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当提到高阶思维的时候,不少教师觉得小学生年龄受限,心理不成熟,所以在思维方面很难得到系统化的培养,因此对于高阶思维的提出往往提不起重视。本文主要是针对小学数学一线教师如何通过一些教学途径来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旨在提升我国小学数学教学水平。
关键词:小学数学;高阶思维;教学途径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通过小学数学教育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应用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不是把教育单纯地停留在课堂知识的传授上。所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该逐步培养学生从数学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并通过综合性的技能和数学逻辑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体验数学学科的多样化思想。但是在目前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由于缺乏符合时代特征的教学思想,很多课程呈现出单一、平面的现象,导致学生的学习效率以及学习效果都受到一定的限制。所以,教师要创新教学方式,探索培养学生高阶思维的途径,以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从而促进学生成长为全面发展型人才。
一、小学生高阶思维的特点
小學生的高阶思维不同于其他的思维方式,在高阶思维中,学生的思维空间得到一定程度的扩充,思维逻辑也能够有所优化,因此在遇到问题及学习活动中能够以较高的效率处理。综合分析,小学生高阶思维的特点主要分为以下几类。
(一)较深刻
深刻性主要是表现在具备高阶思维的学生,在对数学概念、原理、公式等的理解中,相比其他学生能够有较为全面的理解,能够从题目中的某一点知识联想到相关的解题技巧,从而较快速地完成题目。
(二)较灵活
灵活性主要体现在学生处理问题的思路上,具备高阶思维的学生在处理问题的时候,能够从多个角度出发,从多个知识点考虑问题。
(三)较独立
独立性主要展现了学生的思考独立性,在遇到问题的时候,具备高阶思维的学生能够通过自主独立的思考去建立解决问题的逻辑框架。
二、小学数学培养学生高阶思维的途径
(一)问题情境引领,扩展学生思维空间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由于学科自身携带的较强的思维逻辑,导致很多学生在内心产生了惧怕心理,因此在课堂中表现的较为胆小,当面临问题的时候,经常以教师所讲的为主,自己的思维空间受到了严重的限制。这就会造成,不管什么问题,学生都以统一的处理方式去解决,教师要做的是提升学生的胆量,让学生敢想敢做,打破原有的思维界限,从而在面对问题的时候做到临危不惧。为此,教师可以通过问题情境来引领学生的思维进入一个大范围的空间,从而为培养其高阶思维做好铺垫。
例如,在学习“长方体与正方体”的时候,教师可以为学生创设如下情境;“同学们,我们学过长方形和正方形,他们有边和角,那么今天我们要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这一字之差到底有什么区别呢?”通过练习之前图形的知识,引出一个“区别”的问题,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共同来回答“形”和“体”的不同,在这个过程中,有的学生提出“长方形和长方体的边和角的数量不同”、有的学生则提出“长方形和长方体的厚度不同”等等,通过学生自我想象力的发挥,得出了很多不同的答案,其中也出现了一些与知识相关的答案,教师便可以由此进行解释,从而对知识进行传授。在该过程中,通过问题情境的引领,扩大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学生敢想敢说,这对于高阶思维的养成有非常显著的推动作用。
(二)动手实操,提升学生创新能力
在传统的教学中的,对知识的探索和延伸,教师往往采用题目教学法,即通过一些超纲或者进阶性的题目,让学生进行分析,教师再引导学生一步步的解决,从而体会题目中所蕴含的知识。在课堂中的表现,例如,教师在布置完题目后,学生并不会真正地去思考,只是以应付的心态等待教师的讲解,而最终实现的课堂效果并不是很好。所以,教师要做的是让学生以积极的心态去面对知识,在学习知识的时候进行一定的创造和突破,以较为灵活、较为全面的方式去思考问题。为此,教师可以在课堂中,让学生进行一些动手实操的探究活动,让学生通过动手的过程来体验思维的变换,以此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进而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
