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指出:“文字语言的训练,最紧要的是训练语感。多读作品,多训练语感,必将能驾驭文字。”《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可见,以语感为核心组织教学活动是语文教学的本真所在。失掉语感的教学,语文课堂就没有了生机,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就成为一句空话。
那么,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致力于学生良好语感的培养呢?
一、创设语境,培养语感
精彩的朗读使课文深奥的内涵、优美的语言自然流畅,使学生的审美情感油然而生。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赞科夫说:“艺术作品首先要激发儿童的思想感悟,其余的工作都应当是这些思想感悟的自然的结果。”因此,我们在阅读教学中应努力创设出浓郁的语感情境,使学生调动多种感官,积极主动地进行相应的课堂活动,为进行语感训练创设最佳条件。如教学《威尼斯的小艇》第六自然段时,教师可配以优美的钢琴曲,并播放多媒体动画——威尼斯夜晚的景色。当学生们陶醉在优美的音乐和动人的画面景色时,教师轻轻地读起了课文。此情此景,使学生深深陶醉,在学生被感染的同时,他们也把握了这段课文的基调,有利于准确感悟语意。同时,浓郁的语感情境便于引导学生披文入境,去感受语言文字的精妙,触发语感。
二、融情范读,熏陶语感
在范读课文阶段,教师的范读可以起到“熏陶语感”的作用。教师在范读时,倘若能够动情、入境,用美的语言和丰富的情感经验直接给学生以熏陶,使学生对全文有一个准确、鲜明的感知,甚至进行深入的内心体验,学生将有可能迅速地从整体上把握课文的意蕴,从而获得“即时语感”。有些感情很浓的课文,教师投入自己的真情声情并茂地范读很快会给学生一些情绪上的感染,进而整体把握住课文蕴涵的感情。如在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在感悟小女孩所处的寒冷、凄凉的环境时,我配上低沉而悲伤的轻音乐,动情范读,学生静听,感悟当时的景象,使学生在听读中感受到强烈的语感熏陶,进入了课文的意境,增强了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这样,久而久之,学生便会逐步使用规范的语言进行思维和表达。
三、通过美读,积累语感
美读是朗读的外在表现形式与朗读内容的完美统一。美读可以使儿童的心灵得到滋润,美读可以使学生的智慧受到激发。这是一种无意识的、欣赏性的一遍接着一遍地读,让学生通过读,跟着语感和作者走到一起,再把所体会到的文章的思想感情表达出来。如《十里长街送总理》是一篇感情十分深厚的文章,在教学中我先用沉重悲痛的语调范读课文创设情境,再让学生反复地进行感情朗读,将当时人们悼念总理无限哀思、肝肠寸断、催人泪下、庄严肃穆的悲壮情景再现了出来,学生对周总理无限崇敬、爱戴和深切怀念之情便油然而生,从而提高了教学效果。
四、想象朗读,训练语感
语感和想象是紧密相联的。在教学中教师要创设情境,利用形象思维,启发学生展开想象,让学生边读边在脑海中浮现出课文中所描写的景物,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在感情上与作者产生共鸣。
如教学《观潮》一文时,有这样一段话:“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其中“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等句子如不运用形象思维,便不会让人感受到大潮的雄伟、壮观。教学中,我通过播放录像激发想象,使其在语感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增强了学生对钱塘江大潮这一天下奇观的感性认识。可激发学生通过“白浪翻滚”联想到“白色城墙”的雄伟图景;由“浪潮越来越近”联想到“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时那浩浩荡荡的飞奔场面;由“声音”联想到“山崩地裂”的惊人气势。然后教师辅之以声情并茂的范读,把学生带到波涛汹涌的钱塘江大潮边,使学生置身其中,感受大潮的雄伟、壮观,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培养他们的语感。
五、感悟主题,升华语感
语言文字的训练是语言内化的过程,而这个过程又与小学生学习语言文字的心理过程相一致,它不是一个纯客观的认知过程。而是一个带有浓厚主观色彩的感性与理性统一的感悟过程,每个人对文章都有自己独特的感受和创新的见解,只有带领学生去感悟语言,才能实现与作者心灵的对话,对文章的内容、感情、道理进行内化,从而使学生达到“其言皆如出吾之口,其情皆如出吾之心,其境皆如出吾之胸”的境界。
1.感悟文中形。
语感的产生是以“感”为主,它离不开具体生动的想象,依靠想象使人对语言的感受进入一个全新的境界。
2.感悟文中情。
训练学生的语感,就是把语言的理解与情感的体味结合起来,使学生能透过文字感受作者那起伏的情感。
总之,我们应该充分把握语文教学中的语感因素,研究语感教学的规律,促进学生听说读写语文能力的全面发展,努力培养学生对语言敏锐的直觉能力,使学生不仅能“读”且能“悟”,语文能力、语文素养跃上一个更高的层次。
那么,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致力于学生良好语感的培养呢?
