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国家建设世界一流本科教育和工程教育改革的时代背景下,做好本科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工作是进一步提升本科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途径之一。文章基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结合外部评价和内部评价、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自我评价和相关方评价等,提出了一种面向产出的包含人才培养目标、毕业要求、课程体系和课程大纲四位一体的评价方案。通过搭建平台、建立机制和保障质量的方式,实现了对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的科学性、客观性和公平性。文章所提出的评价方案对工科人才培养和专业建设具有借鉴意义。
关键词:产出导向;评价;人才培养质量;持续改进;工程教育专业认证
中图分类号:C9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1)20-0001-08
Abstract: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construction of world-class undergraduate education and engineering education reform in our country, it is one of the key ways to further improve the quality of undergraduate talent cultivation. Based on the professional certification standard of engineering education, combining with external evaluation and internal evaluation, qualitative evaluation and quantitative evaluation, self-evaluation and relevant party evaluation, this paper proposes an output-based-education scheme including talent training objectives, graduation requirements, curriculum system and curriculum outline. Through building platform, establishing mechanism and guaranteeing the quality, the evaluation of talent cultivation quality will be scientific, objective and fair. The evaluation scheme proposed in this paper can be used for reference in engineering talent training and specialty construction.
Keywords: output-oriented; evaluation; quality of undergraduate talent cultivation; continuous improvement; engineering education accreditation
近年来,我国高等院校的工程教育改革得到蓬勃发展。2006年,国际工程教育合作组织CDIO委员会接受汕头大学成为中国高校第一个CDIO成员[1]。2016年,CDIO工程教育联盟成立,首批加入联盟成员单位达到104所[2]。与此同时,我国正式被《华盛顿协议》认可为正式会员[3]。在CDIO工程教育理念和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产出导向(OBE)的理念的共同驱动下,我国基于产出导向的工程教育专业建设受到各高校的高度重视,申请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专业呈爆发式增长趋势。
“學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不仅是工程教育认证的核心理念,也是中国高等教育教的核心理念。在高等教育改革的背景下,全国各高校积极探索OBE理念落实的新模式。例如,汕头大学将CDIO教育模式与OBE工程教育模式相结合,探索出了相互融合互相促进的工程教育新模式[4]。温州大学施晓秋教授在多年的OBE教学实践的基础上,摸索出了一套包含课程教学目标定位、课程教学质量持续改进机制等在内的教学设计与实施体系[5]。中国石油大学(华东)近年来高度重视工程教育改革,截至2020年,通过和受理国家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专业个数达到19个,名列全国“双一流高校”前列,摸索出了一条基于产出导向的专业建设与改革之路[6]。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中,“评价”是出现频率最多的一个词,专业必须建立对人才培养全流程的评价机制,并能够根据评价结果进行持续改进[7]。因此,各专业需要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逐步建立面向产出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机制。在实际的执行中,各认证专业都从专业建设、课程评价和质量保障体系的建立等角度努力推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工作[5,6,8]。然而,如何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评价体系和切实可行的评价机制,一直是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核心问题,也是认证专家和认证专业正在摸索的问题。
本文基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产出导向理念,结合认证标准要求,研究和构建了“四位一体”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机制。结合外部评价和内部评价、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自我评价和相关方评价等,给出了人才培养目标、毕业要求、课程体系和课程大纲四个层面的具体的评价方案,并对评价方案的具体落实进行了阐述和分析。
一、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内涵及框架设计
2017版的工程教育认证标准[7]包括了学生、培养目标、毕业要求、持续改进、课程体系、师资队伍和支持条件七大标准。其中,以“学生”为对象,是一切工作围绕的中心;培养目标、毕业要求和课程体系为载体,是人才培养方案的主要构成部分;师资队伍和支持条件是资源保障,保障了教学活动的高质量运行;持续改进为机制,是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途径。 (一)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的内涵
在认证各项具体标准[7]中,对专业提出了多方面的评价、反馈和改进要求。
针对培养目标:“2.2 定期评价培养目标的合理性并根据评价结果对培养目标进行修订,评价与修订的过程有行业或企业专家参与”“4.2 建立毕业生跟踪反馈机制以及有高等教育系统以外有关各方参与的社会评价机制,对培养目标的达成情况进行定期分析”。
针对毕业要求:“3 专业必须有明确、公开、可衡量的毕业要求,毕业要求应能支撑培养目标的达成”“4.1……建立毕业要求达成情况评价机制,定期开展毕业要求达成情况评价”。
针对课程体系和课程质量:“4.1 建立教学过程质量监控机制,各主要教学环节有明确的质量要求,定期开展课程体系设置和课程质量评价……”“5 课程设置能支持毕业要求的达成,课程体系设计有企业或行业专家参与”。课程体系应满足专业通用标准和补充标准要求。
