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全球金融危机的蔓延,高校毕业生人数的急剧增加,当前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空前严峻。针对就业过程中出现的紧张、焦虑、消极等心理误区,通过加强就业教育中的心理辅导,建立心理健康档案,利用朋辈辅导,构建“三级网络”体系,进行自我调试等多种渠道加以疏导,是帮助大学生顺利度过就业寒流的必然要求,也是高校践行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
【关键词】大学毕业生;就业;心理误区;心理疏导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的来临,特别是全球性金融危机的不断蔓延,当前大学生的就业压力日益凸显。据统计,我国高校毕业生总人数,今年将超过610万[1],另外,由金融危机引起的全球性裁员潮和失业潮,使在校大学生的学习心态、就业心态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求职过程中,理想与现实的冲突,使大学生产生的巨大心理落差,导致心理失衡,伴有焦虑、自卑、依赖、自我否定等不良心态。就业问题其实不仅仅是大学生个人工作问题,更是一个社会问题。就业得不到解决,一方面意味着十年寒窗的成本投入付诸东流,另一方面意味着和谐社会的构建将面临沉重压力。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用正确方式处理人际关系。”[2]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有效地进行心理疏导,引导毕业生正确认识自己、社会和他人,对于促进毕业生心理健康、正确对待就业中的困难和挫折至关重要,同时这也是高校践行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
1.心理误区的表现
有调查显示:大学毕业生感到焦虑、自卑的人数比例分别为24.8%、17.8%[3]。由此可见,相当一部分大学毕业生面对就业和步入社会深感焦虑、困扰,心理上存在误区,具体说来这种心理误区有如下几种情形:
1.1 不知所措的焦虑心理
大学毕业生有远大的抱负,期望能发挥自己的才智、实现自己的价值,渴望得到社会的认可与接纳。但是,理想与现实的不一致使他们产生沉重的压力,以往的豪情都被毕业时对工作、事业、社会、人际交往等种种焦虑所代替,表现出浮躁、紧张、烦恼、不安、恐惧等心理冲突和矛盾。大学生面对就业竞争的风险、经济形势的风云变幻、高校毕业人数的逐年增长及各种信息的刺激,感到无所适从、不知所措,产生了危机感、迷茫感,充满了对就业的紧张和焦虑。
1.2 草率签约的应付心理
有些毕业生签约时不慎重,随便找家单位,一签了事,然后又轻率改签,给自己、用人单位和学校带来麻烦。也有些学生临毕业前见周围同学签约的越来越多,不顾自己的实际情况,找家自己根本不会去工作的单位应付。还有些学生自认为毕业设计答辩成绩与签约有关,自作主张胡乱找家单位签约,以求答辩取得好成绩。这些严重影响了就业率统计的实际意义,也是对自己不负责任。
1.3 缺乏主见的依赖心理
主要表现为不主动积极地为就业做准备,不敢或不愿面对激烈的就业竞争,将希望全部寄托在学校、家长和亲朋好友身上。有些学生对一个单位是否适合自己,往往不是凭自己的专业和兴趣来决断,而是把就业自主权交给他人,依赖导师、家人和他人,依靠父母师长之意进行取舍,将自己的命运交给不确定的偶然性。
1.4 得过且过的回避心理
有部分毕业生在所学课程全部结束后,还不愿“走出去”,既不去实习也不找工作,也不做毕业课题,而是一直呆在宿舍,抓紧留在学校的最后时光玩游戏、看电视剧、上网聊天,浪费了宝贵的时间。这些同学没有目标,生活无计划,回避就业的压力,缺乏就业的动力,过一天算一天,自认为“车到山前必有路”。
1.5 随波逐流的从众心理
有些毕业生无论是应聘前的准备还是就业单位的选择,都表现为个人意向的缺失,易受社会上一些舆论的左右,人云亦云,盲目从众,追逐热门,不考虑自身条件及职业特点和社会整体需求,结果既影响就业又压抑了自己的优势。如在高校招聘会上能见有些展位前人山人海,而有些却无人问津;扎堆考研、考公务员等。
1.6 一蹶不振的挫折心理
