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人说,在美国卖出10辆汽车,其中9辆是借助信贷完成的。因为在美国只要找到工作就可以马上消费了,这些都表明了美国汽车消费金融的发达程度。
那么,中国消费金融现状又如何呢?据中国银联总裁许罗德介绍,截至2009年一季度末,中国居民消费信贷余额为3.94万亿元,在金融机构贷款中的比重约为11%。如果剔除购房贷款,消费信贷余额仅为4500亿元人民币。
未来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消费引擎还有很大空间。问题是如何促进、推动消费增长。
当然,最好的方式是收入增加。但在收入增长相对较慢的情况下,耶鲁大学管理学院金融学终身教授陈志武表示,“药方”是先买后付、借贷消费。
值得关注的是,5月12日,银监会《消费金融公司试点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公开向社会各界征求意见。银监会相关负责人表示,设立消费金融公司这样一类新型金融机构,会促进我国经济从投资主导型向消费主导型转变。
借贷提高消费效率
人的收入轨道决定了年轻时缺钱,到年老时钱最多,消费的年龄轨道又正好与此相背。而消费型的金融产品恰恰能够帮助人们跨时间转移收入,纠正这两种轨道的矛盾。所以,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金融消费的力度可以决定消费水平的高低。
按照国际惯例,一国人均GDP超过2000美元,消费将进入快速增长期。但中国在2007年人均GDP达到2456美元,2008年超过3000美元,最终消费率仍然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这当然与中国人的传统观念有关,与中国社保体系的不完善有关,但是与中国的消费渠道、消费方式以及与支持消费的手段不足,也有一定关系。
人均GDP超过3000美元,按照我们自己的说法,是进入了小康社会,按照世界银行的说法,我们进入了中等收入的水平。这样的水平,潜在的消费需求是会发生重大的转变,那就是对温饱的基本需求在减弱,对住房、汽车、家用电器耐用消费品需求则明显地提高。
消费需求的转变,必然导致消费模式的变革。清华大学布鲁金斯公共政策研究中心主任肖耿认为,在这种转变中,金融业是非常重要的,消费金融是要提高消费的效率。“经济学里边最重要的目的就是消费,不是今天的消费就是明天的消费,所有的投资都是为了将来的消费。所以消费是最重要的。但是经济学里边讲消费一定要有效率。”在2009陆家嘴金融论坛上,肖耿这样说。
提及消费金融,很容易让人联想到目前仍在肆虐的金融危机,因为正是美国的借贷消费模式最终导致了这场灾难。“尽管这次危机是大萧条以来最严重的,但是,美国自19世纪末演变而来的、靠借贷消费带动的增长模式不会改变,其金融资本主义模式也不会终结,在质上不会变,只是在量上会有收缩。”陈志武表示。
消费金融的供需矛盾
消费金融在美国是过度,而在中国,恰恰相反,是不够,远远不够。
数据显示,截至2009年一季度末,消费信贷余额在金融机构贷款中的比重仅为1.29%。而同期美国不包括房贷在内的个人消费信贷余额是我国的38.7倍,其在银行贷款中的比重则高达26%。如果中国也达到这个比重水平,那么个人消费信贷余额可以达到9万亿元人民币。
汽车消费是在我国开展得较早的消费金融产品之一,迄今为止,国内也有了10家汽车金融公司获准提供购车贷款服务,但到2008年底,我国各金融机构发放的汽车消费贷款余额仅1583亿元,其中318亿元来源于汽车金融公司,占到的20%。
数据显示,早在2003年7月末,四大国有银行汽车消费贷款余额就达到1400多亿元,当时全国轿车销量是140万台。而2008年我国轿车销量已达到504.69万辆,考虑通货膨胀和轿车销量增长3倍的因素,这5年来国内的汽车消费信贷市场基本处于萎缩之中。
是市场对消费金融的需求不足吗?显然不是。工商银行位居中国商业银行个人消费贷款第一的市场地位,今年前四个月个人消费贷款比年初增长了将近500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82%。工商银行副行长李晓鹏也承认,“这说明市场情况很好”。
而目前消费信贷的“爆发”,正是源于去年12月10日工、农、中、建等9家大银行《贯彻落实中央“金融促进经济发展九项措施”的六点共识》。《共识》称,要“寻求新的消费信贷增长点,积极扩大住房、汽车和农村消费信贷市场”。关键还是在“供方”。
