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 探讨胸部CT在肺癌纵膈淋巴结转移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我院收治的140例肺癌患者术前给予胸部CT扫描,并与术后病理检查纵膈淋巴结转移结果进行对比。结果: 随着淋巴结越来越大,淋巴结转移越来越高(P<0.01);CT对肺癌纵隔淋巴结转移诊断的准确性为78.57%、敏感度为62.50%、特异度为83.33%、阳性预测值为52.63%、阴性预测值为88.24%。结论: 胸部CT在肺癌纵膈淋巴结转移的诊断中具有一定的价值,淋巴结越大,转移率越高,但CT诊断存在较多假阳性,敏感度较低。
关键词:胸部CT 肺癌纵膈淋巴结转移 诊断
肺癌是临床常见恶性肿瘤,全球每年因其死亡的病例超过100万。肺癌起病较为隐匿,预后差,治疗过程中出现的纵膈淋巴结转移是影响患者术后生存期的最主要因素之一。国外有研究表明,无淋巴转移的肺癌患者(N0)术后5年存活率超过60%,有淋巴转移的仅为42%(N1)与15%(N2)。故术前若能明确肺癌纵膈淋巴结转移情况对肺癌分期、确定治疗方案及判断预后具有重要意义[1]。胸部CT检查仍是术前诊断肺癌纵膈淋巴结转移情况的重要无创性方法。本研究对我院收治的肺癌患者术前进行胸部CT检查,术后再与病理结果进行对比,以探讨胸部CT在肺癌纵膈淋巴结转移诊断中的价值,现分析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3月~2014年2月来我院进行根治性手术的140例肺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为首诊,均经纤维支气管镜活检、超声或CT引导下穿刺活检等确诊为肺癌,术后也经病理检查证实。其中男84例,女56例,年龄34~74岁,平均(53.7±4.8)岁。肺癌分期:Ia期44例,Ib期22例,IIa期7例,IIb期3例,IIIa期47例,IIIb期14例,IV期3例。
1.2 胸部CT扫描
采用西门子GE64排螺旋CTCT机进行胸部扫描,扫描条件120kV,250mAs,扫描范围自肺尖至肺底。深吸一口气后屏气进行连续螺旋扫描,螺距0.891mm,层厚与层距均0.5mm,对异常区域改为1mm薄层扫描。增强扫描前6h禁食,增强对比剂采用碘普罗胺,剂量为1.5ml/kg,采用高压注射器按3ml/s速率经前臂静脉注射。CT图像的采集与分析由2名经验丰富的放射科医生进行双盲法单独读片做出诊断,若存在差异再由全科讨论最终得出。纵膈淋巴结转移的判定以淋巴结短径10mm且无钙化淋巴结。即淋巴结短径≧10mm为阳性,<10mm为阴性。
1.3 淋巴结清扫
所有患者均进行标准肺癌根治术,即肺叶或全肺切除+纵膈淋巴结清扫,对部分伴肾上腺转移或脑转移者,在对转移病灶进行治疗后也进行了肺叶切除与纵膈清扫。对肺叶切除患者,先清扫10组、11组以及部分12组、9组淋巴结,再探查清扫下纵膈与上纵膈淋巴结。对全肺切除患者,先分别清扫10组、9组与部分5组、7组淋巴结,再清扫下纵膈、上纵膈淋巴结。对肿大淋巴结先清除再按组区分,肺内淋巴结于术后自肺标本中取出。对各组淋巴结分装标记送检。术后病理报告中淋巴结转移者为病理阳性,无转移者为阴性。
1.4 统计分析
应用统计学软件Spss13.0处理数据,计数资料采取x2检验,显著性水平σ=0.05。
2.结果
随着淋巴结越来越大,淋巴结转移越来越高(x2=31.91,P<0.01);CT诊断将短径≥10mm 的淋巴结判定为转移,但淋巴结短径<10mm的患者中,经病理证实有11.76%存在淋巴结转移,即假阴性;淋巴结短径≧10mm的患者中,经病理证实有52.63%存在淋巴结转移,即真阳性,其中淋巴结短径≧20mm的患者CT诊断阳性率与病理淋巴结转移率符合率为100%。具体见表1。
表1 纵隔淋巴结大小与淋巴结转移的关系
CT对肺癌纵隔淋巴结转移诊断的准确性为78.57%、敏感度为62.50%、特异度为83.33%、阳性预测值为52.63%、阴性预测值为88.24%。具体见表2。
表2 病理检测结果与CT扫描结果比较
3.讨论
