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思想文化交流的日趋国际化,宗教的传播方式日益多样,影响范围不断扩大,大学生由于更加看重精神生活,更容易成为受宗教影响的群体。因此,防止宗教渗透成为各大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一项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信仰、全面提升大学生文化素质的必要保障。
【关键词】高校学生;价值观;宗教渗透
宗教既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又是一类复杂的社会体系,其自诞生以来就以独特的方式对人们的思想、行为以及社会发展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高校作为培养高水平人才的场所,集中着思维活跃,交流频繁,人群素质较高的大学生群体。在思想多元化和宗教信仰广泛化的大背景下,高校应遵循教育与宗教相分离的基本原则,筑好高校与宗教间的堡垒,严防宗教在高校中的渗透。
一、高校宗教渗透的方式
近几年来,高校宗教渗透的活动日趋加剧,方法更加多样。最为常见的是当面拉拢和散发传单,传教人员多以朴素平常的打扮出现在学生面前,当面询问学生对某一宗教组织是否感兴趣,学生如果进一步询问,传教人员便会积极为其讲解,并约定下次见面的时间和地点;与当面宣传相比,散发传单的方式则更为广泛,印有传教内容的宣传单和小册子大量出现在高校的卫生间和学生的自行车筐里,无声地侵袭着大学生的思想。
随着传教人员和资金来源的多元化,传教组织的势力不断扩大,传教途径也日益高端:一是打着学术交流、出国学习、社会实践的幌子,利用宗教布道来传播西方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二是在学生日常课程和活动中渗透宗教意识,如通过外教课程、“英语角”、外籍教师家庭聚餐等小范围活动,向参与其中的大学生们渗透宗教思想,待时机成熟便进一步将其发展成为宗教信徒。
二、高校学生信教的原因
(一)受民族、家庭及外界环境的影响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等宗教是众多少数民族的精神信仰,许多大学生受到民族和家庭的影响,自然而然地有了宗教信仰。有一些大学生虽然本无民族和家庭的宗教熏陶,却在出国交流学习或旅游的时候受到当地教会和教徒的影响而被发展为教徒。
(二)缺乏相关宗教知识
高校学生之所以会成为传教组织的目标和“囊中之物”,是由于高校学生日常生活中较少接触到宗教知识,容易被其“新颖”的内容和“热心”的活动所迷惑,在不知不觉中参与其中,并接受着宗教的渗透。有些同学虽然自己不参加宗教活动,但由于未意识到其危害性,采取了听之任之的态度,纵容了宗教分子的渗透宣传行为。
(三)缺乏情感宣泄的渠道
信教者往往是在遇到困难或感到无助时才将宗教作为其精神支柱,若学生因学习生活等问题苦恼而不能及时得到辅导员或同学的开导,悲观情绪得不到排解,就会给传教组织以可乘之机。
三、防止高校宗教渗透的对策
(一)发挥思政课程对大学生信仰的教育引导作用
马克思主义原理和思想政治教育是我国高校大学生的必修课,是深入进行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导和理想信念教育的主阵地。因此,高校应加强“两课”师资队伍建设,优化课程内容及授课方式,以大学生乐于接受的形式引导其构建起以马克思主义为主的信仰结构,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符合时代潮流的信仰。
(二)普及宗教知识及相关法律政策
高校应适当开设普及宗教知识和法律政策的选修课,借助人文素质选修课的平台,详细地讲解宗教的产生、种类、信仰群体等基础知识,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宗教本质及其产生、发展规律。另外,高校还可通过印发校园反宗教渗透宣传册、开展主题班会等方式,采取多种方式加强宗教法律政策宣传,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宗教观,提高学生抵御宗教渗透的能力。
(三)通过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创造良好氛围
高校应充分发挥学生会、研究生会及学生社团的组织作用,通过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为学生提供一个满足需要、发挥能力、实现自我的平台。通过鼓励大学生开展多种学术科技活动、人文素养活动及健康向上的体育娱乐比赛,让学生在充满活力的活动和比赛中展现自己的青春风采,在活动参与中受到人文精神的熏陶,使宗教宣传没有可乘之机。
(四)发挥辅导员在高校反宗教渗透中的作用
辅导员应通过与学生面对面的交流沟通建立师生信任倾诉的情感纽带,通过单独谈心和走访宿舍等方式,及时了解学生学习、生活等各方面的情况。当了解到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中存在的困难时,辅导员可通过深度辅导的方式及时帮助学生缓解压力,解决问题,使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感受到人文关怀,消除大学生对现实的不满情绪,减少学生因缺乏精神支持而信仰宗教的可能性,充分发挥辅导员对学生的精神支持作用。
【参考文献】
[1]左鹏.宗教向高校渗透的隐性形式:文化宣教[J].问题讨论,2010(6)
[2]蔡茂华,吴善添,林佩云.高校防范宗教滲透的制度体系反思与重构[J].思想教育研究,2010(7)
[3]赵志涵.高校防范宗教渗透问题研究[J].民族论坛,2012(6)