根据以上标准,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应该满足以下三个方面的要求:第一,要求覆盖人才培养方案中培养目标、毕业要求、课程体系和课程大纲四个层面;第二,所有评价都要基于面向产出机制,毕业要求要支撑培养目标的达成、课程体系要支撑毕业要求的达成、教学过程的质量监控机制要支撑课程体系能够很好地得到落实;第三,评价的目的是为了改进,这在认证标准4.3中进行了明确:“能证明评价的结果被用于专业的持续改进”。
(二)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框架设计
根据上述内涵分析,所设计的符合上述要求的评价体系的框架如图1所示。专业需要建立培养目标的合理性评价、培养目标达成情况评价、毕业要求合理性评价、毕业要求达成情况评价、课程体系合理性评价和课程质量评价六项评价内容。每项评价都需要根据要求建立评价机制,并搭建相应的评价平台去完成。评价的目的,是为了指导人才培养方案四个层面内容的持续改进。
培养目标的持续改进来自于培养目标的合理性评价结果。通过对国家和地区整治、经济、科技发展需求以及学校定位等分析,结合企业专家或行业专家的论证,得到培养目标的合理性,明确培养目标应该如何修订。
毕业要求的持续改进来自于培养目标达成情况评价和毕业要求合理性评价两方面的评价结果。培养目标达成情况评价指的是通过对毕业五年左右的学生的职业能力和水平进行调研,分析其是否达到了培养目标的要求。学生的职业能力和水平存在的问题,将会对毕业要求的修订提供参考。同时,通过校内外专家、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等对现行毕业要求的分析,评价现行毕业要求是否符合认证标准,是否能支撑培养目标的达成等,得到毕业要求的修订内容。
课程体系的持续改进来自于毕业要求的达成情况评价和课程体系合理性评价两方面的评价结果。由于毕业要求最终要通过课程体系来进行落实,因此,学生在毕业要求达成情况的评价结果(如某个方面能力的强弱),可以直接体现课程体系设置的合理性。同时,从科学性角度看,学生的毕业要求的达成情况,也与教学过程的质量保障体系有关。因此,课程体系的修订,还应来自于教学指导委员会、校外专家等的集体诊断。
课程大纲是任课教师授课的质量标准,其中的课程目标是落实毕业要求的能力元素点。学生对课程目标的达成情况,直接反映课程教学的质量。因此,课程质量评价也是课程目标达成情况评价。课程质量评价结果反映该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设计的合理性,用于指导课程大纲的持续改进。
二、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方法设计
按照评价的结果用于持续改进的思路,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机制应与人才培养方案(含教学大纲)的修订机制进行衔接。以成都信息工程大学为例,工科相关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机制包括以下内容。
评价和修订周期:人才培养方案中的培养目标、毕业要求和课程体系的修订周期均为4年。原则上允许课程体系可根据毕业要求的落实情况和课程执行情况2年进行微调。
组织结构:学院应为培养方案修订建立培养方案修订委员会。培养方案修订前,学院组织专业负责人、院内教指委主要成员,并邀请相关行业专家等形成新一届培养方案修订委员会。培养方案修订委员会成员至少为8人以上,其中包括行业专家2人以上。专业负责人应为培养方案修订的总责任人。培养方案修订的具体事务由学院教务办公室、学生工作办公室和各教研室负责执行。
评价和修订流程:培养方案的修订流程明确为修订前的准备工作、修订过程和修订后的宣传。修订前的准备工作主要指如图1所示的培养方案各要素的评价工作。修订具体流程为:专业负责人将相关评价报告提交给培养方案修订委员会讨论→培养方案修订委员会给出修改建议→专业负责人根据建议执行修订→修订稿再次提交培养方案修订委员会审查,并发布给教师征集意见→再次根据审查意见进行修订→形成定稿→提交給学校教务处审查形成终稿。培养方案制定后,应对学生、教师和社会三方面多渠道方式进行公开和宣传。
(一)培养目标合理性评价方法
评价方法至少包括专业人才需求调研、外部评价和内部评价三种方式,且缺一不可,如图2所示。评价要针对培养目标是否符合国家和地方经济技术发展需求,是否与学校定位一致,是否符合毕业5年左右的毕业生的职业发展现状,是否满足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职业能力的期望等问题展开。根据三方面的评价结果,专业撰写《培养目标合理性评价报告》,对评价结果进行分析,给出一定的结论。
1. 专业人才需求报告
培养方案正式修订前半年,由专业负责人组织教师对国家和地方的最新政策,国际、国内和地方经济发展、技术发展等对该专业人才的需求进行调研,并分析本专业人才需求的方向,形成专业人才需求报告,为培养方案修订提供指导。
2. 外部评价
包括对毕业生跟踪调查、征集用人单位、企业专家和同行专家的评价意见。评价可采用网络问卷为主、座谈、邮件等为辅的方式进行。 跟踪调查的毕业生应为毕业5年左右,调查内容主要包括目前毕业生的所处行业领域和个人职业发展现状是否符合当前培养目标定位,毕业生的职业能力现状是否符合当前培养目标的期望等。调查比例应大于本届毕业生总人数的50%以上。
对用人单位的调查内容主要包括该用人单位对该专业人才的需求,对该专业人才能力的期望等是否与当前培养目标一致。用人单位的调研可采用网络问卷、邮件调研、座谈等方式。用人单位调查个数应在20家以上方有效。
对企业、同行专家的调研评价内容为企业和同行专家分别从企业和高校教育的角度来评判当前企业对人才需求、国家经济技术发展对人才需求是否与当前培养目标定位一致,并让他们提出自己的意见。所邀请的企业专家应来自于本专业领域的不同企业,同行专家应来自本专业领域的不同高校。同行、企业专家的调查人数应各在5人以上。
3. 内部评价
包括对校内专家座谈、任课教师研讨等方式。校内专家,主要邀请校院两级的教指委专家、优秀教师、校企合作专家等对当前培养目标的合理性进行评价,填写纸质或电子反馈意见。校内专家调查人数应在6人以上。
(二)培养目标达成情况评价方法
评价方法至少包括毕业生跟踪反馈和社会评价(用人单位评价/企业专家评价)两种方式,且缺一不可。评价要针对毕业5年左右的毕业生的职业发展现状是否达到培养目标要求展开。根据以上两方面的评价结果,专业撰写《培养目标达成情况评价报告》,对评价结果进行分析,给出一定的结论。
1. 毕业生跟踪反馈
毕业生跟踪反馈应由专业委托第三方或者专业自己建立毕业生常态化跟踪数据库,评价可采用网络问卷为主、座谈、邮件等为辅的方式进行。
跟踪调查的毕业生应为毕业5年左右,调查内容主要包括目前毕业生的所处行业领域和个人职业发展现状是否符合培养目标定位,毕业生的职业能力现状是否符合培养目标要求等。调查比例应大于本届毕业生总人数的50%以上。
对于毕业生个人职业发展现状调研,应该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内容:工作单位类型、公司规模、工作行业或领域、工作职务、职称、培养目标各职业能力自评等。
对于毕业生个人职业能力发展现状调研,应将专业的培养目标用分解或者不分解的方式写成容易让毕业生理解或领会的问题,尽量避免引导性作答。每个问题答案个数和内容应较为统一,以方便汇总统计。
2. 社会评价
培养目标达成情况的社会评价应由专业实施,评价可采用网络问卷、座谈、邮件等方式进行。
专业的社会评价主要指用人单位评价和(或)行业专家评价。参与评价的用人单位应在20家以上,且应选取单位规模、行业、性质等都具有代表性的企业。
对用人单位关于毕业生个人职业能力发展现状调研,应将专业的培养目标用分解或者不分解的方式写成容易让毕业生理解或领会的问题,尽量避免引导性作答。每个问题答案个数和内容应具有统一,以方便汇总统计。
(三)毕业要求合理性评价方法
毕业要求合理性评价方法至少包括外部评价(用人单位/行业专家调研)和内部评价(校内专家/任课教师调研),两种方式缺一不可。评价要针对毕业要求是否与应届毕业生实际能够具备的能力素质、用人单位和专家教师等对毕业生能力的期望等相一致展开。根据以上两方面的评价结果,专业撰写《毕业要求合理性评价报告》,对评价结果进行分析,给出一定的结论。
1. 用人单位/行业专家调研
