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今年2月1日出台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持续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的若干意见》,把推进农业科技创新作为“三农”工作的重点,作为农产品生产保障供给和现代农业发展的支撑,在我国农业科技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结合中央一号文件的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牢牢把握省情特点和全省现代农业发展规律,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坚持把农业科技自主创新作为现代农业发展的源动力,作为持续发展的突破口,作为创新驱动战略实施的主旋律,指明了今后一段时期农业科技创新的总要求、总方向。
推进我省现代农业新发展必须更加强调自主创新
我省现代农业的发展得益于农业科技创新。截至去年年底,全省粮食总产突破660亿斤,单产再创历史新高;以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应用为主要特征的高效农业和设施农业已分别占耕地面积的42.8%和12.2%,高效渔业占养殖面积的61%,肉蛋奶产量创历史最好水平,畜禽规模养殖水平全国领先。农业科技贡献率达61.2%,居全国第一。然而,农业科技创新的每一次进步,为后续再发展既奠定了基础,又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当前,在全省资源禀赋限制、发展水平较高且没有成功模式可循的条件下,建设更高水平的现代农业就必须立足于自主创新,内生增长。
从当前和未来江苏社会经济发展的现状来看,自主创新也必须成为现代农业持续发展的引擎。目前,全省耕地、淡水等资源的刚性约束进一步加剧,生态环境保护的压力越来越大,依靠大量消耗资源的传统生产方式推进农业发展已难以为继;农业劳动力的素质呈结构性下降,用工成本迅速上涨,依靠低成本劳动力支撑现代农业发展的空间逐渐减小。在粮食产量“八连增”、农民增收“八连快”的基础上,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保障粮食等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推进农业农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难度越来越大。可以说,我省已经到了必须更加依靠科技进步促进现代农业发展的历史新阶段,其中,自主创新已成为最重大、最关键、最根本的出路和措施。
自主创新的阶段性成果为现代农业高端突破奠定了坚实基础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提出的“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部署,省委、省政府于“十一五”初期就作出了“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省份”的决定,并自2007年起在现代高效农业领域设立农业科技自主创新专项资金,支持农业科技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示范应用。进入“十二五”,我省农业科技自主创新工作得到空前重视,被列为全省实施创新驱动工程和农业科技发展规划等重大部署的重要内容,今年又成为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的先导性措施2--。
在省委、省政府科技政策的指导下,全省农业科技战线充分发挥自主创新专项资金的枢纽作用,广大科技人员“安心工作、潜心研究、热心服务”,自主创新已经取得阶段性成果,为全省现代农业发展做好了成果储备和组织准备。一是培育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农作物新品种,为粮油安全和设施农业发展提供品种支撑。南粳46、淮稻13、连粳7号水稻,宁麦、扬麦系列小麦遍布大江南北;金陵甜’玉番茄、苏蜜6号西瓜以及霞晖6号桃、宁玉草莓等为代表的蔬菜、果树品种纵横全省各地。二是研发了一批具有大面积应用前景的新技术,为江苏现代农业发展提供了坚强的技术储备。园艺种苗快繁与规模化生产技术、设施栽培病虫害无公害防控技术、种养循环农业和生物治理水体污染技术、规模生态养殖技术、重大疫病防控技术、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技术以及植物、动物产品安全生产和深加工技术都取得了明显进展。三是示范推广了一批新型实用的品种和技术,为江苏现代农业发展提供有力的模式支持。通过下派科技人员实施示范项目、培养种养大户形成典型带动、建立示范园区推动集成运用等方式,实现了新品种、新技术的快速使用,增强了自主创新成果的辐射力和影响力。实践表明,自主创新取得的阶段性成果为现代农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为现代农业高端突破注入了强大动力。
牢牢把握自主创新在现代农业发展新形势下的总体要求
中央一号文件为农业科技发展指明了方向,是农业科技实现提升、突破和跨越的最大的政策保障。目前,农业科技战线既面临着重大的发展机遇,也肩负着重要的历史责任,必须立足于自主创新,明确目标和方向,抓住关键和核心,潜心研究,协同攻关,深入对接江苏特点现代农业发展的科技需求,以更高水平的科技成果支撑和引领全省现代农业发展。