肺癌转移临床十分常见,这一过程包括原发肿瘤生长,肿瘤血管生成,肿瘤细胞脱落后会向基质内侵入,进入脉管系统,造成癌细胞于血液循环中存活,并聚集成微小癌栓。出现淋巴结转移的肺癌患者,其预后往往较差,治疗方法也较未出现转移的有很大差异,因此治疗前若能明确淋巴结转移情况,对制定合适的治疗方案、改善患者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临床上对于肺癌纵膈淋巴结转移的诊断方法较多,如CT、MRI、胸片、纤维支气管镜、胸腔镜、纵膈镜及超声内镜引导下穿刺活检等[2]。而胸部CT是应用最为广泛的判断纵膈淋巴结转移与否的诊断方法。CT诊断纵膈淋巴结转移主要是依据淋巴结大小来判断的[3],目前多将淋巴结短径≧10mm且无钙化淋巴结作为淋巴结转移的判断依据,也有将淋巴结长径≧15mm作为诊断依据。淋巴结转移的报道很多,刘伟良等[4]研究中,CT对非小细胞肺癌纵隔淋巴结转移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分别为67.4%、84.4%、80.8%。Toloza等研究总结发现,CT对淋巴结转移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隐形预测值分别为0.57、0.82、0.56、0.83。本研究中,CT对肺癌纵隔淋巴结转移诊断的准确性为78.57%、敏感度为62.50%、特异度为83.33%、阳性预测值为52.63%、阴性预测值为88.24%。与上述研究基本一致。
临床也有研究指出,淋巴结越大、数目越多,发生转移的几率也就越高。张峰等[5]研究中,CT检测淋巴结长径<10mm的转移率为17.6%、10~14mm的转移率为31.7%、15~19mm的转移率为58.8%、≥20mm的转移率为93.9%。而本研究中,CT检测淋巴结短径<10mm的转移率为11.76%、10~19mm的转移率为47.06%、≧20mm的转移率为100%。可见随着淋巴结越来越大,淋巴转移的发生率越来越高(P<0.01)。
综上所述,胸部CT在肺癌纵膈淋巴结转移的诊断中具有一定的价值,淋巴结越大,转移率越高。但CT诊断存在较多假阳性,敏感度较低,故建议对CT显示淋巴结转移,特别是肿大者,应再行纵膈镜检查以提高确诊率。
参考文献:
[1] 刘泗军,龙鸿川,阚奇伟,等.肺癌纵隔淋巴结转移与预后的关系分析[J].海南医学院学报,2010,16(7):884-886,894.
[2] 赵辉,王俊.支气管内超声引导下针吸活检术(EBUS-TBNA)在肺癌分期中的应用价值[J].中华胸心血管外科杂志,2010,26(2):137-139.
[3] 王娟,齐丽萍,李晓婷,等.探讨周围型非小细胞肺癌纵隔淋巴结转移相关CT表现[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12,28(10):1839-1843.
[4] 刘伟良,王勇,许建华,等.非小细胞肺癌术前CT检查对比术后纵膈淋巴结转移的研究[J].航空航天医学杂志,2012,23(11):1296-1297.
[5] 张锋,石静滨.肺腺癌纵隔淋巴结转移 CT 影像与病理诊断的一致性研究[J].临床肿瘤学杂志,2013,18(10):922-924.
关键词:胸部CT 肺癌纵膈淋巴结转移 诊断
肺癌是临床常见恶性肿瘤,全球每年因其死亡的病例超过100万。肺癌起病较为隐匿,预后差,治疗过程中出现的纵膈淋巴结转移是影响患者术后生存期的最主要因素之一。国外有研究表明,无淋巴转移的肺癌患者(N0)术后5年存活率超过60%,有淋巴转移的仅为42%(N1)与15%(N2)。故术前若能明确肺癌纵膈淋巴结转移情况对肺癌分期、确定治疗方案及判断预后具有重要意义[1]。胸部CT检查仍是术前诊断肺癌纵膈淋巴结转移情况的重要无创性方法。本研究对我院收治的肺癌患者术前进行胸部CT检查,术后再与病理结果进行对比,以探讨胸部CT在肺癌纵膈淋巴结转移诊断中的价值,现分析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3月~2014年2月来我院进行根治性手术的140例肺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为首诊,均经纤维支气管镜活检、超声或CT引导下穿刺活检等确诊为肺癌,术后也经病理检查证实。其中男84例,女56例,年龄34~74岁,平均(53.7±4.8)岁。肺癌分期:Ia期44例,Ib期22例,IIa期7例,IIb期3例,IIIa期47例,IIIb期14例,IV期3例。
1.2 胸部CT扫描
采用西门子GE64排螺旋CTCT机进行胸部扫描,扫描条件120kV,250mAs,扫描范围自肺尖至肺底。深吸一口气后屏气进行连续螺旋扫描,螺距0.891mm,层厚与层距均0.5mm,对异常区域改为1mm薄层扫描。增强扫描前6h禁食,增强对比剂采用碘普罗胺,剂量为1.5ml/kg,采用高压注射器按3ml/s速率经前臂静脉注射。CT图像的采集与分析由2名经验丰富的放射科医生进行双盲法单独读片做出诊断,若存在差异再由全科讨论最终得出。纵膈淋巴结转移的判定以淋巴结短径10mm且无钙化淋巴结。即淋巴结短径≧10mm为阳性,<10mm为阴性。
1.3 淋巴结清扫
