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政策扶持下人口较少民族语言文化保护研究

来源 :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hao201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人口较少民族在中华历史中孕育了无数的文化瑰宝,其历史内涵和文化含义都是灿烂文化史中不可或缺的一笔。其中语言文化作为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部分和直接维系民族感情的纽带,在民族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但是在现代社会各民族不断交流与影响的过程中,语言文化不可避免的会发生变化。一方面本族同胞保护本民族语言文化的情绪日益高涨,另一方面在社会发展中,语言文化保护也存在挑战。本文以珞巴族为例,探讨珞巴语的当代发展与传承的现状,通过对比分析,对人口较少民族的语言文化发展提出可行性建议。
  关键词:珞巴族;语言文化保护;人口较少民族
  1.绪论
  1.1选题缘由与意义
  1.1.1对我国少数民族文化保护与传承的借鉴意义
  “十二五”时期是民族地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进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的关键时期。党中央、国务院发表扶持人口較少民族加快发展的重大决策部署,制定《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规划(2011-2015年)》,提出的任务之一就是“保护和尊重人口较少民族的语言文字、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自由,抢救和保护人口较少民族的濒危文化遗产,发展少数民族文化”。本文通过研究民族语言文化保护,来探究人口较民族语言保护思路,体现了文化保护的多样性,对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中华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发展具有深刻现实意义。
  1.1.2对维护人类语言文化多样性的意义
  受历史以及文化水平以及生活方式的限制,大多数少数民族都有本族用于沟通交流的文言文化,但是形成文字的寥寥。珞巴族也是如此。珞巴族在人口较少民族中有比较有代表性。其民族人数在56各民族中最少[1],民族聚居相对分散,以传统的农业方式为主要经济方式。在现代经济发展形势下,第三产业的发展较快,但未形成稳定的产业规模。本文希望以珞巴族个案探究为例,通过问卷调查与实地访谈分析归纳出珞巴族语言文化发展的现状,找出影响珞巴族语言发展的因素,了解特殊政策扶持下人口较少民族语言发展状况,特别是未形成文字的民族语言的发展状况,为少数民族语言发展提供些许启示。
  1.2相关研究动态
  1.2.1国内相关研究动态
  珞巴族是我国历史悠久的少数民族。在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中,全国珞巴族仅有3000余人。在一些研究成果中,小莉[1],晓蕊[2],庾莉萍[3],龚锐[4]等学者都采用了“珞巴族是我国人口最少的一个少数民族”的表述。综合前人对于珞巴族的研究成果,主要研究的内容涉及珞巴族的历史变迁、珞巴族的文化及其变迁、经济发展和教育事业方面。
  (1)珞巴族历史及其变迁研究:在珞巴族历史和社会形态研究方面具有代表性的文章有洛思从博嘎尔民间传说研究珞巴族的起源和社会发展,陈立明的《门巴族、珞巴族的历史发展与当代社会变迁》等。
  (2)珞巴族文化及其变迁研究:对于珞巴族文化的研究涉及到了珞巴族的音乐、文学、建筑、风俗习惯、服饰、婚姻等方面。欧阳觉亚在《珞巴族概况》和《珞巴族语言简志》中以米林县南伊公社琼林生产队的博嘎尔语为根据,详细地介绍了珞巴族的语言中的元音、辅音、音调、词汇和语法。
