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传统节日多学科融合构建德育新模式的探究

来源 :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bsoldi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传统节日凝聚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将传统节日融入小学的德育体系中具有重大意义。探究依托传统节日多学科融合构建德育新模式,不仅是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是在于引导学生优秀的精神价值,培养学生健康健全的人格。
  【关键词】传统节日;多学科;德育
  一、中国传统节日的德育意义及作用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深刻影响着中国人民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党和国家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学校德育的重要影响,欲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建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大国崛起,立徳立人,以德树人。
  中华传统节日,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囊括了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精华,其中的行为准则与精神价值规范着我国人民的行为与思想。因此,将传统节日融入小学的德育体系中具有长远意义,这不仅是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在于培养学生优秀的精神思想,培养文明的未来接班人。
  依托传统节日去与多学科融合而进行德育,需深挖传统节日的德育意义。我国传统节日的思想内涵具有高度的教育意义。例如,各种节日的祭祀,都需要祭拜天地以此表示祈求和感激,体现“天人合一”的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我国传统节日文化以人为本,像清明时节的祭祖、扫墓等活动,重阳节的尊老敬老活动等,无不体现了敬老孝先、珍惜幸福生活的人本美德。节日源于先民的实际生活,像舞狮赛龙舟等活动,皆是体现劳动人民勤劳勇敢的自强精神。这种精神价值,对尚处于温室的学生而言,并不是遥远的,而是富有社会意义的,有利于学生坚强人格的培养。
  春节、元宵节、中秋节举国同庆同乐,更是表达了和平、团结、生活美好的愿望以及思乡怀亲之情。端午节,更是借屈原体现了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深刻体现了中华民族是一个追求团结统一、贵和尚中,注重家国和睦的民族。这种民族的精神是应当得到继承和弘扬的。
  二、依托传统节日与多学科融合进行德育的重要性
  学校作为德育的重要基地,要加强学校对学生道德的教育,但单从语文或者主题班会来进行传统节日的德育活动,效果甚微,从内容和形式上也相对单调和单薄。单一的德育模式、以灌输为主的学生被动教育方式,在德育过程,反而容易适得其反,将学生推向德育的对立面。因此,学校应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积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并以“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方式将传统节日与多学科教育教学相融合,在教育教学中,在各种活动中,无形地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建设精神文明,变为启发式的学生主动的教育方式,构建学校德育新模式。
  三、弘扬传统节日德育文化,建设德香校园
  “从本质而言,德育是一种常识性的教育,而不是一种专业性的教育。”应当将传统节日的德育内涵融入学校教学教育的核心理念、教育目标、育人目标和课程结构体系,统一学校的课程和各学科之间的德育基调和氛围,从而建设德香校园,发扬传统节日核心思想,提升校园道德文化教育的建设品位。
  中华传统节日背后传递着中华民族文化的传统美德和人文精神。依托传统节日,学校可以开展家国情怀教育、关爱教育、人格修养教育等。例如,学校可以结合传统节日,利用综合资源开展“中华传统节日”相关的校园大型主题实践活动、开展中华古诗文“诵读工程”、通过展会或者比赛展开传统节日背后的故事分享大会,培养学生健全健康的人格;还可以结合家校展开活动,例如,在父亲节等孝道有关的节日可以展开教育,传承中华美德。在学校的布告栏等地方可以展示传统节日及其故事,建设德育氛围,潜移默化中结合传统节日进行了德育。
  四、重视传统节日内涵与学科的融合,培育民族精神
  依托传统节日建设学校德育新模式还需与多学科相融合,至上而下,是学校课程具体到各个学科。针对不同学段的学生特点,传统节日的德育应当侧重各个学段的年龄特点:低学段应当重视启蒙,让学生对传统节日及其德育文化产生亲切感,让学生产生兴趣;而中高学段可通过传统节日的故事引导学生的认知,提高学生对其德育内涵的感受和理解。依托传统节日与多学科融合去构建德育,教师应当注意传统节日的核心价值观及其意义与教材内容的结合点,关注传统节日文化精神对日常生活、行为的影响,再进行精神价值的引导传播。
  因此,语文、主题班会这等直接与传统节日有关的学科,应当重在融入传统节日的内容和思想价值,注重其精神文明的影响。语文可以从教材内容中结合传统节日的德育内涵。例如,跟传统节日有关的古诗,教师可以挖掘古诗中跟节日有关的意象来进行德育传播,如《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的登高、茱萸背后其实就是怀念家乡和亲人,引导学生关注古代的节日文化及其精神价值,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对亲情友情的重视。例如,杜牧的《清明》借雨来表达心绪纷纷扰扰,“欲断魂”的滋味,想借酒浇愁,通过介绍古代人在清明节的活动,引导学生对诗人多种思绪的想象和认知,从而让学生反向感受人的多种情感,健全学生的心理。
  主题班会根据时令,以传统节日为主题,弘扬传统节日的精神价值,可以展开各种活动,例如,资料搜集比赛、故事大会、节日的民俗习惯分享等知识性活动,让学生充分沐浴在传统节日的文化之中。除了让学生耳濡目染,还可以让学生活动起来,比如,元宵節合作做汤圆、冬至包水饺等,让学生亲身感受节日文化的产物,让学生在做中感受传统节日的精神,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劳动人民的情感追求,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
  与传统节日间接相关的数学,重在融于传统节日产生的过程,培育学生探索传统节日的内在兴趣。例如,引导学生认识年月日、单双数时,可以结合中国传统节日的时间。中国传统节日的时间跟中国单双数的概念息息相关。古时人们认为双数为吉,单数偏凶,“祸不单行,福不双至”,但按照中国传统中“逢凶化吉”的观念,中国重要的传统节日多是建立在单数上,这一点潜在地诉说着中国古代劳动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 英语学科,与传统节日融入德育,重在英语实践中了解中国传统节日精神和西方节日文化,让学生在比较中深入了解中华传统优秀文化,更深刻地认识中国传统节日文化背后的精神价值观,提高对自身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增强对中华传统民族文化的自信心,也拓宽学生的文化沟通与交流视野。
