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学科作为中国人的母语学科,它蕴含着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文化结晶和语言烙印;它有着继承并弘扬中国厚重而璀璨的民族文化、奠定国人基本素质、提高国人整体文化素养的不朽使命;它指引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在历史流淌、时代变迁的岁月里,锤炼心性、审视万物,饱含情怀、不卑不亢地前行。人们将素质教育的重担集中于语文学科的同时也将目光倾斜于此,不免对语文学科的教育教学颇多担忧、审视,甚至非议。20世纪末的对于“误尽苍生是语文”的批判,吕叔湘先生对于语文学科“少慢差费”的担忧,引来了一大批一线语文教育工作者和研究学者们的讨论与反思。21世纪以来,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展开,明确了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语文学科的教学改革也有了一定的发展思路。然而,在实际的教学中,语文学科仍然在偏工具性、泛人文化的两端徘徊不定。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研究压力下,语文学科教学在理念与实践上不停地被打量着、分解着,研究着。新课程标准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作为语文课堂教学的目标。然而并不是每一堂语文课都能够有的放矢地完成好三维目标。要将其真正融合并落实于课堂中,渗透入学生的学习体验、生命感受中是需要师生之间共通的价值导向的。笔者认为,这样的价值导向便是人类生命的终极追求——“幸福”。为了能够将“幸福”的价值导向融合于语文课堂之中,笔者试图从对“幸福”理念的追溯、语文学科的幸福内涵、语文幸福课堂的理念构建和语文幸福课堂的营造四个方面对语文课堂与“幸福”价值导向的可能性结合作出了探讨。具体说来,全文一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追溯“幸福”。站在东西方文化的不同视角,对“幸福”的内涵从纵向的历史角度,作出了梳理。力图从中找寻人类关于“幸福”追求的思想脉络,探索智者、学者们对不同“幸福”内涵的解读;同时结合时代特征对新时代的“幸福”内涵从横向上作出了一定的规定性,展现了新时代全面的幸福观,落实幸福与教育的结合意义,从而为教育溯源,为“幸福”正名。第二部分,确立以幸福为终极价值导向的语文课堂教学。从语文学科的本质内涵出发,将语文的性质争论与教育终极价值的分歧最终统一到以幸福为教育终极价值导向的课堂中去。其次,从语文课堂的历史发展与现状出发,审视当前语文课堂幸福感缺失的现状及原因。最后,结合传统语文教学的精华之处和现代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课堂,力图回归语文课堂中的幸福感。第三部分,构建新时代语文课堂的幸福理念。从确立语文幸福课堂的理论依据中,寻找启示;从新时代不同语文理念中追寻语文幸福课堂的核心价值。最后描绘出了语文幸福课堂的基本面貌。第四部分,营造幸福的语文课堂。教师与学生分别是语文课堂的主导和主体。这一部分,分别从教师的自身幸福感和教师课堂幸福感的营造两个角度出发,寻求让教师和学生共获幸福的语文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