  (3)珞巴族经济发展和教育事业研究:扎西和周红在《西藏珞巴族经济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中以米林县南伊珞巴民族乡为研究点,研究了在民主改革前后的经济发展变迁,指出了一系列影响珞巴民族乡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朱玉福在《门巴、珞巴族教育事业发展探讨》讲述了两个民族的教育事业现状、分析了两个民族教育事业总体发展水平较落后的原因、并提出了对策建议。
  人口较少民族保留着许多优秀的文化资源,其中作为优秀文化代表的民族文化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比如鄂温克族民歌、鄂伦春族民歌、布朗族蜂桶鼓舞等。前人对人口较少民族的研究,主要为研究人口较少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个案研究以及人口较少民族地区的文化教育发展政策等。代表性的文章有朱玉福、伍淑花《人口较少民族传统文化保护探讨》,朱玉福、周成平《人口较少民族教育事业发展研究》和李卫英的《人口较少民族文化传承的现状与对策研究———以贵州省毛南族猴鼓舞传承为例》文章。
  1.2.2国外相关研究动态
  由于不同国家的不同国情,每个国家的语言保护措施也各具特色。但是在文化多元发展和全球经济往来密切的当代,各国家、各民族都开始注重民族语言的重要地位,强调因地制宜。国外的研究比较注重不同民族、种族之间历史、文化、信仰、心理的差异以及国家政策对于语言教育影响的研究,并提出通过语言教育来保持各民族的文化遗产。[5]如:桑德拉·H·费拉德的其《语言政策与少数民族双语教育》,MarielaNunez-Janes的《BlingualEducationandIdentityDebatesinNewMexico》和Guang-lea&LouisJanda的《SuccessfulMulticulturalCampus:FreefromprejudicetowardMinorityProfessors》等。
  1.3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主要研究思路
  本文主要以珞巴族为个案浅谈人口较少民族在人口聚居不集中、经济水平相对落后的情况下,如何发挥自身优势来保护语言文化的发展。其内在结构是以本民族语言使用状况为切入点,从现象分析本质,来剖析其原因。
  1.3.2主要研究方法
  本次调查采取范围内随机抽样的方式,对西藏林芝市米林县南伊乡南伊村和琼林村的18周岁以上的各个年龄阶段的人群进行随机抽取样本,对珞巴族语言保护与发展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一系列问题进行了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的方式进行了实地考察。对于样本的研究将采用回归分析与影响因素分析法的方法进行分析。
  2.人口较少民族总体概述
  2.1人口较少民族概念以及地理分布   人口较少民族是指在我国55个少数民族中,人口在10万人以下的22个民族总人口63万人。分别是:高山族、布朗族、撒拉族、毛南族、阿昌族、普米族、塔吉克族、怒族、乌孜别克族、俄罗斯族、鄂温克族、德昂族、保安族、裕固族、京族、塔塔尔族、独龙族、鄂伦春族、赫哲族、门巴族、珞巴族、基诺族。人口较少民族在大陆主要分布于西北,西南等地区。
  2.2珞巴族情况简介
  2.2.1总体概述
  珞巴主要分布在西藏东起察隅,西至门隅之间的珞渝地区,大部分生活在雅鲁藏布江大拐弯处以西的高山峡谷地带。珞巴族的人口据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在我国实际控制区境内珞巴族人口数只有3685人。
  2.2.2语言文化早期历史
  珞巴族没有本民族的文字,珞巴族人民世世代代以神话、歌瑶、传说、故事等形式传颂自己祖先开拓祖国西南边疆的英雄业绩,传说本民族的古老历史。珞巴族是1965年认定的少数民族。现如今,驻守在祖国西南边疆的珞巴族人民,用自己的勤劳勇敢不断建设家园。
  3.民族语言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3.1整体现状
  民族语言文化具有:
  (1)多样性。不同民族的地理位置、人口聚居程度以及生产生活方式等不同的条件,使各民族创造了适应于本民族独特的语言文化。
