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陈云作为党的第一、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生前非常热爱浙江这方热土,曾40多次到浙江调查研究,从党和人民的利益出发,指出:“要想办法把市场供应搞好,市场稳定至关重要。”“工程建设,百年大计,质量第一。”“自留地,是社会主义经济的必要补充。”“改革还是要搞试点,总结经验,要摸着石头过河。”他提出“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交换、比较、反复”的科学观点。他关注民情,敢听真话,有解决实际问题的政治自觉;他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政治品格,永远铭刻在浙江人民的记忆里。
新中国成立初期,陈云是主管经济的国务院副总理、国家财经小组的组长,还兼任过商业部部长。大量冗繁的工作,日夜连轴转的安排,摧垮了陈云本来就虚弱的身体。他渐渐地支撑不住了,开始连续发烧,以后心脏病发作,躺了两个星期。医生建议休息三个月方能恢复心脏功能。
这年冬天,在党中央、毛泽东的关怀下,陈云在杭州休养。他一边养病,一边找来省委领导谈话,了解浙江市场运作情况、商品的销售情况。
那个时期,陈云到浙江,总要到一些商店、饭店走一走,看一看,货物充足不充足?商品价格合理不合理?还缺些什么东西?然后,再找省委领导谈一谈,了解市面上的购销情况。陈云认为,市场问题与人民的生活密切相关。人民群众看共产党对他们关心不关心,有没有解决生活问题,这是政治问题。“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陈云说:“这‘多’和‘少’反映了群众对生产和整个经济工作的意见,为生产和经济规划提供最好的信息。”
陈云对省委领导说:“商业工作,天天同人民群众打交道,管吃的、穿的、用的,管油盐柴米。不要小看这些事。这是人民的大事。人是要吃饭的,一天不吃饭,肚子就饿得哇哇叫。不能轻视柴米油盐这些小事,小事中有大事,小事是大事的根。商业工作搞购、销、调、存,本身也是一件政治性很强的工作。”
他说,浙江素有鱼米之乡之称。历史上一直是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要发挥浙江的优势,因地制宜发展多种经营,扩大农副产品出口。
省委领导汇报了市场流通情况。陈云说:“现在要想办法把市场供应搞得好一点。解决市场问题的次序是先吃后用。吃的方面,是先粮食后副食品。粮食问题缓和了,进口一部分棉花织成布,一部分供应国内,一部分出口赚取外汇。”“市场稳定至关重要。国家对化肥、农药、农机要给予一定数量的投资。”“要通过一些高价菜、高价点心和高价饭馆等,把多发的票子收回来,制止通货膨胀,稳定市场。省里要计划扩大龙井茶、丝绸产品的出口,换取外汇,进口一部分大米和小麦,来缓解粮食紧张问题。”
对扩大农副产品出口,换取外汇,进口粮食问题,陈云对省委领导说:“进口粮食,就要拿出东西来出口。有了东西就好办嘛!还是要靠增加生产,活跃流通。一斤猪肉七角钱,可以炒十盘肉片。每盘七角,七元钱。这样,国家赚钱,群众也满意嘛。”
“大跃进”的挫折和教训,使陈云对商品经济有了新的认识。他认为商品经济不仅不能废除,而且要大力发展。针对有人提出取消商品、取消货币,否认价值规律作用的论点,他强调要发展商品经济,重视市场和价值规律的作用。他提出,要重视市场和价值规律在社会主义经济中的作用。他主张商品的价格,必须以价值为基础,商品交换必须遵循等价交换的原则。
以后,陈云到浙江视察,当他了解到浙江采取一些措施,使生产和消费、购买力和物资供应趋于平衡时夸赞说,这是正确运用生产与流通过程相统一的原理和价值规律的成果。
关于生产和基建的关系,经过长期经济工作实践的陈云认识比较清醒,他对省委领导说:“必须先生产,后基建;先挖潜、革新、改造,后新建。”强调“要扩大内涵,反对单纯通过外延来扩大再生产”。提出,建设规模的大小,必须和国家的财力物力相适应。像我们这样一个有6亿多人口的国家,经济稳定极为重要。建设的规模超过国家财力物力的实际,就是冒了,就会出现经济混乱;两者合适,经济就稳定。如果保守了,妨碍了建设应有的速度也不好。但是,纠正保守比纠正冒进要容易些。因为物资多了,增加建设是比较容易的;而财力物力不够,把建设规模搞大了,要压缩下来就不那么容易,还会造成严重的浪费。