当代大学生以独生子女居多,长辈给与过多的呵护,又由于一直围于校园,生活经历比较简单,未曾经历过波折,没有经受过挫折的考验,所以心理承受能力和自我调节能力较差,情绪波动性大,情感较为脆弱,缺乏应对挫折的准备。希望在就业中能-蹴而就,能够顺利就业。一旦遇到挫折,往往产生退缩心理,感到失落、悲观失望、自惭形秽,对自己和未来失去信心;或不思进取、消极等待;或怨天尤人、顾影自怜。
2.心理误区的成因
当前大学毕业生存在较多的就业心理误区,其形成有社会、学校、家庭以及大学毕业生自身等多方面的因素,如:
2.1 毕业生就业环境有待优化
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中国,就业再就业压力不断增大,新增劳动力就业与失业人员再就业问题同时出现,相互交织。除了劳动力总量增加;下岗失业人员数量居高不下;结构性矛盾突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规模加大,速度加快外,高校连续几年的扩招,造成高校毕业生高存量、高膨胀,致使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日益突出。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把就业责任主体从国家变成毕业生本人,明确了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但由于就业制度改革本身尚处在继续深化之中,与之配套的政策法规和措施有待进一步完善。
2.2 教育体制改革和就业指导工作滞后
随着就业制度改革的深入,传统的高等教育体制弊端也日益凸显:其一,重视招生,轻视就业。一些高等院校片面追求经济利益通过各种途径一味扩大招生,忽视学生今后的就业方向,这样很不利于学生就业。其二,重视书本知识的灌输,轻视实践能力锻炼。目前我国高校课程和专业结构滞后于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变革的需要,导致学生专业知识陈旧,技能欠缺,应变能力、操作能力普遍欠缺,难以胜任人才市场上的空缺职位。其三,各校在对毕业生的就业指导上偏重于思想和政策教育,对毕业生求职能力的培养,心理健康的指导教育等方面的工作还远不能满足大学生的需要。其四,重就业率,轻就业质量。由于就业率是高校被考核时的一项重要指标,有些学校为追求就业率,而不同程度地忽略了就业质量。
2.3 家庭和大学生自身原因
父母的期望、父母的职业兴趣、父母的价值观和社交能力、父母与子女的关系以及家庭经济地位等方面都会对大学生求职行为产生影响。大学毕业生就业观念滞后于就业现实,对社会公平度认知的偏差,对就业缺乏足够的心理准备,使他们不能及时把握就业的机会,在就业过程中遭遇种种的困难和挫折。受挫后往往容易造成自我评价的缺失,不能在压力面前调整自己的心态。
3.心理误区的疏导
纵观大学毕业生就业存在的心理误区及其成因,社会、家庭、学校除了采取相应措施改变外在环境外,及时正确地进行心理疏导,至关重要。心理疏导是应用心理学知识改变病人的认知、情绪、行为和意志,来达到消除症状,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从思想政治工作角度来理解,就是通过解释、说明、同情、支持和相互之间的理解,运用语言和非语言的沟通方式,来影响对方的心理状态,改善或改变心理问题人群的认知、信念、情感、态度和行为等,达到降低、解除不良心理状态和清除思想障碍的目的[4]。青年学生正处于身心发育迅速的变动时期,这时的心理品质又具有较强的可塑性,只要发现及时,教育有方,疏导得当,完全可以帮助学生完善心理机能,消除心理障碍,走出心理困惑的误区。所以,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疏导:
3.1 加强就业教育中的心理辅导