例如,在学习“位置与方向”的时候,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动手操作的活动,主要实现的方式是借用地图,让学生找出学校内部的建筑,分别在学校的什么方向,大概是多少距离,并列出相关的参数表格,规划一个校园游览的最佳路线。通过该教学活动,不仅让学生掌握了如何描述不同位置的不同建筑,还能够学会看地图,测量地图,了解地图的比例问题,地图的测量和实际的距离之间的关系,同时也能够在规划路线的时候提升学生的细心、耐心程度。可以看到,在课堂活动中,学生的思维能够被打开,并且收获新鲜的知识,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创新能力,这也为实现小学生高阶思维的培养提供了新的实现途径。
(三)应用数学建模思想,增强学生分析问题能力
在小学数学中,很多学生在处理问题的时候表现的较为困难,或者在教学活动中处于被动的状态,往往是学生的思维逻辑没有真正的建立起来。在一些情况下,教师过于强调题目的练习,基本的教学步骤就是数学概念加题目练习,而忽视了对学生分析问题能力的培养,也就是忽视了学生有效思维的养成。这就容易导致学生只会做常见的题目,并且以常规的思维去解答问题,当面临新题目,或者难度提升一点的题目的时候,就很吃力。所以,教师要做的是引导学生掌握各种分析问题的技巧和方式,让学生打破常规思路,较为灵活地面临问题。在小学数学中,建模思想是一种实用性较强的问题思维模式,很多问题都可以通过建模来实例化、形象化,从而将复杂的问题以更加透明的形象展示在学生面前,让学生在面临困难的时候也能够找到突破口,提升处理问题的效率,推进高阶思维的养成。
例如,在学习“条形统计图”的时候,教师可以建立如下模型:“同学们,为了放松大家的学习状态,老师准备举办一些有特色的课外活动,现在老师统计了一个结果,在我们班男生中,有6人想参加书法展览,有5人想参加户外运动,有10人想参加浏览博物馆,在女生中,有4人想参加抒发展览,有2人想参加户外运动,有12人想参加浏览博物馆,那老师怎么对上述信息做一个条形图的统计呢?请大家自行思考,并给出一定的解决方式。”通过该模型的建立,首先以课外活动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然后以教师请求学生帮助的语气来增强学生的信心,而且通过该过程,也能够提升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应用数学的能力。通过学生的思考,很多学生能够回答以课外活动类型为分类,将男生和女生的人数在图中表达出来,并且通过条形图可以观察到,班级中有较多的人想去浏览博物馆。可以看到,数学模型的建立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从而更好地实现学生高阶思维的养成。
关键词:小学数学;高阶思维;教学途径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通过小学数学教育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应用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不是把教育单纯地停留在课堂知识的传授上。所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该逐步培养学生从数学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并通过综合性的技能和数学逻辑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体验数学学科的多样化思想。但是在目前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由于缺乏符合时代特征的教学思想,很多课程呈现出单一、平面的现象,导致学生的学习效率以及学习效果都受到一定的限制。所以,教师要创新教学方式,探索培养学生高阶思维的途径,以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从而促进学生成长为全面发展型人才。
一、小学生高阶思维的特点
小學生的高阶思维不同于其他的思维方式,在高阶思维中,学生的思维空间得到一定程度的扩充,思维逻辑也能够有所优化,因此在遇到问题及学习活动中能够以较高的效率处理。综合分析,小学生高阶思维的特点主要分为以下几类。
(一)较深刻
深刻性主要是表现在具备高阶思维的学生,在对数学概念、原理、公式等的理解中,相比其他学生能够有较为全面的理解,能够从题目中的某一点知识联想到相关的解题技巧,从而较快速地完成题目。
(二)较灵活
灵活性主要体现在学生处理问题的思路上,具备高阶思维的学生在处理问题的时候,能够从多个角度出发,从多个知识点考虑问题。
(三)较独立
独立性主要展现了学生的思考独立性,在遇到问题的时候,具备高阶思维的学生能够通过自主独立的思考去建立解决问题的逻辑框架。
二、小学数学培养学生高阶思维的途径