就毕业要求的合理性,征集用人单位或行业专家的评价意见。评价可采用网络问卷为主、座谈、邮件等为辅的方式进行。用人单位或行业专家的调查人数应在5人以上。
2. 校内专家/任课教师调研
校内专家,主要邀请校院两级的教指委专家、优秀教师、校企合作专家等对当前毕业要求的合理性进行评价,填写纸质或电子反馈意见。校内专家调查人数应在6人以上。任课教师主要是从对学生毕业生能力期许的角度对当前毕业要求合理性进行评价,给出修订意见。任课教师的意见主要通过教研室研讨等活动反馈。
(四)毕业要求达成情况评价方法
评价方法应采用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相结合的方法,二者缺一不可。定量评价可采用通过课程目标达成度评价法,定性评价可采用毕业生问卷或(和)用人单位问卷的方式。评价重点针对最近一届毕业生毕业时具备的能力素质是否达到毕业要求的规定。根据以上两方面的评价结果,专业撰写《xx届毕业生毕业要求达成情况评价报告》,对评价结果进行分析,给出一定的结论。
1. 基于课程目标达成度的定量评价
定量评价是基于课程的评价。具体评价方法是:
(1)对支撑毕业要求的所有课程进行支撑权重分配。课程负责人依据以下两个方面进行权重分配:支撑某毕业要求二级指标的所有课程权重之和为1;按对该毕业要求能力达成的贡献程度进行赋值。较多锻炼该能力的课程赋较高的值。分配好权重后,课程负责人提交至教学指导委员会通过深入讨论,最终确定每门课的支撑权重。
(2)评价样本的选择。为更客观反映本屆毕业生的全体达成情况,合理选择评价样本。一般随机抽取本届毕业生的一个或多个自然班进行评价。
(3)根据支撑所有毕业要求的课程目标达成度评价结果进行毕业要求达成度评价。按以下公式计算评价值:
其中n指支撑该二级指标的所有课程数。毕业要求达成度评价值为该毕业要求分解的所有二级指标评价值的平均值。
2. 基于问卷调查法的定性评价
定性评价是基于问卷的评价方法,包括毕业生自评或(和)用人单位评价。是否采用用人单位评价取决于用于评价的毕业生是否已工作一段时间(如半年)。
(1)毕业生自评。毕业生自评可采用网络问卷为主、座谈、邮件等为辅的方式进行。参加自评的毕业生应为刚刚毕业或毕业1年以内,调查内容主要包括毕业生对自己毕业要求所规定的能力素质达成情况的自我认可,主要是从能力方面进行评价。参加自评的毕业生比例应大于本届毕业生总人数的70%以上。专业负责人应将毕业要求的每个二级指标形成可被毕业生理解和回答的问题,用于毕业生对毕业要求的达成情况评价。尽量避免引导性作答。每个问题答案个数和内容应较为统一,以方便汇总统计。 (2)用人单位评价/辅导员或指导教师(如毕业设计指导教师)评价。用人单位评价/辅导员或指导教师(如毕业设计指导教师)评价可采用网络问卷、座谈、邮件等方式进行。用人单位主要是从企业角度对刚刚毕业且已经在该单位工作一段时间的毕业生的能力素质进行评价。辅导员或指导教师则是根据其对该学生的了解程度、对学生的各项能力进行评价。参加评价的学生应至少以一个自然班为样本。
(五)课程体系合理性评价方法
课程体系合理性的评价主要由外部评价和内部评价组成,两者缺一不可。其中,外部评价主要指同行、企业专家、用人单位、毕业生的评价;内部评价包括院内专家、任课教师、在校生评价。课程体系评价主要针对课程体系的设置是否合理的问题展开。根据以上两方面的评价结果,专业撰写《课程体系合理性评价报告》,对评价结果进行分析,给出一定的结论。
1. 外部评价
外部评价调查对象主要包括同行专家、企业专家、用人单位和毕业生。评价可采用网络问卷、座谈、邮件等方式进行。
对企业、同行专家的调研评价内容为企业和同行专家分别从企业和高校教育的角度来评判当前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提出自己的意见或建议。所邀请的企业专家应来自于本专业领域的不同企业,同行专家应来自本专业领域的不同高校。同行、企业专家的调查人数应各在5人以上。
用人单位评价主要从用人单位对毕业生应具备的知识基础和能力基础方面给出意见,指导应加强或削弱哪类课程学习。所调查的用人单位应为20家以上,且选取专业所处行业比较有代表性的企业。
毕业生评价主要是让毕业生从找工作和应用的角度给出应加强或削弱的课程的建议,并根据自己4年来的学习情况给出反馈意见。毕业生调查比例应大于本届毕业生总人数的20%。
2. 内部评价
内部评价调查对象主要包括校内专家、任课教师、在校学生。评价可采用网络问卷、座谈、内部会议等方式进行。
校内专家,主要邀请校院两级的教指委专家、优秀教师、校企合作专家等对当前课程体系进行评价,填写纸质或电子反馈意见。校内专家调查人数应在6人以上。
任课教师主要是从课程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包括课程所处学期合理性,课程之间的衔接性等给出意见。任课教师的意见主要通过教研室研讨等活动反馈。
通过在校生座谈、网络问卷方式征集在校学生对课程体系的意见。意见的征集主要来自于高年级学生,每个年级的调查人数应不低于班级个数。
(六)课程质量评价方法
课程质量评价即课程目标达成情况评价,是落实产出导向的关键,也是课程持续改进的重要依据。由于专业修读课程一般由學校多个学院或中心来承担,因此学校应建立统一的面向全校所有工科专业课程的课程目标达成情况评价机制。
1. 评价周期。一个教学周期,即1年。具体执行时,与该课程考核评价同时进行,于期末考试后提交学生成绩及课程目标达成情况评价结果。
2. 组织结构。由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进行总体评价,由课程负责人和任课教师负责实施。课程目标达成情况评价的责任人是课程负责人,具体评价由任课教师负责实施;专业负责人对本学年所有课程的课程目标达成情况评价结果进行汇总并分析;教学指导委员会根据评价结果,研讨本学年各门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给出持续改进建议。
3. 评价流程。具体评价步骤如下:
(1)专业负责人根据OBE理念,将毕业要求分解成若干二级指标点,并将每条二级指标点由若干门课程支撑,形成课程支撑毕业要求的支撑矩阵。
(2)教学指导委员会对毕业要求的分解及课程对其的支撑矩阵的合理性进行评价,给出修订意见。
(3)专业负责人确定每门课程支撑的毕业要求二级指标点,并发布给课程负责人和全体任课教师。
(4)课程负责人和任课教师经商议后,根据该课程所支撑的毕业要求确定该课程的课程目标。
(5)课程负责人和任课教师商议后,根据课程目标确定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确定课程目标达成情况评价方案,并撰写符合OBE要求的课程教学大纲。
(6)课程教学大纲交由教研室主任和教学指导委员会审议,并评价和认可课程目标、教学内容、考核方式、评价方案的合理性。
(7)任课教师行课时按照大纲要求进行授课和过程化考核,考核结束后,任课教师和课程负责人按照之前确定的评价方案进行课程达成情况评价与分析,撰写《xxx课程目标达成情况评价及持续改进报告》,并和期末考试成绩一并提交教学办公室。
(8)每年7月份,专业负责人汇总各门课程的评价结果,撰写《xxx学年课程质量评价与分析报告》,并提交给教学指导委员会。
(9)教学指导委员会根据所提交的材料,研讨本学年各门课程的课程目标达成情况,给出持续改进建议,以便在下一教学周期进行持续改进。
4. 评价方法。课程目标达成情况评价应根据课程性质和实施方式不同采取基于课程成绩分析的定量评价法或基于问卷调查的定性评价法。各门课程应根据课程性质和课程特点,选取合适的1~2种评价方法。
(1)基于课程成绩分析的定量评价法
本方法指在授课过程中,任课老师针对各个课程目标设置过程化考核内容和考核方法以及相应的期末考核内容。课程结束后,通过对学生的过程化考核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进行分析,获得课程目标达成情况评价结果。本方法适用于方便进行过程化考核和考试的课程。
任课教师严格按照教学大纲进行过程化考核和期末考试。根据每个课程目标所对应的过程化考核和考试成绩,按公式(2)计算各个行政班的课程目标达成值。本课程有几个课程目标,便获得几个评价值。
(2)基于问卷调查的定性评价法
本方法指在课程结束后,通过对学生本人、指导教师等利益相关者进行问卷,评价学生对该门课程的课程目标的达成情况。 课程负责人应首先根据评价者的情况,设计合理的问卷内容。每个问题答案个数和内容应较为统一(一般分为优秀、良好、一般、较差、很差5个选项),以方便汇总统计。
课程负责人通过网络问卷的方式发布给答题者。待问卷结束,汇总评价结果。课程目标达成度评价值由公式(3)确定。本课程有几个课程目标,便获得几个评价值。