所有患者均进行标准肺癌根治术,即肺叶或全肺切除+纵膈淋巴结清扫,对部分伴肾上腺转移或脑转移者,在对转移病灶进行治疗后也进行了肺叶切除与纵膈清扫。对肺叶切除患者,先清扫10组、11组以及部分12组、9组淋巴结,再探查清扫下纵膈与上纵膈淋巴结。对全肺切除患者,先分别清扫10组、9组与部分5组、7组淋巴结,再清扫下纵膈、上纵膈淋巴结。对肿大淋巴结先清除再按组区分,肺内淋巴结于术后自肺标本中取出。对各组淋巴结分装标记送检。术后病理报告中淋巴结转移者为病理阳性,无转移者为阴性。
1.4 统计分析
应用统计学软件Spss13.0处理数据,计数资料采取x2检验,显著性水平σ=0.05。
2.结果
随着淋巴结越来越大,淋巴结转移越来越高(x2=31.91,P<0.01);CT诊断将短径≥10mm 的淋巴结判定为转移,但淋巴结短径<10mm的患者中,经病理证实有11.76%存在淋巴结转移,即假阴性;淋巴结短径≧10mm的患者中,经病理证实有52.63%存在淋巴结转移,即真阳性,其中淋巴结短径≧20mm的患者CT诊断阳性率与病理淋巴结转移率符合率为100%。具体见表1。
表1 纵隔淋巴结大小与淋巴结转移的关系
CT对肺癌纵隔淋巴结转移诊断的准确性为78.57%、敏感度为62.50%、特异度为83.33%、阳性预测值为52.63%、阴性预测值为88.24%。具体见表2。
表2 病理检测结果与CT扫描结果比较
3.讨论
肺癌转移临床十分常见,这一过程包括原发肿瘤生长,肿瘤血管生成,肿瘤细胞脱落后会向基质内侵入,进入脉管系统,造成癌细胞于血液循环中存活,并聚集成微小癌栓。出现淋巴结转移的肺癌患者,其预后往往较差,治疗方法也较未出现转移的有很大差异,因此治疗前若能明确淋巴结转移情况,对制定合适的治疗方案、改善患者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临床上对于肺癌纵膈淋巴结转移的诊断方法较多,如CT、MRI、胸片、纤维支气管镜、胸腔镜、纵膈镜及超声内镜引导下穿刺活检等[2]。而胸部CT是应用最为广泛的判断纵膈淋巴结转移与否的诊断方法。CT诊断纵膈淋巴结转移主要是依据淋巴结大小来判断的[3],目前多将淋巴结短径≧10mm且无钙化淋巴结作为淋巴结转移的判断依据,也有将淋巴结长径≧15mm作为诊断依据。淋巴结转移的报道很多,刘伟良等[4]研究中,CT对非小细胞肺癌纵隔淋巴结转移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分别为67.4%、84.4%、80.8%。Toloza等研究总结发现,CT对淋巴结转移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隐形预测值分别为0.57、0.82、0.56、0.83。本研究中,CT对肺癌纵隔淋巴结转移诊断的准确性为78.57%、敏感度为62.50%、特异度为83.33%、阳性预测值为52.63%、阴性预测值为88.24%。与上述研究基本一致。
临床也有研究指出,淋巴结越大、数目越多,发生转移的几率也就越高。张峰等[5]研究中,CT检测淋巴结长径<10mm的转移率为17.6%、10~14mm的转移率为31.7%、15~19mm的转移率为58.8%、≥20mm的转移率为93.9%。而本研究中,CT检测淋巴结短径<10mm的转移率为11.76%、10~19mm的转移率为47.06%、≧20mm的转移率为100%。可见随着淋巴结越来越大,淋巴转移的发生率越来越高(P<0.01)。
综上所述,胸部CT在肺癌纵膈淋巴结转移的诊断中具有一定的价值,淋巴结越大,转移率越高。但CT诊断存在较多假阳性,敏感度较低,故建议对CT显示淋巴结转移,特别是肿大者,应再行纵膈镜检查以提高确诊率。
参考文献:
[1] 刘泗军,龙鸿川,阚奇伟,等.肺癌纵隔淋巴结转移与预后的关系分析[J].海南医学院学报,2010,16(7):884-886,894.
[2] 赵辉,王俊.支气管内超声引导下针吸活检术(EBUS-TBNA)在肺癌分期中的应用价值[J].中华胸心血管外科杂志,2010,26(2):137-139.
[3] 王娟,齐丽萍,李晓婷,等.探讨周围型非小细胞肺癌纵隔淋巴结转移相关CT表现[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12,28(10):1839-1843.
[4] 刘伟良,王勇,许建华,等.非小细胞肺癌术前CT检查对比术后纵膈淋巴结转移的研究[J].航空航天医学杂志,2012,23(11):1296-1297.
[5] 张锋,石静滨.肺腺癌纵隔淋巴结转移 CT 影像与病理诊断的一致性研究[J].临床肿瘤学杂志,2013,18(10):922-9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