  (2)传承性。区别于其他民族的本民族文化是本民族传承与发展的精神纽带,共同的文化共鸣,使得本民族传统文化具有极强的民族凝聚力,对民族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3)脆弱性。人口較少民族居住地区范围小,人口稀少,文化遗产存续空间和能力非常有限。从居住区域看,总人口63万余的22个民族主要分散在10省区中的86个县、238个乡镇、640个行政村。由于人口较少民族大多数只有语言,没有本民族文字。人口较少民族文化遗产存续基础较差,抵御外来文化冲击的能力不强;文化修复能力非常弱,有的文化一旦消失,就不可再生。[6]
  在民族语言逐渐弱化的情况下,国家也制定了相关政策进行指导。《国家民委关于做好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管理工作的意见》提出了做好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管理工作的政策措施,包括:第一、加大宣传力度,各民族互相学习语言文字。第二、依法保障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在相关领域的应用。第三、参与做好“双语”教学工作等。
  3.2珞巴族民族文化保护与传承的调查分析
  3.2.1语言的保护与传承现状
  洛巴族和藏族,同属蒙古人种,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7]珞巴人对自己的文化有强烈的认同感和自豪感。但是由于客观地理环境和生产方式的影响,政府扶持重点在于对经济与教育的扶持,对文化尤其是语言文化的保护关注较少,强势语言对较弱语言的同化和冲击较为严重,以及通用语言的使用等成为了珞巴语保护与发展的挑战。
  3.2.2珞巴族各文化组成对语言文化的交叉影响关系
  3.2.2.1调查样本整体描述(调查样本的而整体分析包括性别年龄、经济方式、教育水平、民族成分得出两个建议加强教育和与强势文化民族和谐相处,相互吸收)
  ①样本对象性别年龄研究分析
  本次我们针对林芝地区2个自然村珞巴族聚居区进行问卷调查得到102份有效问卷,其中样本的男女性别比例为2:3。同时样本兼顾不同年龄段层次人群,符合问卷要求。
  ②样本职业情况研究分析
  结合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我们发现,在林芝地区大部分居民以农业为主辅之发展旅游业的相关产业。外来经济以及外来旅游人口的膨胀使得珞巴族语受到较大冲击。
  ③样本对象受教育程度研究分析
  样本范围内的受教育情况如下:样本中不同受教育水平的层次大致均衡,整体受教育水平不是很高,初中以下受教育水平程度占比54%。较低的教育水平程度的确成为珞巴族开展大规模的语言文字保护的短板。
  ④样本对象民族研究分析
  林芝聚居区内珞巴族与藏族占比很大,两者总和超出了总体的90%。洛巴族和藏族之间存在密切的渊源关系,在博嘎尔部落流传的“猴子变人”故事中也得到充分反映。区域内珞巴族和藏族文化相互融合,两民族共同发展。但在强势民族语言的影响下,更需要在保护发展珞巴语,同时要密切关注珞巴语中藏语的影响,比如新的藏语借词的出现。
  ⑤样本对象居住情况分析
  通过调查分析,我们发现林芝珞巴族聚集区10年以上的传统居民占比非常大,传统珞巴人对本民族文化的热爱以及认同,也成为珞巴语得以保护的保障。
  3.2.2.2宗教信仰与仪式对母语保护的影响
  ①样本对象宗教信仰情况分析(宗教信仰交叉影响对策)
  可以通过图形得出,在样本区域80%的居民均有宗教信仰,通过实地调研可知,除了佛教,在珞巴族中流传着一种原始巫教,被大多数人所信奉。
  在历史上,不断受到灾难侵扰的珞巴族,极其努力地在巫风巫雨中探索寻求精神的解脱。在祈求、招魂、驱鬼、诅咒等巫术活动中,有相当复杂的仪式。巫术除配合一定的行为外,还有表演、歌唱、造型、刻画和一些法器,对珞巴族的神话、歌谣、音乐、舞蹈、绘画、雕塑、服饰,乃至原始科技都产生了重大影响。配合巫教使用的珞巴语,在珞巴族宗教传承纽带上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保护。
  样本宗教信仰分布饼状况
  3.2.2.3珞巴本民族内部的母语传承态度以及内部使用母语频率的分析
  ①珞巴族聚居区不同民族对珞巴族语言差异分析
  上表中看出,进行卡方检验得,X2=7.448,P=0.114>0.05,因此不同民族在珞巴族语言和其他语言相互融合的态度上没有差异。
  上表中看出,进行卡方检验得,X2=4.680,P=0.332>0.05,因此不同民族在会让您身边的人学习珞巴族语言的态度上没有差异。   综合所述,在林芝珞巴族聚居区不同民族对珞巴族言语的认识如下:
