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以广西外国语学院教学实践为例,分析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存在的问题,提出优化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对策: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加强教学资源的建设,建立科学的课程思政教学评价体系等。
【关键词】大学英语 课程思政 价值观 教学环节 文化自信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1)15-0082-03
2017年,教育部印发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提出加强以课程思政为目标的各类课程的教学改革,将各门课程蕴含的思政元素和承载的思政教育功能,有机地融入课堂教学各环节,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知识体系教育的和谐统一。
大学英语课是一门通识教育必修课程,其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语言综合应用能力和提升综合文化素养。大学英语教学的思想政治教育责任重大,课程思政应贯穿大学英语教学的始终。本文以广西外国语学院的大学英语教学实践为例,探讨大学英语教学中如何融入思想政治元素,使学生辩证地看待中西方文化,增强文化自信,树立正确的政治观,成为一名既有中国灵魂又具备国际视野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一、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存在的问题
(一)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育面临着负面环境因素
大学英语课程思政面临着比其他课程更复杂的客观环境。大学英语课既承载着英语语言文化的传授,也是思想表达交流的平台,是可以产生文化思想碰撞的学科。作为一门人文教育课程,大学英语的受众面非常广泛,教学资源大多来自西方国家,尤其如今大学英语教材追求原汁原味,很多教材直接选用英语国家的原文,这些文章传达了西方国家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无疑会冲击大学生的价值观。青年学生在学习这些英语文章时容易受西方思潮的影响,可能出现盲目崇拜他国文化而摒弃本国优秀文化、一味追随西方思想意识形态而忽略本国主流意识形态和价值观的现象。
(二)大学英语教师的知识与思想具有局限性
为了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建设,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的高校政治教育工作文件和指导意见,明确提出了“要提高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的要求。全国各高等院校积极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为教师的继续教育、业务学习和教育调研提供了全方位的支持。但是,部分高等院校对此尚不够重视,管理配套机制也未建立起来。以部分民办院校的大学英语教师为例,教师日常教学任务繁重,投入思想政治理论学习的精力非常有限,使得自身的思想政治教育水平跟不上新时代高等教育教学的要求。部分大学英语教师仅关注自己所授课程与所做研究领域的相关专业知识,对其他学科涉猎普遍不足,导致视野不够开阔,知识面狭隘,专业知识和技能发展出现严重失衡。部分大学英语教师在思想上对思政教育重视不够,片面地认为“育”是专职学工者的工作,因此在开展教学活动中只传授跟本专业相关的知识技能,轻视思政教育,忽视学生品德修养的培养。具体表现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培养,以及对课堂上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引导不够,做不到全方位育人。
(三)课程思政教育形式生硬且内容单一
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并非生硬套用思想政治课程的内容灌输给学生,否则会适得其反,学生觉得枯燥无味,进而排斥课程学习,影响学习思政的积极性。然而,目前部分高等院校的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在教育形式上比较单一,存在着生搬硬套、为完成任务而“思政”的情况。为了及时完成教学任务,部分授课教师在大学英语课堂上不可避免生硬地套用一些公式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照本宣科。这些内容通常比较抽象,脱离实际情况,不利于学生理解和吸收。鉴于此,授课教师应该依托不同的课程内容,从全新的视角出发,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进行扩展和更新,将思政教育灵活渗透到课程的学习中,因材施教,循序渐进,让学生对课程内容产生更多的共鸣,从而提高学习效果。
二、广西外国语学院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的实践