应该说,这一时期,陈云提出的经济建设要遵守价值规律、发展商品生产、搞活市场流通、发展多种经营等设想和建议,是根据当时中国的实际,突破苏联经济模式的一种新的探索。
遗憾的是,在“左”的思想指导下,陈云的许多闪耀着理性光辉的经济建设思想在后来的实践中被忽视了。
“要想办法把市场供应搞好,市场稳定至关重要”
新中国成立初期,陈云是主管经济的国务院副总理、国家财经小组的组长,还兼任过商业部部长。大量冗繁的工作,日夜连轴转的安排,摧垮了陈云本来就虚弱的身体。他渐渐地支撑不住了,开始连续发烧,以后心脏病发作,躺了两个星期。医生建议休息三个月方能恢复心脏功能。
这年冬天,在党中央、毛泽东的关怀下,陈云在杭州休养。他一边养病,一边找来省委领导谈话,了解浙江市场运作情况、商品的销售情况。
那个时期,陈云到浙江,总要到一些商店、饭店走一走,看一看,货物充足不充足?商品价格合理不合理?还缺些什么东西?然后,再找省委领导谈一谈,了解市面上的购销情况。陈云认为,市场问题与人民的生活密切相关。人民群众看共产党对他们关心不关心,有没有解决生活问题,这是政治问题。“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陈云说:“这‘多’和‘少’反映了群众对生产和整个经济工作的意见,为生产和经济规划提供最好的信息。”
陈云对省委领导说:“商业工作,天天同人民群众打交道,管吃的、穿的、用的,管油盐柴米。不要小看这些事。这是人民的大事。人是要吃饭的,一天不吃饭,肚子就饿得哇哇叫。不能轻视柴米油盐这些小事,小事中有大事,小事是大事的根。商业工作搞购、销、调、存,本身也是一件政治性很强的工作。”
他说,浙江素有鱼米之乡之称。历史上一直是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要发挥浙江的优势,因地制宜发展多种经营,扩大农副产品出口。
省委领导汇报了市场流通情况。陈云说:“现在要想办法把市场供应搞得好一点。解决市场问题的次序是先吃后用。吃的方面,是先粮食后副食品。粮食问题缓和了,进口一部分棉花织成布,一部分供应国内,一部分出口赚取外汇。”“市场稳定至关重要。国家对化肥、农药、农机要给予一定数量的投资。”“要通过一些高价菜、高价点心和高价饭馆等,把多发的票子收回来,制止通货膨胀,稳定市场。省里要计划扩大龙井茶、丝绸产品的出口,换取外汇,进口一部分大米和小麦,来缓解粮食紧张问题。”
对扩大农副产品出口,换取外汇,进口粮食问题,陈云对省委领导说:“进口粮食,就要拿出东西来出口。有了东西就好办嘛!还是要靠增加生产,活跃流通。一斤猪肉七角钱,可以炒十盘肉片。每盘七角,七元钱。这样,国家赚钱,群众也满意嘛。”
“大跃进”的挫折和教训,使陈云对商品经济有了新的认识。他认为商品经济不仅不能废除,而且要大力发展。针对有人提出取消商品、取消货币,否认价值规律作用的论点,他强调要发展商品经济,重视市场和价值规律的作用。他提出,要重视市场和价值规律在社会主义经济中的作用。他主张商品的价格,必须以价值为基础,商品交换必须遵循等价交换的原则。
以后,陈云到浙江视察,当他了解到浙江采取一些措施,使生产和消费、购买力和物资供应趋于平衡时夸赞说,这是正确运用生产与流通过程相统一的原理和价值规律的成果。
关于生产和基建的关系,经过长期经济工作实践的陈云认识比较清醒,他对省委领导说:“必须先生产,后基建;先挖潜、革新、改造,后新建。”强调“要扩大内涵,反对单纯通过外延来扩大再生产”。提出,建设规模的大小,必须和国家的财力物力相适应。像我们这样一个有6亿多人口的国家,经济稳定极为重要。建设的规模超过国家财力物力的实际,就是冒了,就会出现经济混乱;两者合适,经济就稳定。如果保守了,妨碍了建设应有的速度也不好。但是,纠正保守比纠正冒进要容易些。因为物资多了,增加建设是比较容易的;而财力物力不够,把建设规模搞大了,要压缩下来就不那么容易,还会造成严重的浪费。
应该说,这一时期,陈云提出的经济建设要遵守价值规律、发展商品生产、搞活市场流通、发展多种经营等设想和建议,是根据当时中国的实际,突破苏联经济模式的一种新的探索。
遗憾的是,在“左”的思想指导下,陈云的许多闪耀着理性光辉的经济建设思想在后来的实践中被忽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