  在其聚居地区,人们普遍认为珞巴族语言实际与其它民族语言有明显区别,是珞巴族区分于其他民族的显著标志,珞巴族语言以其独特的吸引力使得聚居区各民族人民拥有与珞巴族本族一样的保护其语言文化,学习珞巴族语言的心愿,不希望珞巴族语言被融合和吞噬。这就从侧面证明了珞巴族语言保护有外在的动力和发展的必要。
  ②珞巴族不同年龄语言使用频率分析
  本文从珞巴族内不同年龄的人检测珞巴语是否在传承中出现弱化与衰落的趋势,同时测试不同居住时间对语言传承的影响,分析珞巴语实际使用的活力。
  上表中看出,对不同年龄层次的人在日常生活中使用的语言进行卡方检验得X2=42.827,P=0.015<0.05,因此可以认为不同年龄层次的人在日常生活中使用的语言有差异。
  上表中看出,对不同居住时间段的人在日常生活中使用的语言进行卡方检验得X2=40.538,P<0.05,因此可以认为不同居住时间段的人在日常生活中使用的语言有差异。
  综合上文可知,珞巴族本民族居民内部使用珞巴语的频率不同,问卷调查的格式设置结合方卡检验,我们可以得出数值越大使用珞巴语频率越小的规律。结合实地调查结果,我们分析得出40~60岁以上的人群使用珞巴语频繁程度远远高于30岁以下人群。使用群体的相对萎缩和民族内部传承动力不足将会对珞巴语的未来产生巨大的冲击。同时不同居住时间对人们对日常生活使用珞巴语情况也有有影响。珞巴族本土居民对语言的传承情况比较好,但是同时珞巴语对新入居民的影响力不足,不能扩大其语言应用范围使得珞巴语传承动力。
  3.2.2.4珞巴本民族内部的母语保护态度以及认同
  珞巴族對本民族语言态度以及母语认同感分析:
  可知珞巴族成员希望从内部传承珞巴语来发展本民族语言,大部分珞巴族人对珞巴语有深深地自豪感,认为珞巴语是本民族的灵魂,并且对珞巴语有强烈的保护意识。这就使珞巴语有了内在发展动力。
  4.文化保护与传承的建议
  4.1珞巴族语言语言文化保护与发展调查结果概述
  据调查,伴随着经济水平的不断发展,和保护多元文化的文化保护意识的不断加强。珞巴族本族族人对母语的保护意识逐渐加强,对自己民族文化和语言文字有着自豪感和较深的民族感情,更重视母语在经济和文化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但是文化保护现状确实不容乐观,当地居民文化水平的限制和对扶持政策的不了解,藏族、越南地区等民族的文化交流的冲击,青年使用珞巴母语的人数相对减少等因素使得传统的珞巴语言文化传承与发展收到较大程度冲击,我们认为应该从以下6点对珞巴语进行保护。
  4.2针对调查结果得出的具体建议
  4.2.1.加强当地文化教育水平,适当加强双语教育。采取珞巴语言保护进校园的措施,设置具有珞巴文化特色的地方课程,注重培养教师的民族文化素养,有计划地将珞巴语引进课堂和课下活动,建设具有民族特色的校园文化。
  4.2.2林芝聚居区内珞巴族与藏族占比很大,可以有意识的多宣传本民族文化举办一些本民族文化活动,同时在语言发展中积极采用藏族语言的借词来完整本民族语言。
  4.2.3在珞巴族占重要地位的巫教祭祀,我们应该在巫教的传承与发展上保护珞巴语,能建设出一支能熟练运用珞巴语来祭祀的队伍,稳定的成为珞巴语崔在与发展的活化石。
  4.2.4珞巴族对保护自己语言并没有有效的解决措施,①我们认为可以采用在自然村内定期放母语的广播节目。开办珞巴语言广播。在人才储备、传播技术、法规政策等方面来看,珞巴族聚居区以具备条件。[8]②有计划地将母语文化融入到旅游特色中让村民感受到民族文化带来的影响和利益既改善了人民的生活,也保护了珞巴文化。比如在旅游中推广珞巴戏,在介绍作为国家级文化遗产的珞巴服装时,配以珞巴语与汉语等同步介绍。使珞巴语的保护在潜移默化中发展。
  4.2.5珞巴居民大多不了解政府已经出台的有关扶持本民族文化发展的政策,所以我们认为自然村等级的基层组织应该及时让村民们了解政策扶持,为本民族文化发展出力。因为针对本民族的语言文化保护政策,更需要村民们的了解及配合,才能更好的发挥保护民族文化的作用。
  4.2.6培养本民族的人才投身语言文化的保护。例如西藏民族学院有专门的珞巴族研究梯队,人员结构合理、分工明确的特点,是我国珞巴文化研究的主力,让越来越多的专业人才投身珞巴文化的研究与保护,制定相关保护计划,提出切实可行的保护措施。[9]
  5.结语