高校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在关注就业技巧和策略方式的同时,更要关注毕业生的内心世界,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首先,认清形势,调整就业期望值。当前就业形势严峻,大学生在就业时,要了解社会对自己所学专业的需求情况,要根据自己的兴趣、专业特色、能力、气质、家庭情况等去确定职业期望值。其次,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树立自尊、自强、自立、自爱意识,发扬艰苦创业精神,应引导学生正确处理国家、集体和个人发展之间的关系。再次,增强就业的自信心。自信心是一个人前进的源动力,它体现了求职者的精神而貌,同时也直接影响到用人单位对求职者的第一印象,进而决定了就业能否成功。大学生要不断地按照社会的需求去充实和提高自己,以增强就业自信心。最后,培养自我的独立性。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社会并不把他们当作学生来看待,社会要求大学生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因此,大学生的独立意识十分重要。
3.2 建立科学的心理健康档案
学校的心理咨询中心可对毕业生展开心理健康测评,对学生的气质、性格、兴趣、职业倾向等进行测验分析,建立心理档案,结合从学生、辅导员那儿了解的情况,筛选出有心理问题的学生予以关注,对有较重心理应激障碍的学生予以重点关注。因为这部分人在就业过程中容易产生过激行为,甚至产生自杀念头和自杀行为,必须高度重视,采取行之有效的危机干预。
3.3 善用朋辈力量的团体辅导
建立学生自助以及互助体制,在毕业生中开展主题鲜明、趣味性强的群众性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对待自己的求职就业指导课中,教师可以运用“积极赋义” 、“认识自我”、“悦纳自我”、“优点轰炸”等辅导技术,使学生深刻认识自我,体会领悟自我,从而形成积极的自我观念,为成功就业铺下阳关道。可利用团体辅导技术,例如“欣赏与信任”、“脑力激荡”、“团队合作案例”等训练来培养大学生的团队意识。可以灵活运用“双赢沟通”、“赞美无价”、“倾听有力”等训练技术,引导学生自发产生交往动机,自主掌握交往的原则、技巧,从而增进人际交往能力。
3.4 构建心理健康教育的“三级网络”体系
调整大学毕业生就业的心理误区,不能只靠心理咨询或就业教育,必须依靠院系力量和学生社团。可从大学生进校起每班挑选一名对心理学感兴趣、乐于奉献的同学做心理委员,学校对其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业务培训。由各班心理委员组成“一级网络”,在就业过程中应密切注意同学们就业中的各种心态,在能力所及范围内对他们进行心理疏导,由辅导员和院系老师构成“二级网络”,由学校心理咨询中心、医务室等构成“三级网络”。“三级网络”工作体系可以成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良好运作机制,对于解决毕业生就业过程中心理上遇到的种种问题,将可发挥重要作用。
3.5 指导学生进行自我疏导
自我心理疏导是在自我意识的作用下,发挥自身的能动性和内在潜力而实现的,是人们根据自己掌握的心理学知识和生活经验,对自己的心理发展过程中所产生的心理困扰进行干预,促使因挫折而导致的不良情绪得以解脱,保持心理健康发展[5](61)。引导毕业生通过各种方法成功化解自己的低落情绪,以弹性情绪面对生活。使他们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最终形成学生自身调节为主、教师引导教育为辅的毕业生心理健康指导方法[6]。个体对自身的心理状态是最清楚的,应指导毕业生学会应用一些合适的方法进行自我调节。
3.5.1 理性情绪法
美国临床心理学家艾里斯创立的“合理情绪疗法”[7]认为,情绪困扰并不一定由诱发事件直接引起,常常是由经历者对事件的不合理解释和评价引起,如果改变不合理观念,调整了对诱发事件的认识和评价,领悟到理性观念,情绪困扰就消除了。
3.5.2 情绪转移法
当不良情绪不易控制时,可以采取迂回的办法,把自己的精力和注意力转移到其它活动中去。例如,学习一些新知识或技能,或是参加一些自己感兴趣的活动,听音乐、逛逛街等,使自己没有时间和可能沉浸在不良情绪中。
3.5.3 合理宣泄法
大学生就业中处于焦虑、抑郁等状态时,不能一味地把它们藏在心底,而应将积蓄的情绪通过语言或行为进行代偿性的输出,以达到心理平衡,心灵净化。比较好的办法是自己写博客或向亲人、朋友、老师倾诉,甚至可以大哭一场,使紧张的情绪得以缓解或消除。另外,也可以通过参加一些大运动量的户外活动,如打球、登山等去缓解这种不良情绪。
