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媒体连篇累牍的报道,加上央行行长周小川对影子银行监管范围的表态,都告诉我们一个事实:对影子银行不可忽视。那么,究竟该如何认识影子银行呢?
有其发展必然
“钱太多了,银行装不下”——这是出现影子银行的直接原因。从世界范围看,影子银行均源于流动性泛滥,但各国金融环境不同,又造成了影子银行形态的分化。美国金融危机前货币宽松,金融创新不断深入,各类衍生品交易红火,影子银行以交易证券化房地产贷款为主,也因此被指为危机元凶之一。
而中国的情况则不完全不同,还要再加上一条原因——“对钱的需求太大了,银行满足不了”。在金融管制、资金垄断下,影子银行资金多投向中小企业。大型国企能以低廉利率从银行获得大笔贷款,中小民企则往往只能通过影子银行获得资金,形成金融双轨制。中国政法大学资本研究中心主任刘纪鹏认为,目前的影子银行问题是宏观政策紧缩导致的,与美国的次贷危机不是一回事。2008年11月的经济刺激计划,导致了后来商业银行的信贷只能向基建、地方融资平台过度倾斜,中小企业却出现了资金紧张、破产、老板跑路等后遗症。同时,这也导致了地方融资平台风险的潜伏以及民间借贷市场问题的爆发。影子银行相当一部分业务被称“银行的影子”,优势显而易见:它们灵活、充满创新意识,对当地中小企业的了解更透彻,能有效地解决传统信贷信息不对称问题。
业内人士大多将近年来影子银行的发展归结为金融创新和流动性泛滥。也有人认为,金融体系非市场化的行政管制手段和货币政策模式导致的监管套利,才是中国式影子银行发展的深层次原因。实际上,在中国利率双轨制和信贷资源稀缺的条件下,影子银行实质上是承担了一个连接资本市场和存贷款市场的中介运作体系,是对传统银行信用扩张渠道的变相替代或补充,是另一种直接融资的手段,部分缓解了不同经济主体融资的结构性困难。
存在较大隐藏风险
影子银行是一个中性词,并不是贬义,但为什么众多市场人士谈“影”色变?究其原因,在于其风险的隐蔽性和破坏性。这种风险较难发现和监管,而一旦集中爆发,严重者有可能引发类似美国次贷危机的后果。
影子银行正野蛮生长,一则顽强,民间对它有很大需求及培育它发展的土壤;二来其“看不见”的部分,对现有规则和监管发出了强力挑战,同时带来了较大的市场风险。
地下和第一层面风险:融资成本畸高
对这2个层面的影子银行来说,最大的风险是高昂的融资成本,主要是表现在中小企业和房地产开发商的“杠杆率”之上。从中国目前的情况来看,该类影子银行业务资金提供方所获年息大都在10%左右,远高于当前1年期银行贷款5.81%的基准利率。以目前存量规模巨大的委托贷款为例,资金提供方收益大约在8%~10%,而资金需求方的综合成本率在10%~18%。更有甚者,有些业务的贷款利率在20%左右。
令业内人士担忧的是,2012年中国企业500强的收入利润率仅为4.67%,工业企业利润2012年三季度才首度由负转正,对比动辄10%以上的利息,实体经济根本承受不了这样高的资金成本。在这样的背景下,借新还旧和债务展期成了有些依靠影子银行的企业的唯一选择,一旦遭遇冲击,整个链条上的参与者都会受到波及,“庞氏骗局”也将出现。
另一个触目惊心的现实是,近年来中小企业、开发商和地方政府巨大的资金饥渴以及从事影子银行业务带来的巨大炫富效应,让许多人变得狂热,屡屡突破业务界限,甚至挂羊头卖狗肉,名义上是正规机构,其实揽储放贷,做的是地下钱庄的高利贷业务。银监会人士称,由于信贷需求旺盛,担保公司、典当行、小额贷款公司、投资咨询公司纷纷转行从事高利贷业务,而放贷的资金相当一部分来自金融机构。作为担保公司,本身放贷就已经违反了相关法律规定,更严重的是个别担保公司与贷款企业及银行联手,以扩大企业贷款手段套出银行资金进行放贷,充分利用了担保公司在客户和银行之间的这个中介平台的“优势”。
在江浙、华北等地的部分地区,恶性事件已有集中爆发。据媒体报道,“房姐”龚爱爱在其控股的爱丽莎购物广场开设一家典当行,以2~2.5分的月息从民间吸收资本,再转手以3~3.5分的月息放贷出去,赚取差额利润。