在推进自主创新过程中,必须突出技术体系形成。建设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是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提出的“增产增效并重、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结合、生产生态协调”基本要求的具体举措,是科研理念和科研管理的重大转变,也是新型农业科技资源组合模式的重大探索。建立产业技术体系,就是要围绕解决现代农业重大科技问题,把科研目标从单项技术攻克向技术体系集成创新转变,建设一套从产地到餐桌、从生产到消费、从研发到市场各个环节紧密衔接、全程支撑的技术链,使得技术体系在生产应用中“一推就开”,在产业支撑中“一用就灵”,成为生产实际和产业发展的主推技术。根据我省现代农业发展的状况和未来一段时期的要求,目前要在优质稻麦产业、规模生态养殖、设施蔬菜产业和资源高效利用等领域率先启动实施。在经费投入上,要发挥好省自主创新专项资金的引导作用,并实行连续稳定支持策略。在组织方式上,实行首席专家、行政负责人共同负责制,并给予首席专家经费分配和使用监管权力,建立覆盖不同学科、不同部门的组织体系。
在推进自主创新过程中,必须突出关键技术攻关。围绕生产、市场和农民急需解决的关键技术问题,力争突破制约产业发展的技术瓶颈,补齐技术体系形成过程中出现的“短板”,获得能够带动农民增收致富的成果。从我省农业产业发展的要求和广大技术用户的迫切需求看,从现阶段起,必须调集有限科技资源,形成合力,针对高效设施农业进口替代品种培育、特异种质创新、无公害投入品研制、农产品加工与安全等领域的单项或多项技术进行针对性部署。通过重点支持,力争在关键领域原创性技术研发上取得突破,为今后现代农业产业技术的体系形成创造条件。
在推进自主创新过程中,必须突出人才团队培养。从江苏现代农业发展的实际出发,在种质创制、生态农业、信息农业和农业高技术领域,加快引进国际高层次领军人才。针对农业人才培养的特点,全面提升现有人才素质和团队结构,推进人才政策体系、开发机制、发展环境等与国际接轨。在我省正在启动实施的创新团队建设中,要优先考虑农业科技创新团队建设,并给予经费、项目、平台等多方面的支持。加大对青年科技人才的培养,扩大自主创新专项资金对自由探索、杰出青年和项目预研等方面的倾斜力度,促进青年成长。继续改革人才考核评价机制,促进科技人员创业创新,对于自主创新成果,要鼓励科技人员通过创办、领办和协办企业的方式,加快成果转化,推进成果产业化。
在推进自主创新过程中,必须突出创新联盟建立。我省具有丰富的农业科技资源,知名农业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数量仅次于北京,同时全省各市、县(区)都建有农科所等区域创新基地和现代化的农业科技园区,苏果超市、南京雨润等科技型企业不断壮大,从而形成了链结上、中、下游,覆盖农业各个领域的科技创新网络,成为推进我省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力量。为此,我们必须按照中央一号文件要求,“打破部门、区域、学科界限,有效整合科技资源,建立协同创新机制,推动产学研、農科教紧密结合”。发挥好大型农业科研机构的牵头作用,组织科研力量集中攻关;强化项目纽带作用,注重不同科技创新单元之间的资源互补、力量协同和目标统一;改革科研管理方式,把项目的开放度、集成度和高效运行作为管理的重点,从而形成一心一意开展自主创新、群策群力发展现代农业的生动局面。
责任编辑:金雯
推进我省现代农业新发展必须更加强调自主创新
我省现代农业的发展得益于农业科技创新。截至去年年底,全省粮食总产突破660亿斤,单产再创历史新高;以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应用为主要特征的高效农业和设施农业已分别占耕地面积的42.8%和12.2%,高效渔业占养殖面积的61%,肉蛋奶产量创历史最好水平,畜禽规模养殖水平全国领先。农业科技贡献率达61.2%,居全国第一。然而,农业科技创新的每一次进步,为后续再发展既奠定了基础,又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当前,在全省资源禀赋限制、发展水平较高且没有成功模式可循的条件下,建设更高水平的现代农业就必须立足于自主创新,内生增长。
从当前和未来江苏社会经济发展的现状来看,自主创新也必须成为现代农业持续发展的引擎。目前,全省耕地、淡水等资源的刚性约束进一步加剧,生态环境保护的压力越来越大,依靠大量消耗资源的传统生产方式推进农业发展已难以为继;农业劳动力的素质呈结构性下降,用工成本迅速上涨,依靠低成本劳动力支撑现代农业发展的空间逐渐减小。在粮食产量“八连增”、农民增收“八连快”的基础上,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保障粮食等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推进农业农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难度越来越大。可以说,我省已经到了必须更加依靠科技进步促进现代农业发展的历史新阶段,其中,自主创新已成为最重大、最关键、最根本的出路和措施。
自主创新的阶段性成果为现代农业高端突破奠定了坚实基础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提出的“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部署,省委、省政府于“十一五”初期就作出了“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省份”的决定,并自2007年起在现代高效农业领域设立农业科技自主创新专项资金,支持农业科技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示范应用。进入“十二五”,我省农业科技自主创新工作得到空前重视,被列为全省实施创新驱动工程和农业科技发展规划等重大部署的重要内容,今年又成为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的先导性措施2--。