3.5.4 积极暗示法
毕业生在就业面试中有时会出现胆怯、信心不足等现象,通常是因为自己定的目标过高,对自己期望过大。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詹姆斯认为,自尊就是指个体的成就感,他提出了一个著名的公式,即:自尊=成功/抱负水平,同样的成功,抱负越大,自尊越小,人的自我评价会越低,这时候可适当降低自己的抱负,调整自己的目标,当这个目标经过努力实现了,则会增强自己的自信心,享受到成功的快乐。
当代大学生的就业心理正处于传统与现代、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交织之中,处理不当就难以保证心理健康。通过多种途径进行合理有效地心理疏导,让大学毕业生对就业过程的各种情况有充分的心理准备,则能自如地面对当前错综复杂的局面,尽快适应社会,实现顺利就业。
参考文献
[1]唐蕾,李如铁.在毕业班就业指导课中加强心理教育的探讨[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8,(8).
[2]李鹏.有感于心理疏导写入十七大报告[EB/OL].
载http://blog.sina.com.cn/s/blog_49d0366401000by4.html.
[3]贺迎春.大学毕业生就业心理问题的成因分析和对策研究[J].科教文汇(中旬刊), 2007,(1).
[4]白贵才.心理疏导[EB/OL].
载http://www.chinavalue.net/ Article/Archive/2008/5/16/115700.html.
[5]张旭东.大学生应付方式解析[J].教育研究,2008(1).
[6]王丽红.大学生毕业前夕的心理健康教育[J].锦州医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
[7]郭念峰主编.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程[M].心理咨询师(三级),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
作者简介:谭娟晖(1976—),女,湖南邵东人,教育学硕士,讲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研究方向:心理咨询与就业指导。
【关键词】大学毕业生;就业;心理误区;心理疏导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的来临,特别是全球性金融危机的不断蔓延,当前大学生的就业压力日益凸显。据统计,我国高校毕业生总人数,今年将超过610万[1],另外,由金融危机引起的全球性裁员潮和失业潮,使在校大学生的学习心态、就业心态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求职过程中,理想与现实的冲突,使大学生产生的巨大心理落差,导致心理失衡,伴有焦虑、自卑、依赖、自我否定等不良心态。就业问题其实不仅仅是大学生个人工作问题,更是一个社会问题。就业得不到解决,一方面意味着十年寒窗的成本投入付诸东流,另一方面意味着和谐社会的构建将面临沉重压力。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用正确方式处理人际关系。”[2]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有效地进行心理疏导,引导毕业生正确认识自己、社会和他人,对于促进毕业生心理健康、正确对待就业中的困难和挫折至关重要,同时这也是高校践行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
1.心理误区的表现
有调查显示:大学毕业生感到焦虑、自卑的人数比例分别为24.8%、17.8%[3]。由此可见,相当一部分大学毕业生面对就业和步入社会深感焦虑、困扰,心理上存在误区,具体说来这种心理误区有如下几种情形:
1.1 不知所措的焦虑心理
