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课堂,情感的润泽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ddddddaaaaaaa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列宁说:“缺乏情感的认识便失去了认识的深入。人的思想只有被浓厚的情感渗透时,才能得到力量,引起积极的注意、记忆和思考。”我们对文本,不只考虑到对字、词、句、篇的理解和掌握,更大意义上是要通过这些语言文字材料体会文本中所寄托的情感。我们的阅读教学,让学生读的不只是文字,而且包括文本所要表达的情感;不只让学生会读会写,而且要让学生通过情感的沟通与融合,提高语文素养。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情”是最重要的,它是文本的灵魂所在。没有“情”的语文课堂就如真空,没有生命。在阅读教学中,我们要做个有情人,师生共同投入文本,享受“情真真,意切切”的美好境界。
  一、导——“情窦初开”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教学伊始,我们应该用情去感染学生,创设一种生动感人的情景,渲染气氛,使学生的情感之门打开,未入其文,先动其心。在导入中,我们可以根据文本学习的需要,选择形式多样的导入方式:多媒体、音乐、讲故事、猜谜语、文学独白等,为文本的学习做好情感铺垫,让学生进一步学习做好情感上的准备。如教学《圆明园的毁灭》一课,笔者从圆明园的昨天开始,进行了一段独白:“它,是人类的一大奇迹,犹如月宫仙境一般,有着无数的珍奇异宝,它就是圆明园。”接着通过幻灯片展示被毁前的圆明园图片,孩子们惊叹不已。随后,引导孩子们选择合适的词语去形容它。孩子们纷纷用雄伟壮丽、金碧辉煌、玲珑剔透等来描述圆明园的美。在这一过程中,孩子们的内心充满美好的遐想与惊叹。这时转入被毁后的圆明园,笔者深情地说:“可是,这么美好的东西却变成了这样。”一边描述,一边出示被毁后的圆明园图片。前后图片的对比,让学生在视觉上受到强烈的冲击,再加上教师深情的话语,学生在情感上受到了强烈的震撼,他们迫切地想到文本中去找出摧毁圆明园的罪魁祸首。这样,学生自然而然地聚集了情感去探索文本,走进文本。
  二、悟——“情有独钟”
  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充当一个什么样的角色呢?我们往往把握不住分寸,很多教师不知不觉地充当了课堂的主角,主宰着学生的思想,学生成了配角。与其说学生在学语文,还不如说学生在配合教师教语文。
  阅读教学,应是学生、教师、文本三者间的对话过程。我们语文课堂有教师与文本的对话,有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对话,而重要的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却销声匿迹。这是不健全的阅读课堂,学生学得也是吃力万分。当今,我们呼吁个性化的阅读,“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调动学生的情感,引导他们走进作者的精神世界,让学生通过文本的阅读和感悟与作者思想发生碰撞,激起情感的浪花,在文本的感悟过程中收获一份情感。阅读的过程应该是让学生学时有所“惑”,学中能解“惑”,学后有余“惑”的过程。阅读过程就应该是展现学生内心感受的过程,是一个个性化的心理过程。如《厄运打不垮的信念》一文的教学,要让学生通过文本感受谈迁在逆境中不屈不挠的顽强意志和毅力,懂得在人生旅途中,只要有坚定的信念,就会有希望。笔者重点抓住第二段让学生充分的自主阅读,引导学生结合相关的语句谈谈自己读后的收获,谈谈自己最受感动的地方。在这一过程中,创设宽松的情感氛围,让学生自主阅读,尊重他们的独特体验,让他们带着自己的情感走进文本,并带着自己的情感从文本中走出。
  三、拓——“情深似海”