  语言文化是民族文化的一部分。加强民族语言文化保护,应该与经济发展、社会发展、生态文明保护等相一致。不同民族的特色文化是本民族崔在的重要标志。我国人口较少民族大多居住祖国的边疆区域,由于其地理环境以及生产方式,使得其小规模聚居。但是经济发展水平的局限以及相对闭塞的地理位置使得未进行多次文化融合与兼并的民族文化在开放的经济发展环境中,自身的保护与传承能力较弱。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和外来强势文化的冲击,人口较少民族文化处于弱势地位,民族文化面临整合的同时,也面临着变异、衰退、甚至丧失的可能。[10]所以我们应该使文化保护跟上经济发展的步伐,保护珞巴语生生不息。
  参考文献:
  [1]小莉.拜访中国人口最少的民族———珞巴族[J].科学之友,2010(9).44
  [2]晓蕊.珞巴族:中国人口最少的民族[N].西部时报,2008年/4月/1日/第010版.
  [3]庾莉萍.中国人口最少的民族———珞巴族[J].民族大家庭,2004(6).
  [4]龚锐张晨煜德吉卓嘎.珞巴族———中国人口最少的民族[J].印象,2004.
  [5]任屹立.少数民族语言教育与民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研究——以新疆伊犁察布查尔县锡伯族为例[D].石河子大学.2008
  [6]朱玉福,伍淑花.人口较少民族传统文化保护探讨[J].黑龙江民族丛刊(双月刊)·民族学与人类学,2011,(3).
  [7]洛思.从博嘎尔民间传说看路巴族的起源和社会发展.[J].西藏民族学院学报,1980,(1).
  [8]彭敏,金石.论开办人口较少民族语言广播的必要性——以西藏人口较少民族为例[J]西藏研究.2013(02)
  [9]马宁.珞巴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保护——以西藏米林县南伊乡南伊珞巴民俗村为例[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08(06)
  [10]马宁.珞巴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保护——以西藏米林县南伊乡南伊珞巴民俗村为例[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08(06)
其他文献
摘要:河北承接北京产业转移是北京疏解“大城市病”以及河北抢抓发展机遇的需要。二者在产业梯度上存在着很大差异,且在承接路径上也存在问题。本文基于产业梯度理论,探讨河北承接北京产业转移的恰当路径。  关键词:京津冀;产业转移;产业梯度理论  2015年4月30日颁布的《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指出,河北省在承接北京产业转移和功能疏解中有重要作用。主要承担的疏解功能有高消耗产业、部分第三产业、公共服务、
期刊
摘要:北京通州宋庄“画家村”系列农房买卖纠纷案,曾引起社会广泛关注。《物权法》中虽专章规定了宅基地使用权,页确立了农村宅基地使用权的用益物权性质。但是,法律上严格限制了农村宅基地使用权的流转,与城镇化进程是背道而驰的,也极其不现实。本文从宅基地使用权流转的合法性、必要性、政策导向性以及土地改革试点工作的最新进展分析了农村宅基地使用权流转的现实性可操作性,对于探讨农村宅基地改革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
期刊
摘要:90后的高职院校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依赖性强,自制力相对较差。目标不明确,缺乏自主学习能力。自我意识强,缺乏团队合作能力。针对这些特点,结合本人从事班主任的工作经历,用企业管理方法来管理班级,提出了一些新的方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基于对两届学生采用企业管理班级管理的模式的探索和实践,采用企业管理模式管理班级不仅仅是创新更是对学生的职场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企业管理;班级管理;管理模式 
期刊