广西外国语学院一直秉承“留住中国魂,做好国际人”的校训培养应用型人才。在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中既鼓励学生开阔视野,面向东盟开展对外语言文化交流,也注重培养学生的中华文化底蕴。学院英语教学团队认为只有将课程思政教育元素渗透到教学设计的各个环节当中,使之成为课堂教学内容及活动开展的有机组成部分,才可能实现课程思政教育的真正落实,才能在教学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一)设置课程思政内容为大学英语课程教学的重要目标
大学英语课程组将思政教育内容作为明确的教学目标,置于“情感价值目标”的范畴,便于相关教学活动围绕这一教学目标展开。授课教师在传授英语知识技能的同时,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对教学内容所表达的思想产生共鸣。大学英语课程分为基础阶段和应用阶段,其中大一和大二的四个学期为英语学习基础阶段,课程从《大学英语(一)》到《大学英语(四)》递进。大三和大四为应用阶段,学生可按兴趣选修英语技能课程或人文课程。各阶段设置了不同的“课程思政”建设目标,其中《大学英语(一)》侧重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大学英语(二)》侧重培养学生的自觉性和自信独立的人格,《大学英语(三)》侧重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锤炼缜密的学科思维,《大学英语(四)》侧重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社会责任感。应用阶段的“课程思政”目标主要是让学生在学习语言技能的同时,提高中西方文化鉴赏能力,建立文化自信。
以大一下学期的《大学体验英語听说教程2(第四版)》为例,教学团队在开学初就拟定了每个单元的课程思政教育目标,目的在于既进行知识与技能的传授,帮助学生提升英语应用能力,又开展人文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
(二)围绕课程思政目标设计教学环节
课程思政的真正落实还需要相关教学活动的支撑方可实现。课程思政教育是一种逐步深入的情感和价值观输送,其实现必须寓于具体的课程活动之中。教学组充分利用大学英语课程的通识性质,拓展和丰富教学内容,把涉及政治、历史、地理、经济和教育等诸多方面相关的中国人文知识学习融入教学活动中。教师通过各种灵活的教学设计让学生在“听、说、读、写、译”方面适时接受相关的思政教育,如阅读英文版中国时政新闻报纸、收听中国时政英语新闻、用英语讨论中西方习俗文化等。 值得一提的是,教学组还独辟蹊径,把英语学习和具有本土区域特色的人文思政教育结合在一起,与时俱进,引导学生在建立文化自信的同时,也理性地看待本土文化。以《大学体验英语听说教程2(第四版)》第 1单元Protectors(守护者)为例,授课教师在课堂上引导学生思考“人类获取肉类和皮毛是否应该以野生动物的生命为代价”这一话题,进行小组讨论的过程中,给出相关材料(引起争议的“荔枝狗肉节”),再结合学生查找的相关资料,让学生思考民间习俗与社会文明进步之间的冲突和协调,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大学体验英语听说教程2(第四版)》第6单元Inspiration(启示)一课将“通过学习他人的事迹鼓舞自己不断成长”作为教学目标,就要设计相应的教学活动对其不断推进强化。授课教师会在课前让学生搜集国内外具有影响力的名人的资料,除了一些国外名人如曼德拉、甘地等,还了解国内的历史名人,以及广西籍科学家黄大年、抗疫英雄梁小霞等。目的是使学生从他们的生平事迹中得到鼓舞,从而激发积极向上、乐于奉献的精神。而课堂讲授过程中的人物形象分析也有意识地加入凸显这些奉献精神的材料细节,对课文文本形成补充,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同时还会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就“奉献精神”的实质进行探讨,比如让学生观看马丁·路德·金的著名演讲“I have a dream”(我有一个梦想)时,引导学生讲述自己的梦想,解读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并鼓励学生以一些生活中的平民英雄为镜子,反思自己,意识到个人微小的力量也能够推动社会的文明。
广西为少数民族聚居地,以其独特的地域孕育了丰富的多民族文化资源。学校一直致力于传承和发扬传统民族文化、延续本土文化血脉。《大学体验英语听说教程2(第四版)》第 4 单元的第一章节Feel the music(感受音乐)中,授课教师介绍了壮族传统节日“三月三”和古老的歌圩集会,引导学生用英语介绍广西各民族音乐和自己家乡的传统音乐,尤其是种类繁多的壮族歌谣,鼓励学生以音乐表现生活,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这样的课程设计不仅弘扬广西民族文化,而且也实现了大学英语课堂传授英语语言技能与培养积极向上的价值观的内在统一。
(三)实行多元化学科考核评价体系
广西外国语学院大学英语教学组把多元化考核评价体系贯穿至课程教学全过程和考核评价中,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挖掘大学英语课程的思政素养:有良好道德品格和健康人格、较强的语言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自主学习能力、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鉴于此,课程评价系统综合考查以下方面:(1)出勤和学习态度的考核。将学生“翻转校园”App上的课堂出勤、口语训练平台FiF、课程教学平台Ismart和批改网的作业完成情况纳入多元化考核内容,以加强学生在学习态度、责任心、独立性方面的素质提升。(2)教学过程的考核。教学过程中运用Ismart这一智慧工具实现线上线下的混合式教学,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并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3)课后的考核。根据教学内容布置课后个人作业和小组作业,培养学生独立性,激发团队合作精神。授课教师通过以上多元化的考核模式,最终综合评定学生的学习成绩。
