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信息技术新课程标准从“以人为本、回归生活、注重发展”的教育理念出发,对信息技术课提出了新的要求。而在现今的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往往只重视具体的操作技能,而忽视学生的实际需要。其实,信息技术课本就不应是枯燥乏味的机械操作,而应是有“灵魂”、有“血肉”的一门课程。于是,我尝试将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融入信息技术课堂,让信息技术走进生活,没想到这在教学实践中获得了很好的效果。
利用身边的生活素材
1.加入地方特色资源
南昌的地方特色,学生生活中熟悉的人物、重要事件、建筑物、自然景观、风土人情等,都成为我上课的资源。有了熟悉的教学资源作导入,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时,就会有较高的学习积极性,兴趣盎然,不但能更快、更好地学会这些操作技能,而且能培养热爱家乡的美好情感。例如,在教学Word时,我给学生的任务是制作一张有关南昌历史的电子报。之前,我自己也制作了一张电子报,其中包括一篇介绍八一南昌起义的文章,以及一些风景优美的照片,以此作为我上课要用到的素材。学生一下就提起了兴趣,有的问:“老师,你这照片是哪里来的?”有的问:“老师,你这文章是哪里找的?是不是历史书上的?”我告诉学生,有些照片是平时游玩的时候拍的,有些是在网上找的。学生们都高兴极了,表示有机会也要多拍照片,多了解知识。这样,学生不但学会了信息技术知识,还养成了在日常生活中积累素材的好习惯。
2.利用电脑游戏资源
游戏是每个学生都喜欢玩的一项活动。虽然越来越多的学生痴迷于游戏,但不难发现,他们在游戏里也表现出了极高的注意力和浓厚的兴趣。
因此,我在“学习画图软件”的教学过程中进行了尝试,把用来掌握画图工具的多个任务以“游戏闯关”“游戏比赛”的形式提供给学生。例如,在讲授“画图中的填充和喷抢工具”时,我先给学生一张图片,上面画了一位卡通女生,但她身上的衣服没有颜色,要求学生给这位女生的衣服上色,然后从各自小组中选出最好看的一张图片,和其他小组PK,看看谁填充的颜色最漂亮。随着学习难度和参与任务的变化,学生的学习兴趣会持续高涨,主动性和积极性也会得到前所未有的激发和调动,这样能改变以往学生习惯在等待中被动接受知识的局面。
利用生活细节,营造和谐向上的课堂
1.根据教学内容设计生活情境
例如,在讲授“计算器的使用”一课时,我创设了一个学生春游的情境,布置了使用零花钱采购春游食品的任务,要求学生们按照春游采购单在固定的金额下挑选物品,通过算一算、比一比,达到既吃得好又不浪费的目的。在这种教学情境中,学生很自然地想到用学过的计算器去完成这个任务,并将这一方法运用到现实生活中。而以往我通常只让学生用计算器做几道数学题,结果学生都感到索然无味。由此可见,当课堂的载体发生变化的时候,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出现了巨大的转变。
2.关注学生的特定需要
众所周知,无论学什么本领,当它与学生的兴趣产生关联时,就能提高学习效率。例如,在课堂上不能完成下载任务的学生,却能熟练地下载QQ和一些小游戏;一些打几个简单的字母就手忙脚乱的学生,在QQ聊天的时候,却能每分钟打十几个字……由此可见,学生在特定的需求下,能用自己的方法得到自己想要的结果。
因此,我经常通过各种途径了解学生的内心所想,在教学时,尽可能地站在他们的角度,使我的教学更贴近他们的需求。例如,有的学生在学习时,因为很投入而不由自主地离开自己的座位去看其他人是如何操作的,只要这个学生不是故意的,我都不会责怪他。因为当学生真正想学一样东西时,他是不可能影响全班秩序的,反而会让学习气氛更加浓厚。
3.和班会课结合
和班主任合作设计一次主题班会课。例如,在学校开展“我的梦、中国梦”的活动时,我和各年级的班主任一起组织学生学习电脑制作:要求三年级的学生利用画图软件画一幅画,内容是把自己的梦想和祖国未来的面貌画出来;要求四年级的学生利用Word制作一张电子报,内容是把自己的梦想和希望写下来并画出来;要求五年级的学生利用Excel制作一张预算表,内容是实现梦想要做哪些事,每件事要花多少钱;要求六年级的学生制作幻灯片,内容是把梦想用一张张图片用动感的效果制作出来。这样一来,每个年级的学生都能把所需要的知识学得扎扎实实的,课后还会三五成群地互相讨论自己的梦想和制作细节,还有些不会操作的学生也会主动向我询问制作方法,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不断高涨,也能把所学知识一一运用到实践中。