(一)问题情境引领,扩展学生思维空间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由于学科自身携带的较强的思维逻辑,导致很多学生在内心产生了惧怕心理,因此在课堂中表现的较为胆小,当面临问题的时候,经常以教师所讲的为主,自己的思维空间受到了严重的限制。这就会造成,不管什么问题,学生都以统一的处理方式去解决,教师要做的是提升学生的胆量,让学生敢想敢做,打破原有的思维界限,从而在面对问题的时候做到临危不惧。为此,教师可以通过问题情境来引领学生的思维进入一个大范围的空间,从而为培养其高阶思维做好铺垫。
例如,在学习“长方体与正方体”的时候,教师可以为学生创设如下情境;“同学们,我们学过长方形和正方形,他们有边和角,那么今天我们要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这一字之差到底有什么区别呢?”通过练习之前图形的知识,引出一个“区别”的问题,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共同来回答“形”和“体”的不同,在这个过程中,有的学生提出“长方形和长方体的边和角的数量不同”、有的学生则提出“长方形和长方体的厚度不同”等等,通过学生自我想象力的发挥,得出了很多不同的答案,其中也出现了一些与知识相关的答案,教师便可以由此进行解释,从而对知识进行传授。在该过程中,通过问题情境的引领,扩大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学生敢想敢说,这对于高阶思维的养成有非常显著的推动作用。
(二)动手实操,提升学生创新能力
在传统的教学中的,对知识的探索和延伸,教师往往采用题目教学法,即通过一些超纲或者进阶性的题目,让学生进行分析,教师再引导学生一步步的解决,从而体会题目中所蕴含的知识。在课堂中的表现,例如,教师在布置完题目后,学生并不会真正地去思考,只是以应付的心态等待教师的讲解,而最终实现的课堂效果并不是很好。所以,教师要做的是让学生以积极的心态去面对知识,在学习知识的时候进行一定的创造和突破,以较为灵活、较为全面的方式去思考问题。为此,教师可以在课堂中,让学生进行一些动手实操的探究活动,让学生通过动手的过程来体验思维的变换,以此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进而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
例如,在学习“位置与方向”的时候,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动手操作的活动,主要实现的方式是借用地图,让学生找出学校内部的建筑,分别在学校的什么方向,大概是多少距离,并列出相关的参数表格,规划一个校园游览的最佳路线。通过该教学活动,不仅让学生掌握了如何描述不同位置的不同建筑,还能够学会看地图,测量地图,了解地图的比例问题,地图的测量和实际的距离之间的关系,同时也能够在规划路线的时候提升学生的细心、耐心程度。可以看到,在课堂活动中,学生的思维能够被打开,并且收获新鲜的知识,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创新能力,这也为实现小学生高阶思维的培养提供了新的实现途径。
(三)应用数学建模思想,增强学生分析问题能力
在小学数学中,很多学生在处理问题的时候表现的较为困难,或者在教学活动中处于被动的状态,往往是学生的思维逻辑没有真正的建立起来。在一些情况下,教师过于强调题目的练习,基本的教学步骤就是数学概念加题目练习,而忽视了对学生分析问题能力的培养,也就是忽视了学生有效思维的养成。这就容易导致学生只会做常见的题目,并且以常规的思维去解答问题,当面临新题目,或者难度提升一点的题目的时候,就很吃力。所以,教师要做的是引导学生掌握各种分析问题的技巧和方式,让学生打破常规思路,较为灵活地面临问题。在小学数学中,建模思想是一种实用性较强的问题思维模式,很多问题都可以通过建模来实例化、形象化,从而将复杂的问题以更加透明的形象展示在学生面前,让学生在面临困难的时候也能够找到突破口,提升处理问题的效率,推进高阶思维的养成。
例如,在学习“条形统计图”的时候,教师可以建立如下模型:“同学们,为了放松大家的学习状态,老师准备举办一些有特色的课外活动,现在老师统计了一个结果,在我们班男生中,有6人想参加书法展览,有5人想参加户外运动,有10人想参加浏览博物馆,在女生中,有4人想参加抒发展览,有2人想参加户外运动,有12人想参加浏览博物馆,那老师怎么对上述信息做一个条形图的统计呢?请大家自行思考,并给出一定的解决方式。”通过该模型的建立,首先以课外活动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然后以教师请求学生帮助的语气来增强学生的信心,而且通过该过程,也能够提升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应用数学的能力。通过学生的思考,很多学生能够回答以课外活动类型为分类,将男生和女生的人数在图中表达出来,并且通过条形图可以观察到,班级中有较多的人想去浏览博物馆。可以看到,数学模型的建立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从而更好地实现学生高阶思维的养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