在省委、省政府科技政策的指导下,全省农业科技战线充分发挥自主创新专项资金的枢纽作用,广大科技人员“安心工作、潜心研究、热心服务”,自主创新已经取得阶段性成果,为全省现代农业发展做好了成果储备和组织准备。一是培育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农作物新品种,为粮油安全和设施农业发展提供品种支撑。南粳46、淮稻13、连粳7号水稻,宁麦、扬麦系列小麦遍布大江南北;金陵甜’玉番茄、苏蜜6号西瓜以及霞晖6号桃、宁玉草莓等为代表的蔬菜、果树品种纵横全省各地。二是研发了一批具有大面积应用前景的新技术,为江苏现代农业发展提供了坚强的技术储备。园艺种苗快繁与规模化生产技术、设施栽培病虫害无公害防控技术、种养循环农业和生物治理水体污染技术、规模生态养殖技术、重大疫病防控技术、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技术以及植物、动物产品安全生产和深加工技术都取得了明显进展。三是示范推广了一批新型实用的品种和技术,为江苏现代农业发展提供有力的模式支持。通过下派科技人员实施示范项目、培养种养大户形成典型带动、建立示范园区推动集成运用等方式,实现了新品种、新技术的快速使用,增强了自主创新成果的辐射力和影响力。实践表明,自主创新取得的阶段性成果为现代农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为现代农业高端突破注入了强大动力。
牢牢把握自主创新在现代农业发展新形势下的总体要求
中央一号文件为农业科技发展指明了方向,是农业科技实现提升、突破和跨越的最大的政策保障。目前,农业科技战线既面临着重大的发展机遇,也肩负着重要的历史责任,必须立足于自主创新,明确目标和方向,抓住关键和核心,潜心研究,协同攻关,深入对接江苏特点现代农业发展的科技需求,以更高水平的科技成果支撑和引领全省现代农业发展。
在推进自主创新过程中,必须突出技术体系形成。建设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是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提出的“增产增效并重、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结合、生产生态协调”基本要求的具体举措,是科研理念和科研管理的重大转变,也是新型农业科技资源组合模式的重大探索。建立产业技术体系,就是要围绕解决现代农业重大科技问题,把科研目标从单项技术攻克向技术体系集成创新转变,建设一套从产地到餐桌、从生产到消费、从研发到市场各个环节紧密衔接、全程支撑的技术链,使得技术体系在生产应用中“一推就开”,在产业支撑中“一用就灵”,成为生产实际和产业发展的主推技术。根据我省现代农业发展的状况和未来一段时期的要求,目前要在优质稻麦产业、规模生态养殖、设施蔬菜产业和资源高效利用等领域率先启动实施。在经费投入上,要发挥好省自主创新专项资金的引导作用,并实行连续稳定支持策略。在组织方式上,实行首席专家、行政负责人共同负责制,并给予首席专家经费分配和使用监管权力,建立覆盖不同学科、不同部门的组织体系。
在推进自主创新过程中,必须突出关键技术攻关。围绕生产、市场和农民急需解决的关键技术问题,力争突破制约产业发展的技术瓶颈,补齐技术体系形成过程中出现的“短板”,获得能够带动农民增收致富的成果。从我省农业产业发展的要求和广大技术用户的迫切需求看,从现阶段起,必须调集有限科技资源,形成合力,针对高效设施农业进口替代品种培育、特异种质创新、无公害投入品研制、农产品加工与安全等领域的单项或多项技术进行针对性部署。通过重点支持,力争在关键领域原创性技术研发上取得突破,为今后现代农业产业技术的体系形成创造条件。
在推进自主创新过程中,必须突出人才团队培养。从江苏现代农业发展的实际出发,在种质创制、生态农业、信息农业和农业高技术领域,加快引进国际高层次领军人才。针对农业人才培养的特点,全面提升现有人才素质和团队结构,推进人才政策体系、开发机制、发展环境等与国际接轨。在我省正在启动实施的创新团队建设中,要优先考虑农业科技创新团队建设,并给予经费、项目、平台等多方面的支持。加大对青年科技人才的培养,扩大自主创新专项资金对自由探索、杰出青年和项目预研等方面的倾斜力度,促进青年成长。继续改革人才考核评价机制,促进科技人员创业创新,对于自主创新成果,要鼓励科技人员通过创办、领办和协办企业的方式,加快成果转化,推进成果产业化。
在推进自主创新过程中,必须突出创新联盟建立。我省具有丰富的农业科技资源,知名农业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数量仅次于北京,同时全省各市、县(区)都建有农科所等区域创新基地和现代化的农业科技园区,苏果超市、南京雨润等科技型企业不断壮大,从而形成了链结上、中、下游,覆盖农业各个领域的科技创新网络,成为推进我省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力量。为此,我们必须按照中央一号文件要求,“打破部门、区域、学科界限,有效整合科技资源,建立协同创新机制,推动产学研、農科教紧密结合”。发挥好大型农业科研机构的牵头作用,组织科研力量集中攻关;强化项目纽带作用,注重不同科技创新单元之间的资源互补、力量协同和目标统一;改革科研管理方式,把项目的开放度、集成度和高效运行作为管理的重点,从而形成一心一意开展自主创新、群策群力发展现代农业的生动局面。
责任编辑:金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