三、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的进一步思考
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既是对所培养学生各项能力的评估,也是对教师教学水平的评估,更是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过程持续改进的依据。为了更好地落实人才培养质量评价,需要做好以下幾个方面的工作。
(一)搭建评价平台
在前述六个方面的评价中,主要涉及外部评价与内部评价。在外部评价中,对毕业生毕业5年左右的职业能力的评价是一个难点。这是因为,涉及人数众多,又分散在业内各个领域,联系起来难度较大。因此有必要搭建毕业生跟踪系统,将毕业生发展动态追踪和校友资源联络功能集为一体,将会大大提升毕业生职业能力评价的准确性和效率。在内部评价中,毕业要求达成情况评价与课程质量评价涉及到专业课程体系中的所有课程、任课教师以及所有学生,评价的数据量非常大。因此,有必要搭建毕业要求评价系统&课程质量评价系统,将课程目标评价结果与毕业要求评价结果相联系,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并能自动化地得到评价结果,这样可以大大降低相关人员的工作量,提升评价效率。
1. 毕业生跟踪系统
为提升毕业生跟踪数据的可信度和权威性,毕业生跟踪系统应建立在学校相关部门(如校友办公室等)网站上,同时建议毕业生跟踪系统平台应具备如下功能:
(1)建立毕业生档案。在毕业前夕,为每个毕业生分发一个系统账号,让他们登录系统,填写自己的基本信息和就业信息。学生可以在工作以后随时登记个人的职业变化。
(2)根据不同的对象设置问卷。管理员可以为不同对象设置不同的问卷。例如,可以针对应届毕业生,设置关于毕业要求达成情况的自评问卷,让学生在毕业前后对自己的各项能力进行自评;可以针对毕业5年左右的学生设置关于培养目标合理性和达成情况的问卷,让学生对自己的职业能力进行自评。也可以设置针对雇主的问卷,针对行业专家的问卷,针对在校学生的问卷,针对任课教师的问卷等。
(3)数据统计和分析。数据统计主要包括学生基本信息统计,问卷填写情况统计,每个小问题回答情况的统计等。统计结果可以实现界面显示,也可下载进行数据分析。
(4)其他功能。包括为每个专业建立一个管理员账号功能,消息推送功能,电脑和终端设备均可使用的功能,管理员进行用户管理功能,问卷时的时限管理功能等。
2. 毕业要求&课程质量评价系统
毕业要求&课程质量评价系统应具有如下功能:
专业负责人可以实现以下几个方面的管理:录入各个版本培养方案(毕业要求及分解、课程体系、课程大纲等)并能实现对比(展示后续版本对前一版本的改进);毕业要求的分解以及与课程体系的对应关系(含权重)设置;学生信息的管理(含录入),班级管理;可以对全体学生针对性地编辑和发布问卷,并可实现问卷结果的统计;可以看到各门课程的课程目标的评价方法和评价结果(含详细数据);可以看到各个年级和班级学生的各门课程的课程目标评价结果;可以看到各个年级的毕业要求达成情况评价结果。
任课教师利用该系统可以实现:课程目标设定;每个课程目标对应的考核方式和考核点;每个考核方式和考核点的每个学生的具体得分;面向特定学生编辑和发布问卷;查阅系统自动计算出来的课程目标达成度评价值(可视化界面并可以下载数据)。
学生可以登录该系统,完成专业负责人和任课教师发布的各类问卷。
(二)建立评价机制
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到教育者、受教育者以及社会各界。为确保评价的准确性和提升工作效率,规范评价流程和评价方法,有必要建立本科人才培养评价机制。评价机制主要包括评价内容、评价周期、评价对象、责任人、组织结构、评价方法等。表1为成都信息工程大学通信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机制情况。
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培养目标、毕业要求和课程体系属于人才培养方案的主要构成部分,各个专业的人才培养工作均在学校教务处、教学评估中心以及各二级学院的统一协调主导下进行推进。因此,有必要从学校、学院、专业、课程组、任课教师多个层次对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工作进行职责分工,增强学校政策对各个专业的适用性和评价方法的一致性,节省教学资源,提升评价效率。表2为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分工建议表。
(三)保障评价质量
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结果对专业建设、课程建设以及教学过程的改进都具有关键的指导意义。因此,评价数据的准确性非常重要。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是本科人才培养中一个重要的环节,应建立评价过程的监督和反馈机制,该机制是学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一部分。如图3为成都信息工程大学人才培养质量评价过程的监督机制。
主要包括评价方法的审查机制、评价过程的监督机制和评价结果的审核机制。其中评价方法主要由专业负责人提出,接受教学指导委员会的审查,审查结果直接反馈给专业负责人。评价过程接受校/院领导的检查、教学督导组的抽查,并将检查结果由教学办公室反馈给相关责任人。最后,教学指导委员会根据材料的规范性、数据的合理性和结论的客观性等方面对评价结果进行审核,并直接反馈给专业负责人,督促其修改和调整。
四、结束语
近年来,在国际高科技产品的贸易保护主义的时代背景下,在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的指引下,在“三级认证”和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的要求下,进一步提升本科人才培养质量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建立学校、学院、专业和课程四个层面责任明确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机制,设计科学合理的培养目标、毕业要求、课程体系和课程大纲四大方面的评价方法,并通过搭建平台落实好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将会有效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稳步提升。本文提出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对我国高等工程教育和专业建设具有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顾佩华,沈民奋,李升平,等.从CDIO到EIP-CDIO——汕头大学工程教育与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8(1):12-20.
[2]胡文龙.创新时代的工程教育发展:挑战与应对——2016年“CDIO工程教育联盟成立会议”纪要[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6(2):32-33.
[3]卫巍.《华盛顿协议》及其对工科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启示[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7(21):1-2.
[4]顾佩华,胡文龙,林鹏,等.基于“学习产出”(OBE)的工程教育模式[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4(1):27-37.
[5]施晓秋.遵循专业认证OBE理念的课程教学设计与实施[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8(5):154-160.
[6]刘宝,任涛,李贞刚.面向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自动化国家特色专业改革与建设[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6(6):48-52.