一、创设语境,培养语感
精彩的朗读使课文深奥的内涵、优美的语言自然流畅,使学生的审美情感油然而生。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赞科夫说:“艺术作品首先要激发儿童的思想感悟,其余的工作都应当是这些思想感悟的自然的结果。”因此,我们在阅读教学中应努力创设出浓郁的语感情境,使学生调动多种感官,积极主动地进行相应的课堂活动,为进行语感训练创设最佳条件。如教学《威尼斯的小艇》第六自然段时,教师可配以优美的钢琴曲,并播放多媒体动画——威尼斯夜晚的景色。当学生们陶醉在优美的音乐和动人的画面景色时,教师轻轻地读起了课文。此情此景,使学生深深陶醉,在学生被感染的同时,他们也把握了这段课文的基调,有利于准确感悟语意。同时,浓郁的语感情境便于引导学生披文入境,去感受语言文字的精妙,触发语感。
二、融情范读,熏陶语感
在范读课文阶段,教师的范读可以起到“熏陶语感”的作用。教师在范读时,倘若能够动情、入境,用美的语言和丰富的情感经验直接给学生以熏陶,使学生对全文有一个准确、鲜明的感知,甚至进行深入的内心体验,学生将有可能迅速地从整体上把握课文的意蕴,从而获得“即时语感”。有些感情很浓的课文,教师投入自己的真情声情并茂地范读很快会给学生一些情绪上的感染,进而整体把握住课文蕴涵的感情。如在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在感悟小女孩所处的寒冷、凄凉的环境时,我配上低沉而悲伤的轻音乐,动情范读,学生静听,感悟当时的景象,使学生在听读中感受到强烈的语感熏陶,进入了课文的意境,增强了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这样,久而久之,学生便会逐步使用规范的语言进行思维和表达。
三、通过美读,积累语感
美读是朗读的外在表现形式与朗读内容的完美统一。美读可以使儿童的心灵得到滋润,美读可以使学生的智慧受到激发。这是一种无意识的、欣赏性的一遍接着一遍地读,让学生通过读,跟着语感和作者走到一起,再把所体会到的文章的思想感情表达出来。如《十里长街送总理》是一篇感情十分深厚的文章,在教学中我先用沉重悲痛的语调范读课文创设情境,再让学生反复地进行感情朗读,将当时人们悼念总理无限哀思、肝肠寸断、催人泪下、庄严肃穆的悲壮情景再现了出来,学生对周总理无限崇敬、爱戴和深切怀念之情便油然而生,从而提高了教学效果。
四、想象朗读,训练语感
语感和想象是紧密相联的。在教学中教师要创设情境,利用形象思维,启发学生展开想象,让学生边读边在脑海中浮现出课文中所描写的景物,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在感情上与作者产生共鸣。
如教学《观潮》一文时,有这样一段话:“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其中“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等句子如不运用形象思维,便不会让人感受到大潮的雄伟、壮观。教学中,我通过播放录像激发想象,使其在语感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增强了学生对钱塘江大潮这一天下奇观的感性认识。可激发学生通过“白浪翻滚”联想到“白色城墙”的雄伟图景;由“浪潮越来越近”联想到“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时那浩浩荡荡的飞奔场面;由“声音”联想到“山崩地裂”的惊人气势。然后教师辅之以声情并茂的范读,把学生带到波涛汹涌的钱塘江大潮边,使学生置身其中,感受大潮的雄伟、壮观,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培养他们的语感。
五、感悟主题,升华语感
语言文字的训练是语言内化的过程,而这个过程又与小学生学习语言文字的心理过程相一致,它不是一个纯客观的认知过程。而是一个带有浓厚主观色彩的感性与理性统一的感悟过程,每个人对文章都有自己独特的感受和创新的见解,只有带领学生去感悟语言,才能实现与作者心灵的对话,对文章的内容、感情、道理进行内化,从而使学生达到“其言皆如出吾之口,其情皆如出吾之心,其境皆如出吾之胸”的境界。
1.感悟文中形。
语感的产生是以“感”为主,它离不开具体生动的想象,依靠想象使人对语言的感受进入一个全新的境界。
2.感悟文中情。
训练学生的语感,就是把语言的理解与情感的体味结合起来,使学生能透过文字感受作者那起伏的情感。
总之,我们应该充分把握语文教学中的语感因素,研究语感教学的规律,促进学生听说读写语文能力的全面发展,努力培养学生对语言敏锐的直觉能力,使学生不仅能“读”且能“悟”,语文能力、语文素养跃上一个更高的层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