而到了2012年,源头产业的利润已无力支撑民间借贷的高利息,神木民间资本市场转冷。多数典当行的资金断裂。龚爱爱的一位生意合伙人称,龚的典当行涉及资金30多亿元。当地许多人的说法是:债主们讨不到钱,于是发网帖举报。“房姐”随之成为全国关注的焦点。
第二层面风险:资金错配和资产泡沫
总结西方发达国家影子银行业务发展的经验教训,第二层面影子银行的风险主要有3大类:一是高杠杆经营风险。二是信用风险和对手风险。三是流动性风险。其中前2类风险在中国并不严重,而流动性风险主要源自金融产品尤其是贷款类产品的期限错配。负债短期,贷款或资产长期,发放贷款的机构就可能出现流动性危机和支付困难。非银行金融机构往往没有资格得到中央银行最后贷款人的支持,一旦面临挤兑和偿付危机,很快就会演变成为破产倒闭危机。
正如肖钢指出的那样,我国银行发行的理财产品,大多数期限不足1年,有些仅为数周甚至数天。一些短期融资被投入长期项目,一旦面临资金周转的问题,简单方法就是通过新发行的理财产品来偿还到期产品。然而,一旦资金链断裂,这种击鼓传花游戏就没法继续下去。如此运作的资金池理财产品,期限错配,不得不以发新偿旧来满足到期兑付,至少类似“庞氏骗局”。
与肖钢等人对理财产品风险的担忧不同,易宪容认为,中国影子银行最大的风险并非源自影子银行自身,而是来自于房地产泡沫。“当大量的资金通过影子银行流入房地产时,不仅会把国内房地产泡沫继续吹大,而且也给国内的金融体系聚集了巨大的金融风险。”易宪容说。
而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以及中国政府对房地产市场的调控,一旦房价下跌导致房地产开发商无法赚取相应的利润偿还从影子银行获取资金所需要偿付的高额利息,从而引发房地产泡沫被挤破,就会影响到影子银行体系。
这不是影子银行本身的错。也许需要深究的是人性深处的贪婪原罪,以及造成影子银行“异化”的某些缺陷性制度设计。
有其发展必然
“钱太多了,银行装不下”——这是出现影子银行的直接原因。从世界范围看,影子银行均源于流动性泛滥,但各国金融环境不同,又造成了影子银行形态的分化。美国金融危机前货币宽松,金融创新不断深入,各类衍生品交易红火,影子银行以交易证券化房地产贷款为主,也因此被指为危机元凶之一。
而中国的情况则不完全不同,还要再加上一条原因——“对钱的需求太大了,银行满足不了”。在金融管制、资金垄断下,影子银行资金多投向中小企业。大型国企能以低廉利率从银行获得大笔贷款,中小民企则往往只能通过影子银行获得资金,形成金融双轨制。中国政法大学资本研究中心主任刘纪鹏认为,目前的影子银行问题是宏观政策紧缩导致的,与美国的次贷危机不是一回事。2008年11月的经济刺激计划,导致了后来商业银行的信贷只能向基建、地方融资平台过度倾斜,中小企业却出现了资金紧张、破产、老板跑路等后遗症。同时,这也导致了地方融资平台风险的潜伏以及民间借贷市场问题的爆发。影子银行相当一部分业务被称“银行的影子”,优势显而易见:它们灵活、充满创新意识,对当地中小企业的了解更透彻,能有效地解决传统信贷信息不对称问题。
业内人士大多将近年来影子银行的发展归结为金融创新和流动性泛滥。也有人认为,金融体系非市场化的行政管制手段和货币政策模式导致的监管套利,才是中国式影子银行发展的深层次原因。实际上,在中国利率双轨制和信贷资源稀缺的条件下,影子银行实质上是承担了一个连接资本市场和存贷款市场的中介运作体系,是对传统银行信用扩张渠道的变相替代或补充,是另一种直接融资的手段,部分缓解了不同经济主体融资的结构性困难。
存在较大隐藏风险
影子银行是一个中性词,并不是贬义,但为什么众多市场人士谈“影”色变?究其原因,在于其风险的隐蔽性和破坏性。这种风险较难发现和监管,而一旦集中爆发,严重者有可能引发类似美国次贷危机的后果。