[7]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协会.工程教育认证标准(2017版)[EB/OL]. http://www.ceeaa.org.cn.
[8]朱建芳.“以学生为中心”的高校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研究与实践[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9(5):138-141.
关键词:产出导向;评价;人才培养质量;持续改进;工程教育专业认证
中图分类号:C9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1)20-0001-08
Abstract: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construction of world-class undergraduate education and engineering education reform in our country, it is one of the key ways to further improve the quality of undergraduate talent cultivation. Based on the professional certification standard of engineering education, combining with external evaluation and internal evaluation, qualitative evaluation and quantitative evaluation, self-evaluation and relevant party evaluation, this paper proposes an output-based-education scheme including talent training objectives, graduation requirements, curriculum system and curriculum outline. Through building platform, establishing mechanism and guaranteeing the quality, the evaluation of talent cultivation quality will be scientific, objective and fair. The evaluation scheme proposed in this paper can be used for reference in engineering talent training and specialty construction.
Keywords: output-oriented; evaluation; quality of undergraduate talent cultivation; continuous improvement; engineering education accreditation
近年来,我国高等院校的工程教育改革得到蓬勃发展。2006年,国际工程教育合作组织CDIO委员会接受汕头大学成为中国高校第一个CDIO成员[1]。2016年,CDIO工程教育联盟成立,首批加入联盟成员单位达到104所[2]。与此同时,我国正式被《华盛顿协议》认可为正式会员[3]。在CDIO工程教育理念和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产出导向(OBE)的理念的共同驱动下,我国基于产出导向的工程教育专业建设受到各高校的高度重视,申请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专业呈爆发式增长趋势。
“學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不仅是工程教育认证的核心理念,也是中国高等教育教的核心理念。在高等教育改革的背景下,全国各高校积极探索OBE理念落实的新模式。例如,汕头大学将CDIO教育模式与OBE工程教育模式相结合,探索出了相互融合互相促进的工程教育新模式[4]。温州大学施晓秋教授在多年的OBE教学实践的基础上,摸索出了一套包含课程教学目标定位、课程教学质量持续改进机制等在内的教学设计与实施体系[5]。中国石油大学(华东)近年来高度重视工程教育改革,截至2020年,通过和受理国家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专业个数达到19个,名列全国“双一流高校”前列,摸索出了一条基于产出导向的专业建设与改革之路[6]。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中,“评价”是出现频率最多的一个词,专业必须建立对人才培养全流程的评价机制,并能够根据评价结果进行持续改进[7]。因此,各专业需要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逐步建立面向产出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机制。在实际的执行中,各认证专业都从专业建设、课程评价和质量保障体系的建立等角度努力推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工作[5,6,8]。然而,如何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评价体系和切实可行的评价机制,一直是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核心问题,也是认证专家和认证专业正在摸索的问题。
本文基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产出导向理念,结合认证标准要求,研究和构建了“四位一体”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机制。结合外部评价和内部评价、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自我评价和相关方评价等,给出了人才培养目标、毕业要求、课程体系和课程大纲四个层面的具体的评价方案,并对评价方案的具体落实进行了阐述和分析。
一、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内涵及框架设计
2017版的工程教育认证标准[7]包括了学生、培养目标、毕业要求、持续改进、课程体系、师资队伍和支持条件七大标准。其中,以“学生”为对象,是一切工作围绕的中心;培养目标、毕业要求和课程体系为载体,是人才培养方案的主要构成部分;师资队伍和支持条件是资源保障,保障了教学活动的高质量运行;持续改进为机制,是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途径。 (一)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的内涵
在认证各项具体标准[7]中,对专业提出了多方面的评价、反馈和改进要求。
针对培养目标:“2.2 定期评价培养目标的合理性并根据评价结果对培养目标进行修订,评价与修订的过程有行业或企业专家参与”“4.2 建立毕业生跟踪反馈机制以及有高等教育系统以外有关各方参与的社会评价机制,对培养目标的达成情况进行定期分析”。
针对毕业要求:“3 专业必须有明确、公开、可衡量的毕业要求,毕业要求应能支撑培养目标的达成”“4.1……建立毕业要求达成情况评价机制,定期开展毕业要求达成情况评价”。
针对课程体系和课程质量:“4.1 建立教学过程质量监控机制,各主要教学环节有明确的质量要求,定期开展课程体系设置和课程质量评价……”“5 课程设置能支持毕业要求的达成,课程体系设计有企业或行业专家参与”。课程体系应满足专业通用标准和补充标准要求。
根据以上标准,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应该满足以下三个方面的要求:第一,要求覆盖人才培养方案中培养目标、毕业要求、课程体系和课程大纲四个层面;第二,所有评价都要基于面向产出机制,毕业要求要支撑培养目标的达成、课程体系要支撑毕业要求的达成、教学过程的质量监控机制要支撑课程体系能够很好地得到落实;第三,评价的目的是为了改进,这在认证标准4.3中进行了明确:“能证明评价的结果被用于专业的持续改进”。
