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订立的一种用来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是中国最具特色的文化元素之一。因此对二十四节气的翻译,既应当保留中国特色,又要让读者明白其中内涵。本文从语境顺应理论入手,分析了历年来论文及字典中对二十四节气的翻译,使读者对二十四节气的翻译有个大致的了解。
关键词:语境顺应理论;二十四节气的翻译;中国特色
中图分类号:H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1-0-02
一、理论基础
语境顺应理论是由Verschueren在其新著Understanding Pragmatics[1]中分五章全面而且又清晰地论述出来。他认为语言的使用是一个不断做出选择的过程,不管这种选择是有意识还是无意识,也不管是出自语言内部的原因还是语言外部的原因(Verschueren, 2000;55-56)。他认为语言使用者之所以能够在语言使用过程中做出种种恰当的选择,是因为语言具有以下三个特点:变异性(Variability),协商性(Negotiability)和顺应性(Adaptability)。变异性指的是语言具有可供选择的可能性;协商性指的是所有的选择都不是机械的,而是在高度灵活的原则和策略的基础上完成的;顺应性指的是让语言使用者从可供选择的项目中做出灵活的变通,从而满足交际需要(Verschueren, 2000: 59-61)。语言的变异性,协商性与顺应性三者紧密相连,变异性与协商性是顺应性的基础,顺应性是根本目的。根据语境顺应理论,“语境”是语言交际的环境,用来指与话语相互顺应的一切因素或影响话语处理的一切因素。
对于语境顺应理论前人有过很多研究。曾敏,肖文艳于2010年在其《从<红楼梦>的翻译看语境顺应理论在汉英翻译中的应用》一文中,运用语境顺应理论中的语言语境这一理论,通过分析杨宪益,戴乃迭和霍克斯对《红楼梦》的两种翻译来看语境顺应理论在汉英翻译中的应用。熊艳丽于2009年在其《从语境顺应理论看李商隐<无题>的英译》一文中,运用语境顺应理论中的交际语境这一理论,从物理世界,交际世界,心理世界三个层面讨论了《无题》翻译中的语境顺应。许月华于2009年10月发表了《从顺应论看一首中国古诗中“情”的文化翻译》开创了运用语境顺应理论分析诗歌中情的翻译的先河。
二、二十四节气的译文简介
二十四节气即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二十四节气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文化的一个最具有特色和代表性的元素之一。对于二十四节气的译名出现两种情况,雨水、春分、谷雨、夏至、立秋、白霜、秋分、寒露、冬至,这九个节气只有一个英文名称,即译名表述统一。其他的都有两个译名,即译名表述不统一。
三、从“语境顺应理论中的交际理论”看二十四节气的英译
(一)“立春”、“惊蛰”、“立夏”、“立秋”、“立冬”应当译为“名词”还是“动词”
Verschueren的语境顺应理论认为语言的使用是一个不断做出选择的过程。因为语言具有变异性的特点,对这几个词语进行翻译时,可以有不同的译法。从以上两个表格看出,一种采用动词译法,相应译为“Spring begins” ,“Insects awaken”,“Summer begins”,“Autumn begins”,“Winter begins”另一种译为相应的名词“The beginning of spring” “The wakening of insects” “The beginning of summer” “The beginning of autumn” “The beginning of winter”。
“立春”在我国俗称“打春”,它是一年四季的分水岭,标志着冬天的结束和春天的开始;惊蛰,阳历三月十六日左右,这一时节气候变暖,春雷轰响,蛰居于泥土中冬眠的动物开始出土,大部分地区开始进入春耕时期;立夏,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七个节气,是农忙时节,民俗习惯将其称为春季的结束,夏季的开端;立秋,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三个节气,民俗将其称为秋天的开始;立冬,11月7日前后,冬季的开始。根据词语的中文意思,这几个词更偏向指一个时间点,并不是一个时间段,按照字典的释义,将这几个词译为动词会更贴切,因为“begin”和“awaken” 侧重于表示一个时间点,而如果译为名词,侧重点在“The beginning” “The wakening”上,表示的是一个时间段(加:和一种状态)。所以译为相应的动词形式会更好。
翻译二十四节气的最终目的是要满足交际需要,让读者理解二十四节气的内涵。按照语境顺应理论,“交际理论”中的“物理世界”强调的因素是时间和空间的指称关系(Verschueren, 2000:96)。因此,把“立春”、“惊蛰”、“立夏”、“立秋”、“立冬”相应译为“Spring begins”,“Insects awaken”,“Summer begins”,“Autumn begins”,“Winter begins”会更好。
(二)“三小”(小暑、小雪、小寒)和“三大”(大暑、大雪、大寒)的翻译中,“小”用” Slight”, “Small”, “Lesser”,“大”用 “Severe”,”Great”,”Greater”,哪一个更好?