摘要:对于产品生产日期检查复杂易出错的问题,进行了调查和研究,报道了当今商品保质期安全问题,在分析原因后,结合传统的检查生产日期的方法,提出了相应的简化解决方案。并对解决方案与传统方法进行研究对比,并证明了此方法的有点和它的可行性。  关键词:生产日期;保质期安全;检查;解决方案  引言  目前,伴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各大超市对于食品过期与否的关注度日益增加,那么检查食品的生产日期就显得十分重
期刊
摘要: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根据《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立法规划》和《国务院2014年立法工作计划》,商务部启动了《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外资企业法》、《中外合作经营企业法》(以下简称外资三法)修改工作,以建立新的统一的外国投资法体系,并于2015年1月19日公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国投资法(草案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征求意见稿》),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商务部新闻发言人孙继文
期刊
摘要:湖北省县域经济结构的调整是促进县域经济发展中心环节,县域金融如何为县域经济结构调整出力,是破解县域经济健康合理发展的关键。本文在总结归纳国内外关于县域经济结构调整的金融支持的理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湖北省县域经济和县域金融的发展情况,做了关于湖北省县域经济结构调整的实证分析,之后再对黄冈地区的县域金融支持县域经济结构调整进行案例分析,在这些分析的基础上,进而提出对于县域经济结构的调整,湖北省县
期刊
摘要:由于各地地形、气候条件以及其他资源禀赋差异,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有不协调、不平衡情况,因此从经济区域性来研究各区域经济,能立足实际情况,结合现实,探究出适宜各地经济发展之路。文章从空间价值、区域自身发展能力等方面阐述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与创新能力。在借鉴其他学者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把对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有影响的各方面联系起来,从当前区域经济存在的问题以及可行性较强的理论方法出发,探讨持续提升发展水平和创
期刊
中国目前实行的“一行三会”分业管理体制,在我国金融业监管中发挥过很大作用,但也确实存在职责不清、监管重叠、监管漏洞、监管套利、监管成本高和监管效率不高的问题。诸多理论研究和现实经验指出,最终中国应当走金融统一监管或综合监管之路,当前这一话题的讨论渐趋白热化。我们认为,从分业监管走向混业监管可能是必然趋势,接下来的体制创新和体制改革应兼顾到未来金融体系的效率和安全。  现行的“一行三会”监管格局的最
期刊
摘要:近年来各国对遗产税不断探索,研究表明遗产税对贫富差距的缓解和社会公平的实现有着促进作用。通过征收遗产税所获财政收入可用于农村义务教育的支出、社会保障支出等,发挥独特的财政作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经济发展。本文旨从征收遗产税在促进社会公平等方面的作用浅析中国征收遗产税的可操作形式及税制设计。  关键词:遗产税;社会公平;征收形式;税制设计  1、引言  遗产税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对死者留下的遗产征税
期刊
摘要:我国的小农经济可追溯至春秋战国时期,“男耕女织”一词完美的体现了我国传统的小农经济以家庭为单位,血缘为纽带,自给自足的特点。近代以来,由于生产关系及社会统治阶层的变化,以家庭为自然单位的小农经济不断瓦解和破产。我国在现代化过程中没有处理好小农经济与社会转型之间的关系,造成我国目前在农业、农村、农民这三个方面矛盾突出的根本原因。本文探讨了学术界关于小农的主要理论方向和我国小农的发展历程及其规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