影子银行正野蛮生长,一则顽强,民间对它有很大需求及培育它发展的土壤;二来其“看不见”的部分,对现有规则和监管发出了强力挑战,同时带来了较大的市场风险。
地下和第一层面风险:融资成本畸高
对这2个层面的影子银行来说,最大的风险是高昂的融资成本,主要是表现在中小企业和房地产开发商的“杠杆率”之上。从中国目前的情况来看,该类影子银行业务资金提供方所获年息大都在10%左右,远高于当前1年期银行贷款5.81%的基准利率。以目前存量规模巨大的委托贷款为例,资金提供方收益大约在8%~10%,而资金需求方的综合成本率在10%~18%。更有甚者,有些业务的贷款利率在20%左右。
令业内人士担忧的是,2012年中国企业500强的收入利润率仅为4.67%,工业企业利润2012年三季度才首度由负转正,对比动辄10%以上的利息,实体经济根本承受不了这样高的资金成本。在这样的背景下,借新还旧和债务展期成了有些依靠影子银行的企业的唯一选择,一旦遭遇冲击,整个链条上的参与者都会受到波及,“庞氏骗局”也将出现。
另一个触目惊心的现实是,近年来中小企业、开发商和地方政府巨大的资金饥渴以及从事影子银行业务带来的巨大炫富效应,让许多人变得狂热,屡屡突破业务界限,甚至挂羊头卖狗肉,名义上是正规机构,其实揽储放贷,做的是地下钱庄的高利贷业务。银监会人士称,由于信贷需求旺盛,担保公司、典当行、小额贷款公司、投资咨询公司纷纷转行从事高利贷业务,而放贷的资金相当一部分来自金融机构。作为担保公司,本身放贷就已经违反了相关法律规定,更严重的是个别担保公司与贷款企业及银行联手,以扩大企业贷款手段套出银行资金进行放贷,充分利用了担保公司在客户和银行之间的这个中介平台的“优势”。
在江浙、华北等地的部分地区,恶性事件已有集中爆发。据媒体报道,“房姐”龚爱爱在其控股的爱丽莎购物广场开设一家典当行,以2~2.5分的月息从民间吸收资本,再转手以3~3.5分的月息放贷出去,赚取差额利润。
而到了2012年,源头产业的利润已无力支撑民间借贷的高利息,神木民间资本市场转冷。多数典当行的资金断裂。龚爱爱的一位生意合伙人称,龚的典当行涉及资金30多亿元。当地许多人的说法是:债主们讨不到钱,于是发网帖举报。“房姐”随之成为全国关注的焦点。
第二层面风险:资金错配和资产泡沫
总结西方发达国家影子银行业务发展的经验教训,第二层面影子银行的风险主要有3大类:一是高杠杆经营风险。二是信用风险和对手风险。三是流动性风险。其中前2类风险在中国并不严重,而流动性风险主要源自金融产品尤其是贷款类产品的期限错配。负债短期,贷款或资产长期,发放贷款的机构就可能出现流动性危机和支付困难。非银行金融机构往往没有资格得到中央银行最后贷款人的支持,一旦面临挤兑和偿付危机,很快就会演变成为破产倒闭危机。
正如肖钢指出的那样,我国银行发行的理财产品,大多数期限不足1年,有些仅为数周甚至数天。一些短期融资被投入长期项目,一旦面临资金周转的问题,简单方法就是通过新发行的理财产品来偿还到期产品。然而,一旦资金链断裂,这种击鼓传花游戏就没法继续下去。如此运作的资金池理财产品,期限错配,不得不以发新偿旧来满足到期兑付,至少类似“庞氏骗局”。
与肖钢等人对理财产品风险的担忧不同,易宪容认为,中国影子银行最大的风险并非源自影子银行自身,而是来自于房地产泡沫。“当大量的资金通过影子银行流入房地产时,不仅会把国内房地产泡沫继续吹大,而且也给国内的金融体系聚集了巨大的金融风险。”易宪容说。
而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以及中国政府对房地产市场的调控,一旦房价下跌导致房地产开发商无法赚取相应的利润偿还从影子银行获取资金所需要偿付的高额利息,从而引发房地产泡沫被挤破,就会影响到影子银行体系。
这不是影子银行本身的错。也许需要深究的是人性深处的贪婪原罪,以及造成影子银行“异化”的某些缺陷性制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