  教材中的文本中饱含着丰富的情感因素,在阅读感悟的过程中学生或许还意犹未尽,不能很好地把从文本中体验到的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这就应该为学生创设更大的学习空间,让学生在体验中进一步升华自己的情感,增加情感的深刻性、丰富性了;让学生的心灵世界在语文的天地里变得更为丰富起来,同时,也是让我们的语文课堂真正达到情感的回归。如,学完了《天游峰的扫路人》一课,笔者让孩子们去摘抄文中描写人物外貌的语句,再去读一读、品一品。在这一过程中,孩子们又一次走进了人物的精神世界。接下来我让孩子们联系生活,围绕这个话题展开辩论:七十多岁的老人应该颐养天年了,而这位老人每天却要扫这一千八百多级的石阶。这天游峰扫路老人的生活苦不苦,累不累?孩子们又一次走进文本,在文本中寻找理由,并结合生活中的体验、事例来证明自己的观点。老人的那种自强不息的精神和自信、豁达、开朗的生活态度又一次感染了每个孩子。他们对这样一位平凡又不普通的老人充满了崇敬之情。课堂中的拓展,不仅使孩子们更好地掌握了课文,更主要的是他们的情感世界由此变得更开阔了,文本的情感溢满了孩子的心灵,充盈了孩子的情感世界。
  语文是一门人文性的学科,它对孩子心灵的影响是深远的。有人这样说:好的语文课堂应该是“龙头凤尾,虎背熊腰”。意思是课堂的导入、主体学习、拓展总结不仅要让学生学有所获,更要情意浓浓、愉悦身心。语文课堂,我们要守住它的“灵魂”,从情出发,熏陶学生的情感,时刻关注学生的情感点,让每个学生都一直浸泡在情感之中。
其他文献
着重介绍了台湾地区产量最大的水库淤泥陶粒生产线的特点:1工艺设计创新——充分利用现有的地形高差和厂地面积,使回转窑与冷却机成丁字形布置;2节能减排——采用多通道煤粉
举一反三,心理学称为迁移,是指遇到问题善于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去解决,去探求未知的领域,以其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课堂教学中的举一反三是一种智慧,是学生学习迁移的有效手段。其实,要真正领会举一反三的内涵并成功地加以运用,也并非一件易事。我认为,起码不能忽视以下三点。  一、关注“一”的典型性  若要举一反三,其中的“一”与“三”必须存在必然的内在联系,“一”应该是“三”的典型,“三”必须是“一”的泛化
爸爸是家里的体力担当,今天试一试如何手脚并用将宝宝举高高吧.
在小学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对课本中的古典诗词学习只是一种引导,课下还需要有大部分的时间进行诗词方面的学习。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师只是引导孩子学习诗词,最好是让孩子们在引导的过程中能爱上诗词。下面我以两个典型的诗词教学的案例,分析古典诗词的教学策略,探寻诗词教学的内在规律。  一、教学案例  案例一  苏教版小学语文课本第三册《静夜思》教学片段。  上课伊始,教师导入:“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
今天,一起试着将我们的身体变成一条小船吧.爸爸和宝宝挺直上半身,并排坐在地上.爸爸和宝宝双手放身后支撑,双腿并拢,慢慢抬起。
砖瓦行业NOx治理,重点是抑制NOx生成,做好燃煤过程中的NOx排放控制,其次是后处理(也称末端治理),目前砖瓦行业的末端治理的技术、工艺条件不具备,本文重点通过了解燃煤中NOx
跳跃式思维是指不依逻辑步骤,直接从命题跳到答案,或从命题推广到其他相关的可能的一种思考模式。在当前新课程大背景之下,如何上好语文课,如何把语文课上得精彩成为众多小学语文教师思考的一个课题。跳跃式思维作为一种新的语文教学手段,逐渐为人们所接受。那么,具体该如何进行跳跃式思维?跳跃式思维又分成哪几种形式?  一、简化课堂的情感跳跃  许多语文教师抱怨:语文课上要讲的内容太多,要做的事太多,许多时候一节
宝宝,看到爸爸妈妈在键盘上打字,是不是很想尝试一下呢?机会来了,请你根据提示在“键盘”上点出相应的拼音吧!  加点料  1. 扫一扫二維码,欣赏儿歌《汉语拼音歌》。  2.游戏结束后,妈妈可将拼音写在纸上,注意写得大一点哦,请宝宝用超轻黏土描一描,帮助幼儿进入前书写阶段,了解拼音。
春,刚刚吐露新芽,记者便走进了湖南省株洲市幼儿园.这是一所有气质的幼儿园.这气质来源于孩子、教师,还有园长刘亮辉.干练的刘亮辉身上有着湖南人独有的蛮霸精神,做起事情来,
宝宝,今天谷雨,我国民间有饮茶的习俗。而我国的茶文化博大精深,一碗盖碗茶就能喝出很多“暗语”。什么是茶阵暗语呢?从前,人们喜欢去茶馆喝茶,茶客们不用说话,只要做几个动作,茶馆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