三、优化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对策
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它是一个由内而外转变的漫长过程,也是个体社会化的过程。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是一个长效工程,在实践过程中,笔者总结出以下几点反思与启示。
(一)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
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六个方面的要求,即坚持政治要强、情怀要深、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大学英语课程思政需要一支以德施教,坚持教书与育人相统一的教师队伍。教师应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以“课程思政”的理念为载体,把价值观培育和塑造融入教学过程,以“接地气”的教学方式,把显性的英语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价值塑造进行深度融合。引导学生以德立学,全方位发展;从而实现建构“全程化”“常态化”的课程思政教育机制。
大学英语教学部或教研室应组建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团队,动员和组织教师积极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课程思政的讲话内容,把握高等学校教育改革的方向,结合校本实际加强对“课程思政”的教学研究,共同制订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实施方案,调整教学大纲、教学模式和教学评价机制,以奠定课程思政的基石。此外,定期开展思想政治课教师、公共基础课教师、专业课教师共同参与的课程思政学术活动,增加教师去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标兵单位参观学习的机会,鼓励教学团队成员积极申报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建设相关课题,在课题立项的基础上有计划地进行教学研究,并把教学实践凝练成理论成果以反哺教学。
(二)加强教学资源的建设
实施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核心是改革教学内容,重构教学目标。大学英语教学团队需在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指导下立足本土,深耕厚植,挖掘区域文化优势,优化教材结构,建设符合本校大学生成长发展规律的“思政元素”教学资源。编写大学英语课程思政配套教材,尤其具有学校地域特色的大学英语思政教材。教材要突出课程的育人导向,体现中西文化对比,实现正面价值取向引导,强化民族意识熏陶,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实现英语课程传授知识、培养能力与思政教育同向而行、同频共振。
(三)建立科学的课程思政教学评价体系
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评价体系应具有一定的覆盖面且重点突出,同时考核学生对本学科的知识、技能掌握程度和思想道德素养。考查学生的语言知识技能可以主要采用终结性评价的方式,而考查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可以采用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的形成性评价中,强调对课程学习过程的评价。不仅评价学生在知识、技能、创新等认知方面的发展,还要评价其情感、意志、个性、人格等非认知方面的发展。
高校思政教育应坚持全方位、全过程、常态长效,才能在教育教学中发挥長效的作用。在专业学科教学中引入思想政治元素要凸显常态自然,加强日常涵育,避免形式主义。大学英语教学和课程思政建设是并行的。大学英语作为通识课程,应将价值塑造与知识传授、能力培养进行深度融合,引导学生以德立学、全方位发展,成为既有国际视野,又有文化自觉和民族自豪感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1]孔标.“大思政”格局下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落实研究[J].长春师范大学学报,2020(3).
[2]吴红敏,汪承平,朱成棋,等.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实践和思考——以皖西学院为例[J].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20(6).