大学毕业生有远大的抱负,期望能发挥自己的才智、实现自己的价值,渴望得到社会的认可与接纳。但是,理想与现实的不一致使他们产生沉重的压力,以往的豪情都被毕业时对工作、事业、社会、人际交往等种种焦虑所代替,表现出浮躁、紧张、烦恼、不安、恐惧等心理冲突和矛盾。大学生面对就业竞争的风险、经济形势的风云变幻、高校毕业人数的逐年增长及各种信息的刺激,感到无所适从、不知所措,产生了危机感、迷茫感,充满了对就业的紧张和焦虑。
1.2 草率签约的应付心理
有些毕业生签约时不慎重,随便找家单位,一签了事,然后又轻率改签,给自己、用人单位和学校带来麻烦。也有些学生临毕业前见周围同学签约的越来越多,不顾自己的实际情况,找家自己根本不会去工作的单位应付。还有些学生自认为毕业设计答辩成绩与签约有关,自作主张胡乱找家单位签约,以求答辩取得好成绩。这些严重影响了就业率统计的实际意义,也是对自己不负责任。
1.3 缺乏主见的依赖心理
主要表现为不主动积极地为就业做准备,不敢或不愿面对激烈的就业竞争,将希望全部寄托在学校、家长和亲朋好友身上。有些学生对一个单位是否适合自己,往往不是凭自己的专业和兴趣来决断,而是把就业自主权交给他人,依赖导师、家人和他人,依靠父母师长之意进行取舍,将自己的命运交给不确定的偶然性。
1.4 得过且过的回避心理
有部分毕业生在所学课程全部结束后,还不愿“走出去”,既不去实习也不找工作,也不做毕业课题,而是一直呆在宿舍,抓紧留在学校的最后时光玩游戏、看电视剧、上网聊天,浪费了宝贵的时间。这些同学没有目标,生活无计划,回避就业的压力,缺乏就业的动力,过一天算一天,自认为“车到山前必有路”。
1.5 随波逐流的从众心理
有些毕业生无论是应聘前的准备还是就业单位的选择,都表现为个人意向的缺失,易受社会上一些舆论的左右,人云亦云,盲目从众,追逐热门,不考虑自身条件及职业特点和社会整体需求,结果既影响就业又压抑了自己的优势。如在高校招聘会上能见有些展位前人山人海,而有些却无人问津;扎堆考研、考公务员等。
1.6 一蹶不振的挫折心理
当代大学生以独生子女居多,长辈给与过多的呵护,又由于一直围于校园,生活经历比较简单,未曾经历过波折,没有经受过挫折的考验,所以心理承受能力和自我调节能力较差,情绪波动性大,情感较为脆弱,缺乏应对挫折的准备。希望在就业中能-蹴而就,能够顺利就业。一旦遇到挫折,往往产生退缩心理,感到失落、悲观失望、自惭形秽,对自己和未来失去信心;或不思进取、消极等待;或怨天尤人、顾影自怜。
2.心理误区的成因
当前大学毕业生存在较多的就业心理误区,其形成有社会、学校、家庭以及大学毕业生自身等多方面的因素,如:
2.1 毕业生就业环境有待优化
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中国,就业再就业压力不断增大,新增劳动力就业与失业人员再就业问题同时出现,相互交织。除了劳动力总量增加;下岗失业人员数量居高不下;结构性矛盾突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规模加大,速度加快外,高校连续几年的扩招,造成高校毕业生高存量、高膨胀,致使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日益突出。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把就业责任主体从国家变成毕业生本人,明确了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但由于就业制度改革本身尚处在继续深化之中,与之配套的政策法规和措施有待进一步完善。
2.2 教育体制改革和就业指导工作滞后
随着就业制度改革的深入,传统的高等教育体制弊端也日益凸显:其一,重视招生,轻视就业。一些高等院校片面追求经济利益通过各种途径一味扩大招生,忽视学生今后的就业方向,这样很不利于学生就业。其二,重视书本知识的灌输,轻视实践能力锻炼。目前我国高校课程和专业结构滞后于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变革的需要,导致学生专业知识陈旧,技能欠缺,应变能力、操作能力普遍欠缺,难以胜任人才市场上的空缺职位。其三,各校在对毕业生的就业指导上偏重于思想和政策教育,对毕业生求职能力的培养,心理健康的指导教育等方面的工作还远不能满足大学生的需要。其四,重就业率,轻就业质量。由于就业率是高校被考核时的一项重要指标,有些学校为追求就业率,而不同程度地忽略了就业质量。
2.3 家庭和大学生自身原因