利用身边的生活素材
1.加入地方特色资源
南昌的地方特色,学生生活中熟悉的人物、重要事件、建筑物、自然景观、风土人情等,都成为我上课的资源。有了熟悉的教学资源作导入,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时,就会有较高的学习积极性,兴趣盎然,不但能更快、更好地学会这些操作技能,而且能培养热爱家乡的美好情感。例如,在教学Word时,我给学生的任务是制作一张有关南昌历史的电子报。之前,我自己也制作了一张电子报,其中包括一篇介绍八一南昌起义的文章,以及一些风景优美的照片,以此作为我上课要用到的素材。学生一下就提起了兴趣,有的问:“老师,你这照片是哪里来的?”有的问:“老师,你这文章是哪里找的?是不是历史书上的?”我告诉学生,有些照片是平时游玩的时候拍的,有些是在网上找的。学生们都高兴极了,表示有机会也要多拍照片,多了解知识。这样,学生不但学会了信息技术知识,还养成了在日常生活中积累素材的好习惯。
2.利用电脑游戏资源
游戏是每个学生都喜欢玩的一项活动。虽然越来越多的学生痴迷于游戏,但不难发现,他们在游戏里也表现出了极高的注意力和浓厚的兴趣。
因此,我在“学习画图软件”的教学过程中进行了尝试,把用来掌握画图工具的多个任务以“游戏闯关”“游戏比赛”的形式提供给学生。例如,在讲授“画图中的填充和喷抢工具”时,我先给学生一张图片,上面画了一位卡通女生,但她身上的衣服没有颜色,要求学生给这位女生的衣服上色,然后从各自小组中选出最好看的一张图片,和其他小组PK,看看谁填充的颜色最漂亮。随着学习难度和参与任务的变化,学生的学习兴趣会持续高涨,主动性和积极性也会得到前所未有的激发和调动,这样能改变以往学生习惯在等待中被动接受知识的局面。
利用生活细节,营造和谐向上的课堂
1.根据教学内容设计生活情境
例如,在讲授“计算器的使用”一课时,我创设了一个学生春游的情境,布置了使用零花钱采购春游食品的任务,要求学生们按照春游采购单在固定的金额下挑选物品,通过算一算、比一比,达到既吃得好又不浪费的目的。在这种教学情境中,学生很自然地想到用学过的计算器去完成这个任务,并将这一方法运用到现实生活中。而以往我通常只让学生用计算器做几道数学题,结果学生都感到索然无味。由此可见,当课堂的载体发生变化的时候,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出现了巨大的转变。
2.关注学生的特定需要
众所周知,无论学什么本领,当它与学生的兴趣产生关联时,就能提高学习效率。例如,在课堂上不能完成下载任务的学生,却能熟练地下载QQ和一些小游戏;一些打几个简单的字母就手忙脚乱的学生,在QQ聊天的时候,却能每分钟打十几个字……由此可见,学生在特定的需求下,能用自己的方法得到自己想要的结果。
因此,我经常通过各种途径了解学生的内心所想,在教学时,尽可能地站在他们的角度,使我的教学更贴近他们的需求。例如,有的学生在学习时,因为很投入而不由自主地离开自己的座位去看其他人是如何操作的,只要这个学生不是故意的,我都不会责怪他。因为当学生真正想学一样东西时,他是不可能影响全班秩序的,反而会让学习气氛更加浓厚。
3.和班会课结合
和班主任合作设计一次主题班会课。例如,在学校开展“我的梦、中国梦”的活动时,我和各年级的班主任一起组织学生学习电脑制作:要求三年级的学生利用画图软件画一幅画,内容是把自己的梦想和祖国未来的面貌画出来;要求四年级的学生利用Word制作一张电子报,内容是把自己的梦想和希望写下来并画出来;要求五年级的学生利用Excel制作一张预算表,内容是实现梦想要做哪些事,每件事要花多少钱;要求六年级的学生制作幻灯片,内容是把梦想用一张张图片用动感的效果制作出来。这样一来,每个年级的学生都能把所需要的知识学得扎扎实实的,课后还会三五成群地互相讨论自己的梦想和制作细节,还有些不会操作的学生也会主动向我询问制作方法,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不断高涨,也能把所学知识一一运用到实践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