语言具有变异性,在翻译“三小”时具有“Slight”,“Small”“Lesser”三种可供选择性。相应的“三大”也有“Severe”,”Great”,”Greater”三种可能性。
“小暑”是阳历七月七日或八日到二十二或二十三日,所说的暑是“炎热”的意思,但还不是最热;“大暑”是二十四节气之一, 中国大部分地区为一年中最热的时期,降水也最多,为农作物生长最为旺盛的时期;“小雪”是下雪时,水平能见度在1000m或1000m以上,或24小时内雪量未超过2.5mm均为小雪;“大雪”是下雪时,水平能见度小于500m或雪量在5mm以上,均定为大雪。“小寒”“大寒”每年1月5日到6日,中国绝大部分地区都以小寒最冷,大寒次之。小寒,大寒是中国最冷的季节。“Slight”作为形容词在当今用法中,指“not severe or not important or thin and delicate”(朗文当代高阶英语词典,2003:1366);”Small”作为形容词在当今的用法中,指“not large in size or amount”(朗文当代高阶英语词典,2003:1370);”Lesser”作为形容词在当今的用法中,指“not as large, as important, or as much as something else.” (朗文当代高阶英语词典,2003:820); “Severe”作为形容词在当今的用法中,指“Weather conditions are extremely hot, cold, dry etc.” (朗文当代高阶英语词典,2003:1315);“Great”作为形容词在当今用法中,指 “very large in size, amount, or degree.”(朗文当代高阶英语词典,2003:634)。
“交际理论”认为交际者的语言选择必须符合社交场合社交环境和语言社团的交际规范。根据这些词语的释义,“小”指的并不是最热,有轻微的意思,所以用“slight”更好;“大”有了一个尺度的衡量,用“severe”更好。语言的顺应性是语言变异性和协商性的最终目的。“小暑”、“小雪”、“小寒”译为“slight heat”,“Slight snow”,“Slight cold”;“大暑”、“大雪”、“大寒”相应的译为“Severe heat”,“Severe snow”,“Severe cold”更加顺应交际的需要,有利于读者更好的理解其文化内涵。
(三)“清明”和“处暑”的翻译方法评析
语言具有变异性,在翻译“清明”和“处暑”时有几种译法可供选择,“清明”一词可以译为“Clear and bright”或“Pure brightness”;“处暑”可译为“Limit of Heat”或“The end of Heat”或“The stopping of Heat”。
语言的协商性要求选择最佳译法时,要遵循在维索尔的语境顺应框架中交际语境中的心理世界理论。心理世界包括交际双方的个性,情绪,愿望和意图等认知和情感方面的因素(Verschueren, 2000:88)。“清明” 二十四节气之第五节气,在4月4日或5日;表示天气晴朗温暖,草木返青。“Clear”指的是“Air and water is fresh.”(朗文高阶,2003:224);“Bright”指的是“shining strongly or with plenty of light”。 (朗文高阶,2003:165)。 “清”即“Clear”,“明”即“Bright”,这种译法平铺直叙的将其译出;若译为“Pure brightness”,“Pure”在英语中除了有“Clear, clean”的意思外,它还特别强调一种not mixed by anything else.一种纯度。在心里上给人有一种纯净,清新的感觉。译成“Pure brightness”更有利于读者了解“清明”的真正内涵。对于“处暑”的翻译,争议比较大。有的人认为,应当将“处暑”译为“Limit of Heat”;也有人认为,应当译为“The end of Heat”;更有甚者,认为将其译为“The stopping of Heat”。 处暑,二十四节气之第十四节气,在8月23日或24日;表示炎热暑期即将过去。“Limit”现在英文的流行用法是“the greatest or least amount,number,speed,etc.”(当代朗文高阶,2003:832)。“End”这里指“the last part of something such as a period of time, activity, book or movie”(当代朗文高阶,2003:470)。“Stop”指的是an activity stops moving or happening.(当代朗文高阶,2003:1435)。如果用“Stop”与“End”让读者在心里上明白“处暑”指的是炎热的暑期已经过去。相反的,将其译为“The limit of heat”,用“limit”将其译出,没有直接说其结束,而是在心里上给读者一种遐想,给读者有一种暑期即将到期限的感觉。在心理世界理论的指导下,为了留给读者更多的心灵空间,清明译为“Pure brightness”,“处暑”译为“Limit of Heat”更好。