父母的期望、父母的职业兴趣、父母的价值观和社交能力、父母与子女的关系以及家庭经济地位等方面都会对大学生求职行为产生影响。大学毕业生就业观念滞后于就业现实,对社会公平度认知的偏差,对就业缺乏足够的心理准备,使他们不能及时把握就业的机会,在就业过程中遭遇种种的困难和挫折。受挫后往往容易造成自我评价的缺失,不能在压力面前调整自己的心态。
3.心理误区的疏导
纵观大学毕业生就业存在的心理误区及其成因,社会、家庭、学校除了采取相应措施改变外在环境外,及时正确地进行心理疏导,至关重要。心理疏导是应用心理学知识改变病人的认知、情绪、行为和意志,来达到消除症状,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从思想政治工作角度来理解,就是通过解释、说明、同情、支持和相互之间的理解,运用语言和非语言的沟通方式,来影响对方的心理状态,改善或改变心理问题人群的认知、信念、情感、态度和行为等,达到降低、解除不良心理状态和清除思想障碍的目的[4]。青年学生正处于身心发育迅速的变动时期,这时的心理品质又具有较强的可塑性,只要发现及时,教育有方,疏导得当,完全可以帮助学生完善心理机能,消除心理障碍,走出心理困惑的误区。所以,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疏导:
3.1 加强就业教育中的心理辅导
高校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在关注就业技巧和策略方式的同时,更要关注毕业生的内心世界,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首先,认清形势,调整就业期望值。当前就业形势严峻,大学生在就业时,要了解社会对自己所学专业的需求情况,要根据自己的兴趣、专业特色、能力、气质、家庭情况等去确定职业期望值。其次,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树立自尊、自强、自立、自爱意识,发扬艰苦创业精神,应引导学生正确处理国家、集体和个人发展之间的关系。再次,增强就业的自信心。自信心是一个人前进的源动力,它体现了求职者的精神而貌,同时也直接影响到用人单位对求职者的第一印象,进而决定了就业能否成功。大学生要不断地按照社会的需求去充实和提高自己,以增强就业自信心。最后,培养自我的独立性。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社会并不把他们当作学生来看待,社会要求大学生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因此,大学生的独立意识十分重要。
3.2 建立科学的心理健康档案
学校的心理咨询中心可对毕业生展开心理健康测评,对学生的气质、性格、兴趣、职业倾向等进行测验分析,建立心理档案,结合从学生、辅导员那儿了解的情况,筛选出有心理问题的学生予以关注,对有较重心理应激障碍的学生予以重点关注。因为这部分人在就业过程中容易产生过激行为,甚至产生自杀念头和自杀行为,必须高度重视,采取行之有效的危机干预。
3.3 善用朋辈力量的团体辅导
建立学生自助以及互助体制,在毕业生中开展主题鲜明、趣味性强的群众性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对待自己的求职就业指导课中,教师可以运用“积极赋义” 、“认识自我”、“悦纳自我”、“优点轰炸”等辅导技术,使学生深刻认识自我,体会领悟自我,从而形成积极的自我观念,为成功就业铺下阳关道。可利用团体辅导技术,例如“欣赏与信任”、“脑力激荡”、“团队合作案例”等训练来培养大学生的团队意识。可以灵活运用“双赢沟通”、“赞美无价”、“倾听有力”等训练技术,引导学生自发产生交往动机,自主掌握交往的原则、技巧,从而增进人际交往能力。
3.4 构建心理健康教育的“三级网络”体系
调整大学毕业生就业的心理误区,不能只靠心理咨询或就业教育,必须依靠院系力量和学生社团。可从大学生进校起每班挑选一名对心理学感兴趣、乐于奉献的同学做心理委员,学校对其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业务培训。由各班心理委员组成“一级网络”,在就业过程中应密切注意同学们就业中的各种心态,在能力所及范围内对他们进行心理疏导,由辅导员和院系老师构成“二级网络”,由学校心理咨询中心、医务室等构成“三级网络”。“三级网络”工作体系可以成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良好运作机制,对于解决毕业生就业过程中心理上遇到的种种问题,将可发挥重要作用。