【作者简介】马菊芳(1983— ),女,广西玉林人,硕士,广西外国语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大学英语教学。
(责编 黄 煌)
【关键词】大学英语 课程思政 价值观 教学环节 文化自信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1)15-0082-03
2017年,教育部印发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提出加强以课程思政为目标的各类课程的教学改革,将各门课程蕴含的思政元素和承载的思政教育功能,有机地融入课堂教学各环节,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知识体系教育的和谐统一。
大学英语课是一门通识教育必修课程,其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语言综合应用能力和提升综合文化素养。大学英语教学的思想政治教育责任重大,课程思政应贯穿大学英语教学的始终。本文以广西外国语学院的大学英语教学实践为例,探讨大学英语教学中如何融入思想政治元素,使学生辩证地看待中西方文化,增强文化自信,树立正确的政治观,成为一名既有中国灵魂又具备国际视野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一、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存在的问题
(一)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育面临着负面环境因素
大学英语课程思政面临着比其他课程更复杂的客观环境。大学英语课既承载着英语语言文化的传授,也是思想表达交流的平台,是可以产生文化思想碰撞的学科。作为一门人文教育课程,大学英语的受众面非常广泛,教学资源大多来自西方国家,尤其如今大学英语教材追求原汁原味,很多教材直接选用英语国家的原文,这些文章传达了西方国家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无疑会冲击大学生的价值观。青年学生在学习这些英语文章时容易受西方思潮的影响,可能出现盲目崇拜他国文化而摒弃本国优秀文化、一味追随西方思想意识形态而忽略本国主流意识形态和价值观的现象。
(二)大学英语教师的知识与思想具有局限性
为了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建设,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的高校政治教育工作文件和指导意见,明确提出了“要提高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的要求。全国各高等院校积极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为教师的继续教育、业务学习和教育调研提供了全方位的支持。但是,部分高等院校对此尚不够重视,管理配套机制也未建立起来。以部分民办院校的大学英语教师为例,教师日常教学任务繁重,投入思想政治理论学习的精力非常有限,使得自身的思想政治教育水平跟不上新时代高等教育教学的要求。部分大学英语教师仅关注自己所授课程与所做研究领域的相关专业知识,对其他学科涉猎普遍不足,导致视野不够开阔,知识面狭隘,专业知识和技能发展出现严重失衡。部分大学英语教师在思想上对思政教育重视不够,片面地认为“育”是专职学工者的工作,因此在开展教学活动中只传授跟本专业相关的知识技能,轻视思政教育,忽视学生品德修养的培养。具体表现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培养,以及对课堂上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引导不够,做不到全方位育人。
(三)课程思政教育形式生硬且内容单一
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并非生硬套用思想政治课程的内容灌输给学生,否则会适得其反,学生觉得枯燥无味,进而排斥课程学习,影响学习思政的积极性。然而,目前部分高等院校的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在教育形式上比较单一,存在着生搬硬套、为完成任务而“思政”的情况。为了及时完成教学任务,部分授课教师在大学英语课堂上不可避免生硬地套用一些公式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照本宣科。这些内容通常比较抽象,脱离实际情况,不利于学生理解和吸收。鉴于此,授课教师应该依托不同的课程内容,从全新的视角出发,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进行扩展和更新,将思政教育灵活渗透到课程的学习中,因材施教,循序渐进,让学生对课程内容产生更多的共鸣,从而提高学习效果。
二、广西外国语学院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的实践
广西外国语学院一直秉承“留住中国魂,做好国际人”的校训培养应用型人才。在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中既鼓励学生开阔视野,面向东盟开展对外语言文化交流,也注重培养学生的中华文化底蕴。学院英语教学团队认为只有将课程思政教育元素渗透到教学设计的各个环节当中,使之成为课堂教学内容及活动开展的有机组成部分,才可能实现课程思政教育的真正落实,才能在教学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一)设置课程思政内容为大学英语课程教学的重要目标