四、结语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笔者用理论顺应理论对其中争议较大的词语的译文进行分析,综合“物理世界”“社交世界”和“心理世界”后,得出立春、惊蛰、立夏、立秋、立冬、小暑、小雪、小寒、大暑、大雪、大寒、清明这十三个节气的比较好的译名。“立春、惊蛰、立夏、立秋、立冬”相应译为”Spring begins”,“ Insect awaken”,“Summer begins”, “Autumn begins”, “Winter begins”; “三小”(小暑、小雪、小寒)和“三大”(大暑、大雪、大寒)中的“小”和“大”分别用“Lesser” 和“Greater”更好;“清明”和“处暑”相应译为“Pure brightness”和“The limit of heat”更易于理解。笔者希望通过对二十四节气的翻译进行评析,让读者对其译名有新的认识。
参考文献:
[1]Verschueren,Jef.Understanding Pragmatics[M].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0.
[2]现代汉语词典[M].2002,(11):516.
[3]吴景荣主编.汉英词典[M].北京外国语学院英语系,1980,(10):976.
[4]英汉词典[M].北京外国语大学英语系词典组编.1997,(9):1750.
[5]夏锡华,许铁楠,张冬贵主编.世界英汉杂辑辞典[M].2002.
[6]朗文当代高阶英语词典[M].2003.
关键词:语境顺应理论;二十四节气的翻译;中国特色
中图分类号:H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1-0-02
一、理论基础
语境顺应理论是由Verschueren在其新著Understanding Pragmatics[1]中分五章全面而且又清晰地论述出来。他认为语言的使用是一个不断做出选择的过程,不管这种选择是有意识还是无意识,也不管是出自语言内部的原因还是语言外部的原因(Verschueren, 2000;55-56)。他认为语言使用者之所以能够在语言使用过程中做出种种恰当的选择,是因为语言具有以下三个特点:变异性(Variability),协商性(Negotiability)和顺应性(Adaptability)。变异性指的是语言具有可供选择的可能性;协商性指的是所有的选择都不是机械的,而是在高度灵活的原则和策略的基础上完成的;顺应性指的是让语言使用者从可供选择的项目中做出灵活的变通,从而满足交际需要(Verschueren, 2000: 59-61)。语言的变异性,协商性与顺应性三者紧密相连,变异性与协商性是顺应性的基础,顺应性是根本目的。根据语境顺应理论,“语境”是语言交际的环境,用来指与话语相互顺应的一切因素或影响话语处理的一切因素。
对于语境顺应理论前人有过很多研究。曾敏,肖文艳于2010年在其《从<红楼梦>的翻译看语境顺应理论在汉英翻译中的应用》一文中,运用语境顺应理论中的语言语境这一理论,通过分析杨宪益,戴乃迭和霍克斯对《红楼梦》的两种翻译来看语境顺应理论在汉英翻译中的应用。熊艳丽于2009年在其《从语境顺应理论看李商隐<无题>的英译》一文中,运用语境顺应理论中的交际语境这一理论,从物理世界,交际世界,心理世界三个层面讨论了《无题》翻译中的语境顺应。许月华于2009年10月发表了《从顺应论看一首中国古诗中“情”的文化翻译》开创了运用语境顺应理论分析诗歌中情的翻译的先河。
二、二十四节气的译文简介
二十四节气即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二十四节气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文化的一个最具有特色和代表性的元素之一。对于二十四节气的译名出现两种情况,雨水、春分、谷雨、夏至、立秋、白霜、秋分、寒露、冬至,这九个节气只有一个英文名称,即译名表述统一。其他的都有两个译名,即译名表述不统一。
三、从“语境顺应理论中的交际理论”看二十四节气的英译
(一)“立春”、“惊蛰”、“立夏”、“立秋”、“立冬”应当译为“名词”还是“动词”