3.5 指导学生进行自我疏导
自我心理疏导是在自我意识的作用下,发挥自身的能动性和内在潜力而实现的,是人们根据自己掌握的心理学知识和生活经验,对自己的心理发展过程中所产生的心理困扰进行干预,促使因挫折而导致的不良情绪得以解脱,保持心理健康发展[5](61)。引导毕业生通过各种方法成功化解自己的低落情绪,以弹性情绪面对生活。使他们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最终形成学生自身调节为主、教师引导教育为辅的毕业生心理健康指导方法[6]。个体对自身的心理状态是最清楚的,应指导毕业生学会应用一些合适的方法进行自我调节。
3.5.1 理性情绪法
美国临床心理学家艾里斯创立的“合理情绪疗法”[7]认为,情绪困扰并不一定由诱发事件直接引起,常常是由经历者对事件的不合理解释和评价引起,如果改变不合理观念,调整了对诱发事件的认识和评价,领悟到理性观念,情绪困扰就消除了。
3.5.2 情绪转移法
当不良情绪不易控制时,可以采取迂回的办法,把自己的精力和注意力转移到其它活动中去。例如,学习一些新知识或技能,或是参加一些自己感兴趣的活动,听音乐、逛逛街等,使自己没有时间和可能沉浸在不良情绪中。
3.5.3 合理宣泄法
大学生就业中处于焦虑、抑郁等状态时,不能一味地把它们藏在心底,而应将积蓄的情绪通过语言或行为进行代偿性的输出,以达到心理平衡,心灵净化。比较好的办法是自己写博客或向亲人、朋友、老师倾诉,甚至可以大哭一场,使紧张的情绪得以缓解或消除。另外,也可以通过参加一些大运动量的户外活动,如打球、登山等去缓解这种不良情绪。
3.5.4 积极暗示法
毕业生在就业面试中有时会出现胆怯、信心不足等现象,通常是因为自己定的目标过高,对自己期望过大。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詹姆斯认为,自尊就是指个体的成就感,他提出了一个著名的公式,即:自尊=成功/抱负水平,同样的成功,抱负越大,自尊越小,人的自我评价会越低,这时候可适当降低自己的抱负,调整自己的目标,当这个目标经过努力实现了,则会增强自己的自信心,享受到成功的快乐。
当代大学生的就业心理正处于传统与现代、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交织之中,处理不当就难以保证心理健康。通过多种途径进行合理有效地心理疏导,让大学毕业生对就业过程的各种情况有充分的心理准备,则能自如地面对当前错综复杂的局面,尽快适应社会,实现顺利就业。
参考文献
[1]唐蕾,李如铁.在毕业班就业指导课中加强心理教育的探讨[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8,(8).
[2]李鹏.有感于心理疏导写入十七大报告[EB/OL].
载http://blog.sina.com.cn/s/blog_49d0366401000by4.html.
[3]贺迎春.大学毕业生就业心理问题的成因分析和对策研究[J].科教文汇(中旬刊), 2007,(1).
[4]白贵才.心理疏导[EB/OL].
载http://www.chinavalue.net/ Article/Archive/2008/5/16/115700.html.
[5]张旭东.大学生应付方式解析[J].教育研究,2008(1).
[6]王丽红.大学生毕业前夕的心理健康教育[J].锦州医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
[7]郭念峰主编.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程[M].心理咨询师(三级),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
作者简介:谭娟晖(1976—),女,湖南邵东人,教育学硕士,讲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研究方向:心理咨询与就业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