大学英语课程组将思政教育内容作为明确的教学目标,置于“情感价值目标”的范畴,便于相关教学活动围绕这一教学目标展开。授课教师在传授英语知识技能的同时,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对教学内容所表达的思想产生共鸣。大学英语课程分为基础阶段和应用阶段,其中大一和大二的四个学期为英语学习基础阶段,课程从《大学英语(一)》到《大学英语(四)》递进。大三和大四为应用阶段,学生可按兴趣选修英语技能课程或人文课程。各阶段设置了不同的“课程思政”建设目标,其中《大学英语(一)》侧重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大学英语(二)》侧重培养学生的自觉性和自信独立的人格,《大学英语(三)》侧重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锤炼缜密的学科思维,《大学英语(四)》侧重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社会责任感。应用阶段的“课程思政”目标主要是让学生在学习语言技能的同时,提高中西方文化鉴赏能力,建立文化自信。
以大一下学期的《大学体验英語听说教程2(第四版)》为例,教学团队在开学初就拟定了每个单元的课程思政教育目标,目的在于既进行知识与技能的传授,帮助学生提升英语应用能力,又开展人文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
(二)围绕课程思政目标设计教学环节
课程思政的真正落实还需要相关教学活动的支撑方可实现。课程思政教育是一种逐步深入的情感和价值观输送,其实现必须寓于具体的课程活动之中。教学组充分利用大学英语课程的通识性质,拓展和丰富教学内容,把涉及政治、历史、地理、经济和教育等诸多方面相关的中国人文知识学习融入教学活动中。教师通过各种灵活的教学设计让学生在“听、说、读、写、译”方面适时接受相关的思政教育,如阅读英文版中国时政新闻报纸、收听中国时政英语新闻、用英语讨论中西方习俗文化等。 值得一提的是,教学组还独辟蹊径,把英语学习和具有本土区域特色的人文思政教育结合在一起,与时俱进,引导学生在建立文化自信的同时,也理性地看待本土文化。以《大学体验英语听说教程2(第四版)》第 1单元Protectors(守护者)为例,授课教师在课堂上引导学生思考“人类获取肉类和皮毛是否应该以野生动物的生命为代价”这一话题,进行小组讨论的过程中,给出相关材料(引起争议的“荔枝狗肉节”),再结合学生查找的相关资料,让学生思考民间习俗与社会文明进步之间的冲突和协调,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大学体验英语听说教程2(第四版)》第6单元Inspiration(启示)一课将“通过学习他人的事迹鼓舞自己不断成长”作为教学目标,就要设计相应的教学活动对其不断推进强化。授课教师会在课前让学生搜集国内外具有影响力的名人的资料,除了一些国外名人如曼德拉、甘地等,还了解国内的历史名人,以及广西籍科学家黄大年、抗疫英雄梁小霞等。目的是使学生从他们的生平事迹中得到鼓舞,从而激发积极向上、乐于奉献的精神。而课堂讲授过程中的人物形象分析也有意识地加入凸显这些奉献精神的材料细节,对课文文本形成补充,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同时还会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就“奉献精神”的实质进行探讨,比如让学生观看马丁·路德·金的著名演讲“I have a dream”(我有一个梦想)时,引导学生讲述自己的梦想,解读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并鼓励学生以一些生活中的平民英雄为镜子,反思自己,意识到个人微小的力量也能够推动社会的文明。
广西为少数民族聚居地,以其独特的地域孕育了丰富的多民族文化资源。学校一直致力于传承和发扬传统民族文化、延续本土文化血脉。《大学体验英语听说教程2(第四版)》第 4 单元的第一章节Feel the music(感受音乐)中,授课教师介绍了壮族传统节日“三月三”和古老的歌圩集会,引导学生用英语介绍广西各民族音乐和自己家乡的传统音乐,尤其是种类繁多的壮族歌谣,鼓励学生以音乐表现生活,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这样的课程设计不仅弘扬广西民族文化,而且也实现了大学英语课堂传授英语语言技能与培养积极向上的价值观的内在统一。
(三)实行多元化学科考核评价体系
广西外国语学院大学英语教学组把多元化考核评价体系贯穿至课程教学全过程和考核评价中,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挖掘大学英语课程的思政素养:有良好道德品格和健康人格、较强的语言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自主学习能力、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鉴于此,课程评价系统综合考查以下方面:(1)出勤和学习态度的考核。将学生“翻转校园”App上的课堂出勤、口语训练平台FiF、课程教学平台Ismart和批改网的作业完成情况纳入多元化考核内容,以加强学生在学习态度、责任心、独立性方面的素质提升。(2)教学过程的考核。教学过程中运用Ismart这一智慧工具实现线上线下的混合式教学,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并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3)课后的考核。根据教学内容布置课后个人作业和小组作业,培养学生独立性,激发团队合作精神。授课教师通过以上多元化的考核模式,最终综合评定学生的学习成绩。