那么,中国消费金融现状又如何呢?据中国银联总裁许罗德介绍,截至2009年一季度末,中国居民消费信贷余额为3.94万亿元,在金融机构贷款中的比重约为11%。如果剔除购房贷款,消费信贷余额仅为4500亿元人民币。
未来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消费引擎还有很大空间。问题是如何促进、推动消费增长。
当然,最好的方式是收入增加。但在收入增长相对较慢的情况下,耶鲁大学管理学院金融学终身教授陈志武表示,“药方”是先买后付、借贷消费。
值得关注的是,5月12日,银监会《消费金融公司试点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公开向社会各界征求意见。银监会相关负责人表示,设立消费金融公司这样一类新型金融机构,会促进我国经济从投资主导型向消费主导型转变。
借贷提高消费效率
人的收入轨道决定了年轻时缺钱,到年老时钱最多,消费的年龄轨道又正好与此相背。而消费型的金融产品恰恰能够帮助人们跨时间转移收入,纠正这两种轨道的矛盾。所以,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金融消费的力度可以决定消费水平的高低。
按照国际惯例,一国人均GDP超过2000美元,消费将进入快速增长期。但中国在2007年人均GDP达到2456美元,2008年超过3000美元,最终消费率仍然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这当然与中国人的传统观念有关,与中国社保体系的不完善有关,但是与中国的消费渠道、消费方式以及与支持消费的手段不足,也有一定关系。
人均GDP超过3000美元,按照我们自己的说法,是进入了小康社会,按照世界银行的说法,我们进入了中等收入的水平。这样的水平,潜在的消费需求是会发生重大的转变,那就是对温饱的基本需求在减弱,对住房、汽车、家用电器耐用消费品需求则明显地提高。
消费需求的转变,必然导致消费模式的变革。清华大学布鲁金斯公共政策研究中心主任肖耿认为,在这种转变中,金融业是非常重要的,消费金融是要提高消费的效率。“经济学里边最重要的目的就是消费,不是今天的消费就是明天的消费,所有的投资都是为了将来的消费。所以消费是最重要的。但是经济学里边讲消费一定要有效率。”在2009陆家嘴金融论坛上,肖耿这样说。
提及消费金融,很容易让人联想到目前仍在肆虐的金融危机,因为正是美国的借贷消费模式最终导致了这场灾难。“尽管这次危机是大萧条以来最严重的,但是,美国自19世纪末演变而来的、靠借贷消费带动的增长模式不会改变,其金融资本主义模式也不会终结,在质上不会变,只是在量上会有收缩。”陈志武表示。
消费金融的供需矛盾
消费金融在美国是过度,而在中国,恰恰相反,是不够,远远不够。
数据显示,截至2009年一季度末,消费信贷余额在金融机构贷款中的比重仅为1.29%。而同期美国不包括房贷在内的个人消费信贷余额是我国的38.7倍,其在银行贷款中的比重则高达26%。如果中国也达到这个比重水平,那么个人消费信贷余额可以达到9万亿元人民币。
汽车消费是在我国开展得较早的消费金融产品之一,迄今为止,国内也有了10家汽车金融公司获准提供购车贷款服务,但到2008年底,我国各金融机构发放的汽车消费贷款余额仅1583亿元,其中318亿元来源于汽车金融公司,占到的20%。
数据显示,早在2003年7月末,四大国有银行汽车消费贷款余额就达到1400多亿元,当时全国轿车销量是140万台。而2008年我国轿车销量已达到504.69万辆,考虑通货膨胀和轿车销量增长3倍的因素,这5年来国内的汽车消费信贷市场基本处于萎缩之中。
是市场对消费金融的需求不足吗?显然不是。工商银行位居中国商业银行个人消费贷款第一的市场地位,今年前四个月个人消费贷款比年初增长了将近500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82%。工商银行副行长李晓鹏也承认,“这说明市场情况很好”。
而目前消费信贷的“爆发”,正是源于去年12月10日工、农、中、建等9家大银行《贯彻落实中央“金融促进经济发展九项措施”的六点共识》。《共识》称,要“寻求新的消费信贷增长点,积极扩大住房、汽车和农村消费信贷市场”。关键还是在“供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