形成健全的人格。另外,对学生情感的激发,品德的熏陶等也有助于增加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语文修养。但是,语文教育毕竟不是思维训练课、不是品德修养课、也不是音乐或美术课。语文教育必须保持自己的独特教学内容和特色。这是语文教育同其他学科协调的立足点,也是对学生进行全面发展培养的立足点。语文教育只有保持好、发挥好自己的教育特殊性、教育个性,才能更好地促使学生的全面发展,和谐好与其他学科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