  “中国传统节日,凝结着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情感,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和思想精华,是维系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和社会和谐的重要精神纽带,是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宝贵资源。”依托传统节日融合多学科进行德育,是教育过程中一个重要的要求,是弘扬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文明要求。“乘风破浪潮头立,扬帆起航正当时。”学校德育应当以传统节日为抓手,立足精神内核,与多学科相融合,全面提高德育质量,不断研究,不断探索,创建德育新模式。
  [本文系2019年度广东省中小学德育课题“依托传统节日多学科融合
其他文献
【摘要】在“立德樹人,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下,体适能训练有效地促进学生身体素质的发展。本文利用文献资料法,对体适能概念、研究现状、分类等内容进行归纳整理,在新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下,对“课课练”的练习模式进行分析与讨论,构建适合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体适能训练模式。  【关键词】体育与健康课程;课课练;体适能  青少年体育活动作为国家政策广泛关注的对象,青少年体质则是政策的实施重心。国务院印发的全民健身
【摘要】对一道高考选择压轴题的不同解法进行了探究,得到用图思考求得ω比计算求得ω更为快捷,说明了由三角函数图象求频率ω和初相的基本方法,及此微專题复习设计教案。  【关键词】高考压轴题;用图思考;三角函数图象  本题本质上讲就是已知函数图象,求系数ω、?,如果题型方法溯源的话,就是在初中求函数解析式的方法——待定系数法(或代点法),把已知点代入后得系数组成的方程组,解之得。这是一种基本数学方法,解
【摘要】在新课程改革的今天,为什么要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怎样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以及建立后对教育教学有何促进作用。本文针对以上问题,结合新课程改革的需要,提出了应以欣赏的眼光来看待学生,以生为本,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因材施教,促进学生的终身发展的新型师生关系概念。  【关键词】教育教学;师生关系;主体;尊重;欣赏  现代教学论指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师生交往是
班级凝聚力最能体现集体的班风和文化素养。以广州市越秀区八旗二马路小学三(3)荣耀班为例。在一年级入学时,学生对事物的认知还处在懵懂期,无法与老师进行深层次的沟通和交流。班主任黄老师针对此情况,积极推动家长委员会的作用,利用家委会进行纽带的维系。通过三年的实践证明,效果显著。  一、彼此支持,相互信任  初入学伊始,班主任便积极筹备家长委员会。通过家访详细了解每位家长的个人能力,公平选出有一定组织能
【摘要】社会的进步发展,给当前的教育教学工作开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利用少教多学的教学方法构建高效的初中语文课堂,可有效激发初中生的学习自主性。为此,初中语文教师需要始终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构建良好的教学氛围,并充分发挥初中语文教师的引导作用。同时,需要激发初中生的学习兴趣,强化初中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在优化初中语文教学流程的同时,实现语文课堂教学效果最大化。  【关键词】少教多学;初中语文;高效课堂 
【摘要】人们对教育的重视程度伴随着时代的进步越来越强,中国的教育体系在这种社会大大背景下也逐渐趋于完善,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中国的教育体系已经完全成熟。虽然近些年来,国家加大了对学校心理健康与德育教育的投入,但是当前中学教育在德育与心理健康方面还是比较薄弱,学校如何开展心理健康与德育工作并将两者有机的联系起来,这仍然是当今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本文首先阐述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的区别和联系,进而阐述开展
【摘要】语文课有效提问是教师如何引领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如何学习课文语言的有效方法,也是教师开发学生思维和提高教学质量的手段。有效提问的前提条件是研究教材,了解学生。科学的有效提问产生的作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迅速集中注意力;学生主动积极思考,增强语言表达能力;师生情感沟通增加,获得有利反馈信息。课堂提问的设计要根据教学目标要求和学生的认识水平;设计的问题要注意问题的启发性;课文知识教学结束后要适当
【摘要】加强对小学劳动教育课程设计及课程教学的创新,对推进小学生的素质教育具有十分迫切的现实意义。新时期小学劳动教育所承担的主要功能主要表现在:它是启发“智力教育”的重要实践环节;是塑造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手段;是塑造小学生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径。新时期小学劳动教育课程建构应当重点围绕培养动手实践能力、培养体验生活的能力、培养学生社会互动和社会交往的能力等展开。通过建设生活化的劳动教育实践基地、依托家庭
【摘要】学校以“社校联动·阳光足球”为核心理念,创建了“3 X”足球特色课程,形成了鉴海足球品牌:开设了三类课程,即班级课程(普及覆盖)、社团课程(兴趣发展)、精英课程(技能培训),推广足球运动;定期举行“X种活动”:足球大课间、班级足球联赛、足球嘉年华、家长足球联赛、明星足球赛、足球绘本创作以及其它相关活动。这些课程,让鉴海学子都爱足球、会足球、迷足球。  【关键词】课程;兴趣;技能;校园足球 
【摘要】在教学活动中,要尽量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己探索规律,自己推导公式,自己总结结论,自己探索和创造。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但在这里放手绝不是放任,否则,学生会得到一些肤浅的知识。我们充分相信学生的能力,在充分放手的同时,要注意“导”字,注重“导”的艺术,教师指导好,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真正带动学习,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增添活力。那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呢?在笔者看来,应该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