Verschueren的语境顺应理论认为语言的使用是一个不断做出选择的过程。因为语言具有变异性的特点,对这几个词语进行翻译时,可以有不同的译法。从以上两个表格看出,一种采用动词译法,相应译为“Spring begins” ,“Insects awaken”,“Summer begins”,“Autumn begins”,“Winter begins”另一种译为相应的名词“The beginning of spring” “The wakening of insects” “The beginning of summer” “The beginning of autumn” “The beginning of winter”。
“立春”在我国俗称“打春”,它是一年四季的分水岭,标志着冬天的结束和春天的开始;惊蛰,阳历三月十六日左右,这一时节气候变暖,春雷轰响,蛰居于泥土中冬眠的动物开始出土,大部分地区开始进入春耕时期;立夏,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七个节气,是农忙时节,民俗习惯将其称为春季的结束,夏季的开端;立秋,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三个节气,民俗将其称为秋天的开始;立冬,11月7日前后,冬季的开始。根据词语的中文意思,这几个词更偏向指一个时间点,并不是一个时间段,按照字典的释义,将这几个词译为动词会更贴切,因为“begin”和“awaken” 侧重于表示一个时间点,而如果译为名词,侧重点在“The beginning” “The wakening”上,表示的是一个时间段(加:和一种状态)。所以译为相应的动词形式会更好。
翻译二十四节气的最终目的是要满足交际需要,让读者理解二十四节气的内涵。按照语境顺应理论,“交际理论”中的“物理世界”强调的因素是时间和空间的指称关系(Verschueren, 2000:96)。因此,把“立春”、“惊蛰”、“立夏”、“立秋”、“立冬”相应译为“Spring begins”,“Insects awaken”,“Summer begins”,“Autumn begins”,“Winter begins”会更好。
(二)“三小”(小暑、小雪、小寒)和“三大”(大暑、大雪、大寒)的翻译中,“小”用” Slight”, “Small”, “Lesser”,“大”用 “Severe”,”Great”,”Greater”,哪一个更好?
语言具有变异性,在翻译“三小”时具有“Slight”,“Small”“Lesser”三种可供选择性。相应的“三大”也有“Severe”,”Great”,”Greater”三种可能性。
“小暑”是阳历七月七日或八日到二十二或二十三日,所说的暑是“炎热”的意思,但还不是最热;“大暑”是二十四节气之一, 中国大部分地区为一年中最热的时期,降水也最多,为农作物生长最为旺盛的时期;“小雪”是下雪时,水平能见度在1000m或1000m以上,或24小时内雪量未超过2.5mm均为小雪;“大雪”是下雪时,水平能见度小于500m或雪量在5mm以上,均定为大雪。“小寒”“大寒”每年1月5日到6日,中国绝大部分地区都以小寒最冷,大寒次之。小寒,大寒是中国最冷的季节。“Slight”作为形容词在当今用法中,指“not severe or not important or thin and delicate”(朗文当代高阶英语词典,2003:1366);”Small”作为形容词在当今的用法中,指“not large in size or amount”(朗文当代高阶英语词典,2003:1370);”Lesser”作为形容词在当今的用法中,指“not as large, as important, or as much as something else.” (朗文当代高阶英语词典,2003:820); “Severe”作为形容词在当今的用法中,指“Weather conditions are extremely hot, cold, dry etc.” (朗文当代高阶英语词典,2003:1315);“Great”作为形容词在当今用法中,指 “very large in size, amount, or degree.”(朗文当代高阶英语词典,2003:634)。
“交际理论”认为交际者的语言选择必须符合社交场合社交环境和语言社团的交际规范。根据这些词语的释义,“小”指的并不是最热,有轻微的意思,所以用“slight”更好;“大”有了一个尺度的衡量,用“severe”更好。语言的顺应性是语言变异性和协商性的最终目的。“小暑”、“小雪”、“小寒”译为“slight heat”,“Slight snow”,“Slight cold”;“大暑”、“大雪”、“大寒”相应的译为“Severe heat”,“Severe snow”,“Severe cold”更加顺应交际的需要,有利于读者更好的理解其文化内涵。