[4]左鹏.思想政治理论课中教育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和对待宗教问题探析[J].思想政治理论课,2011(10)
[5]林萍.建立抵御高校宗教渗透的长效预警机制[J].红河学院学报,2012(1)
【关键词】高校学生;价值观;宗教渗透
宗教既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又是一类复杂的社会体系,其自诞生以来就以独特的方式对人们的思想、行为以及社会发展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高校作为培养高水平人才的场所,集中着思维活跃,交流频繁,人群素质较高的大学生群体。在思想多元化和宗教信仰广泛化的大背景下,高校应遵循教育与宗教相分离的基本原则,筑好高校与宗教间的堡垒,严防宗教在高校中的渗透。
一、高校宗教渗透的方式
近几年来,高校宗教渗透的活动日趋加剧,方法更加多样。最为常见的是当面拉拢和散发传单,传教人员多以朴素平常的打扮出现在学生面前,当面询问学生对某一宗教组织是否感兴趣,学生如果进一步询问,传教人员便会积极为其讲解,并约定下次见面的时间和地点;与当面宣传相比,散发传单的方式则更为广泛,印有传教内容的宣传单和小册子大量出现在高校的卫生间和学生的自行车筐里,无声地侵袭着大学生的思想。
随着传教人员和资金来源的多元化,传教组织的势力不断扩大,传教途径也日益高端:一是打着学术交流、出国学习、社会实践的幌子,利用宗教布道来传播西方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二是在学生日常课程和活动中渗透宗教意识,如通过外教课程、“英语角”、外籍教师家庭聚餐等小范围活动,向参与其中的大学生们渗透宗教思想,待时机成熟便进一步将其发展成为宗教信徒。
二、高校学生信教的原因
(一)受民族、家庭及外界环境的影响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等宗教是众多少数民族的精神信仰,许多大学生受到民族和家庭的影响,自然而然地有了宗教信仰。有一些大学生虽然本无民族和家庭的宗教熏陶,却在出国交流学习或旅游的时候受到当地教会和教徒的影响而被发展为教徒。
(二)缺乏相关宗教知识
高校学生之所以会成为传教组织的目标和“囊中之物”,是由于高校学生日常生活中较少接触到宗教知识,容易被其“新颖”的内容和“热心”的活动所迷惑,在不知不觉中参与其中,并接受着宗教的渗透。有些同学虽然自己不参加宗教活动,但由于未意识到其危害性,采取了听之任之的态度,纵容了宗教分子的渗透宣传行为。
(三)缺乏情感宣泄的渠道
信教者往往是在遇到困难或感到无助时才将宗教作为其精神支柱,若学生因学习生活等问题苦恼而不能及时得到辅导员或同学的开导,悲观情绪得不到排解,就会给传教组织以可乘之机。
三、防止高校宗教渗透的对策
(一)发挥思政课程对大学生信仰的教育引导作用
马克思主义原理和思想政治教育是我国高校大学生的必修课,是深入进行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导和理想信念教育的主阵地。因此,高校应加强“两课”师资队伍建设,优化课程内容及授课方式,以大学生乐于接受的形式引导其构建起以马克思主义为主的信仰结构,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符合时代潮流的信仰。
(二)普及宗教知识及相关法律政策
高校应适当开设普及宗教知识和法律政策的选修课,借助人文素质选修课的平台,详细地讲解宗教的产生、种类、信仰群体等基础知识,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宗教本质及其产生、发展规律。另外,高校还可通过印发校园反宗教渗透宣传册、开展主题班会等方式,采取多种方式加强宗教法律政策宣传,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宗教观,提高学生抵御宗教渗透的能力。
(三)通过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创造良好氛围
高校应充分发挥学生会、研究生会及学生社团的组织作用,通过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为学生提供一个满足需要、发挥能力、实现自我的平台。通过鼓励大学生开展多种学术科技活动、人文素养活动及健康向上的体育娱乐比赛,让学生在充满活力的活动和比赛中展现自己的青春风采,在活动参与中受到人文精神的熏陶,使宗教宣传没有可乘之机。
(四)发挥辅导员在高校反宗教渗透中的作用
辅导员应通过与学生面对面的交流沟通建立师生信任倾诉的情感纽带,通过单独谈心和走访宿舍等方式,及时了解学生学习、生活等各方面的情况。当了解到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中存在的困难时,辅导员可通过深度辅导的方式及时帮助学生缓解压力,解决问题,使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感受到人文关怀,消除大学生对现实的不满情绪,减少学生因缺乏精神支持而信仰宗教的可能性,充分发挥辅导员对学生的精神支持作用。
【参考文献】
[1]左鹏.宗教向高校渗透的隐性形式:文化宣教[J].问题讨论,2010(6)
[2]蔡茂华,吴善添,林佩云.高校防范宗教滲透的制度体系反思与重构[J].思想教育研究,2010(7)
[3]赵志涵.高校防范宗教渗透问题研究[J].民族论坛,2012(6)
[4]左鹏.思想政治理论课中教育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和对待宗教问题探析[J].思想政治理论课,2011(10)
[5]林萍.建立抵御高校宗教渗透的长效预警机制[J].红河学院学报,2012(1)