(二)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框架设计
根据上述内涵分析,所设计的符合上述要求的评价体系的框架如图1所示。专业需要建立培养目标的合理性评价、培养目标达成情况评价、毕业要求合理性评价、毕业要求达成情况评价、课程体系合理性评价和课程质量评价六项评价内容。每项评价都需要根据要求建立评价机制,并搭建相应的评价平台去完成。评价的目的,是为了指导人才培养方案四个层面内容的持续改进。
培养目标的持续改进来自于培养目标的合理性评价结果。通过对国家和地区整治、经济、科技发展需求以及学校定位等分析,结合企业专家或行业专家的论证,得到培养目标的合理性,明确培养目标应该如何修订。
毕业要求的持续改进来自于培养目标达成情况评价和毕业要求合理性评价两方面的评价结果。培养目标达成情况评价指的是通过对毕业五年左右的学生的职业能力和水平进行调研,分析其是否达到了培养目标的要求。学生的职业能力和水平存在的问题,将会对毕业要求的修订提供参考。同时,通过校内外专家、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等对现行毕业要求的分析,评价现行毕业要求是否符合认证标准,是否能支撑培养目标的达成等,得到毕业要求的修订内容。
课程体系的持续改进来自于毕业要求的达成情况评价和课程体系合理性评价两方面的评价结果。由于毕业要求最终要通过课程体系来进行落实,因此,学生在毕业要求达成情况的评价结果(如某个方面能力的强弱),可以直接体现课程体系设置的合理性。同时,从科学性角度看,学生的毕业要求的达成情况,也与教学过程的质量保障体系有关。因此,课程体系的修订,还应来自于教学指导委员会、校外专家等的集体诊断。
课程大纲是任课教师授课的质量标准,其中的课程目标是落实毕业要求的能力元素点。学生对课程目标的达成情况,直接反映课程教学的质量。因此,课程质量评价也是课程目标达成情况评价。课程质量评价结果反映该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设计的合理性,用于指导课程大纲的持续改进。
二、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方法设计
按照评价的结果用于持续改进的思路,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机制应与人才培养方案(含教学大纲)的修订机制进行衔接。以成都信息工程大学为例,工科相关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机制包括以下内容。
评价和修订周期:人才培养方案中的培养目标、毕业要求和课程体系的修订周期均为4年。原则上允许课程体系可根据毕业要求的落实情况和课程执行情况2年进行微调。
组织结构:学院应为培养方案修订建立培养方案修订委员会。培养方案修订前,学院组织专业负责人、院内教指委主要成员,并邀请相关行业专家等形成新一届培养方案修订委员会。培养方案修订委员会成员至少为8人以上,其中包括行业专家2人以上。专业负责人应为培养方案修订的总责任人。培养方案修订的具体事务由学院教务办公室、学生工作办公室和各教研室负责执行。
评价和修订流程:培养方案的修订流程明确为修订前的准备工作、修订过程和修订后的宣传。修订前的准备工作主要指如图1所示的培养方案各要素的评价工作。修订具体流程为:专业负责人将相关评价报告提交给培养方案修订委员会讨论→培养方案修订委员会给出修改建议→专业负责人根据建议执行修订→修订稿再次提交培养方案修订委员会审查,并发布给教师征集意见→再次根据审查意见进行修订→形成定稿→提交給学校教务处审查形成终稿。培养方案制定后,应对学生、教师和社会三方面多渠道方式进行公开和宣传。
(一)培养目标合理性评价方法
评价方法至少包括专业人才需求调研、外部评价和内部评价三种方式,且缺一不可,如图2所示。评价要针对培养目标是否符合国家和地方经济技术发展需求,是否与学校定位一致,是否符合毕业5年左右的毕业生的职业发展现状,是否满足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职业能力的期望等问题展开。根据三方面的评价结果,专业撰写《培养目标合理性评价报告》,对评价结果进行分析,给出一定的结论。
1. 专业人才需求报告
培养方案正式修订前半年,由专业负责人组织教师对国家和地方的最新政策,国际、国内和地方经济发展、技术发展等对该专业人才的需求进行调研,并分析本专业人才需求的方向,形成专业人才需求报告,为培养方案修订提供指导。
2. 外部评价
包括对毕业生跟踪调查、征集用人单位、企业专家和同行专家的评价意见。评价可采用网络问卷为主、座谈、邮件等为辅的方式进行。 跟踪调查的毕业生应为毕业5年左右,调查内容主要包括目前毕业生的所处行业领域和个人职业发展现状是否符合当前培养目标定位,毕业生的职业能力现状是否符合当前培养目标的期望等。调查比例应大于本届毕业生总人数的50%以上。
对用人单位的调查内容主要包括该用人单位对该专业人才的需求,对该专业人才能力的期望等是否与当前培养目标一致。用人单位的调研可采用网络问卷、邮件调研、座谈等方式。用人单位调查个数应在20家以上方有效。
对企业、同行专家的调研评价内容为企业和同行专家分别从企业和高校教育的角度来评判当前企业对人才需求、国家经济技术发展对人才需求是否与当前培养目标定位一致,并让他们提出自己的意见。所邀请的企业专家应来自于本专业领域的不同企业,同行专家应来自本专业领域的不同高校。同行、企业专家的调查人数应各在5人以上。
3. 内部评价
包括对校内专家座谈、任课教师研讨等方式。校内专家,主要邀请校院两级的教指委专家、优秀教师、校企合作专家等对当前培养目标的合理性进行评价,填写纸质或电子反馈意见。校内专家调查人数应在6人以上。
(二)培养目标达成情况评价方法
评价方法至少包括毕业生跟踪反馈和社会评价(用人单位评价/企业专家评价)两种方式,且缺一不可。评价要针对毕业5年左右的毕业生的职业发展现状是否达到培养目标要求展开。根据以上两方面的评价结果,专业撰写《培养目标达成情况评价报告》,对评价结果进行分析,给出一定的结论。
1. 毕业生跟踪反馈
毕业生跟踪反馈应由专业委托第三方或者专业自己建立毕业生常态化跟踪数据库,评价可采用网络问卷为主、座谈、邮件等为辅的方式进行。
跟踪调查的毕业生应为毕业5年左右,调查内容主要包括目前毕业生的所处行业领域和个人职业发展现状是否符合培养目标定位,毕业生的职业能力现状是否符合培养目标要求等。调查比例应大于本届毕业生总人数的50%以上。
对于毕业生个人职业发展现状调研,应该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内容:工作单位类型、公司规模、工作行业或领域、工作职务、职称、培养目标各职业能力自评等。
对于毕业生个人职业能力发展现状调研,应将专业的培养目标用分解或者不分解的方式写成容易让毕业生理解或领会的问题,尽量避免引导性作答。每个问题答案个数和内容应较为统一,以方便汇总统计。
2. 社会评价
培养目标达成情况的社会评价应由专业实施,评价可采用网络问卷、座谈、邮件等方式进行。
专业的社会评价主要指用人单位评价和(或)行业专家评价。参与评价的用人单位应在20家以上,且应选取单位规模、行业、性质等都具有代表性的企业。
对用人单位关于毕业生个人职业能力发展现状调研,应将专业的培养目标用分解或者不分解的方式写成容易让毕业生理解或领会的问题,尽量避免引导性作答。每个问题答案个数和内容应具有统一,以方便汇总统计。
(三)毕业要求合理性评价方法
毕业要求合理性评价方法至少包括外部评价(用人单位/行业专家调研)和内部评价(校内专家/任课教师调研),两种方式缺一不可。评价要针对毕业要求是否与应届毕业生实际能够具备的能力素质、用人单位和专家教师等对毕业生能力的期望等相一致展开。根据以上两方面的评价结果,专业撰写《毕业要求合理性评价报告》,对评价结果进行分析,给出一定的结论。
1. 用人单位/行业专家调研
就毕业要求的合理性,征集用人单位或行业专家的评价意见。评价可采用网络问卷为主、座谈、邮件等为辅的方式进行。用人单位或行业专家的调查人数应在5人以上。
2. 校内专家/任课教师调研
校内专家,主要邀请校院两级的教指委专家、优秀教师、校企合作专家等对当前毕业要求的合理性进行评价,填写纸质或电子反馈意见。校内专家调查人数应在6人以上。任课教师主要是从对学生毕业生能力期许的角度对当前毕业要求合理性进行评价,给出修订意见。任课教师的意见主要通过教研室研讨等活动反馈。
(四)毕业要求达成情况评价方法