(三)“清明”和“处暑”的翻译方法评析
语言具有变异性,在翻译“清明”和“处暑”时有几种译法可供选择,“清明”一词可以译为“Clear and bright”或“Pure brightness”;“处暑”可译为“Limit of Heat”或“The end of Heat”或“The stopping of Heat”。
语言的协商性要求选择最佳译法时,要遵循在维索尔的语境顺应框架中交际语境中的心理世界理论。心理世界包括交际双方的个性,情绪,愿望和意图等认知和情感方面的因素(Verschueren, 2000:88)。“清明” 二十四节气之第五节气,在4月4日或5日;表示天气晴朗温暖,草木返青。“Clear”指的是“Air and water is fresh.”(朗文高阶,2003:224);“Bright”指的是“shining strongly or with plenty of light”。 (朗文高阶,2003:165)。 “清”即“Clear”,“明”即“Bright”,这种译法平铺直叙的将其译出;若译为“Pure brightness”,“Pure”在英语中除了有“Clear, clean”的意思外,它还特别强调一种not mixed by anything else.一种纯度。在心里上给人有一种纯净,清新的感觉。译成“Pure brightness”更有利于读者了解“清明”的真正内涵。对于“处暑”的翻译,争议比较大。有的人认为,应当将“处暑”译为“Limit of Heat”;也有人认为,应当译为“The end of Heat”;更有甚者,认为将其译为“The stopping of Heat”。 处暑,二十四节气之第十四节气,在8月23日或24日;表示炎热暑期即将过去。“Limit”现在英文的流行用法是“the greatest or least amount,number,speed,etc.”(当代朗文高阶,2003:832)。“End”这里指“the last part of something such as a period of time, activity, book or movie”(当代朗文高阶,2003:470)。“Stop”指的是an activity stops moving or happening.(当代朗文高阶,2003:1435)。如果用“Stop”与“End”让读者在心里上明白“处暑”指的是炎热的暑期已经过去。相反的,将其译为“The limit of heat”,用“limit”将其译出,没有直接说其结束,而是在心里上给读者一种遐想,给读者有一种暑期即将到期限的感觉。在心理世界理论的指导下,为了留给读者更多的心灵空间,清明译为“Pure brightness”,“处暑”译为“Limit of Heat”更好。
四、结语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笔者用理论顺应理论对其中争议较大的词语的译文进行分析,综合“物理世界”“社交世界”和“心理世界”后,得出立春、惊蛰、立夏、立秋、立冬、小暑、小雪、小寒、大暑、大雪、大寒、清明这十三个节气的比较好的译名。“立春、惊蛰、立夏、立秋、立冬”相应译为”Spring begins”,“ Insect awaken”,“Summer begins”, “Autumn begins”, “Winter begins”; “三小”(小暑、小雪、小寒)和“三大”(大暑、大雪、大寒)中的“小”和“大”分别用“Lesser” 和“Greater”更好;“清明”和“处暑”相应译为“Pure brightness”和“The limit of heat”更易于理解。笔者希望通过对二十四节气的翻译进行评析,让读者对其译名有新的认识。
参考文献:
[1]Verschueren,Jef.Understanding Pragmatics[M].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0.
[2]现代汉语词典[M].2002,(11):516.
[3]吴景荣主编.汉英词典[M].北京外国语学院英语系,1980,(10):976.
[4]英汉词典[M].北京外国语大学英语系词典组编.1997,(9):1750.
[5]夏锡华,许铁楠,张冬贵主编.世界英汉杂辑辞典[M].2002.
[6]朗文当代高阶英语词典[M].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