三、优化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对策
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它是一个由内而外转变的漫长过程,也是个体社会化的过程。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是一个长效工程,在实践过程中,笔者总结出以下几点反思与启示。
(一)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
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六个方面的要求,即坚持政治要强、情怀要深、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大学英语课程思政需要一支以德施教,坚持教书与育人相统一的教师队伍。教师应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以“课程思政”的理念为载体,把价值观培育和塑造融入教学过程,以“接地气”的教学方式,把显性的英语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价值塑造进行深度融合。引导学生以德立学,全方位发展;从而实现建构“全程化”“常态化”的课程思政教育机制。
大学英语教学部或教研室应组建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团队,动员和组织教师积极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课程思政的讲话内容,把握高等学校教育改革的方向,结合校本实际加强对“课程思政”的教学研究,共同制订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实施方案,调整教学大纲、教学模式和教学评价机制,以奠定课程思政的基石。此外,定期开展思想政治课教师、公共基础课教师、专业课教师共同参与的课程思政学术活动,增加教师去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标兵单位参观学习的机会,鼓励教学团队成员积极申报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建设相关课题,在课题立项的基础上有计划地进行教学研究,并把教学实践凝练成理论成果以反哺教学。
(二)加强教学资源的建设
实施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核心是改革教学内容,重构教学目标。大学英语教学团队需在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指导下立足本土,深耕厚植,挖掘区域文化优势,优化教材结构,建设符合本校大学生成长发展规律的“思政元素”教学资源。编写大学英语课程思政配套教材,尤其具有学校地域特色的大学英语思政教材。教材要突出课程的育人导向,体现中西文化对比,实现正面价值取向引导,强化民族意识熏陶,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实现英语课程传授知识、培养能力与思政教育同向而行、同频共振。
(三)建立科学的课程思政教学评价体系
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评价体系应具有一定的覆盖面且重点突出,同时考核学生对本学科的知识、技能掌握程度和思想道德素养。考查学生的语言知识技能可以主要采用终结性评价的方式,而考查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可以采用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的形成性评价中,强调对课程学习过程的评价。不仅评价学生在知识、技能、创新等认知方面的发展,还要评价其情感、意志、个性、人格等非认知方面的发展。
高校思政教育应坚持全方位、全过程、常态长效,才能在教育教学中发挥長效的作用。在专业学科教学中引入思想政治元素要凸显常态自然,加强日常涵育,避免形式主义。大学英语教学和课程思政建设是并行的。大学英语作为通识课程,应将价值塑造与知识传授、能力培养进行深度融合,引导学生以德立学、全方位发展,成为既有国际视野,又有文化自觉和民族自豪感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1]孔标.“大思政”格局下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落实研究[J].长春师范大学学报,2020(3).
[2]吴红敏,汪承平,朱成棋,等.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实践和思考——以皖西学院为例[J].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20(6).
【作者简介】马菊芳(1983— ),女,广西玉林人,硕士,广西外国语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大学英语教学。
(责编 黄 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