评价方法应采用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相结合的方法,二者缺一不可。定量评价可采用通过课程目标达成度评价法,定性评价可采用毕业生问卷或(和)用人单位问卷的方式。评价重点针对最近一届毕业生毕业时具备的能力素质是否达到毕业要求的规定。根据以上两方面的评价结果,专业撰写《xx届毕业生毕业要求达成情况评价报告》,对评价结果进行分析,给出一定的结论。
1. 基于课程目标达成度的定量评价
定量评价是基于课程的评价。具体评价方法是:
(1)对支撑毕业要求的所有课程进行支撑权重分配。课程负责人依据以下两个方面进行权重分配:支撑某毕业要求二级指标的所有课程权重之和为1;按对该毕业要求能力达成的贡献程度进行赋值。较多锻炼该能力的课程赋较高的值。分配好权重后,课程负责人提交至教学指导委员会通过深入讨论,最终确定每门课的支撑权重。
(2)评价样本的选择。为更客观反映本屆毕业生的全体达成情况,合理选择评价样本。一般随机抽取本届毕业生的一个或多个自然班进行评价。
(3)根据支撑所有毕业要求的课程目标达成度评价结果进行毕业要求达成度评价。按以下公式计算评价值:
其中n指支撑该二级指标的所有课程数。毕业要求达成度评价值为该毕业要求分解的所有二级指标评价值的平均值。
2. 基于问卷调查法的定性评价
定性评价是基于问卷的评价方法,包括毕业生自评或(和)用人单位评价。是否采用用人单位评价取决于用于评价的毕业生是否已工作一段时间(如半年)。
(1)毕业生自评。毕业生自评可采用网络问卷为主、座谈、邮件等为辅的方式进行。参加自评的毕业生应为刚刚毕业或毕业1年以内,调查内容主要包括毕业生对自己毕业要求所规定的能力素质达成情况的自我认可,主要是从能力方面进行评价。参加自评的毕业生比例应大于本届毕业生总人数的70%以上。专业负责人应将毕业要求的每个二级指标形成可被毕业生理解和回答的问题,用于毕业生对毕业要求的达成情况评价。尽量避免引导性作答。每个问题答案个数和内容应较为统一,以方便汇总统计。 (2)用人单位评价/辅导员或指导教师(如毕业设计指导教师)评价。用人单位评价/辅导员或指导教师(如毕业设计指导教师)评价可采用网络问卷、座谈、邮件等方式进行。用人单位主要是从企业角度对刚刚毕业且已经在该单位工作一段时间的毕业生的能力素质进行评价。辅导员或指导教师则是根据其对该学生的了解程度、对学生的各项能力进行评价。参加评价的学生应至少以一个自然班为样本。
(五)课程体系合理性评价方法
课程体系合理性的评价主要由外部评价和内部评价组成,两者缺一不可。其中,外部评价主要指同行、企业专家、用人单位、毕业生的评价;内部评价包括院内专家、任课教师、在校生评价。课程体系评价主要针对课程体系的设置是否合理的问题展开。根据以上两方面的评价结果,专业撰写《课程体系合理性评价报告》,对评价结果进行分析,给出一定的结论。
1. 外部评价
外部评价调查对象主要包括同行专家、企业专家、用人单位和毕业生。评价可采用网络问卷、座谈、邮件等方式进行。
对企业、同行专家的调研评价内容为企业和同行专家分别从企业和高校教育的角度来评判当前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提出自己的意见或建议。所邀请的企业专家应来自于本专业领域的不同企业,同行专家应来自本专业领域的不同高校。同行、企业专家的调查人数应各在5人以上。
用人单位评价主要从用人单位对毕业生应具备的知识基础和能力基础方面给出意见,指导应加强或削弱哪类课程学习。所调查的用人单位应为20家以上,且选取专业所处行业比较有代表性的企业。
毕业生评价主要是让毕业生从找工作和应用的角度给出应加强或削弱的课程的建议,并根据自己4年来的学习情况给出反馈意见。毕业生调查比例应大于本届毕业生总人数的20%。
2. 内部评价
内部评价调查对象主要包括校内专家、任课教师、在校学生。评价可采用网络问卷、座谈、内部会议等方式进行。
校内专家,主要邀请校院两级的教指委专家、优秀教师、校企合作专家等对当前课程体系进行评价,填写纸质或电子反馈意见。校内专家调查人数应在6人以上。
任课教师主要是从课程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包括课程所处学期合理性,课程之间的衔接性等给出意见。任课教师的意见主要通过教研室研讨等活动反馈。
通过在校生座谈、网络问卷方式征集在校学生对课程体系的意见。意见的征集主要来自于高年级学生,每个年级的调查人数应不低于班级个数。
(六)课程质量评价方法
课程质量评价即课程目标达成情况评价,是落实产出导向的关键,也是课程持续改进的重要依据。由于专业修读课程一般由學校多个学院或中心来承担,因此学校应建立统一的面向全校所有工科专业课程的课程目标达成情况评价机制。
1. 评价周期。一个教学周期,即1年。具体执行时,与该课程考核评价同时进行,于期末考试后提交学生成绩及课程目标达成情况评价结果。
2. 组织结构。由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进行总体评价,由课程负责人和任课教师负责实施。课程目标达成情况评价的责任人是课程负责人,具体评价由任课教师负责实施;专业负责人对本学年所有课程的课程目标达成情况评价结果进行汇总并分析;教学指导委员会根据评价结果,研讨本学年各门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给出持续改进建议。
3. 评价流程。具体评价步骤如下:
(1)专业负责人根据OBE理念,将毕业要求分解成若干二级指标点,并将每条二级指标点由若干门课程支撑,形成课程支撑毕业要求的支撑矩阵。
(2)教学指导委员会对毕业要求的分解及课程对其的支撑矩阵的合理性进行评价,给出修订意见。
(3)专业负责人确定每门课程支撑的毕业要求二级指标点,并发布给课程负责人和全体任课教师。
(4)课程负责人和任课教师经商议后,根据该课程所支撑的毕业要求确定该课程的课程目标。
(5)课程负责人和任课教师商议后,根据课程目标确定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确定课程目标达成情况评价方案,并撰写符合OBE要求的课程教学大纲。
(6)课程教学大纲交由教研室主任和教学指导委员会审议,并评价和认可课程目标、教学内容、考核方式、评价方案的合理性。
(7)任课教师行课时按照大纲要求进行授课和过程化考核,考核结束后,任课教师和课程负责人按照之前确定的评价方案进行课程达成情况评价与分析,撰写《xxx课程目标达成情况评价及持续改进报告》,并和期末考试成绩一并提交教学办公室。
(8)每年7月份,专业负责人汇总各门课程的评价结果,撰写《xxx学年课程质量评价与分析报告》,并提交给教学指导委员会。
(9)教学指导委员会根据所提交的材料,研讨本学年各门课程的课程目标达成情况,给出持续改进建议,以便在下一教学周期进行持续改进。
4. 评价方法。课程目标达成情况评价应根据课程性质和实施方式不同采取基于课程成绩分析的定量评价法或基于问卷调查的定性评价法。各门课程应根据课程性质和课程特点,选取合适的1~2种评价方法。
(1)基于课程成绩分析的定量评价法
本方法指在授课过程中,任课老师针对各个课程目标设置过程化考核内容和考核方法以及相应的期末考核内容。课程结束后,通过对学生的过程化考核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进行分析,获得课程目标达成情况评价结果。本方法适用于方便进行过程化考核和考试的课程。
任课教师严格按照教学大纲进行过程化考核和期末考试。根据每个课程目标所对应的过程化考核和考试成绩,按公式(2)计算各个行政班的课程目标达成值。本课程有几个课程目标,便获得几个评价值。
(2)基于问卷调查的定性评价法
本方法指在课程结束后,通过对学生本人、指导教师等利益相关者进行问卷,评价学生对该门课程的课程目标的达成情况。 课程负责人应首先根据评价者的情况,设计合理的问卷内容。每个问题答案个数和内容应较为统一(一般分为优秀、良好、一般、较差、很差5个选项),以方便汇总统计。
课程负责人通过网络问卷的方式发布给答题者。待问卷结束,汇总评价结果。课程目标达成度评价值由公式(3)确定。本课程有几个课程目标,便获得几个评价值。
三、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的进一步思考
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既是对所培养学生各项能力的评估,也是对教师教学水平的评估,更是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过程持续改进的依据。为了更好地落实人才培养质量评价,需要做好以下幾个方面的工作。
(一)搭建评价平台
在前述六个方面的评价中,主要涉及外部评价与内部评价。在外部评价中,对毕业生毕业5年左右的职业能力的评价是一个难点。这是因为,涉及人数众多,又分散在业内各个领域,联系起来难度较大。因此有必要搭建毕业生跟踪系统,将毕业生发展动态追踪和校友资源联络功能集为一体,将会大大提升毕业生职业能力评价的准确性和效率。在内部评价中,毕业要求达成情况评价与课程质量评价涉及到专业课程体系中的所有课程、任课教师以及所有学生,评价的数据量非常大。因此,有必要搭建毕业要求评价系统&课程质量评价系统,将课程目标评价结果与毕业要求评价结果相联系,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并能自动化地得到评价结果,这样可以大大降低相关人员的工作量,提升评价效率。
1. 毕业生跟踪系统
为提升毕业生跟踪数据的可信度和权威性,毕业生跟踪系统应建立在学校相关部门(如校友办公室等)网站上,同时建议毕业生跟踪系统平台应具备如下功能:
(1)建立毕业生档案。在毕业前夕,为每个毕业生分发一个系统账号,让他们登录系统,填写自己的基本信息和就业信息。学生可以在工作以后随时登记个人的职业变化。
(2)根据不同的对象设置问卷。管理员可以为不同对象设置不同的问卷。例如,可以针对应届毕业生,设置关于毕业要求达成情况的自评问卷,让学生在毕业前后对自己的各项能力进行自评;可以针对毕业5年左右的学生设置关于培养目标合理性和达成情况的问卷,让学生对自己的职业能力进行自评。也可以设置针对雇主的问卷,针对行业专家的问卷,针对在校学生的问卷,针对任课教师的问卷等。
(3)数据统计和分析。数据统计主要包括学生基本信息统计,问卷填写情况统计,每个小问题回答情况的统计等。统计结果可以实现界面显示,也可下载进行数据分析。
(4)其他功能。包括为每个专业建立一个管理员账号功能,消息推送功能,电脑和终端设备均可使用的功能,管理员进行用户管理功能,问卷时的时限管理功能等。
2. 毕业要求&课程质量评价系统
毕业要求&课程质量评价系统应具有如下功能:
专业负责人可以实现以下几个方面的管理:录入各个版本培养方案(毕业要求及分解、课程体系、课程大纲等)并能实现对比(展示后续版本对前一版本的改进);毕业要求的分解以及与课程体系的对应关系(含权重)设置;学生信息的管理(含录入),班级管理;可以对全体学生针对性地编辑和发布问卷,并可实现问卷结果的统计;可以看到各门课程的课程目标的评价方法和评价结果(含详细数据);可以看到各个年级和班级学生的各门课程的课程目标评价结果;可以看到各个年级的毕业要求达成情况评价结果。
任课教师利用该系统可以实现:课程目标设定;每个课程目标对应的考核方式和考核点;每个考核方式和考核点的每个学生的具体得分;面向特定学生编辑和发布问卷;查阅系统自动计算出来的课程目标达成度评价值(可视化界面并可以下载数据)。
学生可以登录该系统,完成专业负责人和任课教师发布的各类问卷。
(二)建立评价机制
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到教育者、受教育者以及社会各界。为确保评价的准确性和提升工作效率,规范评价流程和评价方法,有必要建立本科人才培养评价机制。评价机制主要包括评价内容、评价周期、评价对象、责任人、组织结构、评价方法等。表1为成都信息工程大学通信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机制情况。
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培养目标、毕业要求和课程体系属于人才培养方案的主要构成部分,各个专业的人才培养工作均在学校教务处、教学评估中心以及各二级学院的统一协调主导下进行推进。因此,有必要从学校、学院、专业、课程组、任课教师多个层次对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工作进行职责分工,增强学校政策对各个专业的适用性和评价方法的一致性,节省教学资源,提升评价效率。表2为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分工建议表。
(三)保障评价质量
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结果对专业建设、课程建设以及教学过程的改进都具有关键的指导意义。因此,评价数据的准确性非常重要。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是本科人才培养中一个重要的环节,应建立评价过程的监督和反馈机制,该机制是学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一部分。如图3为成都信息工程大学人才培养质量评价过程的监督机制。
主要包括评价方法的审查机制、评价过程的监督机制和评价结果的审核机制。其中评价方法主要由专业负责人提出,接受教学指导委员会的审查,审查结果直接反馈给专业负责人。评价过程接受校/院领导的检查、教学督导组的抽查,并将检查结果由教学办公室反馈给相关责任人。最后,教学指导委员会根据材料的规范性、数据的合理性和结论的客观性等方面对评价结果进行审核,并直接反馈给专业负责人,督促其修改和调整。
四、结束语
近年来,在国际高科技产品的贸易保护主义的时代背景下,在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的指引下,在“三级认证”和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的要求下,进一步提升本科人才培养质量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建立学校、学院、专业和课程四个层面责任明确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机制,设计科学合理的培养目标、毕业要求、课程体系和课程大纲四大方面的评价方法,并通过搭建平台落实好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将会有效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稳步提升。本文提出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对我国高等工程教育和专业建设具有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顾佩华,沈民奋,李升平,等.从CDIO到EIP-CDIO——汕头大学工程教育与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8(1):12-20.
[2]胡文龙.创新时代的工程教育发展:挑战与应对——2016年“CDIO工程教育联盟成立会议”纪要[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6(2):32-33.
[3]卫巍.《华盛顿协议》及其对工科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启示[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7(21):1-2.
[4]顾佩华,胡文龙,林鹏,等.基于“学习产出”(OBE)的工程教育模式[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4(1):27-37.
[5]施晓秋.遵循专业认证OBE理念的课程教学设计与实施[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8(5):154-160.
[6]刘宝,任涛,李贞刚.面向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自动化国家特色专业改革与建设[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6(6):48-52.
[7]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协会.工程教育认证标准(2017版)[EB/OL]. http://www.ceeaa.org.cn.
[8]朱建芳.“以学生为中心”的高校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研究与实践[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9(5):138-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